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銀花高產栽培要八改
金銀花是我國的一種傳統(tǒng)名貴中草藥,金銀花商品主要是指收獲的干燥花蕾。金銀花花蕾的產量和質量直接關系到農戶的種植經濟效益。筆者近幾年深入河南省內多個金銀花主產區(qū),經數年生產試驗,種、管、加配套開發(fā),總結出了一套平原地區(qū)大田金銀花超高產種植生產管理八項改革新技術,現(xiàn)總結如下,供農民朋友參考。
1.改品種。種植金銀花要高產,選擇品種是關鍵。平原地區(qū)大田種植金銀花,宜選擇立直性好、抗逆性強的品種,如河南封丘的豫封一號和山東平邑的九豐一號。這兩品種直立性好,花蕾肥大,藥用成分協(xié)調,產量高,品質優(yōu),是生產上的首選品種。
2.改土壤。金銀花耐旱、耐寒、耐瘠薄,在微酸和偏堿土壤中均能生長,但在過于黏重和低洼易澇的土壤易發(fā)生根腐病。土壤環(huán)境是金銀花高產的基礎,高產田要求土壤疏松、溫濕適宜、養(yǎng)分充足、水分良好。但目前的金銀花種植田土壤板結嚴重,保水保肥能力差,病菌多,蟲害嚴重,必須進行徹底改良,才能實現(xiàn)高產。辦法是施用土壤活化劑,破除板結,活化土壤,殺死病菌,減少蟲害,提高種植田保水保肥能力,為金銀花高產創(chuàng)造有益的土壤環(huán)境。
3.改種植模式。金銀花喜光照、喜濕潤,生產上要求光照充足、通風良好、溫濕適宜。傳統(tǒng)種植有穴栽墩形,單株樹形等,株行距過小,通風不好,易發(fā)生病害;但株行距過大時,枝條易瘋長,浪費營養(yǎng)和土地,且修剪技術難度大。針對這一問題,筆者總結出了一種大行距、小株距樁輔式栽培模式,即行距1.8~2.0米、株距1.3~1.5米,且在每株金銀花旁豎插一根高出地面1.3~1.5米的竹竿或木樁,將金銀花主干綁附在竹竿或木樁上,使金銀花苗木主干迅速長到1.3~1.5米高,形成主干直立粗壯、側枝平展、上下多層、果枝健壯、分布均衡、通風透光的豐產樹形。采用樁輔式栽培,會使徒長枝、葉叢枝、瘦弱枝、病蟲枝、纏繞枝大大減少,且使樹體提前1~2年進入豐產期,同齡樹體產量提高20%~40%。
4.改施肥。改傳統(tǒng)的穴施為條施,改重視有機肥、輕視無機肥為有機無機相結合,改只施基肥、不施追肥為基肥、追肥,并增施葉面肥,這樣不傷根,肥料利用率高,肥效長,不脫肥。
5.改澆水。很多農戶種植金銀花都不澆水,遇大旱才澆救命水。但筆者發(fā)現(xiàn),金銀花要想高產,必須澆好“三水”:一是“冬”水,即入冬氣溫下降到0℃前澆1次透水。這時地溫還沒降下來,金銀花地上部分雖已不再生長,但地下根系還在生長,此時澆透水有利于保溫和根的健壯。二是“春水”,即3月末,4月初,這時外界氣溫已回升到0℃以上,金銀花正萌芽抽枝,對水肥需求量加大,適時視墑情澆1次透水,可促進植株發(fā)大量新根,使新抽枝條成為健壯果枝。三是“蕾”水。樁輔式種植的金銀花,一年可收獲四茬花,在每茬花的“蕾”期都要結合追肥澆好“蕾”水,以保證每茬花蕾鮮嫩肥大。澆水方法:行間開溝打畦,視墑情小水勤澆,見干見濕。
6.改病蟲防治。很多種植戶都是蟲口達到一定密度,病害發(fā)展到一定程度時,才開始預防病蟲害,此時防治,既影響藥材品質,又會降低產量。生產實踐中,應根據病蟲害發(fā)生規(guī)律,把重治療改為重預防,即治蟲不見蟲、治病不見病??稍诖杭久妊壳昂髧娛?~5度石硫合劑或200倍的農抗120各1次,以預防白粉病。6月初第1茬花收獲結束,噴施1∶1∶100倍的波爾多液,可預防褐斑病的發(fā)生。使用土壤活化劑改良土壤,增施有機肥,減少化肥用量可有效降低根腐病的發(fā)生。4月初噴灑1%吡蟲啉3 000~5 000倍液或50%抗蚜威1 500倍液,可降低蚜蟲危害。噴施波美0.3~0.5度石硫合劑可防治紅蜘蛛。在6月初噴施3%殺鈴脲1 500倍液,可減輕棉鈴蟲的危害。
7.改收獲。改集中采摘(2天1次)為每天都采摘,上午只摘二白針,這樣不但會減少采摘三青的產量損失,還降低了采摘大白針造成的品質下降損失,可增加效益10%左右。
8.改加工。采用傳統(tǒng)明火加溫炕層加工的金銀花商品色澤不鮮,且技術不易掌握、用工量大,采用現(xiàn)代自控烘烤箱或烘烤房進行加工,簡單方便,且商品性好、出干率高,每2.3~2.4千克鮮蕾出0.5千克干品(傳統(tǒng)土炕2.50~2.55千克出0.5千克干品),出干率提高0.8%左右。●
邢翠蘭 何 琪 李耀華 河南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紅黃蘭綠化有限公司 4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