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云 黃美霞 雍海榮
(皖南醫(yī)學院弋磯山醫(yī)院神經(jīng)外科ICU,安徽 蕪湖 241001)
?
探討重癥患者氣管切開術后有效吸痰的方法
湯云 黃美霞 雍海榮
(皖南醫(yī)學院弋磯山醫(yī)院神經(jīng)外科ICU,安徽 蕪湖 241001)
目的 尋求更有效的重癥患者氣管切開術后的吸痰方法,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方法 將100例神經(jīng)外科重癥患者(GCS評分≤8分)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0人,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吸痰方法,先吸氣管套管,更換吸痰管再吸口腔,最后吸鼻腔,而觀察組采用改進的吸痰方法進行吸痰,先吸鼻腔,再吸口腔,最后吸氣管套管,每個部位更換吸痰管。結果 觀察組在日吸痰次數(shù)、呼吸道黏膜損傷、吸痰后5 min的血氧飽和度(SpO2)、肺部感染發(fā)生率等方面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神經(jīng)外科重癥患者氣管切開術后,規(guī)范的評估患者,掌握吸痰時機,使用正確的吸痰方法,能減輕患者的痛苦、減少住院費用,降低護士的工作量,提高護理工作的效率和質量。
氣管切開; 吸痰方法; 血氧飽和度; 護理
Tracheotomy; Suction method; Oxygen saturation; Nursing
神經(jīng)外科重癥患者由于病情危重,常伴有意識不清、咳嗽、吞咽功能減弱,不能自主排出呼吸道分泌物及誤吸物,可引起窒息、肺部感染等,直接影響患者的預后。為及時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及誤吸物,保持呼吸道通暢,臨床常常行氣管切開術。而氣管切開術后如何對口、鼻及氣管切開口采取有效的順序吸痰成為我們研究的課題。本研究將常規(guī)吸痰順序進行改進,對2013年11月-2014年6月在我科住院的100例有自主呼吸且咳嗽反射減弱或消失的患者,行氣管切開術后給予兩種不同的吸痰方法進行吸痰,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患者共100例,其中,男58例,女42例,經(jīng)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lasgow Coma Scale,GCS)評分≤8分,置管時間在2~10 d的患者,按患者行氣管切開術的先后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0例。兩組患者均無經(jīng)口、鼻吸痰的限制因素和肺部基礎病,臨床護理方法相同。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氣管切開置管時間、GCS評分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氣管套管的吸痰方法均采用《護理學基礎》的吸痰法為基礎進行操作,吸痰前先調(diào)節(jié)負壓,然后關閉負壓,將吸痰管輕輕插入10~15 cm,相當于氣管隆突處,遇到阻力后上提0.5~1 cm,使吸痰管頂口游離,打開負壓將吸痰管左右旋轉,向上提起將痰液吸盡。
1.2.1 對照組 采用常規(guī)吸痰順序進行吸痰。先吸氣管套管,更換吸痰管再吸口腔,最后吸鼻腔,一次吸不干凈更換吸痰管再吸,并按照傳統(tǒng)的方法每1~2 h定時吸痰。
1.2.2 觀察組 先吸鼻腔,再吸口腔,最后吸氣管套管,每個部位均更換吸痰管,根據(jù)吸痰指征[1]按需吸痰。
1.3 觀察指標 日吸痰次數(shù)、呼吸道黏膜損傷、吸痰后5 min的血氧飽和度、肺部感染發(fā)生率。
2.1 兩組患者住院2~10 d日吸痰次數(shù)及吸痰前后5 min 的SpO2值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住院2~10 d日吸痰次數(shù)及吸痰前后5 min的SpO2值比較 (±s)
