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春香
遼寧省鐵嶺縣農(nóng)業(yè)技術(shù)推廣中心
稻水象甲又名美洲象甲,屬鞘翅目象甲科,分布在我國南北各稻區(qū)。主要為害水稻、茭白、玉米、甘蔗、小麥、大麥、牧草、禾本科雜草等。成蟲食害葉片,而幼蟲為害稻根最重,水稻受害后植株黃化枯萎。 一般產(chǎn)量損失10%~20%,嚴重田塊減產(chǎn)40%~60%,少數(shù)田塊基本無收。
稻水象甲為半水生性昆蟲,該蟲分兩性生殖和單性生殖型。 我國發(fā)生的稻水象甲均為單性生殖型。 成蟲在稻草、稻茬、水田周圍禾本科雜草、林帶、溝渠、荒地、田埂土中越冬,每年發(fā)生1 代。
越冬成蟲在春季氣溫達10℃左右開始活動。 先食雜草或禾本科作物的新葉,待秧田揭膜后,稻水象甲在秧田為害水稻。 水稻插秧后7~10 天,由周邊雜草或秧田潛入本田進行為害。 約在6 月上旬開始產(chǎn)卵,6 月中下旬是產(chǎn)卵高峰, 產(chǎn)卵期1 個月, 產(chǎn)卵量50~100 粒,卵期6~10 天,然后開始陸續(xù)孵化為幼蟲。初孵幼蟲取食葉肉1~3 天后,落水蛀入根內(nèi)為害,幼蟲期30~40 天。 幼蟲到8 月中旬持續(xù)可見,老熟幼蟲附著于根際,營造卵形土繭后化蛹,蛹期7~14 天,7月下旬到8 月初是蛹高峰期,土繭直到8 月下旬仍可見。新生成蟲始見于7 月下旬,羽化后鉆出泥土,取食水稻下部幼嫩分蘗。 到8 月中下旬大量遷向越冬場所,少數(shù)滯留稻田取食稻葉。 10 月下旬開始,成蟲在越冬場所基本不活動。
該害蟲抗逆性強,耐饑餓、耐低溫、寄生性廣、傳播速度快。 成蟲能爬、善飛、會游泳,可借水流、氣流、交通工具等進行傳播,而且稻秧還可攜帶傳播卵和初齡幼蟲。 飛翔的成蟲可籍氣流遷移10000 米以上。
稻水象甲是嚴重為害水稻的一種害蟲。 成蟲食葉,幼蟲食根,以幼蟲為害為主。
成蟲多在葉片的葉緣或中間沿葉脈方向啃食葉肉,留下表皮,形成長短不等的長條白斑,長度一般不超過3 厘米。
幼蟲在水稻根內(nèi)和根上取食,1~3 齡幼蟲蛀食根部,4 齡后爬出稻根直接咬食根系。 幼蟲密集根部,根系被取食,刮風(fēng)時植株傾倒,甚至被拔起浮在水面上。由于水稻根系造成破壞,使稻株生長受阻,變得矮小,分蘗率降低,成穗株率和每穗粒數(shù)明顯減少,抽穗期和成熟期顯著推遲,最終導(dǎo)致嚴重減產(chǎn)。
適時晚移栽, 培育健壯秧苗增加水稻耐害能力,尤其是返青期干濕交替管水,對減輕稻水象甲為害具有良好的效果。水稻移栽后10 天開始排干稻田水,保持濕潤,經(jīng)過1 周至10 天后正常灌溉,可將產(chǎn)卵量減少30%以上;利用稻水象甲具有趨光性的特征,設(shè)置黑光燈進行誘殺。 也可以設(shè)置誘殺田,夜間點燈誘集成蟲,然后集中消滅。實踐證明,佳多頻振殺蟲燈對稻水象甲有很強的誘殺作用, 有條件的地區(qū)可以采用;在春季越冬成蟲尚未向稻田轉(zhuǎn)移前和秋冬季節(jié),清除和燒毀稻田周圍雜草,使其失去越冬場所,直接消滅害蟲。
防治時間應(yīng)掌握在成蟲大量遷入稻田后、未大量產(chǎn)卵前。
(1)成蟲防治。插秧后7~14 天防治成蟲。用20%辛·唑乳油每畝50 毫升或20%阿維·唑乳油每畝50毫升,對水20~30 千克進行噴霧,或每畝用48%毒死蜱150 毫升對水30 千克噴霧。 也可以用20%三唑磷乳油每畝100~150 毫升,對水噴霧或毒土揚撒,兼治其它害蟲。
(2)6 月下旬防治幼蟲。 用20%三唑磷乳油或20%一蓋雙奪乳油,每畝150 毫升對水噴霧或毒土揚撒。 具體方法:寸水施入,保持水層2~3 天,待水落干后,再放入寸水,再落干2~3 次即可。
稻水象甲的防治, 必須采用統(tǒng)一集中防治的方法,否則效果不佳。 為減少勞動強度,也可在插秧前3~5 天,每畝秧田用阿克泰12 克對水進行噴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