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場桑葉全程消毒方法
馮昱
(四川省南充蠶種場,四川南充637000)
家蠶微粒子病一直是困擾蠶種生產(chǎn)的難題,其傳染途徑分為胚種傳染和食下傳染。我場自上世紀末以來,便對場內(nèi)的選原種生產(chǎn)實行桑葉全程消毒,實踐證明,通過桑葉消毒控制食下傳染能有效地防止家蠶微粒子病的發(fā)生,較大幅度提高蠶種的母蛾鏡檢合格率。同時,桑葉消毒還能夠抑制其他蠶病的發(fā)生,為蠶種的優(yōu)質(zhì)高產(chǎn)打下較好的基礎。
近年來,我場結合生產(chǎn)實踐,逐步改進完善桑葉全程消毒方法,制定出了科學實用的桑葉消毒工藝流程與技術標準(圖1)。本文主要對原種飼育過程中桑葉全程消毒工藝流程與技術標準以及注意事項等內(nèi)容進行介紹,供大家參考。
桑葉消毒工藝流程圖技術標準
圖1 桑葉消毒工藝流程與技術標準
1消毒液的配制
消毒液的配制分為2個步驟,先配母液,再配子液。首先在母液池中按1∶14的比例加入漂白粉
和清水,充分攪拌并靜置澄清,用碘碳淀粉滴定法測得母液濃度。然后根據(jù)母液濃度和所需子液濃度計算加水倍數(shù),在子液池中按比例加入澄清的母液和清水,并充分攪拌,配制好子液。
對子液的有效氯濃度要求更精確,所以要用吐酒石法檢測有效氯的含量。與碘碳淀粉滴定法比對,使子液的有效氯濃度達到所需標準后方可注入消毒池中對桑葉進行葉面消毒。
1~3齡期桑葉消毒時所需消毒液的有效氯濃度為0.35%~0.37%,4~5齡期的桑葉使用濃度為0.37%~0.39%。
2桑葉消毒時間
桑葉消毒時間以每輪下葉完畢后開始計時,小蠶用桑葉在消毒池內(nèi)浸消的時間為10min,大蠶用桑葉在消毒池內(nèi)浸消的時間以5~10min為宜,然后放入甩干機,保持濕潤靜置30min再甩干。
3消毒桑葉的保存
消毒桑葉要與未消毒桑葉分開放置,以免混雜發(fā)生污染。已消毒桑葉不能長時間存放,要做到即消即用,否則造成桑葉質(zhì)量下降。溫度越高,保存時間越短。運送消毒桑葉必須用專用工具,不能與未消毒桑葉的工具混用,防止污染。
4注意事項
近年來的生產(chǎn)實踐發(fā)現(xiàn),為了保證桑葉消毒這一重要“防微控微”技術措施在飼育階段得到全面貫徹,更好地起到消毒防病效果,還需特別注意以下事項。
嚴格執(zhí)行桑葉消毒這一重要的“防微控微”措施。當班的技術管理人員一定要把桑葉儲存保鮮、消葉計劃、濃度監(jiān)測、消毒時間等環(huán)節(jié)作為桑葉消毒工作的重中之重來抓,一定要做到親自動手,心中有數(shù),這樣才能保證桑葉消毒徹底有效。
由于消毒后的桑葉貯存時間不能過長,故每輪次消毒時應做好桑葉計劃,現(xiàn)消現(xiàn)用。
剛從桑園運回的桑葉,一定要放入貯桑室攤晾降溫后使用,否則在接觸到消毒液后葉面會發(fā)生焦糊,損傷葉質(zhì),降低桑葉質(zhì)量。
消毒時,切忌濃度過高或過低,濃度過高造成桑葉的營養(yǎng)成分損失,易焦糊。濃度過低則達不到桑葉消毒目的。同時,在消毒過程中,隨著桑葉量的增加,消毒液的有效氯濃度也會逐漸降低,所以要根據(jù)消毒液的配兌量計算每輪的消葉量并隨時監(jiān)測消毒液的有效氯含量,使消毒液的濃度滿足技術標準要求。消毒液必須澄清使用,否則葉面上就會粘附上漂白粉沫,食下后會影響蠶兒體質(zhì)。
每輪次消毒時,一定要把桑葉抖松散再放入消毒池內(nèi),并排除氣泡,否則會由于液體表面張力使桑葉互相粘和在一起,消毒液無法到達兩片桑葉之間,消毒效果會大打折扣。
在消毒過程中為了方便快捷地把握消毒液濃度的變化,使用1mL劑量的醫(yī)用注射器,采用碘碳淀粉滴定法測定消毒液有效氯含量。在此之前,需要對碘碳淀粉測定法與吐酒石滴定法進行比對,要求兩者的誤差控制在0.01%范圍內(nèi),保證測定結果準確無誤。
本文對我場桑葉全程消毒工藝流程與技術標準等內(nèi)容做了簡要介紹,同時也提出了實際生產(chǎn)工作中需要注意的事項,供大家互相交流借鑒。今后還要不斷完善提高桑葉全程消毒技術,以便把桑葉消毒這一重要的“防微控微”關鍵技術做得更好,為蠶種的優(yōu)質(zhì)高產(chǎn)打下堅實的基礎。
作者簡介:馮昱(1973-),男,大專,農(nóng)藝師,主要從事家蠶良種繁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