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上高血壓出血患者應用軟、硬通道治療的效果差異分析
賈俊峰
(湖北省應城市人民醫(yī)院 神經外科, 湖北 應城, 432400)
關鍵詞:幕上高血壓出血; 軟通道微創(chuàng)手術; 硬通道微創(chuàng)手術
高血壓腦出血是高血壓病中最嚴重的并發(fā)癥之一,也是神經科最常見的急癥之一,其在各類腦血管疾病中所占比例為20%~30%[1-2]。該病的病情復雜,預后也相對較差。在治療方面,單純的內科治療的臨床療效不能令人滿意,而開顱血腫清除術對患者的創(chuàng)傷又太大[3-4]。因此,微創(chuàng)手術就成了治療該病的最佳方法。本院采用軟、硬通道微創(chuàng)手術對患者進行治療,分析兩種手術方法的優(yōu)劣以及差異性,現(xiàn)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選取2013年9月—2015年2月本院收治的98例幕上高血壓出血患者,按照入院順序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49例,其中男29例,女20例。對照組49例,其中男33例,女16例。整個研究在患者及其家屬的知情同意下進行,且通過本院相關倫理委員會的批準。入選標準: ① 按照全國第4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修訂標準,患者在初次的CT檢查中為幕上腦出血或肢體肌力在3級以下者; ② 入院在患者發(fā)病后72 h內; ③ 80歲以下者且無嚴重的肝腎功能障礙。所有患者在性別、年齡、體質指數、血腫量等一般資料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
觀察組(軟通道組):在患者發(fā)病的6~72 h內應用CT定位,于患者血腫的最大層面取其長軸與頭皮相交處作為預穿刺置管點。開小切口,在小切口處做顱骨鉆孔,以十字形切開患者的硬腦膜,沿血腫長軸穿刺將硅膠管放置于血腫的中心。放入后進行適當的抽吸,在血腫清除30%~50%后注入5萬單位的尿激酶(由5 mL生理鹽水溶解后),在夾管2 h后進行開放引流。在手術后予以內科綜合治療,定期復查CT,在血腫基本清除后實施拔管。
對照組(硬通道組):選擇適當型號的YL-1型的一次性顱內血腫粉碎穿刺針,然后驅動電鉆,用針尖方向對準血腫中心,在鉆透硬腦膜和顱骨后,將穿刺針的針芯更換成塑料針芯進針到血腫的邊緣,在抽吸血腫周圍的液化血液后進針至血腫中心進行抽吸。然后用血腫粉碎器反復沖洗,待引流液淡化后注入尿激酶實施血腫的液化引流。在手術后予以內科綜合治療,定期復查CT,在血腫基本清除后實施拔管。
觀察患者在入院接受手術時所用時間、術后繼發(fā)顱內血腫情況、并發(fā)癥(顱內感染、腦脊液漏、再發(fā)出血等)等一系列的指標。療效評定標準:痊愈:神經功能的缺損評分減少90%以上;進步:神經功能的缺損評分減少在18%~90%; 無效:神經功能的缺損評分減少在18%以下。
2結果
2組患者在顱內感染、腦脊液漏、再發(fā)出血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但觀察組術后繼發(fā)顱內血腫(2.04%)明顯少于對照組(16.32%),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的并發(fā)癥情況比較[n(%)]
與對照組比較,*P<0.05。
觀察組治療前,治療后3 d、治療后5 d的血腫量依次為(68±10) mL、(19±5) mL、(11±3) mL, 與對照組的(68±11) mL、(20±5) mL、(10±3) mL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觀察組中痊愈26例,改善19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為91.83%; 對照組中痊愈15例,改善25例,無效9例,總有效率為81.63%。2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幕上高血壓腦出血在中老年人群里是非常嚴重的致死性疾病,其病情嚴重又復雜,同時預后也相對較差[5]。在治療方法方面,內科的保守治療對于幕上高血壓腦出血患者來說,其死亡率非常高,達到了60%以上[6-7]。就目前的醫(yī)學水平來說,治療該病還是多采用手術的治療方法。因為手術治療可以有效地清除血腫,改善顱內壓力和顱內局部的血液循環(huán),最大程度地避免腦疝的形成。雖然開顱手術對于血腫的清除效果較好,但是會使患者受創(chuàng)很大,同時伴有嚴重的術后并發(fā)癥[8-9]。
