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麗君 郭敏
(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qū)第一人民醫(yī)院心胸乳腺外科,廣東 佛山 528300)
?
·基礎護理·
“S”型固定方法在經肘置入PICC導管維護中的應用
康麗君 郭敏
(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qū)第一人民醫(yī)院心胸乳腺外科,廣東 佛山 528300)
目的 探討在經肘置入PICC導管的兩種固定方法在導管維護中的臨床應用效果。方法 將68例經肘上PICC置管后的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34例和對照組34例,兩組均采用相同的中心靜脈換藥包,按照標準的PICC導管維護流程進行維護。觀察組按照穿刺點在肘上的位置以及順著導管的走向,使導管呈“S”型固定;對照組按傳統(tǒng)方法固定,呈“C”型蝶形交叉固定于肘上。觀察兩組患者穿刺點的情況、患者的舒適度、導管脫出、破損及斷裂的情況。結果 兩組患者穿刺點情況、舒適度、導管脫出、導管破損及斷裂情況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肘上留置的PICC導管維護中,“S”型的固定方法減少了對穿刺點的刺激,大大降低了導管脫出、破損及斷裂的發(fā)生率,提高了患者的舒適感。
經外周靜脈穿刺中心靜脈置管; 導管維護; “S”型固定; 護理
Elbow PICC; Catheter maintenance; “S” type fixed; Nursing
PICC置管在臨床已被廣泛應用,PICC導管能保護血管,避免反復靜脈穿刺給患者帶來的痛苦和不適,為患者提供長期治療和靜脈營養(yǎng)的途徑,不會影響患者的肢體活動或限制患者的體位[1]。在臨床工作中,PICC雖然留置時間長,但也存在一些并發(fā)癥和危險[2]。不良的固定方法對導管的脫管、折疊斷裂以及對穿刺點的刺激等影響較大,存在很大的護理安全隱患,據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jiān)測中心統(tǒng)計,導管斷裂、滑脫,在可疑醫(yī)療器械不良事件報告中占35.29%[3]。在靜脈輸液小組的討論下,我科2013年1月-2014年4月改進了經肘上留置PICC導管的固定方法,取得了明顯的效果?,F(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3年1月-2014年4月在我科行化療經肘置入PICC導管的患者68例,其中,男性28例,女性40例,年齡30~76歲,平均56.2歲。其中,乳腺癌35例,肺癌23例,食管癌10例;選擇穿刺血管中貴要靜脈66例,頭靜脈2例。按數字表法將68例患者隨機分成觀察組(“S”型改良固定法)和對照組(“C”型常規(guī)交叉蝶形固定法),兩組患者的導管留置時間為45~180 d,導管留置長度為32~39 cm,穿刺部位均為肘上,穿刺點外導管為4 cm,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置管靜脈、帶管時間等一般情況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材料 導管均采用美國巴德公司的單腔三向瓣膜式中心靜脈導管,導管型號為4 F;固定導管的敷貼均采用3M公司生產的透明敷貼,型號為9546 Hp;3M全棉(抗過敏)膠布。
1.3 方法 所有操作均由經統(tǒng)一嚴格培訓,具有PICC置管及維護資質的專科護理人員完成。兩組均采用相同的中心靜脈導管換藥包,按標準流程常規(guī)消毒后(酒精避開穿刺點0.5 cm)待干,對照組按傳統(tǒng)固定方法使導管呈“C”型固定,導管與減壓套筒之間無角度,呈弧形線條,用無菌膠布固定好連接器,用無張力粘貼透明敷貼,用抗過敏膠布交叉固定連接器及輸液接頭。觀察組使導管擺放呈“S”型,未使用固定翼,以免皮膚受壓,延長管向上沿著手臂的方向擺放后,用透明敷貼固定好,透明敷貼上緣對齊至連接翼的一半,然后延長管向下彎曲,使導管上下各成兩個雙U形,用3M全棉膠布以高舉平臺法塑形固定好延長管,使導管末端、連接器、穿刺點與上臂縱軸平行,最后以小膠布固定好輸液接頭。妥善固定后,指導患者彎曲手臂,觀察患者導管向穿刺點外是否容易滑脫、導管與連接處是否流暢無折疊、患者手臂的舒適度等。
