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養(yǎng)育了兩位哲學家的母親"/>
石 立 善
母德
——宋代養(yǎng)育了兩位哲學家的母親
石 立 善
作者介紹:石立善(1973-),男,吉林長春人。上海師范大學哲學學院教授,文學博士(日本京都大學),臺灣大學訪問學者,琉球大學客座研究員,浙江大學、河北大學兼職教授,朱子學會理事,《古典學集刊》主編。研究領(lǐng)域為中國哲學史、古代經(jīng)學、敦煌吐魯番學、日本漢學史。
宋代;母親;母親節(jié);侯氏;程頤;程顥
今天(5月19日)是中華母親節(jié)。近年來,海內(nèi)諸多有識之士先后倡議設(shè)立“中華母親節(jié)”,旨在讓中國人過上自己的母親節(jié)。該倡議以戰(zhàn)國時代哲學家孟子的母親仉氏為原型,孟母誕下孟子的那一天——農(nóng)歷四月初二作為指定節(jié)日,以此紀念中華母親的慈愛精神。孝乃德之本,感懷母親的恩德,認同與回歸傳統(tǒng)孝道,重建中華禮俗,的確是一件額手稱慶的喜事。
孟母三遷與斷機教子的故事,早已膾炙人口,只是年代久遠,孟母僅有這幾個小故事保存在《韓詩外傳》和《列女傳》中,詳細的生平事跡我們不得而知。在中國歷史上,還有一位母親養(yǎng)育了兩位大哲學家,她就是被后世稱作“二程”的北宋程顥(1032-1085年)、程頤(1033-1107年)兄弟的母親侯氏。我們通過程頤在58歲親筆為母親撰寫的《上谷郡君家傳》(《河南程氏文集》卷十二所收),來回顧北宋這位母親的一生,以感戴這個意義非凡的日子。
侯氏是山西太原盂縣人,世為河東大姓,她排行第二,出身書香門第,父親侯道濟以儒學考中科舉,做過潤州丹徒縣(今江蘇鎮(zhèn)江)的縣令。侯氏自幼就聰悟過人,女功之類無所不能,喜愛閱讀儒家經(jīng)典與史書,博知古今。侯道濟疼愛這個女兒勝過兒子,常常以政事問她,女兒的回答總能合乎父親的心意。七八歲時,侯道濟經(jīng)常教給女兒古詩,其中一首曰:“女人不夜出,夜出秉明燭?!睆拇巳漳褐?,侯氏就足不出閨閣。侯氏的母親刁夫人一向患有風厥病,大多在夜里發(fā)作,很久大家都不知道,侯氏獨自一人涕泣扶侍,常常連續(xù)幾夜不眠。
侯氏19歲那年嫁給了比自己小兩歲的丈夫程珦(1006-1090年)。侯氏本人可能亦未料到,她與程珦的婚配,為中國孕育了兩位哲學家。過門后,侯氏侍奉公婆以孝順謹慎著稱,與丈夫相處如賓,因德行與儀容出眾美好,內(nèi)外親戚沒有不敬愛她的。侯氏每當和家人出門游覽,多為周圍的游人所矚目。侯氏是深受丈夫信賴的賢內(nèi)助,丈夫極為敬重她,而她卻依然謙順自律,即便是小事,也一定要稟告丈夫后才做,從無獨斷專行。侯氏的性格仁恕寬厚,撫養(yǎng)愛護家族中的旁支子弟,就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程珦的堂弟自幼是個孤兒,侯氏關(guān)心照顧他,如同己出。侯氏治家有法,從不嚴聲厲色而家中整齊有序。她不喜歡鞭打下人,將年少的仆人視作子女一樣對待,兒子們有時會大聲呵斥年少的仆人,侯氏一定會告誡他們說:“貴賤雖然不同,但大家都是人。你這么大年紀的時候,會做這樣的事嗎!”侯氏每次看到道邊被遺棄的小孩兒,都會收養(yǎng)他們。有個小商人外出做生意,還沒歸來老婆就死了,兒女離散都跟人走了,只有最小的一個孩子剛3歲,沒人收養(yǎng),侯氏怕孩子活不了,就讓人抱回來養(yǎng)。當時程氏大家族很多人聚在一起生活,大家都不愿意她領(lǐng)養(yǎng)孩子,于是侯氏就另出錢買糧食養(yǎng)育那個孩子,直到商人回鄉(xiāng),侯氏才將孩子歸還給他。商人非常感激,想把孩子送給侯氏,侯氏婉言謝絕說:“我原本就是等你回來,并非是想要這個孩子?!焙钍舷矚g配制藥品,周濟得病的人。有一天極為寒冷,有人背著石炭敲著梆子上門叫賣,家人想大聲趕走他,侯氏規(guī)勸制止說:“千萬不能這樣做,這樣窮人就陷入困境了?!?/p>
