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江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qū)第二人民醫(yī)院兒科,浙江 杭州 311121)
?
不同輸液方式對新生兒壞死性小腸結腸炎保守治療生化指標的影響
徐江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qū)第二人民醫(yī)院兒科,浙江 杭州 311121)
目的 研究不同的輸液方式對新生兒壞死性小腸結腸炎保守治療的生化指標、電解質紊亂、高血糖的影響。方法 選取我科室2007年1月-2014年12月接受腸外營養(yǎng)的新生兒壞死性小腸結腸炎患兒55例、將其分為全合一營養(yǎng)液組(30例)、多瓶輸液組(25例)?;純壕谘芯块_始前、開始后第7天清晨抽靜脈血測定谷丙轉氨酶(ALT)、谷草轉氨酶(AST)、總膽紅素(TBIL)、直接膽紅素(DBIL),并每日查血電解質及血糖,計算電解質水平及高血糖發(fā)生率。結果 在輸液一周后多瓶輸液組TBIL和DBIL明顯高于全合一營養(yǎng)液組(P<0.05)。電解質紊亂及高血糖發(fā)生率多瓶輸液組均明顯高于全合一營養(yǎng)液組。結論 新生兒壞死性小腸結腸炎保守治療時,全合一混合液優(yōu)于多瓶單獨營養(yǎng)素輸入。
輸液方式; 新生兒壞死性小腸結腸炎; 生化指標; 護理
Infusion way; Neonatal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Biochemical indicators; Nursing
新生兒壞死性小腸結腸炎是以便血、嘔吐和腹脹為主要臨床表現的新生兒急腹癥的常見原因,病情發(fā)展迅速,嚴重者可致腸壞死、穿孔,可并發(fā)全身性炎癥反應甚至休克、多器官衰竭,病死率較高[1-3]。本病的治療以禁食、腸外營養(yǎng)、平衡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為主。為探究新生兒壞死性小腸結腸炎腸外營養(yǎng)的輸液方式對本病血生化的影響,筆者進行了本次研究,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科室2007年1月-2014年12月接受腸外營養(yǎng)的新生兒壞死性小腸結腸炎患兒55例為研究對象,其中男35例、女20例。納入標準:年齡<28 d的壞死性小腸結腸疾病新生兒。排除嚴重合并癥及肝功能異?;純?。在開始接受腸外營養(yǎng)時日齡1~28 d,平均(6.6±3.5)d。低出生體重兒21例,正常出生體重兒4例。本研究為回顧性研究,2007年1月-2011年3月采用多瓶輸液方法進行輸液者(25例)稱為多瓶輸液組;2011年4月-2014年12月采用全合一方法進行輸液者(30例)稱為全合一營養(yǎng)液組,兩組患者其日齡及性別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1.2.1 治療方法 兩組病例均采用禁食、靜脈抗感染及營養(yǎng)液支持治療。營養(yǎng)支持方案營養(yǎng)素合成比參考《中國新生兒營養(yǎng)支持應用指南》[4]。(1)全合一營養(yǎng)液組:葡萄糖、氨基酸、脂肪乳、電解質、維生素等各種營養(yǎng)素在無菌條件下混合于一個容器內,經靜脈輸入。(2)多瓶輸液組:葡萄糖電解質溶液、氨基酸、脂肪乳劑采用并聯或串聯的方式輸入。
1.2.2 檢測指標 患兒均于研究開始前、開始后第7天清晨抽靜脈血測定谷丙轉氨酶(ALT)、谷草轉氨酶(AST)、總膽紅素(TBIL)、直接膽紅素(DBIL),并每日查血電解質及血糖,計算電解質水平紊亂及高血糖發(fā)生率。
2.1 全合-營養(yǎng)組與多瓶輸液組輸液前與輸液后第7天肝功能指標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輸液前和輸液后第7 天肝功能指標比較( 珋x ± s)U/L
結果提示:ALT及AST在開始輸液前和輸液后7天兩組間均無明顯差異。TBIL和DBIL在開始輸液前兩組間無明顯差異,但是在輸液一周后多瓶輸液組TBIL和DBIL明顯高于全合一營養(yǎng)液組。
