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樑
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使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的偉大夢想,是中國人民的崇高價值目標。要實現(xiàn)中國夢必須走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必須匯聚正能量,高揚向上向善、求真務實,不斷進取的民族精神,排除一切干擾。匯聚正能量,是實現(xiàn)中國夢的基本要求,也是中國夢的深層動力所在。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實現(xiàn)中國夢的強大精神支柱,中國夢則是社會主義價值觀的集中體現(xiàn)。中國夢要求我們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否則實現(xiàn)中國夢就是一句空話。中國夢要求匯聚正能量,拒斥負能量。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要求弘揚真善美,貶斥假惡丑,匯聚正能量,抑制負能量,引導人們向上向善,為實現(xiàn)中國夢而獻身。
要匯聚正能量,引導人們向上向善,為實現(xiàn)中國夢作出貢獻,這就要始終堅持正確的價值導向。而價值導向實質上就是價值目標、價值追求。價值目標、價值追求決定于價值選擇,價值選擇決定于價值評價,價值評價決定于價值標準,價值標準決定于價值本質。價值本質問題是價值哲學的基石,是價值導向的基礎。有什么樣的價值本質觀,就有什么樣的價值追求和價值導向,所以,我們要實現(xiàn)中國夢,培育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重視價值本質問題。
對價值的本質問題,人們有不同的理解。在我國價值哲學中,占主導地位的是滿足需要論。這種觀點是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家詹姆士提出來的,他說:“善的本質,簡單說來就是滿足需要”[1]。善是正價值,他認為正價值的本質,就是滿足需要。人們通常所說的某物的價值或某物有價值,指的都是正價值。所以,根據(jù)詹姆士的觀點,價值的本質就是滿足需要。但是需要有合理與不合理之分,這是客觀事實。滿足合理的需要是有(正)價值的;滿足不合理的需要,則是負價值。價值本質決定價值標準,價值標準決定價值評價、價值選擇、價值導向。按照滿足需要論的觀點,不僅滿足合理的需要是有正價值的,滿足不合理的需要,包括滿足吸毒販毒、嫖娼賣淫,違法犯罪的需要也是有正價值的。這就不利于匯聚正能量,引導人們向上向善,促進社會和諧發(fā)展。用這種觀點來指導社會生活,只能導致混亂。所以,這種觀點不利于實現(xiàn)中國夢,不利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因而它不是對價值本質的正確理解。
滿足需要論不利于匯聚正能量與其理論的失誤有關。滿足需要論的失誤,主要有三個方面:
第一,不能保證價值的客觀性。滿足需要論本質上是一種快樂主義觀點。持滿足需要論觀點的學者,他們無視需要并非天然合理的客觀事實,無視滿足不合理的需要是負價值,固執(zhí)地認為能滿足主體需要,即為正價值。他們這樣堅持其觀點,從道理上說是根本說不通的,背理的。他們?yōu)槭裁匆@樣固執(zhí)地堅持這種觀點呢?其根本原因是能滿足主體需要就會使人產生快感。能使人產生快感是滿足需要即為正價值的根本原因,而無論需要是否合理。這樣的觀點正是西方倫理學中的快樂主義觀點??鞓分髁x認為,能使人快樂的就是善。滿足需要論也認為,滿足需要能使人產生快感,所以是善,是正價值。但是快樂并非都是善的,而價值的本質是善的,所以快樂主義不能正確理解道德。澳大利亞倫理學家斯馬特認為,快樂主義會導致主觀地理解道德。同樣,快樂主義也必然導致主觀地理解價值,即導致主觀主義價值論。這是滿足需要論不能保證價值客觀性的根本原因。
