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珊
(鄖陽師范高等??茖W校,湖北 十堰 442700)
1984年,理查德·溫曼與哈里·馬克思共同創(chuàng)立了TED大會 (Technology,Entertainment,Design的首字母縮寫)。TED大會以“借思想之力,改變世界”為宗旨,邀請各個領域的杰出人物分享他們關于技術、社會、人的思考和探索。TED演講簡短精辟、話題多元、觀點新穎、幽默風趣,值得人們分享。自2002年TED官網創(chuàng)辦以來,TED大會將演講的高清視頻發(fā)布在網絡上以供人們自由傳播。這些演講視頻受到眾多中國觀眾的喜愛,其中包括一些演講愛好者、外語學習者和科技工作者。TED中國粉絲團甚至組建了自己的網絡社區(qū)——TED to China,通過傳播TED資訊、實踐TED精神以及支持TEDx活動來促進TED中文社區(qū)的繁榮和發(fā)展。
TED演講視頻在中國的風靡引起不少學者的關注,但學者研究的角度主要集中在TED演講在外語教學中的應用、跨文化交際以及文本概念功能分析等,如盧婧潔[1]、洪巖[2]等。但從語用預設角度的研究卻寥寥無幾。演講是一種使用語言和非語言符號進行交際,以傳達意義或意圖并獲得一定效果的言語行為。成熟的演講者會不露痕跡地利用各種語用策略為演講服務。本文試圖探討虛假語用預設作為一種語用策略在TED演講中的具體應用及其達到的語用效果,旨在幫助人們更好地在演講和生活中運用語用策略,從而實現(xiàn)有效的人際溝通。本文所使用的語料均來源于TED-網易公開課。
預設,又名“前提”或“先設”,一直是哲學家和語言學家關注的一個重要課題。語言學家首先從語義學角度研究預設,以真值條件為出發(fā)點,把預設視為兩個語義命題之間的關系。然而,隨著研究的深入,他們發(fā)現(xiàn)預設并不是一種純粹的語義關系。因此,人們對預設的研究逐漸轉入語用角度。
Stalnaker[3]最先提出語用預設這一概念。他認為,預設不但與語境有關,而且與發(fā)話者有關,換言之,預設不是句子與命題之間的關系,而是發(fā)話者與語段之間的關系。Jakendoff[3]認為,語用預設是交際雙方共有的知識或者背景知識。Fillmore[3]把語用預設看作是“通過一句話來有效地實施某一個言外行為所必須滿足的條件”。Keenan[3]提出預設是話語的社會合適性所要求滿足的條件。而Yule[3]則把預設當作發(fā)話者在說話前所做的一系列設想。這些觀點雖然角度不同、措辭各異,但有一點是達成共識的,即“雙方共知性”和“語境適應性”是語用預設的兩大特點。
虛假語用預設是預設的一種超常操作現(xiàn)象[4]。其特別之處在于,它把非言語交際雙方所共有的知識處理為預設信息,這種預設信息至少對于交際中的一方而言是未知的或有爭議而不能接受的。虛假語用預設產生的原因可能是無意的,比如發(fā)話者錯誤估計了對方的知識范圍或話語意圖,也可能是為了某種語用目的而故意為之。支永碧[5]將虛假語用預設定義為:言語交際雙方在特定的交際語境中,因為主觀或客觀原因而導致發(fā)話人的既定預設和聽話人的假想預設發(fā)生沖突的語言現(xiàn)象。
虛假語用預設產生的原因和特征,使演講者能有效地將這種語用策略應用到演講中,實現(xiàn)它的語用價值。通過故意“破壞性”地利用常規(guī)預設單向性、主觀性、隱蔽性等特點,借用語用預設的觸發(fā)機制,于形同神異中傳遞對于交際中的一方而言至少是未知的或有爭議而不能接受的非言語雙方所共有的知識,即虛假預設信息,從而達到演講目的。
預設是談話的起點,決定了談話內容的進程和走向[6]。演講者利用預設的隱蔽性特點,故意打破語篇信息流的常規(guī)布局,將非交際雙方共知的信息處理為預設信息,即虛假語用預設。觀眾很容易將這些預設信息當成已知信息接受下來,隨著演講的進一步深入,觀眾的思維和情感會逐漸朝著有利于演講者的方向發(fā)展。從這個角度而言,虛假語用預設起到了對觀眾心理上的暗示誘導功能,實現(xiàn)了演講者對話語的控制權,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1 How many people in this room smile more than 20times per day?Raise your hands if you do.Oh.Wow! (Ron Gutman:The Hidden Power of Smiling)
這一提問中隱含預設信息“There are people in this room who smile more than 20times per day”。這一命題本身并不具備必然的真實性或正確性,但作為談話的背景信息出現(xiàn)時,觀眾則很容易接受,而且誰會留意自己每天微笑的次數(shù)呢?自然,觀眾會對演講者的提問作出積極響應。這則演講的主題是微笑的魔力:微笑可以使人長壽、健康和幸福。觀眾對問題的肯定回答加深了他們對這一主題的認同感,更易產生共鳴。
例2 How many of you think there are more females in the world?Hands up,please.Most of you.(Sheryl WuDunn:Our Century’s Greatest Injustice)