丈夫每次發(fā)怒時,侯氏一定從中寬慰勸解,只是幾個兒子犯有過錯,她絕不掩飾隱瞞。侯氏常說:“孩子之所以不成材,是因為母親遮掩孩子的過失而不讓父親知道?!焙钍弦还采?個兒子,存活的只有兩個,即三子程顥、四子程頤,還生育了4個女兒,也只有次女、四女長大成人,所以可以想見她對孩子的慈愛有多深。但是在教育方面,卻毫不寬松。孩子才幾歲,走路有時摔倒了,家人上前扶持或抱住,生怕孩子受驚啼哭,侯氏肯定會斥責孩子說:“你要是慢慢走,怎么會跌倒呢?”孩子們吃東西的時候,侯氏常讓他們坐在自己身邊,家人喂給孩子精心調(diào)制的羹食,侯氏總是制止他們說:“小時候就尋求滿足欲望,長大了又當如何?”兒子即便是使喚年少的下人,也不可以惡言罵人。兒子與人發(fā)生爭斗,就算有理,侯氏也絕不會袒護兒子,她說:“我擔憂孩子們不能屈,不擔憂他們不能伸?!苯逃齼鹤右瞿芮苌斓拇笳煞颉5壬源罅艘恍?,侯氏就常讓兒子們與良師善友交游。對于女兒,侯氏常用東漢班昭(曹大家)的《女戒》一書來教育她們。即使家中經(jīng)濟不好的時候,家族中有人要請客,侯氏也會高興地去置辦。
平時侯氏教導家人說:“見人好,就應(yīng)當如同自己好一樣,一定要成全他人的好。視他人的物品,應(yīng)當如同自己的一樣,一定要加以愛護?!背淌弦蛔寰劬樱丝诒姸啵瑫r逢丈夫程珦與小叔都解除了官職,一個寓居聽候調(diào)任;一個賦閑,令家中收入驟減而儲備不足。侯氏則想方設(shè)法經(jīng)營調(diào)配,才不至于匱乏。程珦歸來,得知侯氏的所作所為,感嘆地說:“這是優(yōu)秀的轉(zhuǎn)運使的才能啊!”侯氏居住過的地方,鄰里的婦女和老婆婆都愿意替她做事,雖然辛勞也毫無怨言。開始寓居丹陽,程氏一家租住葛氏的房子,而看守房子的王氏老夫婦庸鄙狡詐,以前的租客無不受苦,但侯氏待之有道,教化有方,使他們夫婦變得溫柔善良。程家要搬走的時候,王婆婆則啼哭不舍。
侯氏安貧若素,穿著和日用非常儉樸,對于崇尚奢華的親戚們,則視而不見。小女兒才幾歲的時候,忽然人不見了,乳母和侍女哭號不已,侯氏責罵制止她們說:“人在,肯定就能找得到。就算走失了,你們這樣有什么用呢?”其冷靜沉著,可見一斑。侯氏不信鬼神,住在廬陵時,官府寓所經(jīng)常發(fā)生奇怪的現(xiàn)象,家人告訴她說:“鬼怪在弄扇子?!彼f:“天熱而已?!奔胰擞终f:“鬼怪在擊鼓?!彼f:“有椎子嗎?可以把椎子給它敲?!睆拇思胰瞬桓以偬峁砉郑婀值默F(xiàn)象也消失了,于是過上了安穩(wěn)的生活。
侯氏有知人之明。有個叫姜應(yīng)明的孩子考中了禮部的神童科第,大家都爭著去看。侯氏說:“他并非是承擔大事的人才?!焙髞斫獞?yīng)明果然獲罪被罷免了。二程兄弟小時候,侯氏勉勵他們用功讀書,就在書本的線貼上親筆寫道:“我惜勤讀書兒。”接著又并排寫了兩行文字,一行為:“殿前及第程延壽?!毖訅凼歉绺绯填椥r候的名字。另一行為:“處士?!薄疤幨俊本褪请[居不出仕的意思。等到后來程顥考中進士,而程頤27歲放棄科舉考試,以布衣講學后,兩兄弟這才明白母親在童年時就已料到了孩子們的未來道路。二程因此將母親遺留的手跡視若傳家寶,好讓后世子孫知道侯氏高明的見識。
侯氏喜好文辭,卻很少寫文章,平生所作的詩也不過30篇而已,都沒有保存下來。程頤唯一記得的是住在安徽歷陽時,父親一人去河朔省親,母親夜晚聽到大雁的鳴叫聲深有所感,作詩云:“何處驚飛起?雍雍過草堂。早是愁無寐,忽聞意轉(zhuǎn)傷。良人沙塞外,羈妾守空房。欲寄回文信,誰能付汝將?”從這首五言律詩可窺見其出色的文學才能。侯氏讀史書,每讀到奸邪逆亂的事情,常掩卷憤然興嘆;每讀到忠孝節(jié)義之士,就會欽慕不已。她曾經(jīng)稱贊唐太宗掌握了防控治理西北外族的正確方法,其見識思慮高遠,有英雄之氣。可見侯氏讀書,眼光銳利,能把握住興亡是非關(guān)鍵之處。二程的舅舅侯可是當時的名儒,才智甚高,他卻自稱不如姐姐。
