文丨本刊見習記者 王遠白
30多年前,關嶺自治縣頂云人沖破各種阻力,率先實行“定產到組、包產到戶”,與安徽鳳陽縣小崗村“大包干”成為全國農村改革的兩面旗幟。
今天,石漠化面積曾占全縣總面積71%、有“石漠化王國”之稱的關嶺自治縣,通過綠化造林,發(fā)展特色產業(yè),石漠化治理成效卓著,形成聞名于世的“關嶺模式”。
“以前,我們青年人在山坡上談情說愛,無處藏身,只好躲在大石頭后面;以后,青年人可以在綠幽幽的樹底下談情說愛啦?!?月5日,春寒料峭,關嶺自治縣崗烏鎮(zhèn)納磨村40歲的彝族農民陶應財,欣喜地看到自己在山坡上栽種的樹苗已經長出新芽,稱要像守護村寨里的“守寨樹”一樣守護這些樹苗。
納磨村,地處滬昆高速沿線,是一個由布依族、苗族、彝族等聚居而成、擁有四百多戶、兩千多人的村寨。這里山高坡陡、怪石嶙峋、土層瘠薄、水源匱乏?!斑^去十年里,山上看不到一棵樹。”陶應財稱,以前村民們就在這片石旮旯里種玉米,不僅收成少得可憐,還造成嚴重的石漠化。不得已之下,年輕人紛紛外出謀生。
去年8月,關嶺自治縣在崗烏鎮(zhèn)舉行滬昆高速公路沿線造林綠化暨全縣“三年綠化攻堅戰(zhàn)”啟動儀式。在廣東打工的陶應財,聽聞消息后立即趕回納磨村參加了造林綠化?!熬G化造林,人人有責?!碧諔斦f,建設美麗家園,要靠自己。
關嶺自治縣林業(yè)局副局長黃勇介紹,此次啟動儀式該縣動員480余名黨政機關領導干部、鄉(xiāng)鎮(zhèn)黨員干部、武警官兵、挖坑、植樹、填土、澆灌,在1.1萬畝難造林山地上種下120余萬棵樹苗,播撒樹種3000余公斤。
這只是關嶺自治縣造林綠化“全民總動員”的一個縮影。安順市林業(yè)局局長胡強告訴記者,早在2001年該縣人武部就組建1500人的民兵團治理駐地石漠化,探索出“打漿浸苗法”等新技術種植法,植苗1500多萬株,造林6.3萬畝,成活率達90%以上,創(chuàng)造了聞名于世的“關嶺模式”。
其菜系常用烹飪技法有炒、滑、爆、煸、溜、熗、炸、煮、燙、糝、煎、蒙、貼、釀、卷、蒸、燒、火靠、燜、燉、攤、煨、燴、淖、烤、烘、焯、粘、氽、糟、醉、沖、拌、鹵、熏、腌、臘、凍、醬等幾十種之多。
“造林綠化不是林業(yè)部門一家的事,需要全民動員起來?!秉S勇說,近年來該縣發(fā)揚民兵造林成功模式,組織多種形式的義務造林綠化活動,開展“身邊增綠”、“樹木認養(yǎng)”等活動,在全縣干部群眾中掀起造林綠化高潮。
近來,為給當前開展縣鄉(xiāng)村造林以及滬昆高速沿線綠化提供成功經驗,關嶺自治縣在滬昆高速(關嶺段)沿線分別打造出了8個造林綠化示范點。采取不同模式、不同樹種,結合各具特色的栽種管理模式,將滬昆高速(關嶺段)沿線的亂石坡、荒草坡因地制宜地種上了樹苗、播下了種子——
沙營鎮(zhèn)法那村,立地條件差,環(huán)境惡劣,林業(yè)部門采用“見縫插針”方式,在土層較深厚的石槽、石縫中整地栽植本地鄉(xiāng)土樹種欒樹、榕樹等大苗,在土地層瘠薄地段栽植柏木營養(yǎng)袋小苗,在巖石大面積裸露、條件最惡劣的地塊,選擇在石縫中栽植金銀花等藥用藤本植物進行覆蓋,采取喬、灌、藤結合,生態(tài)樹種與經濟樹種合理配置,達到綠化、美化之效果;
永寧鎮(zhèn)康寨村,圍繞“既要綠水青山,又要金山銀山”發(fā)展理念,選擇綠化效果好的女貞、欒樹、柏木與能采筍的本地金竹進行合理配置,既加快造林綠化步伐,又促進當地群眾增收……
春回大地,栽種在這些示范點石旮旯里的各種樹苗,齊刷刷地長出了嫩綠的新葉,它們在向行駛在滬昆高速公路上的人們展現著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新成果。
2013年,在生態(tài)文明貴陽國際論壇年會“生態(tài)文明科技創(chuàng)新論壇”上,“關嶺模式”成為石漠化治理典范,備受關注。專家指出,“關嶺模式”的成功之處在于:既搞好石漠化治理,又解決當地居民的生存和發(fā)展問題。
在前往石漠化“重災區(qū)”關嶺自治縣板貴鄉(xiāng)的路上,關嶺自治縣有關部門工作人員向記者介紹著板貴的“鄉(xiāng)情”。
