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媒體時代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使命*
季海菊
內容提要新媒體時代,學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變革勢在必行。教育者應在全面分析話語構建的時代背景和變遷表征的基礎上,對學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的要素、內涵進行設計和建構,并提出適合中國學校實際情況的話語體系建構路徑,從而使學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社會功能和整體功效得以充分發(fā)揮。
關鍵詞新媒體學校話語體系建構
*本文系江蘇開放大學、江蘇城市職業(yè)學院“十二五”規(guī)劃課題“基于終身教育理念的高職通識教育研究”(項目號:13SEW-Y-010)的階段性成果。
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是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一個重要支撐因素。在新媒體時代,如何完善和建構學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使之社會功能和整體功效得以充分發(fā)揮,是新媒體時代賦予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新使命。
話語體系建構的視點透視
在新媒體時代,學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的建構面臨著新的背景,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四個視點:
第一,變革視點: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向網(wǎng)絡空間的拓展。與人類歷史上由于科技發(fā)展所帶來的時代變革相比,網(wǎng)絡的普及與發(fā)展是新媒體時代最重要的標志,而生動、簡潔、形象、個性等網(wǎng)絡話語是其最鮮明的特點,由此所催生的網(wǎng)絡思想政治教育的興起,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逐漸以網(wǎng)絡話語為主要重要內容。在這種情景下,一方面人們越來越喜好網(wǎng)絡世界、虛擬空間等一系列的交往模式,傳統(tǒng)的話語交往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被解構了;另一方面,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形式、話語內容和話語方式迫切需要變革,為其發(fā)展注入新的血液,以滿足教育對象的需要。正是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學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向網(wǎng)絡世界、虛擬社會和微觀領域的拓展,已成為一種歷史的必然。只有把握這個變革的新機遇,不失時機地推進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向網(wǎng)絡世界、虛擬社會拓展,才能形成新型的學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
第二,環(huán)境視點: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適應新媒體傳播特性的創(chuàng)設。當今社會,新媒體的“身影”已無處不在,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創(chuàng)設面臨如下環(huán)境:一是“超時空”的環(huán)境。新媒體時代信息傳播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具有超強的即時性,幾乎與事件發(fā)展同步,是一個“超時空”環(huán)境:不僅突破了國內地域的界線,也突破了國家與國家的界線,信息的流動已經(jīng)沒有了國界的束縛。世界變成了一個巨大的信息場,人們在新媒體境遇下傾聽話語、編織話語、傳播話語。①二是“雙向互動”的環(huán)境。指在新媒體革命性進步的推動下,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的關系不再是簡單的“我說你聽”的單向關系,而是相互交往與互動的雙向關系,“雙向互動”帶來了一個革命性變化:傳統(tǒng)的狹隘的信息傳播渠道被打破了,“自媒體”成為受眾的新身份,人們能夠自己制造話語、成為網(wǎng)絡話語的傳播者。更為重要的是,隨著信息的流動呈現(xiàn)交互性,以往人們對事件的解讀僅限于權威的局面也改變了,由于受眾從被動接收到主動制造,他們不僅與教育者一樣制造話語,在某些時候制造的話語甚至能影響話語方向,使得教育者的話語控制權受到極大沖擊。三是“多人參與”的環(huán)境。新媒體的開放性為人們進入虛擬世界提供了平臺,于是許多觀點相近的人逐漸聚集在一起形成了一個個虛擬的團體、組織、社區(qū),他們對一些現(xiàn)實問題所形成的共識在虛擬空間一圈圈地擴散開來后,所產(chǎn)生的能量是巨大無比的,在一定條件或時機下甚至會成為一種強大的“社會輿論”。
