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奕超
(廣東省工程防震研究院 廣東廣州 510070)
南坑-虎門斷裂隱伏段鉆孔聯(lián)合剖面探測
■邱奕超
(廣東省工程防震研究院 廣東廣州 510070)
南坑-虎門斷裂的專門探測和研究還沒有進行過。本次采用活斷層探測的技術技術要求和標準,在南坑村西面河堤上布設排鉆,目的是確定南坑-虎門斷裂隱伏段的準確位置及活動年代。
南坑-虎門斷裂鉆孔聯(lián)合剖面探測確認存在活動年代晚更新世之前
迄今為止,針對南坑-虎門斷裂的專門探測和研究還沒有進行過。長期以來,人們依據(jù)解譯或間接的判斷,或者僅僅按照已有的填編圖資料,零散地進行過一些露頭工作。
2008年-今,圍繞南坑-虎門斷裂進行的小震精確定位、遙感解譯、地質地貌填圖、淺層地震探測(包括縱波反射探測、橫波反射探測和水域淺層地震探測)和氣體地球化學探測等工作,為本次排鉆的選線、部署與驗證提供了依據(jù)。
根據(jù)上述資料,結合場地條件實際情況,本次排鉆剖面布設于南坑村河堤上,目的是確定解譯或隱伏斷裂的準確位置及活動年代。
本次鉆孔聯(lián)合剖面布設在南坑-虎門斷裂隱伏段兩側,橫跨斷層并與布設的地球物理測線重合。
本次鉆孔高程采用相對高程,每條剖面設置一個控制點。假定控制點高程為某個整數(shù),用全站儀測放鉆孔高程。用GPS信標機測放鉆孔經(jīng)緯度。剖面控制點參數(shù)見下表。
表1 各剖面控制點參數(shù)表
2.1 鉆孔位置及其參數(shù)
鉆孔地點、編號、位置、孔深、地層厚度等參數(shù)列于下表(表2)。
表2 鉆孔位置與參數(shù)
2.2 鉆探設備、方法及其探測參數(shù)
本次鉆探采用XY-1型高速鉆機。為確保巖芯采取率,鉆探方法采用泥漿或者套管護壁、根據(jù)不同地層采用不同的取芯方法。對淤泥層、軟塑狀粘土、較松散粉細砂依據(jù)取樣器的原理,采用巖芯管內預置PVC管壓入法、重錘少擊法取芯。對硬塑狀的粘土、中密狀中粗砂、砂礫石層除采用常規(guī)的硬質合金鉆進外,還采用巖芯管內預置PVC管的硬質合金鉆進法。對強風化、斷裂破碎帶層采用雙管單動金剛石鉆進,完整巖層采用金剛鉆進。
鉆孔鉆程均要求1米/回次,強風化、斷裂破碎帶層按0.5米/回次。鉆孔孔深校正均要求每回次較正一次。鉆孔孔斜≤1.5度。
3.1 地貌特征
目標區(qū)內地貌差異特征明顯:西北側為呈北東向展布的狹長帶狀槽地,河流發(fā)育,構成三角洲平原區(qū)。沙田鎮(zhèn)、厚街鎮(zhèn)、東莞市區(qū)西部、石龍鎮(zhèn)等地均處在三角洲平原區(qū)內;東南部主要為丘陵臺地區(qū),根據(jù)地形變化的特點可細分為高丘陵(海拔高度500~250m)、低丘陵(海拔高度250~100m)和臺地(海拔高度<100m)三種地貌單元。高丘陵地區(qū)集中分布在大嶺山林場一帶,最高峰大嶺山海拔高達530m,其次蓮花山海拔為510m;低丘陵地區(qū)主要圍繞高丘陵分布,如同沙水庫左側飛鵝山(210m)一帶、沙溪水庫南側旗架山(199m)一帶,在虎門鎮(zhèn)威遠炮臺一帶也有低丘陵分布;臺地則分布在虎門鎮(zhèn)白坑水庫西南側、橫崗水庫、同沙水庫北側、寮步鎮(zhèn)、橫瀝鎮(zhèn)、企石鎮(zhèn)一帶。除此之外,在丘陵臺地之間還發(fā)育有河谷平原地貌,主要分布在東江支流流經(jīng)的地域。