“板貴”因木材稀少而得名,是我國最典型的喀斯特分布區(qū)和石漠化重災區(qū)。這里山高坡陡、土層貧瘠,有近四分之三的土地石漠化程度達到80%以上。全鄉(xiāng)近2萬畝耕地中,只有不到2000畝水田。水資源嚴重匱乏,年降雨量只有600毫米左右……
當我們踏上板貴鄉(xiāng)的土地,卻看到了這個“曾被專家確定為不適合人類生存的區(qū)域”呈現出喜人景象:在板貴鄉(xiāng)“萬畝花椒基地”,一株株長在一行行坡改梯土層里的花椒已長出新葉,呈現一派欣欣向榮之景象。
來到板貴鄉(xiāng)花江大峽谷的人,都會被這里漫山遍野的石頭所震撼。當地農民告訴我們,電視劇《絕地逢生》一些場景就是在這里拍攝。即使源自現實題材,電視劇終究經過了藝術加工,而現實中的板貴人,卻用實際行動譜寫了一曲曲“絕地逢生”之贊歌。
說起與花椒的淵源,曾經擔任過板貴鄉(xiāng)黨委書記的退休干部羅昌榮感慨良多。20多年前,板貴鄉(xiāng)全鄉(xiāng)農民年人均持糧不足200公斤,農民人均純收入不足400元,全鄉(xiāng)每年需要150萬公斤救濟糧,才能勉強度過近半年的“斷糧”時間。
后來,當地干部群眾向石頭山“宣戰(zhàn)”。全鄉(xiāng)人在貧瘠的石山上搬石造地、植樹保土、建池蓄水,并制定了“坡改梯+綠色經濟作物+小水利+科技”的綜合治理模式。經過十多年努力,完成坡改梯面積2萬多畝,使全鄉(xiāng)人均增加耕地0.19畝;人均占有糧食翻了一番,達到400公斤;種植地埂經濟林木20余萬株。通過綜合治理,筑起了一道道護山長堤。
地造起來了,肚子能吃飽了,但“就差錢”的日子讓群眾覺得不踏實。農民能否增收,是石漠化治理成功與否的核心問題。1997年底,根據當地氣候、土質、溫度等,板貴鄉(xiāng)決定發(fā)展既能保持水土又能增收的花椒種植。隨即,鄉(xiāng)政府投入7萬元建起300畝花椒示范園。兩年后,示范園種植在石頭縫里的花椒樹開始掛果,三年后開始大面積采收。2000年開始,家家戶戶陸續(xù)在荒山地里種起花椒。
板貴鄉(xiāng)政府負責人介紹,該鄉(xiāng)花椒種植面積已達2萬多畝,“板貴花椒”因品質優(yōu)良遠近聞名,成為貴州知名品牌。10年來,花椒收購價格一直保持平穩(wěn),鮮椒價格每斤8至10元。經過多年發(fā)展,全鄉(xiāng)花椒產業(yè)每年總產值穩(wěn)定保持在五、六千萬元左右。板貴人通過不屈不撓的“戰(zhàn)斗”,讓石旮旯山的畝產效益從不足200元躍升至上萬元。
如今,地處北盤江和打邦河流域的上關、斷橋、花江等鄉(xiāng)鎮(zhèn),皆已發(fā)展花椒種植。關嶺縣這個“石漠化王國”里的農民,在石旮旯里過上了“不差錢”的好日子。
自2001年民兵探索石漠化治理伊始,關嶺治理石漠化之路已然走過十余個春秋,成效卓著。但是,目前尚有可供造林綠化的荒山和陡坡耕地28萬畝,造林綠化任務仍然艱巨。對關嶺而言,實施“綠色貴州建設三年行動計劃”,是其縮短差距、迎難而上、加快造林綠化步伐的新起點。
面對新的挑戰(zhàn)和機遇, 關嶺雖然是國家級貧困縣,縣財政資金較為緊張,但在造林綠化、治理石漠化的政策支持和資金投入上,卻毫不吝嗇。
2014年起,縣級財政每年安排不少于1000萬元林業(yè)發(fā)展專項資金。同時,加大部門項目資金整合力度,集中投向縣鄉(xiāng)村造林綠化。截止目前,共爭取到各級造林綠化資金2600萬元,縣級財政投入縣鄉(xiāng)村造林綠化資金近1000萬元。此外,從今年至2020年,縣財政每年整合安排200萬元,建立造林綠化獎勵資金,采取以獎代補的形式,對造林綠化成績突出的集體和個人給予表彰獎勵。
關嶺縣還成立了以縣委書記為組長的造林綠化工作領導小組,各鄉(xiāng)鎮(zhèn)(街道)成立了以黨委書記為第一責任人的工作領導小組。為形成示范帶頭作用,關嶺縣推行領導辦點,以點帶面全面造林。按規(guī)定,縣級領導辦點,每人不少于200畝;鄉(xiāng)鎮(zhèn)(街道)領導辦點,每人不少于50畝。
“2014年,關嶺自治縣森林覆蓋率已達46.51%?!标P嶺自治縣林業(yè)局局長甘鐵源說,該縣力爭用3年時間全面完成28萬畝荒山和陡坡耕地造林綠化,到2017年森林覆蓋率將達到50%以上。(責任編輯/蔣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