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有色金屬研究院 (陜西西安 710016) 付 有 駱瑞雪 王振宇 趙 文
五軸加工中心氣動故障分析
■西北有色金屬研究院 (陜西西安 710016) 付 有 駱瑞雪 王振宇 趙 文
摘要:氣動控制是實現(xiàn)自動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從五軸加工中心的氣動控制原理入手,逐步對引起氣動系統(tǒng)壓力低的各個因素進行了分析,并解決了問題。
五軸加工中心是高精度的自動化設備,其高精度的零部件需要壓縮空氣阻隔或吹除外部粉塵等雜物,以保持精度的穩(wěn)定,同時壓縮空氣又可以實現(xiàn)生產過程的自動化。
五軸加工中心正常工作30min左右,出現(xiàn)報警現(xiàn)象(見圖1),導致數(shù)控中止,查看報警代碼信息(見表1),是壓縮空氣壓力低或壓力開關損壞。
分析五軸加工中心的氣動原理圖(見圖2),機床通電后,壓縮空氣通過一個二聯(lián)件及一個電磁換向閥,輸送到各個執(zhí)行機構,上部的阻隔空氣將一直處于通氣狀態(tài),下部各執(zhí)行單元,只有其各自的電磁閥得電后才接通壓縮空氣。主軸中心吹風、工具測量吹風及工具庫自動門都是在更換工具時才接通壓縮空氣,外部吹風功能一般不使用,故五軸加工中心正常工作時,主要耗氣量是上部的阻隔空氣。
因為五軸加工中心能夠正常工作30min,說明壓力傳感器沒有損壞,應該是主氣路及玻璃刻度尺支氣路上的壓縮空氣壓力過低,觸發(fā)壓力傳感器報警。
根據(jù)氣動原理圖,首先仔細排查了氣動管路,未發(fā)現(xiàn)有漏氣現(xiàn)象;然后檢查過濾器的壓降,未超過0.1MPa,也在正常范圍內;接下來計算五軸加工中心的耗氣量,再與所用空壓機的額定流量進行對比,判斷是否是空壓機的流量問題。
阻隔空氣的耗氣量
圖1 報警提示
表1 報警代碼信息
圖2 五軸加工中心氣動原理圖
式中,q為標準狀態(tài)下的體積流量(L/min);p1為氣動元件上游
管道內的絕對壓力(kPa);p2為氣動元件下游管道內的絕對壓力(kPa);T1為氣動元件上游管道內的溫度(K);S為壅塞狀態(tài)下的有效截面積(mm2)。
尼龍管的有效截面積Sp可按下式計算
式中,Sp為尼龍管的有效截面積(mm2);L為管長(m);Sp0為長1m的尼龍管有效截面積(mm2,查表2)。
阻隔空氣的氣管內徑為4mm,長度約9m,管道內溫度約20℃,玻璃刻度尺、C軸和A軸用阻隔空氣的上游表壓力為0.1MPa,工具測量和主軸用阻隔空氣的上游表壓力為0.55MPa,因為氣路為并聯(lián),總耗氣量為各個支路的耗氣量之和,經計算阻隔空氣的總耗氣量約為493L/min (ANR),空壓機的額定流量是1m3/min(ANR),可知也不是空壓機的問題。
可以確定只能是壓縮空氣質量的問題了,經分析由于氣候變化等原因,導致空壓機所處的環(huán)境空氣溫度升高,濕度增加,空壓機輸出的壓縮空氣中的氣態(tài)水分也同時增加,氣態(tài)水分在氣路管道中冷凝成液態(tài)水,使管道中的壓縮空氣壓力損失過大,觸發(fā)主氣路壓力傳感器報警。
現(xiàn)在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如何除掉壓縮空氣中的氣態(tài)水分。對于氣態(tài)水分的凈化方法有壓縮、降溫、冷凍和吸附等,而降溫又可分為風冷降溫、水冷降溫和絕熱膨脹降溫3種,吸附可分為無熱再生吸附和加熱再生吸附2種。
目前在空壓機后常用的是后冷卻器,其作用就是將空壓機出口的高溫壓縮空氣冷卻到40℃以下,使其中的水分和油霧冷凝成液態(tài)水滴和油滴,以便將它們去除。后冷卻器有風冷式和水冷式兩種。風冷式后冷卻器具有占地面積小、質量輕、運轉成本低及易維修等特點,適用于進口壓縮空氣溫度低于100℃和處理空氣量較少的場合。水冷式后冷卻器具有散熱面積大(是風冷式的25倍)、熱交換均勻及分水效率高等特點,適用于進口壓縮空氣溫度較高,且處理空氣量較大、濕度大和粉塵多的場合。
結合實際情況,選擇安裝了風冷式后冷卻器,五軸加工中心的報警問題不再出現(xiàn)了。
表2 1m長尼龍管的有效截面積
氣動系統(tǒng)出現(xiàn)故障的最主要因素是空氣質量不良,從空壓機輸出的壓縮空氣中,含有大量的水分、油分和粉塵等污染物。
變質油分會使橡膠、塑料及密封材料等變質,堵塞小孔,造成元件動作失靈和漏氣;水分和塵土還會堵塞節(jié)流小孔或過濾網;在寒冷地區(qū),水分會造成管道凍結或凍裂,管道及元件內滯留的冷凝水會導致流量不足、壓力損失增大,甚至造成閥的動作失靈。因此需要根據(jù)實際情況配置適當?shù)目諝馓幚韱卧箟嚎s空氣滿足設備的使用要求;同時定期檢查氣動元件過濾器受污染的程度,當出現(xiàn)明顯的壓降時,應對過濾器進行清潔或更換。
參考文獻:
[1] SMC(中國)有限公司. 現(xiàn)代實用氣動技術[M]. 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03.
收稿日期:(2014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