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唯物史觀研究范式中的社會思想史視角
——兼論馬克思與迪爾凱姆、韋伯的理論范式的關聯(lián)和區(qū)分
吳輝
(安徽大學 哲學系, 合肥 230039)
[摘要]通過研究并呈現(xiàn)馬克思哲學理論范式中的社會語境及其社會思想史視野,進而切入馬克思思想產(chǎn)生的時代特點,可以指認實證社會理論傳統(tǒng)、解釋社會理論傳統(tǒng)各自的啟蒙語境,并通過分析馬克思和啟蒙語境之間的關聯(lián),闡釋“社會存在”實現(xiàn)了對啟蒙理性精神和理性原則的超越,以此來表明唯物史觀所開創(chuàng)的批判社會理論范式既離不開對其所處時代的社會思想史的分析,也離不開比較研究和交鋒對話,通過澄清唯物史觀研究范式的基本語境,可以明確馬克思思想何以實現(xiàn)對韋伯、迪爾凱姆思想的批判性超越,方便進一步回應迪爾凱姆和韋伯對馬克思的諸多誤解,并為澄清馬克思的方法提供前提性準備。
[關鍵詞]馬克思;唯物史觀;迪爾凱姆;韋伯;啟蒙理性;社會存在
[中圖分類號]C91[文獻標志碼]A
[收稿日期]2015-06-03
[基金項目]黑龍江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規(guī)劃項目“馬克思主體性思想及其當代價值的再思考”(13E023)
[作者簡介]李曉梅(1965-),女,黑龍江齊齊哈爾人,副教授,從事馬克思主義哲學和西方哲學研究。
在馬克思哲學的研究中,特別是涉及對唯物史觀范式的研究,我們既要重視馬克思哲學文本和相關的基礎理論研究,也要重視對當下社會現(xiàn)實問題的分析和關切,同時我們也不能忽視對嵌入馬克思哲學理論范式之中的社會語境及其社會思想史的挖掘,重視此方面,是至關重要的。這不僅是因為馬克思思想產(chǎn)生的時代正是早期資本主義發(fā)展的歷史時期甚至過渡到輝煌成就的時期;更是緣于這么一個條件,即在唯物史觀理論范式的確立和鞏固階段,一直伴隨著與實證社會理論傳統(tǒng)、解釋社會理論傳統(tǒng)的交鋒和對話。故而,唯物史觀開創(chuàng)的批判社會理論范式的闡釋,離不開對其時代社會思想史的挖掘和澄清。本文以迪爾凱姆對馬克思的批判和誤解為契機,研究并說明唯物史觀研究范式的基本語境,在此基礎上指認唯物史觀對實證社會理論傳統(tǒng)的真實超越。
一 、社會思想史視角中作為社會批判理論范式的唯物史觀
在現(xiàn)當代社會科學的研究領域中,尤其是從社會思想史的視角來看,馬克思哲學乃至其思想有著特殊的地位,一直對當代社會科學尤其是人文科學產(chǎn)生著巨大的影響??梢哉f,現(xiàn)當代社會理論的諸多理論學派,諸如社會沖突理論、結構理論、法蘭克福社會批判理論以及后工業(yè)社會理論在一定意義上都從馬克思的思想中獲得寶貴的思想資源。馬克思思想成為他們創(chuàng)造加以吸收的重要來源。因此,我們要重視馬克思思想何以能夠成為眾多學科和理論繞不過去的“幽靈”背后的原因,對此方面的注意和重視,一定會涉及思想史層面上對馬克思哲學思想的梳理、分析和澄清,這樣做意義重大,可以為馬克思思想正本清源,并且“思想史研究”和“文本研究”相互補充、相得益彰。思想史視角的研究和對馬克思思想研究的文本解讀是一脈相承,彼此相連的。所以,從這個視角去推進馬克思哲學當代性研究,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正如鄒詩鵬教授所指出的那樣:“思想史研究作為廣義的‘互文’性研究,與文本及文獻研究、義理研究以及現(xiàn)實研究存在著內在關聯(lián),也是深化馬克思主義研究的基礎。”[1]38因此,從社會思想史視角出發(fā)來探討唯物史觀及其批判社會理論,尤其是去還原馬克思思想與啟蒙思潮以及自由主義等思想的社會思想史關聯(lián)及區(qū)分,在此基礎上研究馬克思哲學范式及其批判理論是值得重視的研究角度。這方面的分析和研究兼有積極的理論意義和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目前國內學界在此方面的研究已經(jīng)取得了很好的成就,只是因為從思想史視角研究馬克思哲學的當代性是一項未完成的事業(yè),在此論域中,仍有進一步探討和闡釋的空間,一些問題還有待于作深入的分析和推進。
