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是科技信息發(fā)展的時代,由于科技的進步,使媒體的傳播形式、內容呈現(xiàn)等各種方面產生了較大的變化,這也為媒體的編輯工作帶來了較大的挑戰(zhàn)與改變,特別是對于縣級臺記者而言,更需要記者積極轉變思路,找準出路。
縣級廣播電視臺作為基層地區(qū)新聞宣傳的前線,直接影響著廣大基層受眾,新聞記者的基本素養(yǎng)以及對新聞敏銳的觸覺對于縣級廣播電視臺的新聞質量有較大的影響,因此,強化縣級廣播電視臺新聞記者的基本素養(yǎng)很重要。
1 縣級臺記者采寫新聞時需要堅持的原則
1.1 將采前的準備工作做好
在進行任何一件事情之前,只有將事前的準備工作做好,才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記者在任何一個采訪工作環(huán)境中都代表著所在媒體的形象,不論是采寫何種內容的報道,一定要將以為人民服務為前提,以受眾利益為出發(fā)點,與國家利益相一致,因此,在進行一件事情之前,必須詳細了解國家和政府的相關政策、法規(guī)、方針等方面的內容,才能在此后的新聞采寫中掌握好尺度,給百姓提供正確準確的信息。有許多記者在進行報道時,都很容易將某位領導的講話或者意圖當成依據(jù)來進行報道。領導不僅能力強、了解得多,而且對于國家和黨的方針政策必定掌握的相當清楚,那么在采訪過程里就應當了解,領導所講述的內容或許是針對某一塊或者是對某個問題進行說明的,這對于這個問題存在實際的指導意義,可是對于其他問題就未必有這樣的指導意義,如果這樣的談話違背了新聞報道的規(guī)律,并且還產生了對政策與方針誤導的狀況,就會對群眾的利益起不到任何作用。所以,在進行采寫之前,必須進行大量的查閱工作,如此就能夠免除在采訪的過程里產生尷尬的狀況,也能夠為深層次采訪提供一個非常重要的前提。
1.2 選擇好新聞采寫主題的角度在新聞采寫過程里,編輯記者一定要保證可以從一個切入點來報道整個新聞事件。只有抓好新聞采寫角度,才能準確體現(xiàn)新聞價值。新聞角度并非新聞采訪里的專業(yè)化術語,最早來自于攝影,在攝影學當中談及到不同角度以及不同方位就可以拍攝出效果不同的照片。新聞也是如此,要通過不同的角度進行采寫,才能夠獲得不一樣的社會反響以及關注度,也可以說,新聞學正是通過攝影學的理論及概念,才產生了現(xiàn)在的新聞角度。所以,編輯人員一定要用不同的角度客觀的對待新聞事情,最后再進行全面的報道,才能將新聞事件自身的價值體現(xiàn)出來。
1.3 采訪后精心提煉材料
一篇令人深思、令人感動的報道,都是通過記者在眾多采集到的素材資料里進行提煉而成。在大量的素材資料面前,記者需要做到的是,提煉主題、選擇角度、深層次地進行報道。主題是一篇報道的靈魂,一篇報道完全可以通過它的主題來體現(xiàn)其質量的高低、價值的大小。通常,記者在新聞采寫過程里經常會出現(xiàn)這樣的狀況:雖然擁有很多素材料,可是就是無法理清頭緒,不知應當從何寫起,即便寫了,也無法做到全面、深刻,如此就可以發(fā)現(xiàn),提煉主題,一定要站得高,才能夠看得遠。因此,要從小圈子里脫離出來,用一個全方位的角度觀察事物,分析事物,從小見大,把事物的美丑、善惡、好壞進行對比,不斷反思,不斷推敲。
2 縣級臺記者采寫新聞常見的問題
2.1 采訪不夠深入
因為縣級臺新聞記者在采訪時還要兼任攝像,所以對于一些時效性較強的新聞采寫。因為時間的局限,時常要邊訪邊拍,無法做到隨時記錄,較易令采訪出現(xiàn)不夠深入細致的情況。
2.2 拍攝畫面質量較低
因為縣級臺新聞記者在采訪時經常獨自行動,如果再配備三角架等一些輔助型器材就會非常不便,所以大多記者在拍攝時會選擇扛攝像機的方式,因此,所拍攝的畫面就會缺乏穩(wěn)定性,并且再由于前期采訪不夠充分等原因,通常會導致拍攝的素材都無法使用。
2.3 文稿寫作過于形式化
因為前期采訪沒有做到深入、細致,記者沒有將案頭工作做好,所以到了寫作階段就會無處落筆;還有的只可以通過被采訪方提供的文字素材,進行整理后成為新聞稿,而這樣的新聞稿通常會過于形式化,還有的會變成工作匯報。
2.4 報道方式不夠新穎
因為前期準備不足,采訪過程又不夠深入,所以報道方式會較為俗套,沒有新意,尤其是相近題材的報道,常常是如同一個模子里刻出的一般。
這些問題的成因雖然是因為縣級人員不充足,設備落后等一些客觀因素的局限,可是記者本身的業(yè)務素養(yǎng)也不夠充分,這也是非常關鍵的一個方面。
3 結語
在當今這個快節(jié)奏的時代,新聞最能夠客觀記錄社會的變化和變遷??陀^的進行報道,將信息傳輸給受眾,是一個新聞從業(yè)者應當為之而奮斗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