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超,張紹華,王振華,汪 昂
(重慶市墊江縣中醫(yī)院骨二科,重慶 墊江 408300)
中藥內服外洗治療膝關節(jié)骨性關節(jié)炎療效觀察
秦 超,張紹華,王振華,汪 昂
(重慶市墊江縣中醫(yī)院骨二科,重慶 墊江 408300)
筆者用壯骨關節(jié)丸配合散寒伸筋湯熏洗治療膝關節(jié)骨性關節(jié)炎效果較好,總結如下。
共60例,均為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2月的骨傷科門診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各30例。治療組男12例,女18例;年齡45~70歲,平均57.5歲;病程2~21年,平均(9.75±8.13)年。對照組男10例,女20例;年齡45~70歲,平均57.3歲;病程2~21年,平均(8.67±6.85)年。兩組性別、年齡、病程等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西醫(yī)診斷標準:根據(jù)2007年中華醫(yī)學會骨科學分會制定的膝關節(jié)骨性關節(jié)炎診斷標準[1]。①近1個月內反復膝關節(jié)疼痛;②X線片(站立或負重位)示關節(jié)間隙變窄,軟骨下骨硬化和(或)囊性變,關節(jié)緣骨贅形成;③關節(jié)液(至少2次)清亮,粘稠,WBC<2000個/mL;④中老年患者;⑤晨僵小于等于30min;⑥活動時有骨摩擦音(感)。具備①②條或①③⑤⑥條或①④⑤⑥條即可診斷為膝關節(jié)骨性關節(jié)炎。
中醫(yī)診斷標準:參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主癥:①膝關節(jié)腫脹疼痛;②酸重沉著;次癥:①晝輕夜重,遇寒痛增,得熱稍減;②屈伸不利;③舌淡,苔白;④脈沉緩。凡具備主證1項,兼次證2項以上,即可診斷。
兩組均用壯骨關節(jié)丸(深圳南方制藥廠生產,批準文號Z44023377,狗脊、淫羊藿、獨活、骨碎補、木香、雞血藤、續(xù)斷、熟地)10丸,每日2次,飯后服用。
治療組另用散寒伸筋湯熏洗。透骨草30g,伸筋草30g,威靈仙15g,當歸15g,白芷15g,花椒10g,蘇木15g,紅花10g,木瓜15g,赤芍15g,乳香15g,沒藥15g,牛膝15g,甘草10g。
對照組另用骨科外洗二方[3]熏洗。威靈仙30g,桂枝15g,防風15g,五加皮15g,細辛10g,荊芥15g,沒藥15g。
熏洗方法:兩組均將中藥裝入紗布袋,置砂鍋內,加入水2000mL和250mL陳醋煮沸l(wèi)5min后滅火。將砂鍋置于暴露患處下方,調整距離以不燙傷皮膚的熱度為宜,用浴巾將患處及砂鍋一并罩住,熏蒸20min,熏蒸同時指導患者按揉膝眼,向四周推擠髕骨,并適度屈伸患膝,取出溫熱裝藥布袋置于患處熱敷,待中藥變涼取下。熏洗完后,繼續(xù)按揉患膝膝眼及膝關節(jié)屈伸活動10分鐘。每天2次,稀釋液可再反復加熱熏洗2次。14天為一療程,治療2個療程。
風寒濕痹證癥狀和體征。用藥前、用藥后各觀察1次。血、尿、大便常規(guī),肝腎功能及心電圖檢查治療前和治療后各1次。
用SPSS16.0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治療前后癥狀積分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癥狀積分比較 (分,±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癥狀積分比較 (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n 治療前積分 治療后積分治療組 30 17.60±5.12 6.87±4.45*△對照組 30 18.13±5.95 10.13±5.05*
膝關節(jié)骨性關節(jié)炎屬中醫(yī)“痹證”“骨痹”范疇。為肝腎衰憊,難以充盈筋骨,骨枯則髓減,筋不得滋潤,外邪侵襲所致。肝腎不足、精血虧損為本,風、寒、濕、氣滯血瘀為標。散寒伸筋湯溫經散寒、活血通絡,故配合口服壯骨關節(jié)丸治療膝關節(jié)骨性關節(jié)炎風寒濕痹證療效顯著。
[1] 中華醫(yī)學會骨科學分會.骨關節(jié)炎診治指南[J].中華骨科雜志,2007,27(10):793-796.
[2] 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30-31.
[3] 廣東中醫(yī)學院.外傷科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8.
R244.984.3
B
1004-2814(2015)05-0382-01
2014-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