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靜靜 陶 玲 董紅梅 單 艷 李海花 安徽省馬鞍山市婦幼保健院兒童醫(yī)學中心 243000
?
PICC在危重新生兒胃腸外營養(yǎng)治療中的應用效果觀察
葉靜靜陶玲董紅梅單艷李?;ò不帐●R鞍山市婦幼保健院兒童醫(yī)學中心243000
摘要目的:探討PICC與PIV兩種不同置管方法在危重新生兒胃腸外營養(yǎng)治療中的應用及效果觀察。方法:選取2013年4月-2014年7月收入我科的需要胃腸外營養(yǎng)支持≥7d的早產低出生體重兒30例,其中15例應用PICC,15例應用PIV,比較兩組的臨床應用情況。結果:PICC組維持靜脈治療時間、患兒體重增長情況明顯高于PIV組(P<0.05)。結論:對長期胃腸外營養(yǎng)支持的危重新生兒應用PICC技術,可明顯減少靜脈穿刺次數(shù),減輕患兒痛苦,保證順利攝入營養(yǎng),促進患兒康復。
關鍵詞PICCPIV危重新生兒胃腸外營養(yǎng)
隨著現(xiàn)代醫(yī)學水平的提高,危重新生兒的存活率不斷上升,但此類患兒吸吮能力及胃腸吸收功能差,通過胃腸途徑無法獲取足夠的營養(yǎng),需要進行腸外供給患兒所需要的熱量(碳水化合物、脂肪乳劑)、必需和非必需氨基酸、維生素、電解質等營養(yǎng)要素,作為危重患兒的營養(yǎng)支持。經外周靜脈置入中心靜脈導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不僅能減輕患兒反復穿刺的痛苦,還可以建立可靠的靜脈通路,避免藥液外滲、靜脈炎的發(fā)生,為需要長期靜脈營養(yǎng)治療的危重新生兒提供良好的途徑[1,2]。我科于2013年4月-2014年7月分別應用PICC與PIV兩種途徑對30例患兒進行胃腸外營養(yǎng)治療,比較其臨床效果?,F(xiàn)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13年4月-2014年7月入住我科新生兒重癥監(jiān)護室的30例患兒,將行PICC置管的15例患兒的臨床資料,與同期施行PIV(靜脈治療≥7d者)的15例患兒的臨床資料進行對比分析。兩組胎齡、性別、體重、病情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兒基本資料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基本資料比較
1.2方法
1.2.1觀察組由醫(yī)生與患兒家長溝通簽訂PICC知情同意書后下醫(yī)囑,護士做好環(huán)境、物品、患兒的準備工作。所用導管為(美國BD公司)1.9F的PICC導管,由3位具有PICC置管資格的護士對患兒行置管術。進行穿刺前將患兒置于遠紅外輻射臺上,接皮膚溫度探頭,將遠紅外輻射臺溫度調至37.0℃,接心電監(jiān)護儀監(jiān)測患兒的生命體征。測量進管長度及雙側臂圍的長度并記錄,置管首選雙上肢肘部的貴要靜脈,測量穿刺點至上腔靜脈的長度,測量時手臂外展呈90°。操作時應嚴格遵守無菌操作原則,常規(guī)穿無菌隔離衣、戴無菌手套,建立最大限度的無菌屏障,按照無菌原則消毒穿刺點,75%酒精棉棒順時針及逆時針消毒共6次,范圍10cm×10cm,再以0.5%碘伏棉棒順時針及逆時針消毒共6次,更換手套,鋪孔巾及治療巾,檢查導管,預沖導管,將患兒術側上肢外展與軀體成直角,測量從穿刺點沿靜脈走向至右胸鎖關節(jié)的長度,再結合早產兒體重重新確定PICC置管長度,體重<1.5kg,預測長度減0.5cm;體重1.5~1.9kg,預測長度不加不減;體重>1.9kg,預測長度加0.5cm。置管后穿刺點及導管外露部分用無菌透明敷料覆蓋,圓盤部分用透明膠帶加強固定,使用期間每星期更換敷料1次,每班用10~50μ/ml的肝素沖管,置管后常規(guī)拍攝胸片確定導管尖端的位置。
1.2.2對照組選用24G規(guī)格的Y形靜脈留置針,由責任護士按照有關放置周圍靜脈留置針的操作常規(guī)放置,穿刺部位為四肢、頭皮等淺表靜脈,穿刺結束用透明敷貼妥善固定,標明穿刺日期、時間、操作者,并在外周靜脈留置針登記本上登記。
1.3觀察指標由責任護士每日觀察并記錄:導管置管時間、保留時間、穿刺的次數(shù)、拔管的原因及并發(fā)癥的情況。PICC導管出現(xiàn)以下情況如堵管、外滲、斷裂、疑似發(fā)生導管相關感染、結束治療等予以拔除,PIV拔除包括以下情況:導管使用超過72h、滲血、腫脹、導管堵塞、針眼處紅腫。
1.4統(tǒng)計學方法應用SPSS16.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PICC組穿刺部位及留置時間PICC 15例中主要穿刺部位為貴要靜脈33.3%(5例),肘正中靜脈6.7%(1例),腋靜脈40.0%(6例),頭靜脈6.7%(1例),其他13.3%(2例)。導管尖端位置位于上腔靜脈者(理想位置)占100.0%(15例),所有病例均在完成靜脈治療后拔管,無相關護理并發(fā)癥發(fā)生;PICC導管平均留置時間為17.67d。
2.2PIV組留置時間及拔管原因PIV 15例周圍靜脈留置輸液平均留置時間為2d,拔管的主要原因是液體外滲腫脹和穿刺點滲血等。由于早產兒外周靜脈薄而脆,外周靜脈穿刺置管穿刺較困難且易外滲,保留時間短需反復穿刺,導致外周靜脈破壞,增加患兒的痛苦,同時加大護理工作量。
2.3兩組在維持靜脈治療時間和體重增長情況的比較PICC與PIV是用于輸注腸外營養(yǎng)液和其他液體,兩者在維持靜脈治療時間和體重增長情況的比較, 見表2。
表2 PICC和PIV在維持靜脈治療時間
注:與PIV組比較,P<0.05。
3討論
危重新生兒使用PIV輸注腸外營養(yǎng)液時容易發(fā)生液體外滲和穿刺點滲血,從而影響留置時間,使PIV留置時間較短。危重新生兒外周靜脈穿刺難度大,反復穿刺引起的疼痛,給患兒帶來諸多負面影響[3]。對長期胃腸外營養(yǎng)支持的危重新生兒應用PICC技術,可明顯減少靜脈穿刺次數(shù),減輕患兒痛苦,保證順利攝入營養(yǎng),促進患兒康復。所以PICC是良好的胃腸外營養(yǎng)途徑,明顯優(yōu)于PIV,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Janes M,Kalyn A,Pinelli J,etal.A randomized trial comparing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 and peripheral intravenous catheters in infants with very low birth weight〔J〕.J Pediatr Surg,2000,35(7):1040-1044.
[2]Deborah C.Minimizing risks associated with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 in the NICU.MCN 〔J〕.Am J Matem Child Nurs,2001,26(1):17-22.
[3]Holsti L,Grunau RE,Oberlander TF,etal.Body movements:an important additional factor in discriminating pain from stress in preterm infants〔J〕.Clin J Pain,2005,21(6):491-498.
(編輯紫蘇)
收稿日期2014-12-03
中圖分類號:R473.7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1-7585(2015)18-254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