一般而言,在古典社會思想傳統(tǒng)中,馬克思、迪爾凱姆和韋伯分別被認為是批判社會理論傳統(tǒng)、實證社會理論傳統(tǒng)、解釋社會理論傳統(tǒng)的偉大的奠基性人物,并且需要注意的是,這三大社會理論傳統(tǒng)之間一直存在著交鋒和對話的共同的“問題意識”??梢哉f,正是這三種路向之間的關聯(lián)和分歧,包括它們之間的對話和交鋒,才不斷激活唯物史觀及其批判理論的當代性研究,并在不斷地澄清基本問題和基本主張的過程中鞏固并發(fā)展著馬克思哲學的真精神。由此看來,作為開創(chuàng)社會批判理論奠基人的馬克思,其學說思想史意義重大。如科塞所言:“馬克思是社會主義理論家和活動家,經(jīng)濟和哲學思想史上的重要人物及其偉大的社會預言家?!盵2]38可見馬克思在社會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因此去重新理清它與另外兩種路向之間的關聯(lián)和區(qū)分是必要的。這其中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馬克思主義基礎研究和文本研究的需要,另一方面是來自另外兩路社會理論傳統(tǒng)對馬克思唯物史觀的批判和誤解。所以,我們應該認真對待這些挑戰(zhàn),從思想史上把握它們各自的主線,并通過馬克思自身思想的梳理和闡釋去應對這些批判,同時也力爭消除誤解,進一步鞏固馬克思哲學已有的理論研究成果,為唯物史觀及其批判社會理論作辯護,以期推進馬克思哲學當代性的研究。
總的來說,在思想史上,另外兩種經(jīng)典社會理論理解路向,迪爾凱姆和韋伯對馬克思的批判,集中體現(xiàn)在如下幾個方面。
第一,迪爾凱姆把馬克思的學說當成經(jīng)濟唯物主義,而且認為此學說的根基缺乏足夠論證的抽象原則,他說:“即使不把特定的事實與經(jīng)濟唯物主義對立起來,人們如何才能看到后者所依據(jù)的論證是不充分的呢?這真是一種假扮歷史的規(guī)律?!盵3]343也就是說,在他看來馬克思所開啟的唯物史觀及其批判理論本質上只不過是經(jīng)濟唯物主義。而且,在他的表述中還批判了唯物史觀非實證的論證方法,這個方法在迪爾凱姆看來同樣是有問題的,無法得出真正的歷史規(guī)律。
第二,迪爾凱姆認為馬克思對社會的理解是單一的解釋模式。在他看來馬克思單一的解釋模式是成問題的,而且認為從經(jīng)濟角度去解釋社會也是錯誤的。他認為,就本質來講宗教是最原始的社會現(xiàn)象,對社會的考察應該從此處開始?!凹w活動的所有其他的形態(tài)都源于宗教:法律、道德、藝術、科學、政治形勢等等,原則來說,一切事物都是宗教的,我們從來就不曉得把宗教還原為經(jīng)濟的方法,也不知道所有進行這種還原的嘗試?!盵3]343那么,這里面就產(chǎn)生了闡釋路向上的根本分歧。這是迪爾凱姆認為的馬克思思想存在的第二個大問題。
第三,迪爾凱姆反對馬克思提倡的暴力革命學說。在他看來,社會完全可以在建構、改良主義的運作下趨向社會理想,而暴力革命是一種人類災難。他的理由是:暴力革命以法國大革命為例往往帶來危險和災難。它摧毀了一切舊的制度,但沒有建立起真正值得人們信奉的真正的信仰,而且,大革命后的人仍是無法自由的,因為這時屬于失范狀態(tài),此時的個人并不自由,因為他們被自己無盡的欲望束縛住了。他說:“權利和自由就其本身而言,并不是人類所固有的東西。社會將個人神圣化,使他出類拔萃,令人尊敬。他們逐步獲得了解放,這并不意味著社會約束的弱化,而是社會約束的轉化,個人服從于社會,而這種服從是他獲得解放的條件?!盵4]所以迪爾凱姆立足于現(xiàn)代工業(yè)社會,一反馬克思暴力革命的見解,認為通過規(guī)范把個人整合到社會中,通過強調紀律以及職業(yè)倫理可以使社會在改良主義的引導下維持正常狀態(tài)。他說:“因此,本世紀發(fā)生的經(jīng)濟轉型,即大規(guī)模的工業(yè)代替小規(guī)模的工業(yè),根本沒有必要推翻和更新社會秩序,甚至歐洲社會所罹患的疾病,也沒有必要把這些轉型當作它們的原因?!盵3]344