表1 兩組患者住院2~10 d日吸痰次數(shù)及吸痰前后5 min的SpO2值比較 (±s)
組別例數(shù)日吸痰次數(shù)SpO2/%吸痰前5min吸痰后5min觀察組5011.20±2.0992.04±2.1996.16±2.06對照組5014.08±2.9591.78±2.1993.40±2.37t-5.6360.5936.205P<0.05>0.05<0.05
2.2 兩組患者住院2~10 d肺部感染及呼吸道黏膜損傷情況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住院2~10 d肺部感染及呼吸道黏膜損傷情況比較 例(%)
吸痰是神經(jīng)外科重癥患者保持呼吸道通暢最有效的方法。通過有效的吸痰可以使呼吸道分泌物、誤吸物、血液等及時吸出,保持呼吸道通暢,維持正常呼吸功能,減少病原體定植[2]。吸痰??梢鸬脱跹Y,導致組織缺氧,加重器官功能的損害。吸痰時,吸引導管進入氣管內(nèi),大量吸入氣流被抽出,進入肺泡內(nèi)的氧含量明顯減少,病人出現(xiàn)血氧飽和度下降[3]。而且吸痰時,病人常常處于閉氣狀態(tài),如果頻繁的長時間的吸痰,不僅會導致不必要的氣道黏膜損傷,而且阻礙了氣體交換,增加了低氧血癥發(fā)生率,加重腦水腫,影響患者的預后。所以,如果沒有規(guī)范評估患者,未掌握好吸痰的時機、使用正確的吸痰方法,盲目反復吸痰,會增加吸痰的次數(shù),過度刺激氣道黏膜,增加了低氧血癥和肺部感染的發(fā)生率。
神經(jīng)外科重癥患者常出現(xiàn)咳嗽和吞咽反射減弱或消失,口鼻腔及氣管內(nèi)有大量分泌物潴留,對照組先吸氣管套管,再吸口腔,最后吸鼻腔,導致吸氣或嗆咳時氣管內(nèi)的負壓以及重力作用使口鼻腔的分泌物重新流入氣管,又需要重新對氣管內(nèi)及口腔進行吸痰,增加了吸痰次數(shù)。一次吸痰的持續(xù)時間延長,加重了氣道黏膜損傷,增加了低氧血癥的發(fā)生率。同時因為大量口鼻腔分泌物流入氣切口,增加了肺部感染的機會。這些都會使患者的住院時間延長,住院費用提高。觀察組先吸鼻腔,再吸口腔,最后吸氣管套管,且分開吸痰管進行操作,防止了反復吸氣管套管的操作,達到了徹底吸痰的目的,延長了兩次吸痰的間隔時間,連續(xù)吸痰的持續(xù)時間縮短,減少了對氣道黏膜的損傷,也減輕了低氧血癥和肺部感染的發(fā)生率。
吸痰過于頻繁,會導致不必要的氣道黏膜損傷,加重低氧血癥:吸痰不及時,可使痰液黏稠、呼吸道不通暢、肺不張,甚至窒息[4]。所以,掌握好吸痰指征,規(guī)范評估患者,做到適時準確的吸痰,對于痰少者可減少對患者不必要的刺激,痰多者可及時準確有效的吸痰,才能有效的減少日吸痰次數(shù),減輕氣道黏膜的損傷,降低低氧血癥及肺部感染的發(fā)生。
丟棄傳統(tǒng)的按時吸痰模式,采用按需吸痰,準確的評估吸痰指征,運用正確的吸痰方法,可以更好地做好危重患者的氣道管理,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減輕患者的痛苦,縮短住院時間,降低住院費用,減少護士的工作量,提高護理質量。
[1] 吳麗華,陳清榮.兩種吸痰方式對行氣管插管機械通氣患者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12,18(15):72-73.
[2] 崔君霞,金奕,于華.重型顱腦損傷患者氣管切開早期采取不同吸痰方式的效果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2013,48(2):124-126.
[3] 周娟.ICU機械通氣病人應用膨肺吸痰的效果觀察[J].護士進修雜志,2012,27(6):562-563.
[4] 張玉香.顱腦手術氣管切開患者不同吸痰方式的效果比較[J].護士進修雜志,2012,27(17):1613-1615.
湯云(1976-),女,本科,主管護師,副護士長,從事臨床外科護理工作
R473.6,R472.9
B
1002-6975(2015)20-1907-02
2015-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