3.2 地層與巖漿巖出露情況
目標區(qū)內出露的地層由老至新有前寒武系、上三疊統(tǒng)、下侏羅統(tǒng)、白堊系、古近系和第四系。
目標區(qū)出露的巖漿巖有早奧陶世和中晚侏羅世侵入巖,前者小面積分布在寮步鎮(zhèn)一帶,巖性為片麻狀細粒(斑狀)黑云母二長花崗巖;后者大面積分布在大嶺山一帶,巖性為細粒-中粒(斑狀)黑云母二長花崗巖。
本次鉆孔位置布設在解譯斷層兩側、沿地球物理測線布設,鉆孔連線橫跨斷層。終孔深度穿透覆蓋土層至基巖內2m~5m,且每條剖面至少有一個100m深孔。
在巖芯編錄中,不遺漏厚度大于或等于20cm的地層單元。根據(jù)鉆孔巖芯反映的巖性、顏色、物質組成、沉積結構和接觸界面形態(tài)等確定基本編錄單元,進行圖文描述。內容包括分層層序、厚度、深度,顏色,粒度及不同粒度成分的百分比含量,碎屑成分、形態(tài)與磨圓度,地層膠結程度,層理結構特征,礦物結核和動植物化石,分層接觸關系,快速異常堆積層(地震事件層),如松散團塊結構層、物質組成與上下不協(xié)調突變層等,年齡樣品采集的位置、類型及其編號。
聯(lián)合地質剖面圖編制結合地球物理探測剖面,編制跨斷層鉆孔聯(lián)合地質剖面圖,確定斷層上斷點位置、同層位地層或等時面的垂直位移值和平均垂直滑動速率?;顒有澡b定利用聯(lián)合地質剖面圖提供的各種信息,確定上斷點埋深、上斷點上覆地層年代和不同地層層位的垂直位移值。
施工要求在鉆孔柱狀圖上標明孔口經(jīng)緯度、海拔高程和終孔深度,以及施工單位、人員和日期。鉆孔斜度小于或等于1.5°,回次進尺1~2m,孔深誤差小于或等于0.2%。粘土及粉砂芯采取率到達90%,中~細砂達到80%,松散粗砂不小于40%;厚層礫石采取定深取樣法,取樣間隔1~2m。鉆進時保持穩(wěn)定的鉆具壓力,避免泥漿等雜物滲入造成巖芯污染。鉆孔巖芯柱狀圖比例尺為1:100,標準層厚度較薄時,適當放大表示;跨斷層鉆孔聯(lián)合地質剖面圖比例尺為1: 100。對單個鉆孔巖性、地層層序、年齡數(shù)據(jù)、標志層等作必要說明,并詳細描述鉆孔巖性對比標志,活動斷層上斷點埋深及其活動性。
南坑-虎門斷裂:
南坑剖面(南1~9號鉆孔):
南坑剖面位于南坑村西面河堤上,共布設9個鉆孔。從南往北鉆孔編號依次為南-1、南-2、南-9、南-3、南-6、南-8、南-7、南-5、南-4;鉆孔間距依次為90.6,57.3,6.6,48.3,10.5,12,27.0,93.7m;剖面線與淺層物探線基本重合,且橫跨物探解譯斷層。
鉆孔聯(lián)合坡面揭示,場地覆蓋層厚度總體在16-17m左右,層位比較穩(wěn)定,但兩頭由于地形原因,差別較大,北端由于靠近山丘,基巖出露,南端由于基巖面埋藏較深,多沉積了一層砂層。總的來說,覆蓋層上部為紅褐色、灰白色粘土,其下為灰黑色淤泥,底部是粘土層。根據(jù)土層特征(顏色、結構、成分組成等)、區(qū)域對比、樣品測年結果等可分為填土層(Qs)、晚更新世地層(Qp3)兩個單元。晚更新世地層主要由紅褐色粘土,灰黑色淤泥層和灰白、淺黃色粘土層組成。基巖面總體基本平緩,但南端較低,有四米的落差?;鶐r為三疊紀砂巖、前寒武混合巖及構造角礫巖。各巖、土層自上而下可描述為:
(1)填土層(QS)
雜色,松散,以粘性土為主,含碎石、粉砂等,各鉆孔均有分布且分布于表層,厚度6.3~8.5m。
(2)晚更新世地層(Qp3)
①紅褐色粘土:紅褐色,軟塑,質純,粘性好,含少量微風化巖塊。各孔均有分布,厚度3.0~4.0m。局部頂部含薄層粉砂、含粘土粉砂。
②灰黑色淤泥層:灰黑色,飽和,流塑,含大量碳屑,植物碎片。各孔均有分布。
③灰白、淺黃色粘土層:灰白、淺黃、紅褐色,軟塑,質純,粘性好,含少量未風化粉砂巖碎塊,局部含粉砂,厚度為1.1-4.0m。各孔均有分布。
④灰黃色砂層:淺黃、灰黃色,主要成份為石英,分選性較好,偶含礫。南1孔夾一層2m厚的粘土。僅分布在南端的南1、南2兩個鉆孔。
(3)基巖
三疊紀砂巖:棕紅色,青灰色,砂質結構,層狀構造,鈣質膠結,節(jié)理發(fā)育,局部含泥質較多。按風化程度可分為全風化、強風化、中風化、微風化。
前寒武混合巖:灰色混紅褐色,節(jié)理發(fā)育,變余結構,塊狀構造,礦物成份主要為石英、長石、角閃石、云母,基體位變粒巖,脈體為花崗巖。按風化程度可分為全風化、強風化、中風化。
構造巖:主要為構造角礫巖、構造碎裂巖、硅化巖。構造角礫巖:黃綠色,角礫結構,塊狀構造,礦物成份石英、長石、綠簾石,其中可見多條構造糜棱巖帶。構造碎裂巖:上部黑色,下部紅色,碎結構,有少量碎斑,主要成分為長石、石英,泥質、綠簾石膠結。硅化巖:淺紅色,具硅化現(xiàn)象。
場地覆蓋層為一套晚更新世河流沖積相地層,厚度總體在16-17m左右,層位比較穩(wěn)定,但兩頭由于地形原因,差別較大。各主要層位水平連續(xù)分布,未見明顯的落差?;鶐r面呈北端高、南端低,中間基本平緩。北側基巖為三疊紀砂巖、南側為前寒武混合巖,剖面揭露較大規(guī)模的構造角礫巖,揭露寬度約120m,南9孔鉆進100m深度還未能揭穿構造巖帶。
綜合以上資料,本剖面覆蓋層厚度總體在16-17m左右,層位比較穩(wěn)定;各層橫向連續(xù)分布,同層位沒有明顯落差,未見被錯動跡象;剖面北側基巖為三疊系砂巖、南側為前寒武混合巖,剖面揭露較大規(guī)模的構造角礫巖,為斷面南傾逆沖斷層,揭露寬度約120m,鉆進100m深度還未能揭穿構造巖帶。本鉆孔聯(lián)合剖面確認南坑-虎門斷裂在此通過,上覆晚更新世地層未被斷錯,斷層活動年代為晚更新世之前。
南坑-虎門斷裂:
南坑剖面確認了南坑-虎門斷裂的存在,揭露較大規(guī)模的構造角礫巖,為斷面南傾逆沖斷層,揭露寬度約120m,鉆進100m深度還未能揭穿構造巖帶。上覆晚更新世地層未被斷錯,斷層活動年代為晚更新世之前。
[1] 《活動斷層探測方法》 (DB/T15-2005).
[2] 《中國地震活動斷層探測技術系統(tǒng)技術規(guī)程》 (JCGS-04).
[3] 《巖土工程勘察規(guī)范》 (GB50021-2001).
[4]《江門市幅F49C002004 1∶25萬區(qū)域地質調查報告》廣東省地質調查院,2003年.
[5]《東莞市市區(qū)地震危險性分析與地震小區(qū)劃綜合報告》廣東省地震局,2006.
TU413.3[文獻碼]B
1000-405X(2015)-11-2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