而韋伯對馬克思思想的批判主要集中在對馬克思理論方法論的批判上。他認為馬克思思想仍然是經(jīng)濟決定論或者經(jīng)濟唯物主義,以及與此相關的單一線性的因果解釋模式,之所以出現(xiàn)這樣的解釋方法是因為自然科學在面對統(tǒng)一的物質世界的時候總是試圖把握其共性或規(guī)律,馬克思的方法正是在這種方法的影響下試圖找到第一位的原因和最終的根據(jù);另一方面是因為到了近代,形而上學傳統(tǒng)的方法對馬克思的思想發(fā)揮著影響,形而上學傳統(tǒng)有還原論的傾向,總是試圖尋找萬物背后的本原或根基。而在韋伯看來,這種理解范式及方法是成問題的,用經(jīng)濟因素作為萬物發(fā)展演化的第一根據(jù)是有還原論痕跡的。這樣的理解范式屬于單一的線性因果關系,而事實上容易造成忽視因果關系中的各個要素之間的多樣性和復雜性。韋伯認為,無論是宗教還是政治甚至文化,它們都有獨特的社會功能,并不會在經(jīng)濟影響下消失。因此,在韋伯看來,馬克思的唯物史觀及其批判理論內在的結構存在一定的不足。
在經(jīng)典社會理論內部,迪爾凱姆和韋伯對馬克思思想的批判和誤解在思想史的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一直存在,成為我們理解唯物史觀及其當代性問題繞不過去的阻礙。因此,為了進一步澄清馬克思的思想,同時也是在社會思想史背景中理清作為社會批判理論范式的唯物史觀和迪爾凱姆實證社會理論傳統(tǒng)以及韋伯解釋學社會傳統(tǒng)之間的真實的關聯(lián)和原則界分,我們需要在領會馬克思思想并鞏固馬克思卓有成效的理論成果時,尤其是理解其當代性及當代意義時,不能對這些批判性指認和交鋒視而不見。相反,我們應該以此為契機,以對話凸顯的問題為切入點,把這些問題作為推動研究的“好問題”,對其他二者對馬克思的批判性誤解加以回應,以此來捍衛(wèi)馬克思思想的科學性和正當性,這樣才有助于我們推進馬克思哲學的當代理解和實踐運用。
二、共同語境:唯物史觀和其他兩路經(jīng)典社會理論傳統(tǒng)都面對的啟蒙語境
在社會思想史上,馬克思、迪爾凱姆與韋伯從其發(fā)生學意義來講,都離不開19世紀初到20世紀初的歐洲社會背景。而這近百年的社會歷史時期,恰恰與歐洲啟蒙運動及其對啟蒙運動的批判性分析撇不開關系,啟蒙運動是17到18世紀席卷歐洲的社會運動及其思潮,波及面很廣,影響深遠,以1789年法國大革命為高峰,之后隨著資產(chǎn)階級革命的衰退,啟蒙運動走向反思階段,在社會理論領域有著直接的表達和反映。馬克思、迪爾凱姆與韋伯三者的思想都離不開啟蒙的語境,可以說,正是啟蒙語境構成了馬克思思想的基本語境,鄒詩鵬指出:“馬克思在19世紀40年代開創(chuàng)的思想變革,即從啟蒙思想及其古典主義向唯物史及其科學社會主義的轉變,乃是馬克思主義興起的思想史基礎?!盵1]38也就是說,當我們從社會思想史的角度去為馬克思思想作出澄清的時候,要重視馬克思思想和啟蒙之間的關系??梢哉f,作為唯物史觀的創(chuàng)始人,馬克思在青年時期已經(jīng)表達出了對啟蒙哲學尤其是意識哲學的關注和推崇,這樣的見解集中表現(xiàn)在他中學時期的畢業(yè)論文《青年在選擇職業(yè)時的考慮》與以“德謨克利特的自然哲學和伊壁鳩魯?shù)淖匀徽軐W的差別” 為題的博士論文中,在這些文本中,馬克思關注并信奉意識哲學傳統(tǒng)的基本主張??梢哉f,啟蒙是青年馬克思比較重視的層面,他受啟蒙思想的影響很大,并認可啟蒙,這樣的思路一直持續(xù)到1843年馬克思退出萊茵報為止。這一階段也是馬克思從對意識哲學的信奉,即唯心主義逐漸向唯物主義轉變以及他的革命民主主義觀點形成和發(fā)展的過程。