面臨上述新環(huán)境,傳統(tǒng)學校思想政治教育“說者”和“聽者”的關系發(fā)生了根本性變化:在同一個對話過程中,“說者”也是“聽者”,“聽者”也是“說者”,他們的身份是可以相互轉換的。在這樣一種語境中,學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由“權威”轉向“博弈”成為可能,“聽者”和“說者”若想使對話進行和完成,只能是在碰撞過程中逐漸達成共識。由此,學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創(chuàng)設,將是一個新課題。
第三,機遇視點: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與全球化話語的接軌。全球化,是今天人類社會生存的一種新常態(tài),中國學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與全球化話語展開對話為何成為一種必然取向?首先是因為全球化不僅是一種經(jīng)濟、政治和文化行為,而且是一種特別的話語行為,是一種強勢群體的強勢語言。中國學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必須自覺吸納全球化話語,主動與全球化話語接軌,只有這樣才能充實自己、強勢自己,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有自己的立足之地。其次是全球化話語內涵極為豐富、邊界極為寬廣,有助于拓展中國學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視域。再次是新媒體的開放性和無屏障,為中國學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與全球化話語接軌鋪平了道路,但二者的真正接軌仍然需要言語支撐。因此,中國學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在與全球化話語接軌的過程中,應當學習和吸收全球化話語中的有益資源和健康營養(yǎng),在充實和完善自身話語的基礎上,進一步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自身的話語理論,為中國學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走向國際化奠定更加堅實的理論基礎。
第四,創(chuàng)新視點: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理論自覺。新媒體時代學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發(fā)生了兩大顯著變化:一是從話語政治化角色中游離出來,逐漸形成自己的話語體系和理論體系;二是從載體的角色中游離出來,逐漸成為價值理性的建構者。為此,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話語創(chuàng)新應把理論自覺作為首選,這既是適應培養(yǎng)新時期所需要的高素質人才、保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yè)全面推進的現(xiàn)實需要,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理論在適應新媒體環(huán)境、融入全球化話語的過程中自我評價、自我反思的需要。
話語體系建構的變遷表征
在新媒體時代,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建構發(fā)生如下變遷表征:
第一,新媒體使思想政治教育的話語權受到顛覆。首先,從主體的角度看,制度性話語權受到顛覆。長期以來,制度性權力是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的核心,教育者依仗這個權力,不僅以此來約束學生的思想行為,維護教育教學秩序,而且還“自上而下”地將社會主流意識形態(tài)灌輸給后輩學生。而在新媒體時代,網(wǎng)絡平臺的自由平等與雙向互動,打破了傳統(tǒng)的話語傳播壁壘,互聯(lián)網(wǎng)成為教育者與被教育者平等對話的工具,這種無屏障和去中心化的傳播方式,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性話語權從核心滑向虛擬成為必然。其次,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系統(tǒng)是有一定限度的,超負荷運轉就會出現(xiàn)話語失語、話語斷裂、話語迷霧等話語失效現(xiàn)象。而新媒體的話語系統(tǒng)具有無限的承載力,它的功能閥值是不可估量的,不可能導致話語系統(tǒng)的崩潰,因此由其取代傳統(tǒng)的話語系統(tǒng)已成為一種必然。再次,從管理的角度看,主導話語權淪為虛化。以往,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核心話語權的有效實施,是靠相關管理制度作保障的。而在新媒體時代,這種情況發(fā)生了根本性變化,網(wǎng)絡的虛擬性不僅成為主導,尤其是對現(xiàn)實的管理制度產(chǎn)生了極大的沖擊,現(xiàn)行的信息管理制度淪為虛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難以對虛擬符號對象及其思想行為進行有效的監(jiān)管,權力虛化最終導致思想政治教育的話語權受到顛覆。
第二,新媒體使思想政治教育的話語內容受到分解。開放性、隱蔽性、即時性、海量信息等,是新媒體技術的最主要特征,對新媒體時代學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內容提出新挑戰(zhàn),使其面臨前所未有的新考驗:
