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寶珠,黃子輝,廉 勇
(承德石油高等??茖W校外語與旅游系,河北 承德 067000)
翻譯是跨文化活動,具體說來是“將一種語言文字所蘊涵的意思用另一種語言文字表達出來的文化活動”。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的深入、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擴展,我們需要大量精通東西方語言和文化的人才。但是,目前我國只有少數(shù)人能從事漢譯英和中國文化的對外翻譯工作,這在一定程度上會阻礙對外文化交流和貿(mào)易的發(fā)展。改變這種狀況的最佳途徑是在大學漢譯英教學中加強中國語言和文化的翻譯內(nèi)容,突出跨文化交流,這是培養(yǎng)翻譯人才必不可少的措施。
各民族的生產(chǎn)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有相同的一面,也有不同的一面。人們可以從其語言的結(jié)構(gòu)、詞匯和短語的來源看到該民族文化的精神特質(zhì)。從翻譯角度審視,就要求把原文中的文化內(nèi)涵在譯文中加以體現(xiàn)。譯文讀者倘若能聯(lián)想到類似歷史和現(xiàn)實的交替,人生哲理與生活常識給人的啟迪,進而認識民族特性和人類共性的關(guān)系,文化交流的目的就達到了,翻譯的價值就得以體現(xiàn)。[1]
跨文化翻譯中涉及到生活環(huán)境和經(jīng)驗文化內(nèi)涵的正反兩方面的遷移。人類生活的環(huán)境與經(jīng)驗大都凝固在各民族的語言里,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一定的教化和社會風俗化的作用。翻譯時文化內(nèi)涵正反兩方面的遷移手法有異化、同化、釋意、視點轉(zhuǎn)移等。如:
七十二行allwalks of life(異化);cat’s paw替人火中取栗(釋意、同化);curtain-lecture枕邊風(視點轉(zhuǎn)換);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Misfortune goeswith fortune and fortune lies inmisfortune.(歸化);靠山吃山to live on what you have around(釋意)。
歷史典故與遺訓的文化內(nèi)涵遷移,讓讀者不僅欣賞到異族語言文化的精彩,也領(lǐng)悟到其中的哲理和教訓。跨文化的社會認知的遷移使讀者從異族文化中反觀自身文化,人性會得到更高的理性升華。
每一種民族語言都是其民族文化與思維形式的再現(xiàn)。由于所處環(huán)境不同,操英漢兩種語言的民族逐漸形成了各自特有的跨文化思維。所有語言都有含文化因素的詞匯(culturally-loaded words),其含義中西方各異。語言中有大量的成語、慣用語、典故、俗語、諺語、格言和歇后語,反映了一個民族的生存狀況。無論是地理、氣候、歷史、政治、經(jīng)濟、價值觀、倫理道德,還是衣食住行、娛樂、勞動生產(chǎn)、風俗習慣、教育、宗教信仰等,都在語言中得到反映。
中國是歷史悠久的東方文明古國,其傳統(tǒng)的文化思想自然反映到語言上。例如在華夏文化中,“龍”是傳說中的神異動物,它還被視為中華民族的象征,形成一種中華文化圖騰。后世帝王自命為“真龍?zhí)熳印?,皇宮建筑及皇帝所用器物陳設(shè)均以飾龍為尊,如龍椅、龍床、龍袍等。與龍相關(guān)的習語充滿了美好與幸福的文化內(nèi)涵,如“望子成龍”、“龍鳳呈祥”等。
然而“龍”在英語文化中是沒有地位的爬行動物。西方世界里的dragon是一種邪惡的怪物。龍被用來指“兇暴的人”,它是兇險邪惡的象征,是吐火傷人的怪物。如:the Old Dragon意思是魔王。顯然,Dragon給西方人產(chǎn)生的聯(lián)想是負面的。[2]
中國是個多山的國家,因而漢語中借助山來表達意義的詞有很多。例如:“開門見山”、“東山再起”、“開山鼻祖”等,然而這里的山并不真正存在“mountain”的本義。英國是個島國,四面瀕海的英國十分重視航海事業(yè),人們出于對海的感情造就了許多與海洋有關(guān)的聯(lián)想意義的詞,例如:clean the deck(掃清障礙);Fish begins to stink with its head(上梁不正下梁歪);all at sea(茫然不知所措);take the sea(擇業(yè))。這里的“?!薄ⅰ棒~”也不再擁有其本來的含義。相對于漁業(yè),中國人更熟悉陸地生活和農(nóng)耕,例如:英語中的“Never fish nor fowl”若翻譯為“非驢非馬”更容易被中國人接受。同樣“drink like a fish”譯為“牛飲”更符合中國人的情感。
《圣經(jīng)》中的故事、伊索寓言、希臘神話、荷馬史詩等在英語中留下很多成語,如“Judas’s kiss”(死亡之吻);“the Last Supper”(最后的晚餐);“A sword of Damocles”(達莫克勒斯之劍)等。
