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茹,孔 薇
(1.南京中醫(yī)藥大學,南京210029;2.南京中醫(y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yī)院,南京210001)
各種細胞因子,包括促炎因子(IL-1、IL-6、TNF-α等)、抑炎因子(IL-10、IL-13等),二者之間的不平衡,是導致腎炎發(fā)病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濕熱證是慢性腎炎常見證型之一,是影響腎炎病程的一個最重要的干擾因素。中藥治療慢性腎炎具有多靶點作用,在控制炎癥方面具有很大優(yōu)勢,其治療慢性腎炎濕熱證的顯著療效已被大量臨床研究證實。近年來關于腎炎濕熱證與CK相關性的研究較多,亦有諸多從CK水平探討中醫(yī)藥調節(jié)免疫治療腎炎濕熱證作用機制的研究?,F對中醫(yī)藥治療腎炎濕熱證及對CK調節(jié)作用作一總結。
中醫(yī)認為,慢性腎炎為一組本虛標實的證候,而濕熱證是最常見的邪實見證。孫偉等[1]通過對152例慢性腎炎患者觀察發(fā)現,慢性腎炎兼濕熱者占83.3%。劉志明認為濕熱傷腎是慢性腎炎最基本、最重要的病理特點[2]。余江毅等[3]提出腎小球系膜細胞增生是濕熱滯留傷腎的表現,可作為腎炎濕熱證辨證的客觀指標。袁發(fā)煥等[4]對129例腎活檢結果為系膜增生性腎炎患者的中醫(yī)辨證分型發(fā)現,濕熱證占50.4%。嚴志林等[5]通過臨床分析發(fā)現慢性腎病各個分型、分期均有濕熱之邪存在,且濕熱表現隨著病情的進展而加重。何小萍[6]從腎臟病的病理、病機及臨床資料報道等方面論述清利濕熱法是原發(fā)性腎小球疾病的重要治法。認為腎炎濕熱證的實質在于感染導致的免疫反應狀態(tài),消除免疫反應當清利濕熱。筆者認為濕熱久蘊易傷陰耗氣,兼夾它邪,故濕熱證治療時應兼顧濕熱與正虛,根據濕熱所在不同部位、濕熱與正虛雙方緩急,決定治療偏重。
有研究[7]認為,腎小球免疫反應性炎癥屬于濕熱致病,腎炎濕熱證患者細胞免疫處于活化狀態(tài),濕熱證重時細胞因子及炎癥介質活躍,造成小球、小管及間質的病理損傷,最終導致腎纖維化。何立群等[8]認為“濕熱”與高度表達的細胞生長因子和代表炎癥的白介素對腎組織的損害有關。腎臟病理方面研究表明,系膜增生性腎炎是濕熱毒邪所致病理變化,表現為腎臟系膜細胞增殖,細胞外基質增多,炎癥CK的高表達。近年研究[9]發(fā)現,腎炎時體內某些炎癥因子(如 IL-6、IL-8、TNF-α)水平均明顯升高,這些炎性因子的作用與濕熱在腎炎病理中的作用非常吻合。朱辟疆等[10-11]通過40例臨床觀察,得出慢性腎小球腎炎濕熱證者血漿及尿IL-6顯著高于健康人及虛證組,認為血漿及尿IL-6增高可作為慢性腎炎濕熱證辨證的客觀指標,尿IL-6顯著增高者可在基本方中加入清熱解毒中藥以抑制炎癥及細胞增殖。孫衛(wèi)衛(wèi)等[12]觀察慢性原發(fā)性腎小球疾病患者50例,發(fā)現該病邪實證中濕熱證的發(fā)病率最高占68.0%,濕熱證患者較非濕熱證患者尿MCP-1、IL-6水平高。有研究[13]證實滋腎清熱可能通過抑制腎小球細胞分泌IL-1、TNF-α的活性從而抑制腎小球系膜細胞增殖,減少系膜區(qū)基質積聚??梢?,濕熱證與免疫炎癥反應關系密切,濕熱之邪致病與炎癥因子高表達相關,中醫(yī)藥可能通過抑制炎癥因子減輕炎癥反應而發(fā)揮療效。