侯氏自小多病,喜歡用藥物調(diào)理保養(yǎng),很有效果,中年跟隨丈夫在嶺南做官時,偶然迎涼露宿,不慎患上惡性瘧疾,北歸途中,病情加劇。去世前一天,侯氏囑咐程頤說:“今天是寒食日,你替我祭祀我的父母,明年我就不能再祭祀他們了?!惫糯彻?jié)有掃墓和祭祀父母的習俗,臨終前侯氏心里還掛念著此事。侯氏生于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卒于宋仁宗皇祐四年(1052年),享年49歲。朝廷最初封侯氏為壽安縣君,后追封為上谷郡君。
通觀侯氏的一生,她可謂是中國古代婦女的典型,其為女、為妻、為媳、為母之道,皆做得恰到好處。她自幼出身書香,擅長女功,愛讀經(jīng)典與史籍,律己本分,悉心照顧患病的母親,在家時既已具備德、言、容、功四種德行。良好的家庭教育造就了侯氏,她的三弟侯可后來也成為陜西名儒,仁厚孝友,能武能文(程顥《華陰侯先生墓志銘》),這恐怕也要歸功于侯道濟的家教。侯氏出嫁后,孝順公婆,關(guān)愛丈夫,得到夫家一族的一致信賴與敬愛。對內(nèi),她治家有方,謙和柔順,善待傭仆。對外,她寬厚仁恕,撫養(yǎng)族中孤兒,收養(yǎng)路邊棄嬰,周濟病苦,體恤貧困,與宗族、鄰里相處融洽,以德行感化他人。對己,她以身作則,作風儉素,不尚奢華。對子女,她身教言傳,慈愛而不嬌寵、放任,愛惜而不隱瞞、袒護,勉勵而不失觀察、了解,這對于有6名子女夭折的母親而言,絕非易事!明清時代山西方志中的《列女傳》皆為侯氏立傳,引以為鄉(xiāng)土之榮,作為婦女的典范,良有以也。
母親是一盞明燈,既照亮腳下的路,也照亮自己的心。后來程顥、程頤兄弟著書講學,倡導與弘揚理學,開宗立派,成為近世以來影響最大的哲學家,至今仍為后人所學習與景仰。哲學家的誕生與成就,豈偶然哉!二程哲學中“性即理”思想的確立,對“性本善”的篤信堅持,對大學與中庸之道的創(chuàng)造性解釋,對“學以至圣”的闡揚,視不義富貴如浮云以及悲天憫人的情懷,和其母侯氏早年的諄諄教誨與熏陶不無關(guān)系,這也是二程兄弟對母恩的報答。程頤曾深情地回憶道:自己和哥哥程顥平生對飲食、衣服從不挑揀,也不會惡口罵人,并非是生性如此,而是母親教育的結(jié)果。此語足以發(fā)人深省!生于千年之后的我們不得不由衷地贊嘆,侯氏作為母親所具有的極高的修養(yǎng)。
與侯氏、仉氏相比,更多的母親是平凡的、默默無聞的,她們有的出身于貧苦的家庭,有的沒有讀過一天書,有的身帶殘障,有的孤身一人撫育孩子……。求不得的是母親,放不下的也是母親,這是為人之苦,也是為人之幸。近現(xiàn)代以來,女性逐漸走出家庭,參與社會,比古代女性擁有了更多的身份與責任,同時要面對更多更復(fù)雜的問題——現(xiàn)代女權(quán)與傳統(tǒng)觀念如何調(diào)和?家庭和工作的關(guān)系如何處理?如今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閱讀古代經(jīng)典,學習傳統(tǒng)文化,從中汲取營養(yǎng),反思自身。傳統(tǒng)與經(jīng)典,是現(xiàn)代人唯一的精神家園,“母德”則是家園里最美的花,今日我懷著敬意輕輕地將它摘下,插在母親銀白的鬢角上。
(責任編校:耿春紅)
1673-2065(2015)03-0061-03
10.3969/j.issn.1673-2065.2015.03.014
博文網(wǎng)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811c832f0102vnx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