通過對馬克思早期文本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在馬克思思想中流露出對理性的信任,在他看來,理性分享著神性,是神給人指定的共同目標,他說:“神讓人在社會上選擇一個最適合他的、最能使他和社會變得高尚的地位。”[5]455這里,馬克思指出人的理性分享著神性,因此,人要憑借理性去思量自我的限制以及能夠有利于人類幸福的職業(yè)選擇。這一時期的馬克思,比較看重理性以及人性的尊嚴和高尚。而從1937年馬克思成為柏林青年黑格爾派的積極成員開始,他開始對古希臘哲學,尤其是對伊壁鳩魯哲學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其成果就是馬克思的博士論文《德謨克利特的自然哲學和伊壁鳩魯?shù)淖匀徽軐W的差別》。在論文中,馬克思站在自我意識哲學立場上,看到伊壁鳩魯?shù)脑悠睂W說的哲學意義在于它提供了一種批判和否定的環(huán)節(jié),提供了行動自由的可能性,它作為一種社會學說的基礎,其實踐意義是論證了人的自由。同時,馬克思也對自我意識哲學持一定的批判態(tài)度,自我意識哲學的能動原則是馬克思所贊同的,雖然馬克思思想中已經(jīng)流露出一種脫離青年黑格爾派運動之主觀主義的意向,因為這個時期的馬克思,已經(jīng)更多地強調哲學和世界的相互作用。這為馬克思后來的批判性反思提供某種“分離”的可能。但這個時期,就總的思想趨向而言,馬克思此時仍有著濃厚的黑格爾主義痕跡,而以黑格爾為代表的意識哲學只是對啟蒙運動的自覺反思和傳承,“從康德直到黑格爾的德國古典哲學一直在批評英法式的啟蒙傳統(tǒng),進而在構造一種獨特的德國啟蒙精神,那么,馬克思則對整個啟蒙傳統(tǒng)及其依賴的資本主義制度的合法性本身展開批判。”[1]39也就是說,從早年的馬克思到成熟時期的馬克思,其思想在一定意義上一直不斷地回應啟蒙運動及其各種啟蒙精神的理論表達,黑格爾只不過是啟蒙精神最精致、最完善的集中表達。所以在此意義上而言,馬克思開創(chuàng)的唯物史觀及其批判理論有著深厚的啟蒙語境,只是在馬克思那里,對啟蒙思想及其精神的反思、批判和超越都是馬克思哲學思想發(fā)展的真實環(huán)節(jié)。在此,指出馬克思和啟蒙的關聯(lián)性是重要的,明確馬克思思想的啟蒙語境能夠幫助我們真正“走進馬克思”,尤其是青年馬克思,有助于我們把握中后期馬克思思想的轉變和成熟見解。
同樣,作為實證社會理論巨擘的迪爾凱姆也面臨著啟蒙語境,他的社會理論延續(xù)著孔德實證社會學的基本方向,并把實證社會理論做得更精細、更學科化。我們可以說,迪爾凱姆面對的是充滿張力的啟蒙語境,迪爾凱姆的社會理論是對啟蒙傳統(tǒng)的回應,它面對的是啟蒙理性自身的問題,其社會理論只是試圖以社會學的視角解決這樣的難題,但是終究落入啟蒙傳統(tǒng)中,尤其是實證主義傳統(tǒng)。因此,其思想仍從屬于意識哲學,雖然也對啟蒙問題加之批判和突破,但始終沒有擺脫啟蒙傳統(tǒng)和意識哲學,仍落入意識哲學的范圍內。如科塞說道:“在法國學術歷史中,涂爾干思想的主要來源是啟蒙主義傳統(tǒng),尤其是盧梭和孟德斯鳩的思想?!盵2]149這里我們可以再次看出迪爾凱姆的思想和社會學傳統(tǒng)以及和啟蒙傳統(tǒng)之間的關聯(lián)性和繼承性。同樣地,我們也需要重視德國啟蒙傳統(tǒng)對迪爾凱姆的影響,科塞說:“至于德國思想家,涂爾干(也翻譯為迪爾凱姆)思想最為接近的哲學家是康德。涂爾干對康德的認識論和一般哲學并沒有像對待康德嚴謹?shù)牡赖铝x務哲學那樣感興趣。當涂爾干發(fā)展自己關于時空觀念的社會起源理論時,他特別反對康德的人類思維固有范疇的學說,但是,涂爾干認真地指出,自己著重研究道德行為合意性的道德社會學,不過是對康德責任和道德義務概念的補充。”