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聞語言準確才能生動形象,是我從事新聞工作的深切體會。從業(yè)新聞工作的人都知道,新聞報道要正確地使用新聞語言。因為,新聞語言是新聞寫作表達方式,也是新聞工作者必須掌握的基本技能技巧。那么,新聞語言有哪些規(guī)范要求,怎樣運用新聞語言才能達到準確、生動、形象的新聞效果呢?談一下自己的粗淺看法。
新聞媒體具有廣泛的影響力,而新聞語言則是新聞媒體的靈魂,直接影響公眾、甚至社會的語言環(huán)境,因而決定了它要有自己獨特的語言和要求。筆者從事新聞工作多年,用自己的新聞工作實踐歸納出新聞語言應該遵循的標準:準確、通俗、具體、簡介、生動。新聞語言之所以必須具備這樣的標準,是由新聞自身的本質特征和時代特征所決定的。
所以,新聞語言一定要做到準確、通俗、具體、簡介、生動。切忌似是而非、云遮霧罩。因為我們的受眾群體需要的是簡明、扼要、清晰地新近發(fā)生的事實的報道。新聞語言的屬性即其要與新聞描述的事實相吻合,用詞要準確、貼切,能最大限度的表現(xiàn)事實的原貌。前不久,四川電視臺有一部《青山作證》的參評作品,這部參評作品中稱伐木工人為“森老虎”。原文有“這幫‘森老虎’終于被請下山來”的句子?!吧匣ⅰ边@是作者對伐木工人的理解!受眾群體可要瞠目結舌了!且不說這種提法導向有誤,單說“森老虎”用詞就不準確、不規(guī)范,實屬生編硬造,既不生動,也不形象,極容易使受眾群體產生非議和歧義。從漢語詞匯的角度來分析,“森老虎”是一個詞呢,還是一個詞組呢?如果是一個詞,顯然胡編亂造,如果是一個詞組,那就是偏正詞組,顯然搭配不當,令人難以理解。對此現(xiàn)象,大家難免牽強附會的去理解,甚至認為“森老虎”就是盜伐林木的人。新聞是對具體事實的報道,只有使用生動的新聞語言來描述,才能表現(xiàn)出事實的本質特征。新聞的語言一定是具體的,不能是抽象的。關于新聞語言對“具體”的要求,美國新聞界有一句名言:一盎司的實例比得上一噸的概括。這就告訴我們,新聞報道要多用具體事實,語言才能形象生動。
新聞語言要做到準確、生動、形象,要養(yǎng)成語言錘煉推敲的好習慣。大家都知道苦吟詩人賈島“推敲”的故事,“僧推月下門”還是“僧敲月下門”,“推”、“敲”哪一個更準確呢,賈島猶豫不決,沉迷之中不得其解,無意中誤闖了宰相韓愈的行轅,大文學家韓愈一語道破天機,賈島與韓愈巧結師生友誼,成為千古佳話。一個“推”字,一個“敲”字,用哪個更準確,是賈島自己難為自己嗎?其實不然,詩人是為了追求語言更加生動形象,更有詩境和感染力。一千多年前的古人錘煉文字要求嚴格,尚且如此,對我們今天的新聞人來說,是一面閃光的鏡子。這個生動的故事告訴我們新聞人,在運用新聞語言的時候,要竭力講求精準,語言生動才能更形象。所以,我們在新聞寫作的遣詞用句上,要養(yǎng)成推敲的好習慣,使我們的新聞語言準確生動,富有表現(xiàn)力和感染力。
新聞語言的錘煉,離不開推敲。語言的準確使用不僅能夠增強感染力、親和力,還可以拉近與受眾群體的距離。下面用我們身邊的案例,來印證“新聞語言準確,報道才能生動形象”。
案例一、丹東電視臺播發(fā)過的一條新聞《電子眼充當濱河長廊保護神》,這個題目的立意本身不錯,但“充當”一詞不夠準確和精當,改為“成為”就更好些。
案例二、丹東新聞《地下黑彩:隱患猛于虎》,題目錘煉的非常好,但導語中一個詞用得不太好。原文:“最近幾年,地下黑彩在我市悄然興起,不少彩民參與其中,不能自拔?!焙茱@然,“悄然興起”感情色彩不對,改為“滋生蔓延”就更恰當了。
案例三、丹東臺《記者視點》的一期節(jié)目《城里娃 ,農村娃》,導視原文如下:“城鄉(xiāng)少年互訪,體驗彼此寒假生活:同玩同學同勞動,別樣的寒假,快樂時光”修改后的內容多了兩句話:“城鄉(xiāng)少年互訪,體驗彼此寒假生活,城里娃,農村娃,究竟有啥不一樣?同玩同學同勞動,別樣的寒假,快樂時光,共同憧憬美好未來”。不難看出,修改后的文字表情達意更加準確生動。