3.1 單味中藥對CK的調節(jié)作用
3.1.1 雷公藤 丁櫻等[14]實驗發(fā)現雷公藤多苷具有抑制系膜細胞分泌IL-6的作用。董吉祥等[15]認為,IL-6是慢性腎炎發(fā)病機制中的重要因素,而雷公藤多苷具有降低IL-6、TNF水平的作用。
3.1.2 大黃 吳喜利等[16]發(fā)現大黃素可通過降低系膜細胞對IL-6的分泌,抑制MC增生,減少ECM積聚,從而減輕與延緩腎小球硬化。大黃可能通過抑制腎小球分泌IL-1從而改善系膜增殖性腎炎大鼠系膜區(qū)基質的堆積[17]。含大黃素代謝物的大鼠血清可明顯拮抗IL-6、TNF對腎小球系膜細胞的刺激作用[18]。張永和等[19]實驗發(fā)現大黃能降低危重患者血清TNF-α、IL-1、IL-6 水平;用藥 1 周后 TNF-α、IL-1、IL-6降至正常水平,與用藥前有顯著差異。
3.1.3 白花蛇舌草 現代藥理研究[20]證明其具有抗菌消炎、抗腫瘤、增強免疫功能的作用,對小鼠淋巴細胞增殖、抗體形成及IL-2產生均有促進作用,對T淋巴細胞功能及B細胞免疫功能也具有增強作用。白花蛇舌草總黃酮可增加小鼠淋巴細胞分泌的細胞因子IL-2和INF-γ的含量,具有增強機體特異性免疫功能的作用[21]。亦有實驗研究[22]表明,白花蛇舌草可能通過調整CCl4肝損傷小鼠外周血中CD4+T細胞和CD8+T細胞之間的平衡,以及降低血TNF-α和IL-6的水平,調節(jié)機體的免疫功能,從而達到治療肝損傷的效果。
3.1.4 貓爪草 周立等[23]研究發(fā)現貓爪草的乙醇提取液對腫瘤壞死因子(TNF)有較強的誘生作用,在被篩選的36種中草藥中,貓爪草(70%的乙醇浸膏)誘生TNF作用最強。
3.2 成方、驗方對CK的調節(jié)作用
3.2.1 黃蜀葵花膠囊 徐錫蘭等[24]使用黃蜀葵花膠囊治療慢性腎炎腎虛濕熱證患者43例,總有效率86.0%。劉中柱等[25]臨床研究發(fā)現慢性腎炎患者治療前血IL-1、TNF水平較健康對照組顯著升高,在傳統慢性腎炎治療方案的基礎上加用黃葵,可以明顯降低患者體內血IL-1、TNF水平,減輕炎癥反應,提高臨床治療效果。
3.2.2 加味豬苓湯 全世建等[26]使用加味豬苓湯治療Thy-1大鼠陰虛濕熱腎炎模型,研究其作用機制,結果顯示本方能通過抑制IL-1B、IL-6、TNF-α 3種細胞因子的活性及顯著抑制IL-6 mRNA的表達從而有效抑制系膜細胞增生,而達到治療效果。陳明等[27]研究發(fā)現加味豬苓湯對內毒素誘導的系膜細胞中IL-6產生增加,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并呈劑量依賴關系,認為該方抑制腎小球系膜的增生可能與抑制系膜細胞中IL-6的產生相關。
3.2.3 利腎口服液 鐘柏松等[28]通過實驗表明外源性IL-1、IL-6、TNF可刺激GMC DNA合成增加,而利腎口服液(由石韋、木賊、益母草等組成)可通過拮抗上述外源性細胞因子對GMC的刺激作用和直接抑制GMC的增殖兩種途徑達到抑制GMC增殖,防治腎小球硬化發(fā)生發(fā)展的目的。榮曉鳳等[29]通過體外研究發(fā)現清熱利濕中藥利腎口服液(木賊、貫眾、木蝴蝶、白花舌蛇草、石韋等)具有顯著拮抗IL-1刺激系膜細胞增殖的作用,并呈一定的量效關系。
3.2.4 腎炎康 實驗證明[30-31],腎炎康能降低系膜增生性腎炎大鼠尿蛋白,降低尿及血中IL-6含量,改善腎功能,抑制系膜細胞增生;通過抑制腎內TNF-α、ET-1的合成,抑制系膜細胞增殖及腎小管間質的病理損傷,從而減少蛋白尿,保護腎功能。