[2]154無論是盧梭還是孟德斯鳩或是康德等人,他們都是杰出的啟蒙思想家,從地域概念上來說,前兩者從屬于法國啟蒙傳統(tǒng),康德則屬于德國啟蒙傳統(tǒng)。一個值得重視的結論是,迪爾凱姆社會理論同樣也是對啟蒙傳統(tǒng)的回應,是啟蒙傳統(tǒng)塑造出迪爾凱姆的社會事實論及其實證社會學理論,這是從思想史上對迪爾凱姆社會學總體趨勢和啟蒙語境及其傳統(tǒng)之間關系的指認。這一點我們可以從他對自己的理論主張的指認得到進一步的確認,他的原話是這樣的:“我唯一能接受的稱號是理性主義者。實際上,我的主要目的在于把科學的理性主義擴張到人行為中去?!盵6]而我們知道,理性是啟蒙運動最響亮的口號,迪爾凱姆高舉理性主義的旗幟,是和啟蒙運動主張的“勇敢運用自己的理智”一致的,因此,迪爾凱姆從思想譜系上來說,仍順承啟蒙精神和啟蒙原則??梢?,實證社會傳統(tǒng)和啟蒙語境具有密切關聯(lián)。
而解釋社會理論傳統(tǒng)的開創(chuàng)者韋伯,其思想面對的社會語境已經(jīng)是對啟蒙思想的批判性反思階段,但韋伯思想中仍有對啟蒙理性精神的認可,這一點在他的文本中多處點到。在他看來,資本主義現(xiàn)代社會的發(fā)展正是憑借理性精神才使得社會的各項活動效率提高,資本主義的事業(yè)恰恰是理性的現(xiàn)代大工業(yè)時代的表達,他說道:“從無定形的共同體行動所出現(xiàn)的、理性的結合體關系,乃是基于支配與其行使的方式而來?!盵7]2也就是說,共同體本質上是一種理性結合關系,這種關系內在地包含支配關系,這在韋伯的思想中被表達為現(xiàn)代社會的官僚制結構,對此他說:“官僚制結構不過是家長制之理性轉化的對照版,它同樣也是一個恒常的建構,是基于其理性規(guī)則的體系,致力于以通常的手段來滿足可預算的持續(xù)性需求的一個結構體。”[7]262所以,無論是理性原則和理性精神,還是制度化的官僚制都是韋伯對資本主義乃至現(xiàn)代社會基本語境和社會事實的指認,從他的表述中我們可以看到,韋伯本人思想中承認自啟蒙起來的理性原則和理性精神,雖然也作了一些反思和批判,但是理性仍是其理解資本主義社會的關鍵點,尤其是放在韋伯所生活的那個時代,其時代正是理性十分盛行的時代,因啟蒙運動的推動和現(xiàn)代自然科學技術的迅猛發(fā)展,理性精神深入人心。理性成為現(xiàn)代資本主義社會核心的基礎,并規(guī)范個人和社會組織的行為??傮w而言,韋伯思想是奠基在理性原則基礎之上的,他所提出的現(xiàn)代資本主義的理性化過程以及官僚化的科層制思想無疑不是建立在理性基礎之上??梢哉f,對于現(xiàn)代資本主義社會,韋伯是在使用“價值中立”意義上自覺承認資本主義理性化及其蓬勃發(fā)展,其思想是把自己的思想導入到保守主義之中。對此我們可以說,韋伯雖然也認識到理性化的科層制對個人的控制以及導致個人自由的喪失,但就其闡釋路向而言,仍是對啟蒙語境的回應,無論他對政治上層建筑的表述還是對社會組織方式的闡發(fā),都是理性主義的,就其本質而言,解釋社會理論傳統(tǒng)仍落入啟蒙理性傳統(tǒng)論域,其直接參與樂理性之現(xiàn)代建構,理性的實體建構和非實體建構在韋伯時代,已經(jīng)坐實到社會生活的各種層面。
三、 馬克思以“社會存在”為奠基的唯物史觀超越啟蒙理性范式及其語境設定
從上面的論述我們可以看出,在經(jīng)典社會理論視野中,就思想史背景而言,迪爾凱姆和韋伯都深處啟蒙語境,繼承著啟蒙理性精神,雖有一定的調整和修改,但是就兩者的精神主張來看,仍是順承啟蒙理性的,總的邊界仍在啟蒙語境之中,只是把自由主義和民族主義拉入到保守主義的陣營,這樣做,對迪爾凱姆和韋伯來說,不僅涉及他們理論各自的追求,同時也涉及他們各自的政治社會主張。
