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寶秀
(作者單位:曲阜師范大學傳媒學院)
攝影構圖中的剪裁之美
王寶秀
(作者單位:曲阜師范大學傳媒學院)
自攝影技術誕生以來,人們對攝影構圖的探索便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深入,近年來數(shù)碼攝影的迅猛發(fā)展,使攝影技術進入普通家庭為大眾所熟知。攝影屬于實踐性極強的領域,國內(nèi)外相關研究尚未形成完整體系,對構圖中二次裁剪的研究亦是止步于攝影師攝影實踐總結,見諸大大小小形形色色攝影網(wǎng)站和論壇。研究構圖中的剪裁之美,是實踐經(jīng)驗與理論基礎的結合,解決這樣的剪裁為什么美,什么樣的剪裁能構成美的作品的問題,以將理論經(jīng)驗內(nèi)化為拍攝時的直覺。
1.1 攝影構圖理論
在《辭海》中,“構圖”定義為藝術家為了表現(xiàn)作品的主題思想和美感效果,在一定的空間,安排和處理人、物的關系和位置,把個別或局部的形象組成藝術的整體。
攝影中的構圖是指對畫面中各元素進行取舍,使被攝對象在畫幅內(nèi)的任何位置都能成為視覺的焦點。攝影的構圖方式與拍攝者想要傳達的主旨息息相關,與主題交相輝映的構圖可以深化表達意圖,使美感超越畫幅的局限。
1.2 攝影剪裁理論
攝影剪裁,即對攝影作品的第二次創(chuàng)作,攝影者拍攝作品時由于受場地和條件限制往往無法完全達到預期拍攝效果,如完整與殘缺、畫幅的橫與豎、中心的均衡、主題不明確等,攝影者便可通過預留一定的裁切范圍并在后期進行二次剪裁,以實現(xiàn)主體的變化和主題的突出。
2.1 簡化畫面突出主體
由于拍攝時的場地的限制,瞬間拍攝下來的照片往往帶有無關主題的多余物體,通過對作品的二次剪裁便可以將多余物體除掉,以將主體突顯出來。
客觀對象紛亂無序,需要拍攝者捕捉其中的有序并賦予個人情感。最佳作品包羅萬象但韻味不減,主體旁的陪襯往往能增添趣味卻不會搶風頭。對攝影內(nèi)容進行簡化可以使畫面整潔有序,主體突出,使主題獲得更有效的表達。
2.2 提高拍攝意境和效果
攝影是快門按下的一瞬間,如果拍攝者抓取拍攝對象時無法全面考慮拍攝效果,便可通過二次剪裁放大突出局部,實現(xiàn)拍攝全局畫面無法達成的效果,即攝影意境的形成。攝影意境需要通盤考慮,與表達主旨相糅合,在彌補一次拍攝畫面比例不勻稱的基礎上提升作品意境。
2.3 產(chǎn)生強烈的動感
根據(jù)構圖方式的闡述,對角線構圖法相對其他構圖法而言更能產(chǎn)生強烈動感,而一次拍攝時線條往往不能形成畫面的對角線,畫面運動性便不能達到預期效果,通過二次剪裁選擇適合角度,調(diào)整線條位置,便可使整幅畫面動感增強。
2.4 增強均衡感和趣味性
攝影二次剪裁可對拍攝時產(chǎn)生的不均衡感進行調(diào)整,常用于自然景觀的拍攝,自然景觀本身的韻味輔以二次構圖中深思熟慮的剪裁,是攝影作品成功與否的關鍵。如拍攝大海和太陽月亮、水面等,通過二次構圖調(diào)整水面是否水平,水面以上和水面以下區(qū)域的比例以增強均衡感。
3.1 調(diào)試拍攝范圍
3.1.1 突出主體
由于各種因素的限制,一次構圖可能無法將主題明確展現(xiàn)出來,剪裁時便可擴大主要對象在畫面中的比例,去除可能影響主體表現(xiàn)的非主體人、景、物,以在觀看時奪人眼球,凸顯主題。
3.1.2 刪繁就簡