3.2.5 丹芍湯 研究[32-34]表明,肝腎陰虛濕熱型慢性腎炎患者血清TNF、IL-6水平明顯升高,明顯高于正常對照組,而丹芍湯可降低血IL-6、TNF-a和尿IL-6水平,且臨床療效顯著。
中醫(yī)藥調節(jié)免疫治療慢性腎炎方面的作用已被臨床藥理研究所證實,但目前對一些行之有效的中藥方劑的研究僅停留在療效觀察層面,其作用機制仍不明確;對細胞因子與濕熱證型相關性的研究缺乏統一認識,且缺少對多個細胞因子同時研究。筆者認為細胞因子是慢性腎炎重要的免疫調節(jié)因素之一,從細胞因子水平研究中醫(yī)藥作用機制,從而確定濕熱證細胞因子水平客觀辨證指標,將為腎炎濕熱證辨證治療提供新依據,對中西醫(yī)結合診治腎臟病具有一定指導作用;從中醫(yī)方面探究有效的抗炎治療方法,對發(fā)揮中醫(yī)特色,治療慢性腎炎意義重大。
[1]孫偉,曾安平,嚴志林,等.濕熱病邪與慢性腎病關系探討:附152 例臨床資料分析[J].中醫(yī)研究,2000,13(1):36-37.
[2]劉如秀,劉志明.劉志明治療慢性腎炎的體會[J].中國醫(yī)藥學報,1993,8(4):47-49.
[3]余江毅,熊寧寧,余承惠,等.腎病濕熱病理的臨床分析和實驗研究[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雜志,1992,12(8):458-460.
[4]袁發(fā)煥,蔡奇玲,張璟,等.非IgA系膜增生性腎小球腎炎中醫(yī)辨證與臨床療效分析[J].西部醫(yī)學,2009,21(3):393-395.
[5]嚴志林,孫偉.濕熱與原發(fā)性腎小球疾病關系的臨床分析[J].湖北中醫(yī)雜志,2005,27(10):12-13.
[6]何小萍.論清利濕熱法是原發(fā)性腎小球疾病的重要治法[J].河南中醫(yī)藥學刊,2002,17(3):77-78.
[7]李小會,謝桂權.原發(fā)性腎小球疾病與濕熱證[J].遼寧中醫(yī)雜志,2010,37(4):638-639.
[8]何立群,侯衛(wèi)國,沈沛成,等.健脾清化方治療脾虛濕熱型慢性腎衰的臨床療效及細胞分子機制研究[J].上海中醫(yī)藥雜志,2006,40(4):6-8.
[9]鐘云良,謝桂權.原發(fā)性腎病綜合征濕熱證與炎癥因子相關性的探討[J].遼寧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8,10(5):25-26.
[10]朱辟疆,施榮華,劉永平.慢性腎小球疾病濕熱證血漿及尿白介素-6的改變[J].浙江中西醫(yī)結合雜志,1999,9(2):75-77.
[11]朱辟疆,韋先進,江麗萍,等.慢性腎小球疾病尿細胞因子改變及其與中醫(yī)證型的關系[J].現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05,14(1):20-22.
[12]孫衛(wèi)衛(wèi),劉尚建,崔謹,等.原發(fā)性腎小球疾病濕熱證和尿MCP-1、IL-6關系臨床觀察[J].中華中醫(yī)藥學刊,2011,29(10):2352-2354.
[13]王億平,曹恩澤,呂勇,等.慢性腎功能衰竭急劇加重濕熱證血瘀狀態(tài)及清腎湯干預作用的臨床觀察[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急救雜志,2000,7(4):203-205.