迪爾凱姆身處的當時,法國正面臨著民族振興的重任,社會危機更亟須解決。迪爾凱姆試圖以實證社會理論為當時的法國提供社會道德整合的理論基礎。韋伯也有著類似的政治追求,他思想的訴求是倡導在發(fā)達資本主義官僚科層制社會中,實現(xiàn)人的自由和平等??梢哉f,兩人的主張都是以診斷的方式來解決社會問題,通過加強對社會的功能性認知,開出社會道德的整合路徑,以此希望實現(xiàn)自己的社會政治追求。因此,迪爾凱姆和韋伯在各自的學術進路上其實分享著啟蒙理性的盛宴,同時也陷入了啟蒙理性自身的局限性之中。對比而言,馬克思的唯物史觀及其批判理論雖然同樣面對的是啟蒙運動及其啟蒙語境,但是,馬克思思想?yún)s真實地實現(xiàn)了對啟蒙理性的超越。這種超越表明了馬克思與啟蒙理性之間的真實的距離,這種超越直接被表達在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第一條原理“社會存在決定意識”之中。對于這里的“社會存在”概念,需要作一番澄清和說明,具體分析如下。
首先,“社會存在”不是作為一個純思辨概念而存在??梢哉f,任何對“社會存在”作純粹思辨的闡釋都是違背馬克思本意的。就問題實質而言,馬克思就是要去破除自柏拉圖以來的西方知性化的理解模式,這種知性理解模式主要特征是從觀念、精神的角度去闡釋社會歷史,馬克思認為一切社會生活從一開始都是實踐性的,對理論本身的理解要從其根基處——實踐活動中得到說明。“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就是實踐的。凡是把理論引向神秘主義的神秘東西,都能在人的實踐中已經(jīng)對這個實踐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決?!盵5]56可以看出,對社會歷史的理解,在馬克思的說明中,重要的一點就在于他沒有拘泥于從意識內部去理解,而在于他對市民社會的發(fā)現(xiàn)。從市民社會中去找到打通理解社會的理論道路,同時也是現(xiàn)實的道路,這需要在存在論高度加以重視和領會,這樣的一種理論進路乃是一種洞見,只有通過這條路徑,我們方能理解馬克思哲學中的其他概念和命題。馬克思在講到理解法和國家的關系時指出,要通過市民社會這個道路去理解才算是真實地切入資本主義社會現(xiàn)實之中。在馬克思那里,一些基本問題的言說,也需要從這個充滿感性的,而非思辨的市民社會的活動層面來思考,按照馬克思的說法,“法的關系和國家的形式一樣,既不能由其本身來理解,也不能由精神的一般發(fā)展來理解;相反,它們根植于物質的生活關系中,亦即根植于‘市民社會’中?!盵8]32可見,市民社會的發(fā)現(xiàn)就已經(jīng)使得對社會的理解走出意識的范圍,這種“走出”也決定性地開啟了馬克思理解“社會存在”的新的視野,即“社會存在”不再是一個意識能夠涵蓋的對象,不再是純粹思辨的概念。
其次,在馬克思這里,“社會存在”的領域也就是人們的生活世界的領域。這一點我們可以從馬克思提出“社會存在”概念的語境中得到更為明確的說明,馬克思認為:“人們在自己的生活的社會生產(chǎn)中發(fā)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關系,即同他們的物質生產(chǎn)力的一定發(fā)展階段相適應的生產(chǎn)關系。這些生產(chǎn)關系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jīng)濟結構,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層建筑豎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會意識形式與之相適應的現(xiàn)實基礎?!盵8]32根據(jù)馬克思的文本,在他的理解中,社會存在就是指人們的物質生活關系,一切社會關系都源于這一領域,而且,這一領域絕不是在意識范疇內發(fā)生的,而是指理性前的感性生活的領域。這一領域也稱為感性活動,它才是社會存在的誕生地,當我們理解馬克思社會存在的時候,不能把它理解為實證主義意義上的經(jīng)驗知識,因為它不是抽象經(jīng)驗論所說的僵死事實的收集,也不能把它理解為純粹的范疇規(guī)定,而應根據(jù)馬克思的本意把它理解成具有生成性的物質生活關系??