還要看到,滿足需要論認為,能夠滿足需要,即為正價值。只講滿足需要,不問是否可能,不問是否符合客觀規(guī)律,不問效果如何,很容易脫離客觀實際,造成主觀盲動。1958年我國大躍進運動的失誤就是證明。
持滿足需要論觀點的學者說,要區(qū)分“需要”和“想要”?!靶枰北举|上都是客觀的,“想要”才是主觀的。所以,他們認為以滿足需要界定價值能堅持價值的客觀性。他們認為需要都是客觀的,是這種觀點的理論前提。但是這種觀點明顯地夸大了需要的客觀性。眾所周知有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物質需要、生理需要固然是客觀的,但精神需要、心理需要,如馬斯洛所說的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等則無疑是主觀的需要。認為需要都是客觀的是不切實際的,實際上是把一些主觀的需要也說成客觀的,是說不通的。這樣的觀點根本不能確證價值的客觀性。
第二,忽視邏輯一貫性。如前所述滿足需要論認為,能夠滿足主體需要,即為正價值,反之則是負價值。而需要有合理與不合理之分,按照滿足需要論的觀點,能夠滿足任何需要都有正價值;實際上滿足不合理的需要,只有負價值。這就違背了邏輯一貫性。
第三,從使用價值理解哲學價值,把哲學價值混同于功利價值。滿足需要論認為價值的本質就是滿足需要,能夠滿足某種社會需要,這是使用價值的特點。所以,滿足需要論實際上是從使用價值理解哲學價值,把哲學價值混同于使用價值。使用價值的特點是能夠滿足某種社會需要,對主體有用,能使人快樂等等,使用價值的這些特點,正是功利價值的特點。所以,滿足需要論實際上是把哲學價值混同于功利價值。哲學價值不能混同于功利價值。哲學價值是以真善美為靈魂的功利與真善美的統(tǒng)一。哲學價值包括功利價值,還包括超功利的真善美的價值。功利價值是基礎性價值,又是低層次的價值,真善美是超功利的,是更高層次的價值。所以,哲學價值高于功利價值,把哲學價值混同于功利價值,就會忽視真善美的價值,就會唯利是圖,見利忘義,急功近利,只顧眼前利益與感官快樂,而忘記長遠價值和崇高理想、道德人格,就會把哲學價值庸俗化,就會失去哲學價值使人向上向善的功能,失去正確的價值導向。
滿足需要論存在的這些問題,最根本的原因是崇拜自發(fā)性。從本能出發(fā),認為能滿足需要,使人快樂,就有正價值,不顧效果如何,這是自發(fā)性的根本表現(xiàn)。受自發(fā)性支配,必然受非理性思維支配,必須忽視邏輯一貫性。把哲學價值混同于使用價值,混同于功利價值,忽視真善美的價值,是人們趨利避害的本能的表現(xiàn)。所以滿足需要論的種種缺陷,從根本上說,都是受自發(fā)性支配的表現(xiàn)。要克服滿足需要論存在的種種缺陷,最根本的是要克服自發(fā)性,使價值哲學從自發(fā)到自覺。
價值的本質是什么?這個問題可從三個方面來理解。
首先,從本體論或存在論上說,整個宇宙存在的形式是物質、信息和能量。物質和信息都有能量,能量就是功能。價值是功能性范疇,是一種能量。正價值是正能量,負價值是負能量。陽光雨露使萬物生長發(fā)展,具有正能量;地震臺風使土地震撼,地裂房倒,具有負能量。價值的本質是一種正能量,能使萬物生長發(fā)育枝繁葉茂。
其次,從價值論來說,價值哲學的誕生,是從區(qū)分“是”與“應當”,事實與價值開始的。事實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事實泛指一切客觀存在,包括價值事實即價值存在和非價值事實即非價值存在在內。狹義的事實,是相對于價值而言,即非價值存在。價值也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價值或價值存在,包括正價值和負價值;狹義的價值指正價值。價值哲學中所說的與事實相對作為應當?shù)膬r值,指狹義的價值。
