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比古麗·白克力
(新疆財經(jīng)大學馬列部,烏魯木齊 830054)
?
新疆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自我和諧與心理健康的關系研究*
熱比古麗·白克力
(新疆財經(jīng)大學馬列部,烏魯木齊 830054)
摘要:以400名新疆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為調查對象,采用問卷法探討了他們的自我和諧與心理健康現(xiàn)狀以及兩者之間的關系。結果顯示:(1)新疆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的自我和諧總分高于大學生常模,“自我與經(jīng)驗的不和諧”,“自我的刻板性”分量表上的分數(shù)顯著高于常模,“自我的靈活性”分量表分數(shù)顯著低于常模;性別、班級模式、來源的比較上都不存在顯著的差異。(2)樣本的心理健康狀況良好。女生在心理不平衡、敵對、偏執(zhí)因子上的分數(shù)比男生高,但總分沒發(fā)現(xiàn)顯著的差異;班級模式?jīng)]有發(fā)現(xiàn)顯著的差異。(3)自我和諧的“自我與經(jīng)驗的不和諧”與心理健康的適應性和軀體化因子上存在顯著的相關。
關鍵詞:少數(shù)民族;自我和諧;心理健康
*基金項目: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教育廳高??蒲杏媱濏椖?XJEDU2013S31)。
1引言
自我和諧是自我內部的協(xié)調一致以及自我與經(jīng)驗之間的協(xié)調,是在自我認知之后形成的一種悅納自我、和諧發(fā)展的精神和品格。它是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羅杰斯提出的(Rogers,1959)。自我和諧是實際的我、理想的我和社會的我三者的一致或接近(Rogers,1959)。人在一生中都在維護自我與經(jīng)驗之間的一致性,并通過機體評價過程(organismicvaluingprocess)來評價其經(jīng)驗與理想自我或者是經(jīng)驗與實現(xiàn)趨向(actualizingtendency)之間相吻合的程度(黃希庭,2002)。一致性的經(jīng)驗,會被知覺并整合到自我結構中;不一致的經(jīng)驗,會威脅自我并可能會扭曲人格。因此,自我與經(jīng)驗是否和諧將成為個體有無心理障礙的重要標識(王登峰,1994)。
大學階段是個體自我意識急劇增長和趨于完善的重要時期,自我容易出現(xiàn)不協(xié)調狀態(tài),導致心理疾病。目前,關于自我和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普通高校大學生和中學生(盧莉等,2007;高群,2009;劉志強,2012),對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關注甚少。新疆是我國西部重要的少數(shù)民族聚居區(qū)。關注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身心健康在西部大開發(fā)中培養(yǎng)出全面發(fā)展的對社會有用的人才有重要作用。在新疆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占總大學生人數(shù)的一半左右,他們在學業(yè)和實際生活中會面臨著一定的困難,例如新疆早已施行雙語教學,大部分高校早已施行民漢合班教學,由于大部分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漢語水平有限再加上綜合能力低、在接受專業(yè)知識方面會遇到一定的困難,導致他們自信心降低,從而產生個體體驗到自我與經(jīng)驗之間存在差距,出現(xiàn)內心的緊張和紛擾,即一種“不和諧”的狀態(tài)(汪向東等,1999),這種狀態(tài)持續(xù)一定時間沒能及時解決會導致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因此本研究假設自我和諧能預測其心理健康水平,試圖了解新疆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自我和諧的特點和心理健康狀況,進而探討自我和諧與心理健康的關系,從而為全面探究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人格發(fā)展提供參考。
2研究對象和方法
2.1對象
從新疆財經(jīng)大學不同年級學生中通過分層隨機抽樣獲得研究對象為400名,其中純民族班的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為200名,后文中稱民班生;其余200名為插入漢族班上課的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后文稱插班生。