1.4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PICC帶管期間導管滑脫、破損斷裂、輸液接頭對穿刺點的刺激、患者的舒適感。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數據采用SPSS 17.0統(tǒng)計分析軟件,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在導管滑脫、破損斷裂、輸液接頭對穿刺點的刺激、患者的舒適度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在導管滑脫、破損斷裂、輸液接頭對穿刺點的刺激、患者的舒適感方面比較 例(%)
3.1 “S”型固定方法可有效避免導管滑脫、移位 三向瓣膜式PICC導管價格較貴,留置時間較長,三分置管,七分維護,因此,PICC導管的維護與固定方法在患者留置過程中十分的重要?!癈”型蝶形交叉固定法的擺放無角度,而PICC導管為醫(yī)用硅膠材料,質地非常柔軟,且彈性大,但連接器的減壓套筒的材質較導管的材質硬、彈性小,因此隨著肌肉的收縮與舒張,導致導管較易滑脫,若時間較長,連接器與導管藍色部分連接處容易折疊而使導管斷裂,若未能及時發(fā)現(xiàn),增加了導管滑入血管的風險。而“S”型改良固定法的擺放使部分延長管與上臂的縱軸180°平行,可見雙弧線的導管走向減輕了手臂活動時外力對導管的牽拉,牽拉力減少,導管滑脫、斷裂發(fā)生率也減少。
3.2 保護導管的同時減輕了患者的心理壓力 若導管的擺放角度過大,從對照組的數據可看出導管滑脫發(fā)生率變大的同時也影響了患者的舒適度,觀察組固定方法中上下雙U形的緩沖效果,不易使導管在拐彎處打折,避免了導管其它部位的磨損,限制了導管的活動度,達到了防止導管滑脫的目的,對導管起到一定的保護作用。對照組有14例輸液接頭對穿刺點的刺激,而實驗組沒有發(fā)生,觀察組的輸液接頭固定在靠近上臂的外側,方便了患者的日?;顒樱鼮橹匾氖菧p少了“C”型蝶形交叉固定法中輸液接頭對穿刺點以及胸壁的摩擦,造成穿刺點紅腫以及不適給患者造成的心理壓力。
3.3 提高了患者的舒適感 觀察組中的固定方法外觀上簡潔、美觀,而且減少了因膠布粘貼過多而造成患者皮膚起水泡,特別是在夏天,減少了由于汗液分泌較多而引起的患者手臂皮膚的發(fā)紅瘙癢。觀察組中患者的舒適程度高。
3.4 減少了靜脈血栓的風險 對照組11例覺得固定方法對其造成不適的患者中,有5例患者不敢活動置管側肢體,這樣既造成對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不便,同時也可能影響置管側肢體的手臂活動而使肢體的血液回流緩慢,從而導致肢體的腫脹,會帶來靜脈血栓的風險。
綜上述:經肘置入PICC導管改進后的固定方法在保證導管安全、通暢的使用中顯得尤為重要,作者采用“S”型改良固定法,不增加成本,沒有給患者造成經濟負擔,同時操作簡單,減少了PICC留置過程中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減輕了護理人員的工作量[5],也減輕了患者的心理壓力,更有利于我們靜脈導管維護門診的順利開展,并且減少了輸液接頭對穿刺點的刺激,大大降低了導管滑脫、破損斷裂的發(fā)生率,極大地提高了患者的舒適度。
[1] Intravenous Nursing Society(INS).Position paper:per-phtrally insertion central cather[J].Intrarenous Nurse,1997,20(4):172.
[2] 鄭春輝,王鳳,陳強譜.經外周穿刺置入中心靜脈導管的并發(fā)癥及防治[J].中華護理雜志,2004,39(9):700-702.
[3] 張新枝,羅萬珍.PICC導管末端破損體外修補方法介紹[J].齊魯護理雜志,2007,13(9):2.
[4] 曹娟妹,周群英,黃麗艷.明膠海綿預防PICC置管后穿刺點出血的觀察[J].護士進修雜志,2009,24(1):69.
康麗君(1989-),女,廣東佛山,本科,護師,從事外科臨床護理工作
R473.6,R472.9
B
1002-6975(2015)20-1903-02
2015-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