案例四、丹東臺曾播出過一條提倡文明祭祀、反對封建迷信的新聞,記者擬定的題目是“讓清明清清明明”。這個題目籠統(tǒng)含蓄,語義不明,令人費解。后來把它改為“清明何需紙紛紛,一束鮮花寄深情。”修改后的標題不僅具體明確,而且在具體真實基礎上表現(xiàn)出總體真實,較好地體現(xiàn)了新聞引導輿論的本質屬性。
我們有些記者在寫作中經常使用諸如“成效顯著”“成績斐然”“結合實際,采取多種有效措施”等語句。這樣的語言就是一堆大話、空話、套話,這是最不具體、最缺乏感染力的語言。
在現(xiàn)代社會中,各種媒體每天都在發(fā)布大量的新聞資訊,作為受眾來說,他們不可能有足夠的耐心來聽你的長篇累牘的鋪陳和介紹,因此新聞語言必須做到準確、簡潔明了、干凈利落。在現(xiàn)實生活中,人們都不愿意聽或說太長的句子。句子如果太長,會讓聽者感到費勁和厭倦,甚至在聽到后面時會忘記前面所說的內容。所以新聞寫作提倡多用單句和短句,慎用長句和復句。我們有的記者,一個主語后面往往跟著若干個謂語,若干個分句,一逗到底,邏輯混亂,頭尾難以相接。美國新聞界對記者有個要求,就是要讓初中文化程度的讀者能夠讀懂新聞。我們的新聞同樣主張“三貼近”,它除了要求在內容和思想上做到貼近以外,在語言的通俗性上也應該做到貼近,要讓一般觀眾讀得懂看得懂。
新聞語言要準確具體、通俗簡潔,但并不是越平白越好。在做到上述要求的基礎上,同樣應該追求語言的生動優(yōu)美和語感流暢。要做到這一點要在多方面下功夫,其中學好修辭、提高修辭能力非常關鍵。說到修辭,其實它包含兩個方面,即消極修辭和積極修辭。所謂消極修辭就是廣義上的修辭,指的是運用語言的時候,根據(jù)一定的目的精心選擇材料的一個過程。前面談到的怎樣使新聞語言更準確、更具體,這都屬于修辭范疇。修辭具有時代性和社會性,在當今時代,我們尤其提倡語言的簡潔明快。再來說說積極修辭,它指的是比喻、夸張、對比等二十歌詞格。中央電視臺新聞聯(lián)播曾播出一條題為“大連:海底撈出新生活”的新聞,報道了大連沿海農民發(fā)展海底養(yǎng)殖業(yè)大步奔小康的事實,這條新聞從題目上就運用了比喻的詞格,具有直觀、生動、形象的效果,給人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要使語言生動優(yōu)美,還應慎重使用描寫,所有的描寫一定要建立在真實準確的基礎上,否則就會使稿件脫離新聞軌道。本臺記者曾經采寫了一條內容為某中學生拾金不昧受稱贊的消息。文中有這樣一段心理描寫:某某同學心想,失主一定很著急,于是他放棄了逛街,急忙和父母去了派出所。很顯然,這個同學的心理活動應該用同期聲來表現(xiàn),現(xiàn)在有記者來描訴完全成了主觀性的描寫,這是新聞寫作所不允許的。反之,如果這個描寫建立在客觀事實的基礎上就沒有問題。比如本臺(丹東臺)播發(fā)的《明星大腕與我市觀眾心連心》一稿,在導語中這樣寫道:“9月19日,中央電視臺心連心藝術團來我市慰問演出,明星大腕們的精彩表演高潮迭起,大梨樹村藥王谷廣場成了一片歡樂的海洋”。上述這段文字運用了比喻的詞格,通過客觀性描寫烘托了主題,具有較強的表現(xiàn)力和感染力。
要使新聞語言生動優(yōu)美還應注重語言的節(jié)奏感和音樂美。語言的節(jié)奏如果勻稱和諧,讀起來和聽起來就會感到抑揚頓挫、韻味悠長,形成流暢和回蕩的音樂美。當然,它不像古代詩文那樣過于講究平仄和對仗,只要能夠做到節(jié)奏勻稱和諧,語感流暢悅耳就可以了。
總之,新聞記者要提高自己的準確的語言能力,除了讀書學習外,還應深入生活、深入實際,注重積累和提煉大眾語言,并養(yǎng)成字斟句酌反復推敲的好習慣。唯有理論結合實踐,從書本上來,到生活中去,才能使我們的新聞語言更加富有表現(xiàn)力和感染力,更加符合社會和時代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