2.2方法
采用王登峰編制的自我和諧量表(SCCS)和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量表。SCCS共有 35 個項目,包括自我與經(jīng)驗的不和諧、自我的靈活性、自我的刻板性3個維度,得分越高,自我的和諧程度就越低;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量表,是專門用于評估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共有80個評定項目,可歸類為10個因子,各個因子所包含的項目如下:(1)人際關系緊張與敏感(2)心理承受力差(3)適應性差(4)心里不平衡(5)情緒失調(6)焦慮(7)抑郁(8)敵對(9)偏執(zhí)(10)軀體化。每個項目采用5級評分制。分數(shù)越高表明某類心理問題越嚴重。
3結果
3.1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自我和諧的特點
3.1.1總體特點
本次調查中,發(fā)放400份自我和諧量表,最終獲得有效問卷為366份。經(jīng)過分析發(fā)現(xiàn)低分組(總分≤74 分)為20 人,占總數(shù)的6.6%;中間組(75~102 分)172 人,占總數(shù)的 56.8%;高分組(≥103 分)111 人,占總數(shù)的 36.6%。與大學生常模比較(王登峰,2002),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自我和諧的總分高于全國大學生常模;在“自我與經(jīng)驗的不和諧”、“自我的刻板性”分量表上的分數(shù)都高于常模;“自我的靈活性”分量表上的均分低于常模,各分量表與常模進一步進行單樣本的t檢驗,發(fā)現(xiàn)三個分量表都與全國大學生常模之間存在顯著性差異,具體結果見表1。
表1 新疆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自我和諧基本情況(M±SD)
注:*p<0.05,**p<0.01。3.1.2新疆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自我和諧具體情況
對樣本按性別、來源還有班級模式(民班生和插班生)的差異見表2。性別比較發(fā)現(xiàn),自我和諧的總分、自我與經(jīng)驗的不和諧、以及自我刻板性分量表上女生的分數(shù)都比男生低,自我靈活性量表上女生的分數(shù)比男生高,但均不存在顯著性差異。班級模式比較發(fā)現(xiàn),在自我和諧總分上,民班生分數(shù)高于插班生,說明民班生的自我和諧程度低。在自我和諧各分量表上,不存在班級模式的差異。學生來源比較發(fā)現(xiàn),自我和諧的總分上,來自農村的學生的得分最高,其次為城鎮(zhèn),得分最低的是來自城市的學生,說明來自農村的學生的自我和諧程度最低。但進一步t檢驗發(fā)現(xiàn),這差異達不到顯著水平。
表2 新疆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自我和諧的具體情況(M±SD)
3.2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
心理健康狀況調查發(fā)現(xiàn),總均分為2.20、中數(shù)為1.83、最高分為3.81、最低分為1,說明他們總體心理健康狀況良好。在性別和不同班級模式比較發(fā)現(xiàn),在性別上,在心理不平衡、敵對和偏執(zhí)因子上男女生之間存在顯著地差異,說明女生比男生更多時間感到別人對他的不公平和不能控制脾氣等敵對情緒;在班級模式比較上,人際關系敏感、適應性差、心理不平衡、焦慮、抑郁、敵對、軀體化等分量表上插班生的分數(shù)比民班生的分數(shù)高,但只有在適應性因子上存在顯著地差異,說明插班生比在民班生感到對環(huán)境、人和事的不適應。
表3 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總體情況
續(xù)表3
因子平均分男生女生T民族班插班生T敵對1.972.161.893.69*1.992.380.91偏執(zhí)2.232.342.182.10*2.312.380.14軀體化2.192.202.190.192.163.060.19
注:*p<0.05
3.3大學生自我和諧與心理健康的相關分析
將自我和諧量表的總分和各分量表分與大學生心理健康量表的總分和各因子分進行相關分析,發(fā)現(xiàn)只有在自我和諧的自我與經(jīng)驗的不和諧與心理健康的適應性和軀體化因子上存在顯著相關。
表4 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自我和諧與心理健康的相關
4討論
4.1新疆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自我和諧狀況
