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學文
堅持法治思維推進廉潔政治
劉學文
黨的十八大指出“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到三中全會強調“堅持依法治理,加強法治保障,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化解社會矛盾”,再到四中全會專題研究部署推進依法治國,法治被提升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集中體現(xiàn)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對新時期政治建設的深刻理解和遠見卓識,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
當前,我國正處于改革發(fā)展的關鍵時期,建設廉潔政治是我們黨需要面對的重大緊迫問題。廉潔政治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重要組成和必要內涵,也是我們政治文明建設的前進方向和戰(zhàn)略目標。廉潔政治的豐富內涵中,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是一個有機整體,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干部清廉是前提,政府清廉是主導,政治清明是目標,三者之間是一個遞進發(fā)展過程。建設廉潔政治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既要立足當下,又要著眼長遠。發(fā)展社會主義法治文明,廉潔是法治的應有之義,而法治是廉潔的科學保障。廉潔政治建設要以法治思維作為價值引領。
干部清正是建設廉潔政治的主體因素。黨的十八大提出“提高領導干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fā)展、化解矛盾、維護穩(wěn)定能力”。習近平同志《在首都各界紀念現(xiàn)行憲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和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體學習的講話中,多次要求“各級領導干部要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的能力。在當前法治作為黨和政府治國理政基本方式的新時期,領導干部提高黨性修養(yǎng)、始終堅持黨的理想信念,就要樹立法治思維,做到正派、清白。
(一)樹立公平正義的價值理念,堅持公道正派
公平正義是法律的核心,維護公平正義是法的核心功能與價值追求。黨的十八大提出逐步建立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guī)則公平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平保障體系,以解決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xiàn)實的利益問題為著力點,切實保障人民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方面的權益,這些思想闡明社會主義制度對公平正義的一貫追求,集中反映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
作為領導干部,學會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處理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問題,首要的就是要牢固樹立公平正義的法治理念。在進行重大決策過程中,始終把公平正義作為協(xié)調各方面利益關系、處理各種矛盾問題的根本尺度;在處理各種社會矛盾、利益關系時,出于公心、堅守公平,秉公決斷、顧全大局,不藏私、不護短,心底無私,經得起考驗,使利益各方各得其所、利益均衡乃至和諧相處。
(二)確立法律至上的敬畏觀念,做到清白廉潔
法律至上即是指憲法和法律至高無上。憲法是黨的理念與人民意志的集中統(tǒng)一,是法治國家規(guī)則秩序中最基本的內容,具有最高權威性。法律是公眾共同信念和理想的升華,反映民眾期望,符合民眾利益,要求全社會普遍遵從。習近平在紀念現(xiàn)行憲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依法治國,首先是依憲治國;依法執(zhí)政,關鍵是依憲執(zhí)政,強調確立法律至上的敬畏觀念?!?/p>
領導干部以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治國理政是基本能力。要嚴格按照法律規(guī)定的權限和程序履行職責,克服“特權觀念”,決不可成為規(guī)則制度的超脫者,不能損害法治的公信力、約束力和執(zhí)行力。要消除“法律工具意識”,防止把法律實施手段化、工具化,帶著“偏好”有選擇地適用法律,有利于自己時就把法律拿來當作尚方寶劍,覺得法律成為障礙時就將其束之高閣。堅決抵制“權大于法”
的思想,不能遇見法律規(guī)定與個人意志、利益沖突時,就把法律丟在一旁,以言代法、以權壓法,甚至徇私枉法。只有通過廉潔從政,自覺遵守黨紀國法,抵制各種歪風邪氣,才能踏實干事,清白做人。
政府清廉是建設廉潔政治的主要方面。十八屆三中全會強調政府在社會治理中發(fā)揮主導作用,“堅持依法治理,加強法治保障,運用法治思維與法治方式化解社會矛盾”。這是我黨針對政府在當前社會管理中存在的“權力”思維、“維穩(wěn)”貫式、公信受損等問題作出的反思,是對政府在法治社會建設中的責任定位,更是對政府踐行法治理念和法治方式提出的要求。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的進程中,政府要科學高效,做到清正廉潔。
(一)具有程序意識,通過公開透明促進廉潔高效
程序是法律的外在支撐,程序正義與實體正義同樣重要。法治是程序之治,依法辦事必須依照正當程序辦事。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要把制度建設擺在突出位置”、“堅持用制度管權管事管人”。制度意味著秩序,帶有穩(wěn)定性、長期性和根本性。公正、公開、透明的制度設計和有序運轉,是政府廉潔高效的前提。建設清廉政府就要用制度來管人、管事、管權。
