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汐敏
(南京醫(yī)科大學學報編輯部,南京210029)
責任者唯一標識符
——ORCID的注冊和利用
陳汐敏
(南京醫(yī)科大學學報編輯部,南京210029)
為了解決學術研究中的研究者姓名混淆的問題,為科研人員及貢獻者提供唯一標識,因此,針對網絡環(huán)境下的開放責任者唯一標識符設想——ORCID應運而生。中國科研人員可通過ORCID及iAuthor注冊,獲得永久的國際公認的學術身份證。利用ORCID,作者、出版機構、科研機構、資助機構都可以實現(xiàn)相關功能,簡化工作流程。目前,雖然ORCID在國內運用中遇到一些問題,但長遠來看,針對問題采取有效措施促進ORCID的推廣,將大大提高學術生產和分析工作效率,ORCID必將會得到廣泛應用。
ORCID;學術出版;科研機構;研究者
由于學術出版物及學術產出的作者即責任者名稱的復雜性,責任者名稱與實際責任者實體難以有效、方便地一一對應,是在實際工作中經常會遇到的問題,如:重名、作者有別名、名字有變動,名字縮寫方式不一、發(fā)音相同或相近,名和字的順序排列不同、不同語言翻譯時表達方式不同等。這些問題使相關系統(tǒng)無法保證和辨析責任者的唯一性,從而給以姓名為基準的信息采集、組織、管理、利用帶來不小的麻煩。準確的屬性信息是學術信息的關鍵性支柱,因此,為科研人員及貢獻者提供唯一標識,并可靠地將他們的標識與發(fā)表的作品相關聯(lián),將極大促進學術信息的組織和規(guī)范[1],及以此為基礎的其他相關服務和功能。因此,針對網絡環(huán)境下的開放責任者唯一標識符設想——ORCID應運而生。
2009年11月湯森路透集團和自然出版集團在劍橋召開了第一次名稱標識符高峰會議,提出了ORCID(Open Researcher and Contributor ID),目的是解決名稱歧義的問題。目前,ORCID是一個非盈利的組織,具有開放性和國際性。它專注于解決學術研究中研究者姓名混淆的問題,是為研究者創(chuàng)建并維護唯一標識符的免費注冊系統(tǒng),ORCID號由16位數(shù)字組成,可以看做研究者的國際學術身份證。通過將研究活動、研究成果與身份識別碼相關聯(lián),從而實現(xiàn)ORICD的幾個強大功能:作者姓名消歧;準確展示個人研究成果;避免研究成果歸屬混亂;提高數(shù)字環(huán)境下信息發(fā)現(xiàn)的準確率;提高信息服務的效率[2]。
正因如此,ORCID后來得到了許多國際知名組織的支持,包括湯森路透集團、愛思唯爾出版集團、自然出版集團、斯普林格出版集團、大英圖書館和韋爾科姆信托基金會等[1],引起科學界廣泛關注。截至2015年3月19日,已有1 223 971個研究機構和研究者獲得了ORCID。ORCID支持多種語言,增強了非英語國家科研工作者學術成果識別、認證、交流、應用的國際化。目前,ORCID已經開發(fā)了西班牙語、法語和中文系統(tǒng),韓語、日語、俄語等其他語言的ORCID應用系統(tǒng)也在籌備當中[3]。
2.1國際ORCID注冊
登陸OROCD的官方網站http://orcid.org/。第一步:進入register注冊界面,首先登記個人信息,包括First name(名)、Laster name(姓)、有效E-mail地址,輸入密碼即可;第二步:如有重復姓名會提示核對信息,如沒有同名信息則直接進入下一步,系統(tǒng)自動創(chuàng)建一條記錄;第三步:注冊成功,返回一個16位ORCID號,即可在ORCID中創(chuàng)建一個個人主頁,可在其中添加作者國家、單位、基金項目、科研成果等個人信息。從而實現(xiàn)ORCID號與實際個體的一一對應。
2.2國內iAuhtor注冊