話語功能弱化。與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的話語內容相比,新媒體的多樣性、娛樂性、不規(guī)范性、隨意性等話語內容,顯得比較鮮活接地氣,受到年輕人的廣泛喜愛和接納。因此,但時代是前進發(fā)展的,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的話語功能弱化也是很自然的,我們應當盡可能縮小這種差異性,以更好地適應當前受教育者的思想實際和現(xiàn)實需求。
話語表達受阻。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教育效果有無顯著成效,話語表達是一個重要因素。一般來說,注重知識體系的完整性、邏輯結構的科學性,是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表達的重要特征,它比較符合表達“宏大嚴肅”的話語內容的需要,但不太適合新媒體環(huán)境下所需要的語言特點和交流方式。
話語內容過時。在新媒體時代,“一元化”知識性權力的局面被徹底打破了,知識信息的海量共享引發(fā)了教育資源的重新分配,學生可輕易獲取教育者已經(jīng)或未曾掌握的資訊并完善知識結構,為自己提供多元化的生活資訊和分解生活困惑的技能。在實踐中,一些教育者所講的某些教育內容和形式也會受到受教育者的質疑,最終因話語內容的過時而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主體話語權的旁落。
第三,新媒體使思想政治教育的話語傳播形式受到弱化。
一是文本話語缺乏時代性、前瞻性和預測性。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門學科,它在教育、培養(yǎng)學生確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的過程中所發(fā)揮的作用是無法否認的,今后這種教材文本話語傳播的形式仍然是我們所需要的。但這種傳播形式的弱點和弊端也是客觀存在的,如理論性話語過多、缺乏時代感、基本是單一的“灌輸”模式等等,相比較新媒體所強調的人性化的內容、人性化的表達和個性化的關懷以及對話、互動、富有個性的傳播形式,顯然不太合時宜,受到致命的沖擊也是必然的。
二是實踐話語缺乏個性、審美特征和新鮮感。與新媒體新鮮、生動、時尚的話語相比,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的話語過于呆板、沉悶,尤其是缺乏個性特點和對受教育者人文關懷的實踐話語形式,越來越讓學生難以接受了。因為這種話語傳播形式,充滿“說教式”味道,與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中所感受到的自由、平等的氛圍形成鮮明的對比,受教育者往往對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缺乏興趣甚至產(chǎn)生抵觸情緒。由此,學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形式滯后乃至話語權被嚴重削弱,已成為一個不爭的事實。
話語體系構建的要素
構建學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主要包括六個基本要素:
1.時代性。主要是指話語體系的建構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在把握時代本質、主題和特征的過程中,以與時俱進的理論思維反應時代變化的潮流,講好時代提出的重大課題。②新媒體時代,學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內容、教育方式乃至價值導向都應跟上時代和社會發(fā)展步伐,不斷注入時代精神,使其在理論與現(xiàn)實之間架起溝通的橋梁,在順應歷史潮流、不斷創(chuàng)新發(fā)展中充分發(fā)揮其應有的導向作用。
2.學理性。主要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要體現(xiàn)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及其他學術思想,充分展示馬克思主義真理的價值性,讓學生從中認知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義和價值,真正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魅力所在,從而自覺激發(fā)探求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自覺與熱情。
3.生活性。主要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話語不能脫離學生的生活實際,要接地氣。話語體系的理論邏輯能否變得生動、活潑,富有生活氣息,關鍵是要切實把日常生活世界滲透于話語體系的建構與實施之中,使之具有生活性。這就要求新媒體時代的學校思想政治教育應將話語視角聚焦于生活世界,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通過正確回答和解決當今大學生的實際問題,以贏得學生的情感認同、文化認同,進而最終實現(xiàn)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認同、政治認同。③