通過調查,新疆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自我和諧總體情況一般,調查學生中占63.4%的學生對自己有客觀的認知,能對自己過去的經(jīng)驗有合理的認識,對未來也有比較合理的期望;但占36.6%的學生存在著自我和諧程度偏低的現(xiàn)象。通過與全國大學生常模分比較發(fā)現(xiàn),樣本的自我和諧總分高于全國常模,“自我與經(jīng)驗的不和諧”、“自我的刻板性”維度上的分數(shù)顯著高于常模分數(shù),“自我的靈活性”維度上的分數(shù)顯著低于常模分數(shù)。這說明少數(shù)名族大學生自我和諧程度較低。主要表現(xiàn)為他們否認過去、不悅納自我、埋怨現(xiàn)在、不接納現(xiàn)實、虛幻未來、不積極行動。導致這結果的可能原因:新疆少數(shù)民族聚居地區(qū)的基礎教育教學質量較差,導致他們知識基礎薄弱、基礎技能差、漢語水平低,就業(yè)難等問題(夏依旦·艾山,2015;解亞寧等,1993;仙米西努·阿吉,2012)。這些原因使在校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對自我的“過去”、“現(xiàn)在”和“理想”狀態(tài)之間產生較大的差距,導致自我和諧程度偏低。
男女生比較來看,女生的自我和諧程度稍高于男生,但不存在顯著性的差異(王登峰,1994;馬娟等,2008)。原因可能在于,在男女平等的社會呼吁下,現(xiàn)實社會對男、女生的要求逐漸趨于平衡,男、女大學生對自己在未來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中的定位的差異逐漸縮小,因此性別對自我和諧構成影響并不顯著。
對不同班級模式的比較發(fā)現(xiàn),民班生的自我和諧總分和自我與經(jīng)驗的不和諧、自我的刻板性都高于插班生,雖然不存在顯著性的差異,但一定程度上說明民班生的自我和諧低于插班生。這結果顯示雖然民班生在學習或生活環(huán)境方面的壓力比插班生較低,但在民漢合班的插班生的學習環(huán)境反而有利于提高他們自我和諧程度。這可能原因,首先插班生通常都是學習成績好、漢語水平高的學生,他們通常對自我要求高、目標清晰對未來較充滿希望;其次插班生所處的緊張環(huán)境反而給他們創(chuàng)造了為自我思索的機會,讓他們不斷的縮小“現(xiàn)實我”與“理想我”之間的差距。而民班生所承受的壓力相對較小,內心的想法顯得比較簡單,對未來沒有明確的規(guī)劃,導致他們對自我的迷茫,這會使他們體驗到強烈的內心沖突,因而自我和諧程度較低。
4.2新疆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心理健康總體狀況
調查發(fā)現(xiàn)新疆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良好(夏依旦·艾山,2015;解亞寧,1993)。在性別比較發(fā)現(xiàn),在心理不平衡、敵對和偏執(zhí)因子上男女生之間存在顯著地差異,說明女生比男生更多時間感到心理不平衡和感到敵對和偏執(zhí)現(xiàn)象(夏依旦·艾山,2015;解亞寧,1993;馬娟等,2008);這可能是因為女生比男生更敏感以及她們的心理承受力較低有關。
在班級模式比較上,雖然總分和各分量表上民班生和插班生之間不存在顯著地差異,但是人際關系敏感、適應性差、心理不平衡、焦慮、抑郁、敵對、軀體化等分量表上插班生的分數(shù)比民班生的分數(shù)高,說明插班生比民班生心理健康狀況較差,這可能是因為,他們所處的學習和生活環(huán)境有關,由于語言、風俗習慣的不同,再加上學習壓力大,他們不太容易交到朋友、出現(xiàn)適應方面的問題從而感到焦慮、抑郁、敵對甚至會出現(xiàn)軀體化的癥狀。
4.3大學生自我和諧與心理健康的關系分析
在調查中,新疆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的自我和諧與心理健康之間的關系不是特別密切,只有在自我和諧的“自我與經(jīng)驗的不和諧”與心理健康的適應性和軀體化因子上存在顯著相關。這結果說明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的否認過去、“現(xiàn)實我”與“理想我”之間的差距,不接納自我更多的與他們適應環(huán)境和出現(xiàn)軀體化行為有關聯(lián)。
5結論
新疆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自我和諧程度低于全國大學生常模,但在性別,插班模式和學生來源之間沒有差異;他們心理健康狀況良好,女生比男生在更多時間感到心理不平衡,敵對和偏執(zhí),在班級模式?jīng)]有顯著差異;自我和諧的“自我與經(jīng)驗的不和諧”與心理健康的適應性和軀體化因子上存在顯著的相關。
參考文獻
陳婷,孫義星.(2013).大學生自我和諧與心理健康的關系研究.學理論,2,90-91.