2.2 兩組患者電解質紊亂及高血糖發(fā)生率比較 見圖1。
圖1 兩組患者電解質紊亂及高血糖發(fā)生率比較
新生兒壞死性小腸結腸炎病因不明確,目前認為早產、窒息、感染、高滲奶喂養(yǎng)、換血輸血等因素均可影響腸黏膜的血液供應,導致局部供血不足,繼發(fā)腸內細菌感染,可能是導致新生兒壞死性小腸結腸炎(NEC)的主要原因[5-6]。
新生兒期液體及營養(yǎng)支持有其獨有的特點,新生兒期代謝活躍,每日攝入液體及營養(yǎng)除維持生理需要外,還要滿足生長發(fā)育的需要,胃腸減壓的患兒還需注意補充胃腸減壓引流量所損失的液體量。由于新生兒各個器官發(fā)育不成熟,腸外營養(yǎng)的給予易導致器官功能損害,最常見的是肝功能損害、膽汁淤積、脫水、水鈉潴留、電解質紊亂等情況,護理時應給予格外重視。
本組結果顯示:多瓶輸入時易出現高血糖、電解質紊亂等情況,甚至影響預后。而全合一混合液內含葡萄糖、氨基酸、脂肪乳、電解質、維生素等各種營養(yǎng)素,依據患兒情況對糖脂比進行合理調整,其成分均勻輸入,平衡機體能量代謝,提高輸液營養(yǎng)支持的效果,減少了電解質紊亂及各種營養(yǎng)物質多瓶輸入時的并發(fā)癥。在輸注全營養(yǎng)混合液時,采用微泵輸入,要注意控制滴速,防止外滲,否則易造成局部組織腫脹甚至并發(fā)感染,嚴重者可致局部皮膚壞死。
[1] Wright NJ,Thyoka M,Kiely EM,et al.The outcome of critically ill neonates undergoing laparotomy for necrotising enterocolitis in the 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a 10-year review[J].J Pediatr Surg,2014,49(8):1210-1214.
[2] 易小蓮,張丙宏,嚴彩霞,等.新生兒壞死性小腸結腸炎發(fā)病機制研究進展[J].中國新生兒科雜志,2011,26(2):130-132.
[3] 牟廷剛,金先慶.早產兒腸道因素對新生兒壞死性小腸結腸炎發(fā)病機制的影響[J].臨床小兒外科雜志,2011,10(2):142-144.
[4] 中華醫(yī)學會腸外腸內營養(yǎng)學分會兒科協(xié)作組,中華醫(yī)學會兒科學分會新生兒學組,中華醫(yī)學會小兒外科學分會新生兒學組.中國新生兒營養(yǎng)支持臨床應用指南[J].中華兒科雜志,2006,44(9):711-714.
[5] 李毅.兒科疾病診斷標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10-11.
[6] Caplan MS,filling T.New concepts in necrotizing enter ocolitis[J].Cur Opin Pediatr,2001,13(2):111-115.
·循證護理實踐推薦·
顳淺動脈溫度計測量兒童體溫是否準確?
證據來源 Joanna Briggs Institute循證衛(wèi)生保健中心“證據總結”資料庫(2014)
證據描述 體溫蘊含了患兒身體情況的重要信息,例如識別是否感染、藥物治療是否有效等,可通過多種方法獲得體溫數值。其中,顳淺動脈溫度計(Temporal artery thermometers,TAT)是一種新式體溫測量方法,通過一個紅外探頭,掠過前額,然后放置在耳朵后面來測量溫度,該方式是兒科非侵入性的快速體溫測量方式。對兒童而言,由于發(fā)熱是一種常見的主訴,因此對兒童進行準確的發(fā)熱評價與管理顯得尤為重要。
實踐推薦 尚沒有確切的證據證明顳淺動脈溫度計適用于兒童。盡管具有快速、非侵入性的優(yōu)點,但在評估兒童體溫情況時缺乏準確性和可靠性。使用時,推薦結合臨床情況進行綜合判斷。(B級推薦)
本證據來自于國外循證資源,在應用該證據時,應考慮具體的臨床情境、專業(yè)判斷和患者意愿,做出本土化決策。
——摘自“復旦大學循證護理中心微信公眾號”
徐江(1968-),女,浙江杭州,本科,主管護師,研究方向:兒科護理
R472,R473.72
B
1002-6975(2015)23-2198-02
2015-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