宗教文化是人類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中西方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宗教信仰。中國人信奉主宰萬物的老天爺。儒教、道教和佛教對漢民族有著深刻的影響。例如漢語中的:“菩薩心腸”、“臨時抱佛腳”、“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等大量存在于漢語言文化中。[3]
漢語用兔子膽比喻膽小鬼,而英語說chicken-hearted。中國人把胃俗稱為飯口袋,英語中用bread basket,原因在于中國人的主食是米飯,因而中國人就戲稱胃是“飯口袋”,英文的直譯便是the rice bag。而在英語中胃成了bread basket,譯成中文是“面包籃子”。這是由于英美人日常的主食是面包。受這種思維的影響,養(yǎng)家糊口的人就是能掙面包的人the bread-winner,即中文“養(yǎng)家糊口的人”。另外,土豆也是西方人的主食之一,因而也有很多與之有關(guān)的說法,如a big potato(大腕),a couch potato指長時間看電視的懶人。
中國文化比較強調(diào)從整體上來觀察和認識事物,習慣將事物看成一個和諧統(tǒng)一的整體。西方文化則比較重視主體和客體的對立反應(yīng),在語言表達上就體現(xiàn)為主語和謂語的區(qū)分非常清晰,除祈使句外,主語在每一個英文句子里都是不可缺少的。[4]
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西方文化的個體主義或個人主義與中國文化的群體主義或集體主義交際原則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中國人交際的出發(fā)點是家庭和親緣關(guān)系,人們在潛意識里對集體或群體懷有很強的歸屬感,這也是集體主義的體現(xiàn)。中國文化向來以家、國、天下利益為重,注重群體關(guān)系的和諧、群體目標的統(tǒng)一和群體利益的維護。
英美人很重視個人的隱私,認為個人的事不必讓別人知道,更不愿意別人干預(yù)。因此在英美國家中,向不太熟悉或陌生人打聽年齡、收入、婚姻狀況等是不得體的。但中國人卻不這樣認為,特別是年長者向年紀較輕的人問這樣的問題被視為對年輕人喜愛、關(guān)心、體貼的表示。
當兩個民族的人,由于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往來、移民雜居、戰(zhàn)爭征服而進行交際時,必然會產(chǎn)生兩種語言的接觸。兩種語言一經(jīng)接觸就必然相互產(chǎn)生影響,這是自古以來就有的社會語言現(xiàn)象。
由于中西兩種文化的相互影響和滲透,大量的漢語借詞(Chinese Borrowings)進入英語,成為規(guī)范英語的一部分。隨著中國國力的增強和國際文化交流的擴大,中式英語逐漸被外國人所理解和認可。除了音譯的人名、地名及文娛體育、食物、習俗等名詞,如wushu(武術(shù)),jiaozi(餃子),feng shui(風水)等,還有意譯的詞或短語,如The Art ofWar(《孫子兵法》),open door policy(開放政策)。最有趣的是語義再生的帶有中國民族文化特色的詞,如L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見)、peoplemountain people sea(人山人海)等。而與此同時,英語熱也給漢語詞典增加了大量的新詞,如“AA制”、“T恤衫”、“粉絲”、“GDP”等。
在當今形勢下,英語與漢語兩種語言的相互碰撞、相互滲透和相互影響已是歷史的必然。英語文化與漢語文化這兩大世界強勢語言文化只有相互學習、借鑒、交融在一起,才能對世界的和平和文化的發(fā)展做出巨大的貢獻。
文化是構(gòu)成社會大系統(tǒng)的主要因素,它涉及并滲透到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語言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深深根植于民族文化之中,反映該民族的信仰與情感。針對當前我國改革開放的需求,翻譯是跨文化交流的工具。要進行跨文化交際翻譯,需要進行大量的實踐,扎實地進行中外語言對比和研究。一名優(yōu)秀的譯者除了精通兩國語言的特點和規(guī)律,還要深刻理解和把握兩種文化的深層內(nèi)涵,才能忠實、通暢地表達原文內(nèi)容,順利完成跨文化交際任務(wù)。
[1]金惠康.跨文化交際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社,2003.
[2]陳淑媛.從跨文化的角度來看對“龍”的翻譯[J].安徽文學,2008(2):320-321.
[3]胡開寶,郭鴻杰.英漢語言對比與口譯[M].大連: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2007.
[4]王麗娜.翻譯與跨文化交際策略探究[J].延安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13(5):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