4.感染性。主要是指通過思想啟迪、事實說話、利益關切、為人師表等非強制手段來影響學生,以增強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從建構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感召力的構成要素來看,思想啟迪是增強感召力的邏輯起點,事實說話是增強感召力的客觀要求,利益關切是增強感召力的現(xiàn)實基礎,為人師表是增強感召力的前提條件,語言運用是增強感召力的直接媒介。④在新媒體時代,對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來說,擁有堅實的話語基礎、科學的話語體系、堅定的話語自信,同時也具有行之有效的話語表達或言說方式,不僅能“講”,而且要“講”得受聽,這是擁有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的可靠保障。
5.精準性。所謂精準性是一種思維方式,它強調做事要具體和務實,講求精準和實效,堅決反對大而化之、不著邊際地抓工作。新媒體時代學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環(huán)境是復雜的,它要求教育者應具有精準的實操意識,堅持從實際情況出發(fā)、從可行性出發(fā),善于及時抓住事物、對象、信息的真正本質、實質和核心,在每一個細節(jié)處嚴格標準、嚴格程序,認認真真把工作做細做實做到位,最大程度上滿足教育主體的要求。
6.主導性。主要是指擁有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這種主導權既包括合理確定標準和定義對象的解釋力、與其他話語體系平等對話的對話權,也包括被普遍認同的影響力。⑤為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做到三點:一是秉持開放、包容的胸懷,與其他話語體系平等對話,這是學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在多元文化語境中立足的前提;二是善于汲取各種網(wǎng)絡話語的有利因素和有用資源,為學校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新的適合新媒體時代的話語內容和方法,這是學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在多元文化語境中立足的基礎;三是保障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在學生社會生活中話語權的掌控,切實做到既有發(fā)言權,又有說服力、影響力,這是學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在多元文化語境中贏得話語權的根本。
“話語體系”構建的路徑內涵
1.轉變話語方式,從控制式轉向對話式
控制式話語,是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傳播的最主要方式,它的特征是教育者主宰話語霸權,受教育者沒有話語權。而對話式話語,則是新媒體時代學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傳播的重要方式,它的特征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是一種民主交往關系,雙方擁有平等的話語權,可以自由的方式展開對話。相比較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封閉式的傳播方式,這種開放式的話語傳播方式,能夠使雙方進行真誠交流,相互之間更易溝通,達成理解與共識。因此,轉變話語方式,從控制式轉向對話式,是構建新媒體時代學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的首要起點。惟有如此,教育者才能從一個控制者、支配者轉變?yōu)橐粋€真誠的對話者,成為傾聽受教育者心聲的朋友,使受教育者認真聽取教育者對思想政治教育文本、自身道德行為和生命意義的理解與解釋,⑥以達到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傳播的目的。
2.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在話語內蘊上融注更加積極的情感
首先,教育者要更加注重人文關懷。要努力營造現(xiàn)實話語與網(wǎng)絡話語的和諧、融洽環(huán)境,真誠地關心每一個學生的生存和命運,將教育者積極的情感因素融注到關心人、尊重人之中去,滿足受教育者多層次多方面的感受和需求,從而調動受教育者的內在積極性,為實現(xiàn)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有效的交流與溝通提供不可或缺的推動力。其次,要開展積極的心理疏導?!笆鑼А辈煌凇敖虒А焙汀爸笇А?,它建立在對受教育者的尊重上,更加貼近受教育者的實際需求,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心理疏導是人文關懷的體現(xiàn),是實現(xiàn)人文關懷的一種手段。一方面通過語言和非語言的交流與疏導,來影響和緩解學生由于認知、信念、情感、態(tài)度和行為缺乏所導致的心理上的負面情緒;另一方面,通過心理疏導,教育者也可以從中找準工作切入點,理清工作思路,增強自身的感染力和信任感,更好地擴展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的影響力和實效性。
3.更加貼近生活,在話語內容上注重向實踐話語轉換