梢钥闯觯R克思這里的“社會存在”概念是非思辨的、非邏輯的感性的關系領域,這種領域不是一蹴即成的,也不是神意的預先設立,提前安排好的運動軌跡,而是指向隨著時間推移,其本身處于不斷產(chǎn)生、發(fā)展甚至轉化為其他事物的感性的物質生活領域,它描述的是作為現(xiàn)實的人的現(xiàn)實的感性活動。一切社會關系和政治上層建筑及思想上層建筑都只能在此尋得根基。也就是說,馬克思哲學中的其他概念和范疇要借助“社會存在”所打開的感性的物質生活領域才能在存在論意義上得到正確的言說。
最后,“社會存在”具有歷史性。馬克思認為,以往對社會歷史的理解在一定程度是對社會歷史的抽象,并沒有賦予社會歷史以真正的內容,主要的原因在于,歷史性在以往是被抽象處理的,這直接造成傳統(tǒng)形而上學對于感性生活的遮蔽。而馬克思認為對“社會存在”領域的揭示凸現(xiàn)出人和社會歷史的歷史性。這種歷史性的揭示和馬克思深入社會存在中去揭示當代人類生存困境直接相關,馬克思認為,困境就在于感性現(xiàn)實的自我異化上,而感性現(xiàn)實的異化是作為歷史性的證明呈現(xiàn)出來,而只有到感性現(xiàn)實中才能真正領會人的存在,因此,這件事需要從根基處重新理解,馬克思這里所指的“感性現(xiàn)實的異化”實際上就是指工業(yè)或者自身異化的勞動活動。并且這一點在馬克思對以往哲學的清理中進一步得到呈現(xiàn)。針對費爾巴哈,馬克思嚴厲地指出費爾巴哈所犯的致命錯誤在于“他沒有看到,他周圍的感性世界絕不是某種開天辟地以來就直接存在的、始終如一的東西,而是工業(yè)和社會狀況的產(chǎn)物,是歷史的產(chǎn)物”[8]76。從中,我們可以看出,社會存在的異化現(xiàn)實,即工業(yè)作為歷史的產(chǎn)物,不是從來就有的。在對黑格爾的批判中,馬克思也指出黑格爾對社會的分析匯集了思辨的一切幻想,而且還進一步指出:“因為全部人的活動迄今為止都是勞動,也就是工業(yè),就是同自身相異化的活動?!盵9]這是對感性現(xiàn)實異化狀態(tài)的歷史性分析。這一點,也就提示著在馬克思那里,“社會存在”的歷史性一定是在時間內來談的,不能離開時間維度來抽象地看社會存在。正如海德格爾說:“存在就是時間,不是別的東西,由于時間,存在才被顯露出來,所以時間便表示出無弊性,也就是說,表示出存在的真理了。”[10]可見,在時間維度中的社會存在具有歷史性。馬克思正是通過對異化、資本等歷史性概念的揭示方達到深入歷史的內部去,并賦予歷史以真實的內容。關于這一點,連海德格爾也是表示稱贊的:“因為馬克思在體會到異化的時候深入到歷史的本質性的一度中去了,所以馬克思主義關于歷史的觀點比其余的歷史學優(yōu)越?!诖艘欢戎胁庞锌赡苡匈Y格和馬克思主義交談?!盵11]
可以說,馬克思通過“社會存在”所表達出來的社會思想開啟了一種新的視野,可以說,這種新的視野是對傳統(tǒng)思辨?zhèn)鹘y(tǒng)的揚棄,不是給定的事實和關系通過理性得以闡釋,而是產(chǎn)生這些事實和關系的歷史運動得以表示并在新的基礎上得到理解。正如王德峰教授指出的那樣:“歷史唯物主義誕生了一場存在論上的哲學革命,它意味著對傳統(tǒng)思辨知識的揚棄,從而為人類的知識開啟了歷史科學的境界。在此科學境界中,并不是給定的事實和關系(作為對象世界)被納入理智王國,從而得到理性上正確的描述,而是產(chǎn)生這些事實和關系的歷史運動(在歷史中的生活世界)得到理解和描述。”[12]因此,這也就決定了馬克思學說和迪爾凱姆實證社會理論以及韋伯解釋社會理論不是一回事。我們需要強調的是,就三者理論的根本路向而言,馬克思與其他兩者的根本性質具有本質的差異。馬克思通過“社會存在”而確認的唯物史觀真實地超越了自啟蒙以來的理性主義闡釋路向,在社會的理解方面跨出了決定性的一步,為唯物史觀當代性闡釋提供最堅固的理論支撐。在此基礎上為馬克思辯護更為有利,馬克思的視角打開的是“感性對象性實踐活動”的視角,而不是知性意義上的概念或范疇建構,這些是我們理解馬克思思想方法論的基礎,同時也是駁斥迪爾凱姆和韋伯對馬克思誤解的基礎。
