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藍狐的飼養(yǎng)管理與疾病防治
李秀麗
(黑龍江省克山縣草原監(jiān)理站161600)
藍狐是北極狐的一個變種,生活在冰天雪地的北極。天藍北極狐全身均呈藍灰色,這是其與生活環(huán)境相適應的結果,因為天藍北極狐的主要活動場所在北冰洋的沿岸,藍灰色的皮毛正好和藍色的海水相應,起到保護色的作用。不過,變色北極狐和天藍北極狐并無嚴格種族上的界限,有時藍狐會在一起混居,若二者交配,生出的后代可能全是白色、藍灰色或兼而有之。藍狐是我國重要的經濟毛皮獸毛坯數(shù)量之多,以其毛絨細軟豐厚、色澤鮮艷,壽命8~10年,及御寒能力強等優(yōu)點,成為高級制裘原年,在國內外市場上十分走俏。藍狐適應比強,嗅覺、聽覺發(fā)達,行動敏捷,給農民帶來了較大的經濟效益。
1飼養(yǎng)管理
狐場的建造。藍狐既可籠養(yǎng),也可室養(yǎng),籠的制作一般可用12-14號鐵絲網編制,網眼一般為3cm×3cm,種籠的長寬高分別為80cm×50cm×55cm,籠腿高60cm,成狐籠的長、寬、高分別為70cm×50cm×55cm。狐室的規(guī)格是:種狐室長寬高分別為50cm×80cm×50cm,室門長寬為25cm×20cm。
選優(yōu)復壯。春季是毛皮動物的繁殖季節(jié),加強狐飼養(yǎng)管理,更有利于獲得較好的經濟效益,選留良種藍狐最好引進體大、毛長、產仔多、生長快、適應性好、抗病能力強的作種用。為確保選留的良種質高種純,每年年底對種公、母狐進行精心選種。淘汰劣種、近親種,每年選性狀好的種狐做補充,逐年淘汰產仔率低、體弱多病的劣質種狐,通過連續(xù)多年的選撥,改善種群結構,可提高整體產仔率和存活率。
藍狐飼養(yǎng)要點。飼料是藍狐人工飼養(yǎng)的基礎,其營養(yǎng)價值直接影響其生產性能及產品質量。目前,我國藍狐飼料的營養(yǎng)價值評價尚處于初級階段。本研究使用化學分析法和動物試驗法分別評價我國藍狐常用飼料的營養(yǎng)價值,為充分利用飼料資源,合理配制日糧提供理論依據(jù)。動物性飼料,如魚粉、畜禽副產品等;植物性飼料如,糧食、蔬菜、水果等,添加劑飼料主要是調節(jié)藍狐的生理平衡、如食鹽、骨粉、魚肝油、酵母、維生素等。飼養(yǎng)時,必需以動物性飼料為主,一般應占70%左右,喂量要適當,一般以狐在半小時內吃光為宜,每天喂2次,早飼量占日糧的的40%,晚飼量占60%,注意必需喂給新鮮的飼料。繁殖期間,禁喂激素含量高的飼料,如動物的氣管、子宮、胎盤、睪丸等;谷物飼料有玉米面、大豆面、豆粕、小麥麥片;蔬菜飼料成分為白菜、蘿卜等。毛皮成熟的標志是全身毛鋒長齊,尤其臀部和尾部,毛長絨厚,被毛豐滿,具有光澤靈活,尾毛蓬松。
2疾病防治
狐在養(yǎng)殖過程中由于飼養(yǎng)管理水平的限制,會發(fā)生很多的疾病,影響了藍狐的生長發(fā)育、生理功能和皮張的質量,降低了養(yǎng)殖戶的經濟收入。對藍狐疾病的防治是控制和減少藍狐發(fā)生疾病的關鍵。
藍狐疥螨病變主要發(fā)生于狐腿部和腹部,患部皮膚劇癢、脫毛。病狐不斷用舌舐患部或在籠地板上摩擦,造成皮膚損傷露出鮮紅創(chuàng)面,并有黃色或紅色液體滲出,干燥后形成痂皮,皮膚逐漸失去彈性。治療時首先應該隔離室內治療,因為螨病傳染性很強,可通過空氣傳播傳染。目前國內有幾種治療方法,但效果不佳,進口藥物害獲滅是治療螨病的特效藥,一般一次性注射0.3mL就可以完全治愈。
黃疸型肝炎:病狐體溫升高至41℃以上,不喜歡運動,整天蜷縮在狐籠的一角,食欲下降或干脆不食,飲水增多。發(fā)現(xiàn)病狐應立刻隔離,用慶大霉素8萬U、維生素B122mL、維生素E 1mL,每天2次,肌肉打針。同日用菌陳黃疸沖劑調拌在精飼料中內服;也可用豬苓多糖2mL,每天1次,肌肉打針;服油劑維生素E,每次2丸,口服2次,結果都較好。
犬瘟熱:病狐精神沉郁,不愿活動,臥于籠內一角,食欲減少,體溫升高到41.5℃,持續(xù)數(shù)天后降至正常,后又升高,呈典型的復相熱,鼻鏡干燥,身體消瘦,發(fā)出一種特殊的臭味。病初狐眼半睜半閉,眼結膜潮紅,眼瞼腫脹,初為漿性分泌物,后為黏性到膿性分泌物。治療初期使用免疫血清和抗生素藥物有一定療效。本病尚無有效的治療方案,主要以預防為主,用犬瘟熱弱毒疫苗預防接種,每年分別在1月、7月皮下注射各3~4mL。
3討論
預防藍狐傳染病的關鍵是加強衛(wèi)生防疫,定期消毒。發(fā)病動物應及時隔離,從國外引種,必須加強海關檢疫工作,隔離觀察1個月,無病才能運回,同時要加強飼養(yǎng)管理,增強狐貍的抗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