話語內容貼近生活,關涉受教育者當下的虛擬化生存狀態(tài),是新媒體時代學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建構的著力點。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內容貼近生活實際,最重要的是實現(xiàn)“三個并重”,即社會、政治生活與經(jīng)濟、文化生活并重;現(xiàn)實生活與網(wǎng)絡生活并重;個人精神生活與物質生活并重,把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貼近生活,融入虛擬世界,使之易于被理解和接受。在實際操作中,應從兩個方面著手:一是將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移植到現(xiàn)實生活的交往活動中去,密切關注學生個體的生活世界;二是要直面網(wǎng)絡世界,關涉學生當下的虛擬化生存現(xiàn)狀,把網(wǎng)絡生活作為學生日常生活世界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他們的虛擬化生存提供思想道德文化的支撐,使受教育者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自覺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話語傳遞與價值引導。
4.豐富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時代內涵,形成適合時代價值和需要的話語內容
首先,要兼容并包,堅持價值性堅守與時代精神凸顯。新媒體時代學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內容的優(yōu)化要體現(xiàn)“繼承、吸收、創(chuàng)造”的要求,在突出意識形態(tài)主導性與現(xiàn)代精神訴求的同時,堅持“破中有立”的原則,強化對社會價值觀的建構和社會發(fā)展的沉思,使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得以不斷拓展。
其次,要整合資源,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話語內容。豐富多彩的網(wǎng)絡話語,為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新形勢下傳播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充實了營養(yǎng)和動力,教育者應善于整合和運用網(wǎng)絡新話語,借鑒和吸納一些健康、有益的網(wǎng)絡話語為我所用,以豐富和發(fā)展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內容。同時,還要密切關注網(wǎng)絡話語的新變化,從中觀察和分析受教育者的審美心理和價值取向,使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內容和形式緊跟時代脈動,不斷創(chuàng)新發(fā)展。
再次,要與時俱進,體現(xiàn)話語內容的時代性。新媒體時代學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要在傳承現(xiàn)有話語體系內容精華的基礎上,以開放性、包容性的姿態(tài),整合提煉來自個領域的話語資源,構建能夠緊貼實踐生活、體現(xiàn)時代精神、通俗易懂的新型話語體系,使之在傳播真理、解疑釋惑、凝聚共識中充分發(fā)揮導向作用。
5.提升教育者素質,增強話語創(chuàng)新能力
新媒體時代學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創(chuàng)新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重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素質、提高話語創(chuàng)新能力是其中極為重要的一環(huán)。它要求教育者首先應學習和掌握網(wǎng)絡的使用技術和操作技巧,能夠熟練運用網(wǎng)絡文化和網(wǎng)絡語言;其次要主動融入網(wǎng)絡生活,培養(yǎng)自己參與學生網(wǎng)絡化生活的意識,在學習、娛樂中交往,在交往、體驗中交流,使網(wǎng)絡生活也真正成為教育者生活的一部分;再次要把話語創(chuàng)新作為教育者的一項新使命,通過研究網(wǎng)絡話語、探討話語規(guī)律、豐富話語內容,努力構筑一種立足中國國情、符合時代要求的學校思想政治教育新話語。⑦
①熊建生、李小紅:《新媒體境遇下思想政治教育的話語轉換》,《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4年第11期。
②楊玉青、謝玉亮:《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構建》,《石家莊鐵道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3期。
③謝玉亮、楊玉青:《話語體系構建中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探析》,《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3期。
④南振聲:《讓思想政治教育更富時代性和感召力》,《解放軍報》2014年12月3日。
⑤韓慶祥:《全球化背景下“中國話語體系”建設與“中國話語權”》,《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14年第5期。
⑥郭毅然:《交往理性: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變革的根基》,《探索》2007年第5期。
⑦聶筱諭:《西方的控制與中國的突圍破局——基于全媒體時代意識形態(tài)話語權爭奪的審視》,《世界經(jīng)濟與政治論壇》2014年第3期。
〔責任編輯:吳明〕
作者簡介:季海菊,博士,江蘇開放大學學工處處長、教授。南京,21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