高群.(2009).高中生自我和諧狀況及其與歸因方式的關系研究.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17( 4) ,433 -445.
黃希庭.(2002).人格心理學(pp.365-376).浙江教育出版社.
劉志強.(2012).高職新生自我和諧特點及其與心理健康的關系.四川精神衛(wèi)生,1,22-25.
李燕輝,李輝.(2008).我國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研究綜述.云南電大學報,10(1),20-22.
盧莉,薛朝霞.(2007).大學新生自我和諧與心理健康的關系.中國學校衛(wèi)生,28(11),1019 -1020.
馬娟,李義安.(2008).大學生社會支持與自我和諧的關系研究.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16(7),745-746.
溫子棟,高健,等.(2008).大學生自我和諧與心理健康水平關系研究.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10,1120-1122.
王登峰.(1994).自我和諧量表的編制.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1,19-22.
汪向東,王希林,馬弘,等.(1999).心理衛(wèi)生評定量表手冊.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13( 增刊) , 31-36.
仙米西努·阿吉.(2012).新疆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就業(yè)問題研究.碩士論文.中央民族大學.
夏依旦·艾山.(2015).維吾爾族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分析.新疆醫(yī)科大學學報,38(1),103-105.
解亞寧,張育昆,于濤,等.(1993).生活事件因素與中國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相關和多元回歸分析.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7(4),182-184.
曾榮俠.(2010).大學生自我和諧與心理健康的關系研究.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4,138-140.
張世娟,羅潔穎.(2012).邊疆高校女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云南社會主義學院學報,3(2),84-85.
張寧東,張海燕,藍潔.(2009).高職高專少數(shù)民族與漢族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比較研究.校園心理,5,308-311.
Rogers,C.R.A.(1959).Theoryoftherapy,personalityandinterpersonalrelationshipasdevelopedintheclient-centeredframework.Psychology:A Study of a Science,New York.
A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lf Consistency and
Psychological Health of Xinjiang Ethnic Minority College Students
Rabigul·bakri
(The Department of Marx and Lenin Doctrine’s Theaching Studies Xinjia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Urumqi 830054)
Abstract:In order to discus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relationship between self consistency and psychological health of Xinjiang ethnic minority college students,Selected 400 minority students from Xinjia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and tested them by employing self consistency scale and Chinese university students’ psychological health scale.The study could come to conclusions that:(1)Total points of Xinjiang ethnic minority college students,and the points on the subscales which “disconsistency of self and experience”,“the rigidity of self” all are th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norm of university students.The points of the subscale “the flexibility of self” i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norm.(2)Xinjiang ethnic minority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health is in good condition;Found the sex difference in the subscale of psychological imbalance,hostile and hostility;Haven’t found that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students in Han class and ethnic minority classes.(3)There is a significant relevance between the inconsistency of self and experience in self consistency and adaptability and summarization in psychological health.
Key words:Ethnic minority;self consistency;psychological health
中圖分類號:B84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5184(2015)06-055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