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穿越作為一種文化符號流行的時代,人們都會忍不住在微信上做做那種“穿越回去你會是誰”的游戲,我們的選擇豐富而妖嬈,有《三國演義》《水滸傳》《甄嬛傳》,有《宮》,也有《紅樓夢》,雅俗共賞,老少咸宜,每一個都是性格豐富,人馬眾多,命運各異的世界。其實,最實際的也還有點現(xiàn)實依據(jù)的是,選擇回到自己的青春時代,那個擁有青澀的校園,稚氣初戀的時代。
穿越好像就是危機的一個病象,《我的少女時代》是新版的回到1990年代,回到劉德華風靡華人圈,而自己依然勇敢無畏的年代,《夏洛特煩惱》穿越回到了1997年,《港囧》也在財大氣粗的中年一直回想,心心念念的是1990年代的那個未完成的初戀之吻,這兩部電影也都正確地選擇了回到糟糠或者原配身邊。
如果說徐崢還邏輯不順半遮半掩,在各種囧中放棄了理想的初戀,而沈騰舍棄優(yōu)雅完美的暗戀,居然是因為那種重新選擇的生活充滿了空虛,這也太生硬和簡單了。難道庸常生活的平凡窘迫不是問題?好不容易穿越一次,應(yīng)該找到一些更有質(zhì)感的人生價值吧。
忍不住會問,為什么我們要回到1990年代,那時候除了永不再回的青春年少,到底有什么東西讓大家不能釋懷?
綜合三部電影,首先是流行文化元素,不能否認在初步的娛樂至死時代開啟之時,流行文化是青少年們的正史,但在政治、經(jīng)濟都被懸空不與討論的電影中,大概也只有它們能夠填塞時間了。
流行元素的復(fù)原、懷舊是一盤必贏的棋,只要你曾經(jīng)路過那片風景,淚點和笑點就已經(jīng)被塑造,被擱置在那里等待被重啟,跟電影的好壞根本沒有關(guān)系。
《我的少女時代》里林真心為了徐太宇,敢于一個人來對抗全世界,全體學生被發(fā)動起來對抗古怪保守剛愎自用的主任。這是一個多么容易被想到的青春劇情啊。
這個坐落在1990年代生活中的青春,到底有什么可以用來為今天的中年危機提供養(yǎng)分?
初戀和愛情、穿越式的回顧只能解決戲劇上的問題,根本不會解決這個階段人生的根本問題。一個來自青春的電影,一直陷在青春之路的泥潭里,不是背叛了青春的原意嗎?
木心說,青春將盡,天賦的本錢日漸告罄,而肉體上精神上開支浩繁,魔鬼來放高利貸了。這個人人難逃的律令,人人全然不知,像感覺到童年,童年已逝的道理一樣,青春不自知,更不自識,因為從童年到青春是柔潤發(fā)旺的進程,而青春既盡,急轉(zhuǎn)戾燥干涸,其勢趨下,疇昔的純真激情向上愛美都是天然而然,過后都是天不然而不然,唯少數(shù)中之尤少者,將坯煉為器,料提為品,種開花結(jié)果,于是其純真益粹,其激情愈湛,其向上尤峻,其愛美至摯——原來天賦的本錢可以用得如此闊綽,似乎有什么秘訣,秘訣在于“知青春之寶貴”,而那些向魔鬼舉債的人呢?沒有覺悟青春之寶貴,反使鄙薄青春,斥為幼稚胡鬧不值一顧,自詡從茲腳踏實地,那實地往往是沼澤,再也無能振拔。清明,練迭,是指獲得了第二度青春,在更高的層面上占有青春的優(yōu)越性。即使不能達到這種人格的修為,不也知道青春的二次價值在于獲得繼續(xù)前行的力量而不是無謂的消耗嗎?
男女主角們不能不違和地愛上生活之外的某種東西嗎,比如信仰什么的?比如對世界的理解之類的?難道青春的消逝沒有換來成長?夸大其詞的反抗,雞毛蒜皮的懷舊(淚點和笑點)和純真的愛情還有多少能量供這樣不珍惜的消費?
“當青春走到盡頭,你會想念當初的那個自己嗎,當青春走到盡頭,你會記得當年自己莽撞的勇敢嗎?當青春走到盡頭,你和自己的徐太宇,在一起了嗎?”
有沒有和徐太宇在一起,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這一次回望(穿越),也算是青春再來—場,重新認識了當初和現(xiàn)在的自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