演講者想告訴人們,性別不公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不公。這一提問中隱含信息“Some of you think more females are in the world”,在這一“思維陷阱”的暗示之下,現(xiàn)場不少觀眾都舉起了手。演講者話鋒一轉告訴觀眾,事實上世界上女性數(shù)目遠比男性少,觀眾們急于探尋背后的真相,對演講內容產生了極大的興趣。演講者接著娓娓道來,講述因為女性所遭受的種種不公才導致了這一現(xiàn)象。觀眾們在同情中,也認識到了性別不公帶來的嚴重社會后果。演講者精心設計的含有虛假語用預設的提問,讓觀眾“落入圈套”后,激發(fā)他們的求知欲,接著又不失時機地陳述論據(jù)、渲染主題。
為了達到特殊的語用效果,演講者會利用虛假語用預設的主觀性和單向性,有意加上并不存在的、甚至與事實相反的“前提”(預設),這種強加預設是演講者緣事析理的基礎和依據(jù)。
例3 If Lehman brothers were Lehman Brothers and Sisters,while all the brothers were busy just being hyper-connected,maybe the sisters would notice the iceberg because she would wake up from 7and a half or eight-h(huán)our sleep and be able to see the big picture.(Arianna Huffington:How to Succeed?Get More Sleep)(雷曼兄弟公司曾是美國第四大投資銀行,但在次貸危機加劇的形勢下于2008年9月宣布申請破產保護。)
演講者運用預設的主觀性,預設“Lehman Brothers was Lehman Brothers and Sisters”這一完全背離現(xiàn)實的預設,來力證在男性以睡眠不足而感到自豪的美國社會,擁有充足睡眠的女性更能保持清醒的頭腦,注意到冰山一角,拯救企業(yè)。演講者大膽新奇的預設激發(fā)了觀眾的聯(lián)想,作為有力的論據(jù)證明了她的觀點——睡眠的積極作用。在演講或辯論中(包括法庭辯論),背離現(xiàn)實的虛假語用預設往往能幫助人們從對立面認清事物的本質,以謬制謬,直擊要害,從而證明演講者或辯手的觀點[6]。
例4 …Shakespeare was 7.He was in someone’s English class,wasn’t he?“Must try harder.”Being sent to bed by his Dad,you know,to Shakespeare,“and put the pencil down.And stop speaking like that.It’s confusing everybody.”(Ken Robinson:Schools Kill Creativity)
演講者告訴觀眾:學校、社會和家庭無一不在扼殺孩子們的創(chuàng)造力。他為觀眾“設想”了一幅畫面——年幼的莎士比亞像普通孩子那樣,被老師和父母勸誡要好好學習,不要去寫一些不知所云的東西——這一荒誕的預設,讓觀眾在大笑中體會到演講者所要表達的觀點:自由是孩子們創(chuàng)造力培養(yǎng)的土壤。
預設是隱藏在話語內部的背景信息,是人們在交流情感中的潛臺詞,利用好預設有助于演講者委婉含蓄地表達言外之意,回避敏感話題,避免尷尬。
例5 Because we live in such a noisy world.There’re trains and planes and cars and Bill O’Reilly,he’s very noisy.(A.J.Jacobs:How healthy living nearly killed me)(Bill O’Reilly是Fox新聞頻道的一名主持人,據(jù)說在一次對Obama的采訪中,他打斷了Obama有48次之多。)
人們都有關于人和事物種類方面的知識儲備。演講者故意背離這一知識儲備,把主持人Bill O’Reilly和交通工具并排列出,預設了“Bill O’Reilly是交通工具的一類”,這一違背會話合作原則的虛假預設表達了言外之意:Bill O’Reilly也是噪音來源之一。借助虛假語用預設,演講者避免了直接性的批判和抨擊,而是在機智幽默中間接表達自己的觀點,激發(fā)觀眾的思考。
利用虛假語用預設,演講者不斷設置“預設陷阱”,觀眾在落入陷阱后又恍然大悟,甘受“愚弄”,開懷大笑。虛假語用預設創(chuàng)造了輕松幽默的演講氛圍,使觀眾在笑聲中體會到演講者的舉重若輕和睿智灑脫[7]。
例6 I think you can make fun of the have but not the have-nots,which is why you don’t see me making fun of Kenneth Lay and his charming wife.What’s funny about being down to four
houses?(Emily Levine’s theory of everything)
演講者告訴大家不要取笑窮人,并且說她就從不取笑Kenneth夫婦。這段話隱含虛假語用預設“Kenneth夫婦是窮人”。臺下的觀眾都明白,Kenneth是安然集團前任CEO,因濫用職權和帳目造假而被指控,這一背離事實的預設信息實現(xiàn)了幽默諷刺的效果。
例7 On the week of my 30thbirthday,I decided I was going to go to this local open mic and put the fear behind me.Well,when I got there,it was packed....There were like 20people there.(Joe Kowan:How to Overcome Stage Fright?)
