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德宏
紅色記憶
陶鑄在天門辦“抗大”
文/高德宏
陶鑄當年辦“抗大”的遺址
湖北天門的皂市古鎮(zhèn),地處大洪山余脈的龍尾山,是江漢平原北部京山、應城、天門三縣的集約地,是鄂豫皖連接鄂豫陜大通道上的重鎮(zhèn),還是湘鄂西抗日根據地的大后方。抗戰(zhàn)初期,中共中央駐武漢辦事處和中共中央長江局,在離皂市10里東北的湯池小鎮(zhèn),創(chuàng)辦了抗日游擊武裝斗爭干部訓練班,時有“江漢平原小延安”之稱,也有“湖北抗大”之說,有著重大的戰(zhàn)略意義。
1937年秋冬之交,抗日烽火已在全國燃燒,全民族抗日高潮即將到來,為了讓更多的共產黨人奔赴前線,擔負起領導抗日救亡運動的重任,中共中央在延安創(chuàng)辦了抗日軍政大學,培養(yǎng)骨干,把大批軍地兩用干部派往全國各抗日戰(zhàn)場。
中央的這一舉措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得到各中央分局的認同。當時,中共中央駐武漢辦事處的董必武、鄧穎超經請示周恩來同意,決定在湖北創(chuàng)辦一個抗日游擊武裝斗爭干部訓練班,指定由董必武負責籌辦。董必武利用統戰(zhàn)關系,與辛亥革命時期的老朋友、國民政府湖北省建設廳廳長石瑛商洽,定在當年的天門皂市古鎮(zhèn)東北的湯池口溫泉創(chuàng)辦訓練班,冠名為“農村合作事業(yè)指導訓練班”,屬湖北省建設廳管理,經費由愛國人士李范一(時任省農合委員)負責籌集,共產黨派人具體領導。辦學宗旨為——培養(yǎng)有獨立工作能力的干部,恢復建立各區(qū)縣黨的組織,宣傳動員和組織群眾,創(chuàng)建抗日游擊根據地。
宗旨、目的和校址都已商定,可是由誰來負責一時卻難以確定。最后,周恩來同志想到了陶鑄。此時的陶鑄剛被黨組織營救出獄,安排到湖北擔任省委副書記兼宣傳部長。得知這一消息后,陶鑄感到是一個難得的好機會,正可借此把幾年身陷獄中的損失補回來。于是,他立刻向湖北省工委毛遂自薦,向中共武漢辦事處和中央長江局書面提出了申請。經中央研究后,決定陶鑄同志以共產黨員的身份,負責訓練班的領導工作。
很快,開辦抗日游擊武裝斗爭干部訓練班的消息不脛而走。來自北平、上海、南京、天津等地的救亡學生和武漢一些高校的學生都蜂擁而至,紛紛報名。鄧穎超同志受黨組織委托,在漢口華商總會禮堂專門作了動員報告,她要求這些熱血青年“站在時代最前線”,努力學好開展武裝斗爭的本領,把握好做群眾工作的要領,深入實際,深入基層,宣傳動員群眾,為共產黨倡導的“保衛(wèi)國土流最后一滴血”的壯舉而艱苦奮斗。
入班考試時,陶鑄親自主持口試。他認為,當時黨雖然迫切需要干部,但更需要有能力、有擔當,有愿為共產主義事業(yè)奮斗終生、具有堅定信念的干部。由于他的認真負責,招收的學員素質都很高。1937年12月17日,陶鑄帶領60多名考試合格學員,乘小輪船離開漢口,沿水路到達了天門皂市。20日,訓練班在皂市湯池溫泉小鎮(zhèn)開學。陶鑄親自講課輔導,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給年輕的學員們講革命道理;講馬列主義對中國革命的影響;講共產黨的抗日主張;講延安抗大學員實事求是、艱苦樸素的學風……啟迪青年,喚醒大家要胸懷大志。
訓練班的管理方法民主,教學方式靈活,師生關系親密無間,青年學生朝氣蓬勃,革命影響不斷擴大。漸漸地,這塊陣地便成了湖北農村抗日進步事業(yè)的中心,不愧為一座革命熔爐。愛國人士李范一先生就曾感慨地說:“湯池訓練班這個辦法好,培養(yǎng)了一批抗日將士,
影響了大批抗日群眾,我相信有共產黨領導,有眾多熱血壯士參與,抗戰(zhàn)一定會勝利。”
為了提高學員的社會活動能力,陶鑄夫人曾志還經常帶領學員到天門縣城及周邊地區(qū),宣傳黨的抗日主張,動員群眾積極抗戰(zhàn),冒著風霜雨雪在天門縣城發(fā)表演講,聽者之眾,受到空前的好評。