軟通道和硬通道微創(chuàng)血腫引流手術是近幾年才興起的治療幕上高血壓腦出血的手術方式,其以操作簡單、手術時間短、創(chuàng)傷小等一系列的優(yōu)點得到廣泛應用[10-11]。軟通道治療方法的優(yōu)點很多,對患者的創(chuàng)傷和腦組織損傷都小,且其使用靈活;缺點就是在清除血腫時的一次量很少,同時對固態(tài)的血腫清除能力也有限[12-13]。硬通道治療則能夠通過負壓達到抽吸血腫的目的,能夠促進血腫的液化,對于大塊的和固態(tài)的血腫有較強的粉碎作用;但是其應用的缺點也很明顯,在穿刺后不能改變其操作的方向,靈活性較軟通道來說較弱,因此治療前要明確血腫的位置[14]。
本研究發(fā)現(xiàn),兩種手術方法的療效并發(fā)癥大致相同, 但接受軟通道微創(chuàng)手術治療的患者術后繼發(fā)顱內血腫率(2.04%)明顯少于接受硬通道微創(chuàng)手術治療的患者(16.32%)。
參考文獻
[1]南新國. 軟硬通道微創(chuàng)術救治顱內大量出血120例療效分析[J]. 中風與神經疾病雜志, 2012, 02(29): 163.
[2]朱端權, 張曉亮, 蔣向東. 軟-硬通道微創(chuàng)治療高血壓腦出血合并腦室積血的臨床分析[J]. 第三軍醫(yī)大學學報, 2012, 09(34): 904.
[3]李全, 馮艷萍, 亓振國. 硬通道微創(chuàng)治療高血壓性腦出血160例報告[J]. 中風與神經疾病雜志, 2012, 07(29): 656.
[4]夏平, 熊兵紅. 硬通道結合軟通道技術微創(chuàng)治療高血壓腦出血的療效分析[J]. 重慶醫(yī)學, 2012, 22(41): 2294.
[5]張龍, 漆松濤, 馮文峰, 等. 軟、硬通道微創(chuàng)手術治療幕上高血壓腦出血的對比分析[J]. 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志, 2012, 08(38): 469.
[6]Qureshi A I, Mendelow A D, Hanley D F. Intracerebral haemorrhage[J]. Lancet. 2009, 373(9675): 1632.
[7]Sehba F A, Hou J, Pluta R M, et al. The Importance of Early Brain Injury after Subarachnoid Hemorrhage[J]. Prog Neurobiol, 2012, 97(1): 14.
[8]李芳芳, 羅丹, 謝鵬. 高血壓腦出血患者短期預后的影響因素[J]. 中國老年學雜志, 2012, 16(32): 3423.
[9]袁鵬, 方波, 黃濤, 等. 早期軟通道技術在急性硬膜下血腫合并腦疝中的臨床研究[J]. 重慶醫(yī)學, 2012, 24(41): 2493.
[10]王大捷, 楊國康, 冉德森. 穿刺聯(lián)合硬膜外管定向溶吸治療幕上高血壓腦出血[J]. 中國循環(huán)雜志, 2013, 02(28): 152.
[11]Maffulli N, Longo U G, Spiezia F.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for Achilles tendon pathologies[J]. Open Access J Sports Med, 2010, 5(1): 95.
[12]張超, 謝延風, 但煒, 等. 高血壓腦出血立體定向穿刺與內科保守治療的臨床比較分析[J]. 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志, 2013, 10(39): 624.
[13]Valle-Giler E P, Sulaiman W A. Midline Minimally Invasive Placement of Spinal Cord Stimulators: A Technical Note[J]. Ochsner J, 2014, 14(1): 51.
[14]王志揚. 免沖洗軟通道與硬通道治療慢性硬膜下血腫的療效對比[J]. 中國全科醫(yī)學, 2011, 20(14): 2329.
收稿日期:2015-04-17
中圖分類號:R 74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2-2353(2015)19-081-02
DOI:10.7619/jcmp.201519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