結語
通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唯物史觀的當代性研究中,文本研究和思想史研究都有重要的意義。尤其是在經(jīng)典社會理論之中,我們可以通過思想史的挖掘,看出馬克思、迪爾凱姆和韋伯的三種路向的關聯(lián)和區(qū)分,經(jīng)典社會理論三種路線都面臨著啟蒙語境,但是迪爾凱姆和韋伯的思想最終還是落入啟蒙理性之中,而通過對馬克思的“社會存在”概念的解讀和闡釋,我們可以看出,在哲學基礎中最為基本的問題上,馬克思的確有著獨創(chuàng)性的新見解,其思想經(jīng)歷過啟蒙,受過啟蒙影響,但也真正實現(xiàn)了對啟蒙思想的超越,我們由此就能確認馬克思開啟的哲學革命的理論基礎,同時也為馬克思回應迪爾凱姆和韋伯的批判和誤解做好準備??梢哉f,正是馬克思思想和經(jīng)典社會理論傳統(tǒng)之間的交鋒性對話和溝通,才更有利于開放唯物史觀當代性研究的視野和問題,從而為鞏固和發(fā)展馬克思哲學思想提供契機。本文在此方面做了一些嘗試性的探索性研究,我們認為,通過思想史的梳理和澄清,是走進和鞏固馬克思哲學思想的較好的視角,同時也是理解當代中國社會現(xiàn)實,增進我們對中國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的基礎,通過把握思想史上馬克思、迪爾凱姆、韋伯所共同面對的啟蒙語境及其問題,在學理層面做一些廓清和分析,正本清源,捍衛(wèi)馬克思哲學思想的科學性,以此推進馬克思哲學當代性研究。
[參考文獻]
[1]鄒詩鵬.馬克思主義研究的思想史視閾[J].馬克思主義與現(xiàn)實,2014,(2).
[2][美]劉易斯·科塞.社會思想名家[M].石人,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3][法]愛彌爾·涂爾干.亂倫禁忌及其起源[M].汲喆,付德根,渠東,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4][英]安東尼·吉登斯.資本主義與現(xiàn)代社會理論[M].郭忠華,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2007:133.
[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法]迪爾凱姆.社會學方法的準則[M].狄玉明,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4.
[7][德]韋伯.支配社會學[M].康樂,簡惠美,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8]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馬克思.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88.
[10]海德格爾.人,詩意地安居[M].郜元寶,譯.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04:17.
[11]海德格爾.海德格爾選集(上卷)[M].孫周興,譯.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6:383.
[12]王德峰.從“生活決定意識”看馬克思的哲學革命的性質[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1):40.
〔責任編輯:余明全杜娟〕
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