訓練班堅持延安抗大實事求是的辦學理念,嚴格按“三大紀律,八項注意”規(guī)范學員的言行,培養(yǎng)學生牢固樹立“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不斷提高學員的實戰(zhàn)能力和指揮才干,為共產黨領導的積極、全面抗戰(zhàn)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湯池訓練班開辦期間,皂市實際上成為了學員們進出湯池的門戶。陶鑄還在皂市成立了書報合作社,發(fā)行《新華日報》等進步書刊,并以此為基礎,聯系發(fā)展進步團體和基層黨組織。1938年4月,鄂中中心縣委成立,由第一期學員曹志堅任書記,在天門、沙洋、應城、京山沿漢(口)宜(昌)公路成立特別區(qū)委,由訓練班結業(yè)的學員分別擔任區(qū)委主要領導,迅速恢復和發(fā)展黨的基層組織,領導群眾開展抗日救亡運動。
6月初,湖北省委決定成立鄂中特委,將皂市書報合作社作為特委聯系點。陶鑄同志作為特委主要負責人,經常到這里指導工作。1939年,抗日時局發(fā)生重大變化,正面戰(zhàn)場的國民黨軍隊節(jié)節(jié)后退,不抵抗、拖槍跑的行為逐步顯現,共產黨的的后方戰(zhàn)場實際變成了正面戰(zhàn)場。在鄂中特委轉戰(zhàn)大洪山開展武裝斗爭的同時,陶鑄揮師南下,從大洪山返回皂市,穩(wěn)固訓練班這塊抗日根據地,大力發(fā)展地方武裝,成立天漢工委,把在訓練班期間入黨的一些黨員組織起來,成立了皂市商民自衛(wèi)隊和湯池游擊隊。從此,革命影響不斷擴大,訓練班實際成了鄂中農村抗日進步事業(yè)的一個中心。到1939年,訓練班所在的皂市周邊的應城、京山、隨縣、棗陽、襄陽、信陽等縣、區(qū)、鄉(xiāng)大都建立起了黨的組織。僅天門地區(qū)及鄰縣就建起黨支部52個,轄73萬人口,地方武裝和民兵發(fā)展到了近10萬人,而這些黨組織的負責人,大都由訓練班結業(yè)的學員擔任。
隨著抗日戰(zhàn)爭的不斷深入,日寇的鐵蹄已踏進了中原大地,陶鑄同志的辦學宗旨也進行了大的調整。他在訓練班成立抗日游擊武裝大隊,要求訓練班的學員一面學文化,一面學習武裝斗爭的基本知識,并進行實戰(zhàn)訓練。為了籌積經費,發(fā)展武裝,陶鑄還在皂市創(chuàng)辦糧油供應和商品貿易往來合作社,創(chuàng)辦民豐米油加工廠,創(chuàng)辦皂市榨油廠,并親自當老板。他懂經營,會管理,一時被人們奔走傳頌。當時,曾流傳著一首小民謠:陶老板,真大膽,舉紅旗,辦紅班,籌金銀,換槍彈,強武裝,擊敵頑?!疤绽习濉本褪窃硎幸粠嗣駥μ砧T的尊稱,更是對他工作成果的充分肯定。
武漢淪陷后,抗日戰(zhàn)爭的重心和中心發(fā)生了重大變化 ,中原大地及長江南北都成了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戰(zhàn)場。陶鑄經請示董必武同志同意,動用米油加工廠的一萬銀元,委托八路軍武漢辦事處的龍飛虎(周恩來警衛(wèi)員),通過黨組織在香港的關系購買了槍支彈藥。不出一個月,就由米油廠副經理許子威到武漢領取了長短武器一千支,子彈萬余發(fā),經水路運回皂市。至此,一支數千人的游擊隊正式列裝,陶鑄當即任命地下黨員、皂市小學教師魯爾英為大隊長。這是一支共產黨領導的抗日力量,游擊隊主要骨干全是訓練班學員,戰(zhàn)士也是經過短期訓練的進步青年和農民。
在陶鑄的精心指導下,這支武裝由小到大,由弱到強,先后在桐柏山、雞公山、孝感、應城、京山、天門等地打擊日偽軍,發(fā)展武裝,擴大抗日根據地,成為了當時黨領導下的湖北第一支游擊隊,并成為了李先念領導的新四軍五師的中堅力量,為抗日戰(zhàn)爭在全國的勝利立下不杇功勛 。
1941年,陶鑄奉調延安,并于1月25日在《八路軍》雜志第三期上表文章,總結了訓練班的辦學經驗、重大意義和深遠影響,受到了毛主席的肯定。毛主席在楊家?guī)X窯洞接見陶鑄夫人曾志時,就曾直呼陶鑄為“陶老板”,在座的周恩來也點贊陶鑄生意做得好,學校辦得好。
解放后,陶鑄在湖北主政,曾到訓練基地考察,當著天門、應城、漢川、京山等地領導詼諧地說:小小訓練班,作用大如山;識字學馬列,農民成骨干;主席游擊戰(zhàn),花開鄂豫皖;牽著敵人轉,倭寇嚇破膽。這既是他對訓練班的總結,還告誡同志們要發(fā)揚訓練班精神和優(yōu)良傳統,把湖北的事辦好,把湖北建設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