目前,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開發(fā)了iAuthor,即ORCID中國服務平臺,中文操作界面可以幫助中國科研人員便捷地獲得ORCID號,幫助中國科學家快速融入國際科研工作者識別體系,并創(chuàng)建科研人員個人的學術主頁和科研產出管理空間,構成以研究者為中心的學術社區(qū)。通過iAuthor,可以歸一姓名的不同形式,從而對同一作者不同姓名形式的研究成果進行匯總,包括中英文科研產出,可以管理個人科研成果,并為作者展現(xiàn)自身學術影響力提供了手段。中國科研工作者可登錄iAuthor平臺http://iauthor.cn。第一步:進入iAuthor注冊界面,填寫郵箱和姓名,設立密碼;第二步:填寫和確認個人信息,如果已在http://orcid.org/申請過ORCID號,則關聯(lián)ORCID,避免重復注冊。第三步:系統(tǒng)自動生成或鏈接ORCID號,形成中文界面的個人主頁,可進行個人信息管理,科研產出管理,科研產出分析等。
3.1針對作者
由于ORCID是一個非盈利開放性機構,個人用戶可以永遠免費使用其注冊系統(tǒng),所以利用ORCID,可以實現(xiàn):①免費并且方便地注冊,獲取永久性的國際認可的學術身份證。②建立個人檔案,編輯、維護個人學術記錄,管理個人學術成果。③簡化包括投稿、基金申請、專利申請等流程。在向不同期刊投稿注冊,或申請基金、專利時,不需要重復填寫信息,可以直接從ORCID中自動提取,為作者節(jié)約時間,簡化流程。用ORCID注冊碼作為作者用戶名,不會發(fā)生重復的問題。目前三才采編系統(tǒng)2013已經支持ORCID,在作者頁面展示,點開作者列表,其后展示ORCID,通過鏈接可以看到作者的相關信息。論文發(fā)表后直接推送到作者的ORCID主頁中。④幫助研究者便捷地瀏覽其感興趣領域的其他科研人員,了解其感興趣的相關科研機構整體產出情況,查找同行、尋求可能的合作者,增強科學發(fā)現(xiàn)流程和科研活動運作的效率。
3.2針對出版機構
①可以幫助出版者管理和核實作者信息,確認作者身份和背景,提高作者的信度。②方便快速搜索、核實、管理審稿專家信息,根據ORCID能了解專家的研究方向、研究成果、研究團隊和聯(lián)系方式,有助于稿件的送審,簡化出版工作流程。③有利于同行評審工作,一些大型出版商已經將ORCID標識符嵌入同行評審工作流程,專家可以通過ORCID平臺瀏覽作者發(fā)表的論文或圖書等信息,避免抄襲和重復研究,從而方便專家評審。④利于期刊國際化,期刊可以通過有效鏈接及ORCID提供接口,把發(fā)表的論文自動推送到ORCID(二次文獻),可以提供國際通用的采編系統(tǒng),利于期刊將發(fā)表的文章向國際各大數(shù)據庫推送,為期刊的國際化出版和制造國際影響力提供了另一種有效方式。
3.3針對科研機構
在目前科研數(shù)據的大環(huán)境中,科研成果的產出形式很多,不僅僅是書籍、期刊和會議論文、專利成果、科研數(shù)據集,還包括相關科研試驗的視頻資料、科研試驗筆記以及可能相關的媒體報導等??蒲袡C構不僅要對科研產出及科研成果進行管理,還要對科研人員檔案和相關科研評估報告等科研相關資料進行收集和更新[4]。ORCID的出現(xiàn),為科研機構對數(shù)字化科研資料進行有效管理提供了手段:①利用ORCID號與責任者的對應關系,科研機構可以將其科研人員及其科研活動進行有效關聯(lián),跟蹤其成員的成就,能夠對機構數(shù)據庫、研究活動記錄進行動態(tài)化管理。②使用ORCID作為數(shù)字化資料的存儲平臺,并與科研單位內部的信息系統(tǒng)進行集成,科研機構可以方便地將自身數(shù)據庫信息與ORCID平臺信息實現(xiàn)交互式傳遞與更新,從而能更方便有效地進行本單位科研人員信息、科研資料、科研產出的追蹤和更新,即便是科研人員發(fā)生單位變動時,也能很方便的掌握和管理相關信息。③通過與ORCID的對接,方便科研機構收集、展示和評價科研人員的研究成果,精確確定科研成果歸屬[4]。
3.4針對資助機構
通過相應對接技術,資助機構可以將ORCID標識符嵌入項目資助申請、項目進度報告、項目評估等關鍵步驟中[4],在簡化項目申請、報告流程的同時,透明而精確地展示資助項目產出成果,幫助資助機構對受資方科研活動及相關成果進行持續(xù)追蹤,跟蹤資助項目開展的進度,觀察資助效果,為資助機構制定進一步的資助決策提供可靠資料。
