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明暉,肖凱峰
(1.福建中醫(yī)藥大學附屬人民醫(yī)院,福建福州350004;2.福建中醫(yī)藥大學附屬第二人民醫(yī)院,福建福州350003)
肖定遠主任是全國名老中醫(yī),善長治療中醫(yī)外科疾病特別是皮膚病,筆者整理總結2013年7月—2014年10日肖定遠主任采用自擬紫槐消疕湯加減治療血熱型白疕35例,并與西藥治療對比觀察,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筆者所在兩家醫(yī)院皮膚科門診診治的血熱型白疕患者70例,接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2組。治療組35例,男19例,女16例;年齡18~65歲,平均(37.82±11.75)歲;病程最短5個月,最長20 a,平均(10.47±6.25)a。對照組35例,男17例,女18例;年齡18~64歲,平均(37.76±11.81)歲;病程最短3個月,最長19 a,平均(10.26±6.53)a。2組性別、年齡、病程等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西醫(yī)診斷標準參照趙辨主編《臨床皮膚病學》[1]制定。
1.3 中醫(yī)辨證標準參照199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頒布的《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制定,血熱型白疕主癥:皮損多呈點滴狀,發(fā)生及發(fā)展迅速,皮疹以丘疹、斑丘疹為主,疹基底皮膚顏色鮮紅,上覆有銀白色鱗屑,刮除后有薄膜和點狀出血,可見同形反應。次癥:初發(fā)或復發(fā),可有不同程度瘙癢,心煩易怒,口渴或口干,咽喉疼痛,便秘溲黃。舌脈:舌質紅,苔薄黃或膩,脈弦滑或滑數(shù)。
1.4 納入標準①符合以上西醫(yī)診斷標準以及中醫(yī)辨證標準;②年齡18~65歲者,男女不限。
1.5 排除標準①妊娠或者哺乳期婦女;②對本中藥過敏或對藥物成分過敏者;③關節(jié)型、紅皮病型、膿皰型銀屑病者;④合并心、腎、肝、肺、血液系統(tǒng)疾病者或精神病患者;⑤近3月內接受過系統(tǒng)治療者或近1周內使用過糖皮質激素制劑、服用維甲酸類藥物者。
1.6 統(tǒng)計學處理采用SPSS14.0軟件完成統(tǒng)計分析,數(shù)據(jù)屬正態(tài)分布的用x±s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χ2檢驗,等級資料用秩和檢驗。
2.1 治療組采用自擬紫槐消疕湯口服,藥物組成:紫草18 g,槐花18 g,土茯苓18 g,金銀花18 g,青黛6 g,水牛角15 g,玄參12 g,生地黃15 g,赤芍15 g,牡丹皮12 g,防風6 g,丹參15 g,白鮮皮12 g,地骨皮9 g,白茅根18 g,甘草3 g。加減:如頭部鱗屑厚而難脫者加凌霄花6 g;皮疹發(fā)于上部者加荊芥9 g,升麻6 g;皮疹發(fā)于下部者加牛膝9 g,獨活6 g;煩甚、夜寐不安者加珍珠母18 g,夜交藤18 g。用法:每日1劑,水煎2次,取汁500 mL,早晚分服。
2.2 對照組予迪銀片(復方氨肽素片,重慶華邦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口服,5片/次,1 d 2次,早晚各1次。
2組皮損均用凡士林潤膚霜(上海百雀羚日化有限公司生產(chǎn))外搽,每日2次。治療期間2組均停用其它一切藥物,生活規(guī)律,低脂飲食,戒煙戒酒,調節(jié)情志。2組均以4周為1個療程,均治療2個療程。2組治愈病例在治療后隨訪3個月。
3.1 療效判定標準采用PASI評分法并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中白疕的近期療效標準制定,PASI積分下降值=[(治療前PASI總分-治療后PASI總分)/治療前PASI總分]×100%。①治愈:皮損全部消退或者僅殘留個別不明顯的小塊皮損,PASl分值下降95%以上,癢感消失,療效指數(shù)≥95%。②顯效:PASl分值下降70%~94%,癢感明顯減輕,療效指數(shù)70%~94%。③好轉:PASl分值下降30%~69%,癢感減輕,療效指數(shù)30%~69%。④無效:PAS1分值下降<30%,癢感無減輕,療效指數(shù)<30%。
總有效率=[(治愈例數(shù)+顯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3.2 2組治療前后中醫(yī)癥候積分比較見表1。
3.3 2組療效比較見表2。
3.4 2組復發(fā)率比較見表3。
表1 2組治療前后中醫(yī)癥候積分比較(±s)
表1 2組治療前后中醫(yī)癥候積分比較(±s)
注:與對照組比較,1)P<0.05。
組別治療組對照組積分下降率/%81.53±34.411)57.62±28.36 n 35 35治療前34.12±7.20 34.16±7.24治療后6.32±4.711)14.31±5.23
表2 2組療效比較
表3 2組復發(fā)率比較
血分有熱,熱毒內蘊,熏蒸肌膚,故發(fā)斑疹;熱盛生風化燥,故見斑疹色紅而白屑疊起;熱灼津液,血行瘀滯不暢,則見斑塊肥厚紫赤;風濕之邪客于肌膚,則出現(xiàn)皮膚搔癢、斑疹纏綿難愈。若血熱熾盛或外受毒熱刺激,以致郁火流竄,蒸灼皮膚,則可發(fā)生傳變而形成較嚴重紅皮病型白疕。因此血熱毒盛是本病的主要病機,風濕熱瘀是發(fā)病的重要因素。紫槐消疕湯全方辛、甘、苦、寒并用,內清血熱瘀毒,外祛風濕熱毒,祛邪而不傷正,使邪去而正安。經(jīng)臨床觀察,本方在改善患者病情和降低復發(fā)率方面有明顯優(yōu)勢,且藥物價廉,無明顯毒副作用,有一定的應用價值。
[1] 趙辨.臨床皮膚病學[M].3版.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759-760.
[2]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S].3輯.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1997:1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