雜亂景物進入取景框是很常見的現(xiàn)象,剪裁時可在不影響主題的前提下將繁雜景物去掉,重新選擇圖片中的趣味點和精彩內(nèi)容,加以強調(diào)和闡釋使主旨更加鮮明。如果你的作品主題想要表現(xiàn)紅土地,周圍的綠草、溝壑、農(nóng)作物等繁雜景物影響了主體表現(xiàn),通過二次剪裁便可明確主題思想,突出表現(xiàn)“紅土地”這一主體,展現(xiàn)出它的千變?nèi)f化又不失規(guī)律的樣貌特征。
3.1.3 改變畫面中主體和陪體的關系
一次構圖中設定的主題若不符合最終需要,可通過二次構圖進行更改,即改變主體和陪體的關系,確定好新的主體后,加大新的主體在畫面中的比重,或通過位置調(diào)整使主體成為視覺的焦點。圖1作品《夏諾多吉神山》,畫面主體要將河流改作雪山,則可借助剪裁手段裁掉河流并放大雪山,使被攝對象得到強調(diào),改變畫面主題。
圖1
3.1.4 水平垂直剪裁
拍攝有地平線的風景時要保證主體景物垂直于地平線并確保地平線水平,但水平高低相差很大或豎直物體傾斜度過高會影響二次剪裁的成功率。如果畫面中水平線的傾斜在可調(diào)整的范圍內(nèi),便可首先通過畫面旋轉至海平面水平的方式再進行多余邊角的裁剪實現(xiàn)整幅作品的平衡。
3.1.5 均衡畫面
拍攝時現(xiàn)場條件限制往往導致作品畫面失衡,如未能注意到畫面本身含有
的對稱元素,在一定范圍內(nèi)可通過二次剪裁進行校正。
4.1 是否能明確傳達主題
二次剪裁能刪減繁雜贅余事物,從而使畫面主題明顯傳達出來,但不恰當?shù)募舨脮m得其反,造成凸顯主題的事物被縮減到很小比例甚至消失,導致主題傳達模糊。
例如第52屆“荷賽獎”突發(fā)新聞組照二等獎作品《被救的小女孩》,它在諸多報刊中被編輯引用,但因不同的剪裁方式產(chǎn)生了不同的傳播效果。照片的拍攝主題是傳達救災者營救被困人員的力量,主體形象是救出女孩的軍人和被救出的小女孩,輔助烘托主題的是巨石及廢墟。拍攝者將主體置于畫面中心,而不是選用尋常的九宮格構圖。按攝影構圖法則,正中心常被視為視覺靜止點不宜放置主體對象,攝影者獨辟蹊徑突破常規(guī),通過曲線構圖方式引導觀眾視線,彌補了將主體放于視覺靜止點的僵硬感,畫面左下角的一只手和三位軍人的視線都引向主體,成為傳達主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4.2 能否迅速有力聚焦主體
選擇簡潔有力的拍攝對象瞬間抓住觀者的注意力是成為好作品的關鍵,例如作品《地震了》中,園長阿姨驚恐的眼神和未穿好的鞋子,右邊孩子睡眠中驚醒的面孔,左邊孩子光著的屁股、僅穿一只襪子的雙腳等細節(jié),幾乎被占畫面二分之一的無效空間淹沒,將畫面左側與地震毫不相干的“香聚”與右邊的門框、玻璃裁剪掉,有利于使觀者迅速聚焦主體,并用豎畫幅與畫內(nèi)人物運動走勢相吻合。
4.3 能否形成一定的思想深度
在明確傳達主題的基礎上深化其內(nèi)涵有助于提升作品價值,思想深度在人像攝影中尤其重要,全國攝影藝術展優(yōu)秀獎獲得者游建平便認為“思想性是人像攝影的靈魂”。例如《國家地理》的獲獎作品,使用框式構圖方式,表現(xiàn)西藏的一對兄妹透過窗戶看向世界的澄澈眼睛,嚴謹貼合窗戶外框的剪裁將主題深化到極致,引人遐思。
4.4 能否體現(xiàn)人文關懷
作品體現(xiàn)人文關懷是較高層次要求,也是攝影的終極使命,人像攝影不拘于單獨拍攝人像,靜物攝影不拘于單獨拍攝事物,將人物與靜物雜糅互相映襯,如圖2作品,人物占畫面一半空間,視線都引向畫面之外,身旁的簡陋家具,斑斕的墻壁……均傳達出厚重的人文情懷。若剪裁時將任何一部分比例縮小或裁減掉,都會削弱畫面對人心靈的穿透力,感染性也會相應減淡。
圖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