“是”是實然,指事實,(非價值)存在;“應當”是應然,指價值取向?!笆恰辈煌凇皯敗?,實然不同于應然,事實不同于價值。事實作為實然,作為存在,不一定是善的;而價值作為應然,作為價值取向,必定是善的。所以,價值的本質是善的。只有能促進主體、促進人類和自然生存發(fā)展完善的東西,才是價值。簡要地說,能促進事物發(fā)展完善,使事物更加美好的東西,就是價值。在價值哲學上,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常說的某物的價值或某物有價值,指的都是狹義的價值,即正價值。
再次,價值哲學中廣義的價值,包括正價值(善)和負價值(惡)在內;狹義的價值指正價值(善)?;蛘哒f廣義的價值包括正價值利與真善美和負價值害與假惡丑;狹義的價值指正價值利與真善美。從廣義的價值來看,價值的本質是什么呢?廣義的價值包括正價值(善)與負價值(惡)。當正價值(善)大于負價值(惡)時,就有價值;當正價值(善)等于負價值(惡)時就無價值或為零價值;當負價值(惡)大于正價值(善)時,就是負價值,負價值是價值的顛覆、破壞。由此可見,從廣義的價值來看,價值決定于正價值(善)。所以,價值的本質是正價值,價值的本質必定是善的。那么,負價值是不是價值?負價值的本質是什么?“負價值”是廣義的價值,負價值的本質是惡。
從以上分析可見,價值的本質是善的。價值的本質在于促進事物發(fā)展完善,更加美好。從主客體關系上說,廣義的價值,是主客體相互作用產生的效應。這種效應有積極與消極之分。積極效應是正效應,即正價值;消極效應是負效應,即負價值。正價值是善,負價值是惡。價值的本質是主客體相互作用產生的對主體和客體的積極效應,能促進主體和客體生存、發(fā)展、完善,更加美好。使主體和人類社會發(fā)展完善,更加美好;使客體更加完善,自然界山川秀美,生態(tài)和諧。這里所說的主客體相互作用產生的效應,包括客體對主體、主體對客體,主體對主體,客體對客體相互作用產生的效應,重點是客體對主體、對人類社會的積極效應。這種從主客體相互作用產生的效應理解價值的本質的觀點,就是效應價值論。
效應價值論從主客體相互作用產生的效應出發(fā),實際上就是從實踐結果出發(fā)理解價值,拿事實來說話,這樣就確保了價值的客觀性。主客體相互作用產生的效應,有積極效應和消極效應,積極效應是正價值,消極效應是負價值,理論嚴整,克服了西方價值哲學包括我國的滿足需要論忽視邏輯一貫性的缺點。效應價值論堅持把經(jīng)濟效益放在首位,經(jīng)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相統(tǒng)一,堅持以真善美為靈魂,功利與真善美相統(tǒng)一的思想,克服了西方價值哲學和我國的滿足需要論把哲學價值混同于功利價值,忽視真善美的價值,唯利是圖、見利忘義、急功近利,只重視眼前價值,而忽視崇高理想與道德人格的弊端。以上幾方面,是對當代西方主流價值哲學和我國的滿足需要論的超越,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優(yōu)勢,在價值本質上,實現(xiàn)了從自發(fā)到自覺的轉化。
價值的本質是善的,是主客體相互作用中產生的積極效應,能使主體和客體發(fā)展完善,更加美好。堅持這一觀點,有利于弘揚真善美,貶斥假惡丑,匯聚正能量,激勵人們向上向善,促進人類社會更加美好。就有利于團結廣大群眾為實現(xiàn)中國夢的偉大理想,有利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而西方主流的價值觀和我國流行的滿足需要論,卻無視需要、興趣、欲望、情感有合理與不合理之分,不利于匯聚正能量,不利于促進人向上向善,不利于實現(xiàn)中國夢,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由此可見,科學地認識價值的本質,是中國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在要求。
[1]張岱年.論價值的層次[J].中國社會科學,1990(3):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