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先榮 陳文軍 湖北省洪湖市人民醫(yī)院 433200
腹腔鏡與小切口膽囊切除術治療膽囊結石療效觀察
譚先榮陳文軍湖北省洪湖市人民醫(yī)院433200
摘要目的:探討針對膽囊結石患者分別采用腹腔鏡膽囊切除術以及小切口膽囊切除術完成治療后獲得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我院2011年8月-2014年8月膽囊結石患者192例,通過隨機數(shù)表法將其分成A1組和A2組,每組96例。A1組采用腹腔鏡膽囊切除術進行治療;A2組采用小切口膽囊切除術進行治療。對比兩組膽囊結石患者在完成手術后下床活動時間以及輸液時間等方面表現(xiàn)出的差異性。結果:兩組患者在手術時間方面,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在手術過程中出血量以及手術切口長度方面,A1組優(yōu)于A2組患者明顯(P<0.05)。A1組患者完成手術后在下床活動時間、臨床住院時間以及臨床輸液時間幾方面,明顯短于A2組患者(P<0.05)。結論:針對膽囊結石患者,臨床選擇腹腔鏡膽囊切除的方法進行治療,治療效果確切,臨床預后質量獲得顯著提高。
關鍵詞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小切口膽囊切除術膽囊結石
膽囊結石屬于臨床較為普遍的一種疾病,臨床多見于成年人群。隨著患者年齡的增加,疾病患病率表現(xiàn)出增高的趨勢。針對膽囊結石患者在給予臨床治療過程中,以往主要選擇小切口膽囊切除術進行治療[1]。為了分析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的臨床治療效果,本文主要針對我院收治的膽囊結石患者,分別選擇腹腔鏡膽囊切除術以及小切口膽囊切除術給予臨床治療后,前者獲得顯著效果,現(xiàn)將結果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11年8月-2014年8月192例膽囊結石患者,通過隨機數(shù)表法將其分成A1組和A2組,每組96例。A1組中,男57例,女39例;年齡29~73歲,平均年齡(44.35±8.49)歲。A2組中,男60例,女36例;年齡30~75歲,平均年齡(44.40±8.39)歲。對比兩組膽囊結石患者的年齡以及性別等,存在均衡性(P>0.05)。
1.2方法
1.2.1A2組治療方法:針對A2組患者,選擇小切口膽囊切除術給予臨床治療。首先對患者選擇連續(xù)硬膜外麻醉的方法,于患者右上腹,通過患者腹直肌切口上端同肋弓為1cm的位置制作切口,保證皮膚切口的長度為4~5cm,腹膜切口長度為7~8cm。進入到患者腹部后,在文氏孔、膽囊下方、膽囊左側以及肝圓韌帶右側,分別將紗布墊有效填入,并且通過小S拉鉤有效進行牽拉。之后利用大彎鉗對患者的膽囊頸向右下方方向進行牽拉,將Calot三角區(qū)進行充分暴露,將膽囊管解剖出后,利用4號細線進行結扎,之后在后上方位置有效將膽囊動脈解剖出,最后完成結扎。從患者膽囊底部將膽囊進行剝離,直至膽囊管的位置,之后鉗夾膽囊管,將膽囊切除,將腹腔關閉[2]。
1.2.2A1組治療方法:針對A1組患者,主要選擇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給予臨床治療。首先對患者實施全身麻醉,于患者臍上方制作弧形切口入腹,保證切口長度為1cm。將Trocar有效置入,為患者創(chuàng)建人工氣腹,將腹腔鏡有效置入,對患者的腹腔進行檢查。于腹腔鏡引導下,對患者實施劍突下穿刺以及右肋緣下穿刺。并將Trocar有效置入,數(shù)量為2個/3個。將患者的Calot三角區(qū)進行鈍性解剖。對患者的膽囊管以及膽囊動脈進行游離,安置鈦夾后有效剪斷。從患者的膽囊頸對膽囊進行剝離,對臍部切口進行擴張,將膽囊有效取出。之后對患者膽囊床滲血的情況以及周圍炎癥情況進行仔細觀察,決定是否需要安置腹腔引流管進行引流[3]。
1.3觀察指標對兩組膽囊結石患者的臨床手術時間、切口長度以及完成手術后患者下床活動時間等相關指標進行監(jiān)測,并進行組間對比。
2結果
2.1臨床觀察指標兩組患者在手術時間方面,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在手術過程中出血量以及手術切口長度方面,A1組患者明顯優(yōu)于A2組(P<0.05),具體見表1。
表1 A1組與A2組膽囊結石患者臨床指標對比±s)
2.2臨床恢復情況A1組患者完成手術后在下床活動時間、臨床住院時間以及臨床輸液時間幾方面,明顯短于A2組患者(P<0.05),具體見表2。
3討論
小切口膽囊切除術由傳統(tǒng)開腹手術發(fā)展而來,其針對傳統(tǒng)開腹手術治療過程中表現(xiàn)出的疼痛感劇烈等系列缺點可以進行有效避免,但是對患者完成手術后,仍然會出現(xiàn)瘢痕現(xiàn)象,從而給患者帶來嚴重的心理負擔。伴隨著微創(chuàng)技術的快速發(fā)展以及醫(yī)院醫(yī)療條件的逐漸改善,針對膽囊結石患者于臨床治療過程中,腹腔鏡技術獲得廣泛應用。其不但對患者造成的創(chuàng)傷較小,并且完成手術后臨床出現(xiàn)并發(fā)癥的概率較低,患者可以快速康復。本文中,在手術過程中出血量以及手術切口長度方面,A1組明顯優(yōu)于A2組患者(P<0.05);A1組患者完成手術后在下床活動時間、臨床住院時間以及臨床輸液時間幾方面,明顯短于A2組(P<0.05);有效證明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的臨床應用效果。
表2 A1組與A2組膽囊結石患者臨床
總而言之,針對膽囊結石患者,選擇腹腔鏡膽囊切除術進行治療,最終獲得的綜合治療效果確切,成功凸顯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膽囊結石疾病的臨床價值。
參考文獻
[1]彭云恒,王小忠.傳統(tǒng)開腹、腹腔鏡與小切口膽囊切除術的對比研究〔J〕.嶺南現(xiàn)代臨床外科,2011,11(4):258-260.
[2]馬召鋒.腹腔鏡與小切口膽囊切除治療膽囊結石的療效探討〔J〕.肝膽外科雜志,2014,22(3):214-216.
[3]李培增.36例腹腔鏡治療復雜性膽囊結石的臨床治療效果分析〔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3,(24):89-90.
(編輯羽飛)
收稿日期2014-10-30
中圖分類號:R657.4+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1-7585(2015)16-218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