[14]丁櫻,張紅敏.雷公藤多甙對腎小球系膜細胞因子生成的影響[J].中華腎臟病雜志,2002,18(2):139.
[15]董吉祥,劉志達,韓惠琴,等.雷公藤多甙對慢性腎炎患者外周血IL-6、TNF水平影響的研究[J].蘇州醫(yī)學院學報,1999,19(8):850-851.
[16]吳喜利,孫萬森,喬成林.大黃素對大鼠腎小球系膜細胞增殖及 IL-6 的影響[J].中藥材,2006,29(1):53-54.
[17]魏建冬,黎磊石,姚建.大黃治療大鼠系膜增殖性腎炎的實驗研究[J].中華內科雜志,1997,36(2):16-18.
[18]胡偉新,劉志紅,黎磊石.炎癥因子對人腎小球系膜細胞生長的影響及大黃素的抑制作用[J].金陵醫(yī)學院學報,1993,6(1):64-67.
[19]張永和,宋祖軍,郭學剛.大黃對危重病患者血清TNF-α、IL-1及 IL-6 的影響[J].陜西醫(yī)學雜志,2003,32(12):1066-1067.
[20]孟瑋,劉志強,邱世翠,等.中藥白花蛇舌草對小鼠免疫功能影響的初步研究[J].現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05,14(2):163-164.
[21]王宇翎,張艷,方明,等.白花蛇舌草總黃酮的免疫調節(jié)作用[J].中國藥理學通報,2005,21(4):444-447.
[22]李秀萍,孫樹凱,魏軍,等.白花蛇舌草對肝損傷小鼠T細胞亞群、TNF-α 和 IL-6 的影響[J].寧夏醫(yī)學雜志,2010,32(6):495-497.
[23]周立,張煒,許津.貓爪草有效成分誘生腫瘤壞死因子的作用[J].中國醫(yī)學科學院學報,1995,17(6):456-460.
[24]徐錫蘭,鄔嘉琛,黃啟金,等.黃蜀葵花膠囊治療慢性腎炎濕熱證43例[J].山東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0,24(5):345-347.
[25]劉中柱,孔祥靜,劉艷姝.黃葵膠囊對慢性腎小球腎炎患者血清Lkn-1和TNF-α水平影響的研究[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腎病雜志,2011,12(1):78-79.
[26]全世建,李政木,謝桂權,等.加味豬苓湯治療原發(fā)性系膜增殖性腎炎的實驗研究[J].廣州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4,21(2):140-142.
[27]陳明,郭選賢,楊相助.加味豬苓湯對腎小球系膜細胞中白細胞介素-6產生的影響[J].中國醫(yī)藥學報,1999,14(4):21-22,80-81.
[28]鐘柏松,石錦萍,常克,等.利腎口服液拮抗細胞因子對系膜細胞影響的研究[J].新中醫(yī),1999,31(9):33-34.
[29]榮曉鳳,吳康衡.清熱利濕中藥對大鼠腎小球系膜細胞增殖的影響[J].現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0,19(31):3379-3380.
[30]朱辟疆,解冰,江利萍.腎炎康對大鼠系膜增生性腎炎白介素-6的影響[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腎病雜志,2005,6(11):633-635.
[31]朱辟疆,解冰,江麗萍.腎炎康對系膜增生性腎炎大鼠腫瘤壞死因子-α和內皮素-1的影響[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急救雜志,2006,13(3):150-153.
[32]李永偉,李俊彪,詹林達,等.丹芍湯對原發(fā)性腎病綜合征肝腎陰虛挾濕熱證型患者血清IL-6、IL-10的影響[J].中藥材,2000,23(2):118-120.
[33]李俊彪,莫穗林,伍新林,等.丹芍湯的臨床觀察和研究[J].中藥材,2002,25(8):605-607.
[34]詹林達,何訓昌,繆燦銘.丹芍湯對肝腎陰虛濕熱型慢性腎炎血清TNF水平的影響[J].遼寧中醫(yī)學院學報,2001,3(4):246-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