政府踐行法治思維和依法行政,在制度設計上要通過增強程序設計源頭的科學性,確保后續(xù)執(zhí)政過程中的正確決策和優(yōu)良管理,諸如“陽光政務”、“網上政務”、“財產公示”等制度設計,促進政府高效、廉潔。在制度的運行中確保程序公開,讓公共權力在陽光下運行,涉及人民群眾根本利益和切身利益的事項必須公開、透明,減少腐敗因子,及時回應群眾關切。在制度的維護上規(guī)范公權力的運行,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牢籠,對非程序行為要依法懲治,通過維護制度的程序性確保制度的有效性、發(fā)揮制度的科學性,通過接受公眾監(jiān)督,確保權力運行的廉潔。
(二)具有權利意識,堅持以人為本確保廉潔清正
權利是法治的精髓,保護權利是法治的根本宗旨。尊重和保障人權和公民權利是法治國家和法治社會的基本特征,也是建設法治中國的強大動力。保障權利,既應是保護公民個人權利,也是規(guī)范政府公權力,防止公權力對私權利的侵害。清廉的政府不單是廉潔、透明的政府,還應是服務到位的政府。
我國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人民是國家的主人,維護人民群眾的利益是黨的事業(yè)根本出發(fā)點,也是人民政府的首要職責。黨的十八大將“人權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之一。在當前利益調整和深化改革新時期,在涉及權力與權利相沖突的諸多領域,其實質是政府利益與群眾利益的矛盾。政府踐行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就要始終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不與民爭利。嚴格控制機構人員膨脹,降低政府運行成本,還利于民,努力減輕納稅人負擔。
政治清明是建設廉潔政治的最終目標。政治清明包括的內容豐富,要素很多,可以作為一個治國理政的終極目標,也可以理解為一種安定祥和的治理狀態(tài)。達到政治清明,不但需要“明君”,還需要“賢臣”;不但需要“官清”,還需要“民淳”。既要具備法治的普遍調整狀態(tài),還要符合道德治理的高標準。當前全面加快推進依法治國的新時期,要立足實際,著眼長遠,以法治思維來推進政治清明這個總體目標。
(一)自覺接受民主監(jiān)督促進為政開明
民主是法治的基礎,法治是民主的保障?,F(xiàn)代法治理念認為,政府的權力來自于人民,政府在行使權力過程中必須對公眾負責,公眾有權知悉政府的運作過程和績效并進行評判和監(jiān)督。公權力的運行要自覺接受公眾監(jiān)督并順應民意。十八大報告提出:“保障人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jiān)督權,是權力正確運行的重要保證。”要確保決策權、執(zhí)行權、監(jiān)督權既相互制約又相互協(xié)調,確保國家機關按照法定權限和程序行使權力。
黨和政府在治國理政中堅持民主法治思維,真誠傾聽群眾呼聲。尊重和保障民眾的知情權,健全完善黨務公開、政務公開、司法公開,增強治國理政活動的透明度。要尊重和保障民眾的參與權,堅持科學民主決策,凡
是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事項都要充分聽取群眾意見,拓展公眾參政議政的途徑。要尊重和保障民眾的監(jiān)督權,規(guī)范監(jiān)督方式,擴展監(jiān)督內容,拓寬監(jiān)督渠道,通過健全權力運行制約和監(jiān)督機制,使決策權、執(zhí)行權、監(jiān)督權既相互制約又相互協(xié)調,回應群眾對為政開明的期待和要求。實踐證明,網絡反腐、微博實名舉報這些新興的社會公眾參與監(jiān)督的方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成為推動廉政建設的重要力量。
(二)大力弘揚理性精神促進風清人和
理性是法律的本質屬性,是法治的核心要素和應然狀態(tài)。理性要求平和、謙卑、節(jié)制、包容,而愚昧無知、自我膨脹、盲目迷信都是非理性的。理性精神是法治思維內涵之一,法治思維必然是一種理性思維。全面推進法治中國建設,要求我們堅定法治理念,樹立理性精神,以理性的法治思維平和地運用法律機制處理各種問題。
理性的法治思維體現(xiàn)黨和政府在治國理政中的綜合施策。堅持把法治作為基本方略,恰當運用其他方式規(guī)則,正確處理法律與道德、情感、民意、倫理的關系,不使治國理政披上“冰冷的外衣”,不能讓情感戰(zhàn)勝法律,防止輿論干擾甚至沖擊法律實施,要求政府和干部平和施政。領導干部要以謙卑的姿態(tài)面對群眾,耐心傾聽群眾呼聲,平和開展群眾對話,最大限度增加和諧因素,減少對抗因素,疏導化解矛盾,回應群眾訴求;執(zhí)法部門要糾正簡單粗暴執(zhí)法方式,最大限度避免通過強制力去推行決策實施;司法機關既要依法辦案,確保法律有效實施,更要以人為本,理性執(zhí)法辦案,切實化解社會矛盾,最大限度合理做到案結事了。
法治的有效實施,有賴于社會的共同努力、共同推進,公民法律意識的提高尤為重要。要知法懂法,更要守法信法,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用正能量去消除負面因素。特別是在面對土地征用、房屋拆遷等涉及切身利益問題時,一定要正確理性對待,通過真誠對話、誠信協(xié)商,合法維護自己的權利,避免采取極端激烈行為,釀成惡劣影響事件。那種“信訪不信法”觀念必然破壞“維穩(wěn)”思維,最終影響法治的權威性和公信力。官民在共同發(fā)展中帶著理性法治思維去思考,祛除浮躁,消減戾氣,凈化風氣,和諧相處,方能合力營造政通人和的政治生態(tài)。
建設法治中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建設廉潔政治,是法治中國的必經歷程。我們堅信,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必將帶領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開創(chuàng)法治中國更加光明的前景。
(本文作者: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副部級專職委員)
責任編輯:張穎智
羅序倫 書畫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