演講者一出場便講述了自己的怯場與生俱來,難以戰(zhàn)勝。30歲的他決定改變這一現(xiàn)狀,通過每周登臺表演來鍛煉自己,第一次到達現(xiàn)場時,他看到“人山人?!?。語言的暗示加上夸張的面部表情和語氣,激起觀眾關于音樂會人潮涌動、場面壯觀的聯(lián)想(預設)。停頓了一下,他告訴大家“不過20來人而已”,期待落空后,觀眾更能體會到演講者怯場的苦衷,由被“愚弄”變成“同情”,從而哈哈大笑。這段話中,演講者單方面設置誤導性的“思維陷阱”,讓觀眾落入“陷阱”后又如夢初醒,達到幽默的效果。
例8 That night I promised myself:I would go back every week until I wasn’t nervous anymore.And I did.I went back every single week and sure enough,week after week,it didn’t get any better.The same thing happened every week.(Joe Kowan:How to Overcome Stage Fright?)
第一次登臺失敗后,演講者毫不氣餒,繼續(xù)堅持鍛煉。通過再三重復“每周都登臺表演”這一信息,加上預設觸發(fā)語“理所當然”,觀眾在“Practice makes perfect”這一信念背景下,自然而然產生這樣的預設:經過幾周的鍛煉,演講者終于戰(zhàn)勝了怯場。但現(xiàn)實正好相反:照常怯場。真相大白后,觀眾無不感到被“戲謔”了一番,再看到演講者由自信滿滿到痛苦無奈的夸張表情,忍俊不住。
例9 In his study,Darwin actually cited a French neurologist Guillaume Duchenne,who used electric jolts to facial muscles to induce and stimulate smiles.Please,don’t try this at home.(Ron Gutman:The Hidden Power of Smiling)
為了證明微笑的積極作用,演講者告訴觀眾,法國神經學家Guillaume Duchenne通過實驗,使用電流刺激臉部肌肉產生微笑。演講者的“善意提醒”“don’t try this at home”隱含虛假語用預設“The audiences will try it at home”,誘發(fā)了觀眾的相關聯(lián)想(盡管他們不會去嘗試),這一聯(lián)想的荒誕和滑稽不禁讓觀眾捧腹大笑。
演講中的語用策略是一種言語應用藝術。演講者總是希望采取最佳言語表達方法,以求達到最佳交際效果。虛假語用預設作為演講語用策略之一,在演講中廣泛應用,使演講深入淺出、生動活潑、啟人心智、耐人尋味。
[1]盧婧潔.淺議TED演講視頻在高校英語專業(yè)英語視聽說課程教學中的應用[J].長沙大學學報,2013,(3):121-124.
[2]洪巖.從精英到公眾的開放資源:TED的發(fā)展及啟示[J].現(xiàn)代教育技術,2013,(4):76-79.
[3]Hadumod Bussmann.Routledge Dictionary of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
[4]支永碧.批評話語分析研究新動態(tài) [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7,(3):27-32.
[5]鄒濤.虛假語用預設:預設的一種超常操作現(xiàn)象[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2001,(4):80-83.
[6]肖元珍,薛秋寧.機智口才與語用預設 [J].廣西社會科學,2005,(1):127-129.
[7]徐珊.虛假語用預設視角下的TED演講言語幽默的生成機制解析[J].西南科技大學學報,2014,(6):8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