目前,我國ORCID推廣利用過程中尚存在一些問題:①由于ORCID依賴個人注冊和提供相關信息,如果作者共享意愿不強,填寫不夠完整,則影響信息的完整性。②由于ORCID可以通過郵箱注冊,不需要其他驗證信息,因此同一位作者可能通過他的不同郵箱注冊多個ORCID號,造成信息的重復,并且影響信息的真實性。③信息填寫的不規(guī)范,加上國內信息整合管理不夠,如同一注冊單位名稱卻出現(xiàn)多種寫法,影響對數(shù)據的使用和管理。④由于ORCID嵌入相關系統(tǒng)也需要技術支持和經費支持,出版單位和資助機構的參與度不高。⑤由于ORCID上可以查詢到作者的單位、郵箱等個人信息,許多個人用戶從信息安全的角度不愿意提供更詳細具體的信息,也是推廣過程中需要思考的問題。因此,需要采取一些措施來保證我國ORCID推廣利用的可靠性和效率。
5.1提高機構的參與度,實行必要的檢查機制
科研機構可將ORCID與其內部的人事系統(tǒng)進行關聯(lián),指導和督促所在機構人員填寫真實完整的ORCID信息,并對其進行核實檢查,確保信息真實性的同時也方便自己能快速推廣和利用ORCID;出版機構可將ORCID與采編系統(tǒng)進行關聯(lián),確保每位作者都有獨立的ORCID號,并對其進行審核,保證作者與其論文信息相對應,從而促進ORCID的快速推廣和有效利用。資助機構也可將ORCID嵌入課題評審的關鍵步驟中,核查資助成果是否真實與目標課題相關聯(lián),減少掛名和虛假信息,在促進ORCID推廣的同時也有助于正確判斷資助成果。
5.2建立基于數(shù)字平臺存取系統(tǒng)的名稱規(guī)范標準
科研機構、出版機構和數(shù)據庫提供商一起建立一套基于數(shù)字平臺存取的標準,規(guī)范和整合包括單位、機構名稱在內的數(shù)據信息,統(tǒng)一相關信息提交格式,方便使用的同時,也減少數(shù)據核驗的工作量,提高ORECID各方使用者的參與度。
5.3設立專項經費,鼓勵出版機構使用ORCID
ORCID重要推廣方之一的出版單位,是將ORCID標識符對應的責任人與其重要科研成果進行關聯(lián)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因此要對出版單位的ORCID推廣工作設立評優(yōu)支持和立項資助,鼓勵出版單位配備專門人員進行管理和維護,從而將ORCID的作用最大化,而不是做表面文章
5.4加大信息安全的宣傳和使用
實際上,ORCID對隱私、訪問權利及資助相關信息也設置了相關隱私控制權限[1],使用者可以選擇公開或者不公開,符合國際通行的隱私保護政策,可對相關使用者進行宣傳,打消他們的顧慮,鼓勵他們登記、更新和使用自己的真實信息。在國內目前的情況下,應該配備專門人員、采取有效措施監(jiān)管ORCID數(shù)據的安全和合理使用,特別是涉密單位和涉密科研成果的信息安全,避免信息泄露而帶來的安全問題。
綜上所述,由于ORCID為科研人員及貢獻者提供唯一標識,并可靠地將他們的標識與發(fā)表的作品相關聯(lián),極大方便了學術信息采集、組織、管理、利用,盡管目前在我國運用時遇到一些問題,但從長遠來看,其將大大提高學術生產和分析工作效率,必將得到廣泛應用。而作為科技期刊編輯部,應當積極引進和推廣ORCID,鼓勵和督促作者完成ORCID的注冊和利用,核實作者的ORCID信息,有效鏈接其發(fā)表的成果。不但能提高編輯部的工作效率,也能為我國的信息規(guī)范化、數(shù)字化和網絡化建設,凈化學術不端行為,貢獻自己的力量。
[1]劉潤達,王運紅.開放研究人員及貢獻者唯一標識(ORCID)概述[J].情報科學,2013,31(11):86-90.
[2]ORCID iD——科學家唯一身份認證標識碼[J].微生物學報,2014,52(12):1396.
[3]魏中青.ORCID國際學術身份證在我國科技期刊中的應用[J].科技與出版,2015(5):101-104.
[4]陳林.ORCID對圖書館服務拓展的啟示研究[J].河北科技圖苑,2015,28(1):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