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成于1965年的臺北故宮,建筑歷史其實并不久遠,卻和北京故宮一樣聞名天下,在世界博物館界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因為這里收藏著65萬件藝術珍品,其中絕大部分遷自北京故宮博物院,是清宮舊藏與遺存,堪稱“國之至寶”。
臺北故宮藏品多數(shù)為中國歷代皇家收藏,是代表中華文明的頂級文物:現(xiàn)存銘文最長的毛公鼎、西周散氏盤,傳世僅數(shù)十件的宋汝窯天青瓷器、蜚聲海內(nèi)外的王羲之《快雪時晴帖》、煌煌巨制《四庫全書》、蘇軾《寒食帖》和黃庭堅《花氣熏人帖》;另有閻立本、米芾、蔡襄、宋徽宗、文征明、唐伯虎等從唐代到清代的歷代名家書畫等等,令人目不暇接。這些文物的搬運要從60多年前說起。
1948年11月10日,淮海戰(zhàn)役的槍聲已經(jīng)打響5天,整個南京的上空籠罩著一層凝重的氣氛。
這一天,時任國民政府教育部政務次長的杭立武急匆匆趕往南京市鼓樓區(qū)的一處私人院落。與他一同前來的,還有當時國民政府的外交部、教育部、中央研究院等部門的其余6人,而負責接待他們的就是這棟官邸的主人——時任國民政府行政院院長的翁文灝。
裝運故宮國寶的木箱
工作人員給文物裝箱
這是一次非正式的秘密會議,大家越來越感覺南京已經(jīng)岌岌可危,存于南京的文物恐怕也會遭遇難以想象的結(jié)局。這些文物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在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從北京的故宮博物院南遷至此的國家級文物。最終,8人一致主張將文物迅速遷往臺灣,并推舉杭立武全權負責文物遷臺事宜。
一個月后,也就是1948年12月21日,國民黨海軍“中鼎號”運輸艦悄然駛進南京下關碼頭。此時,碼頭上數(shù)百只大箱子也已被碼放得整整齊齊。這些箱子一共有712只,分別來自5個機構(gòu)的頂級國寶,其中包括故宮博物院的皇家收藏、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的安陽殷墟出土文物、中央圖書館的宋元古籍以及中央博物院籌備處的大批珍貴文物。除此之外,值得一提的是,當中還有60箱重要的外交檔案和國際條約文本,其中就包括那份著名的《南京條約》。
第二天清晨,“中鼎號”秘密駛離下關碼頭,712箱珍貴文物也開始了它的長途旅行。
跟隨這批文物一起遷往臺灣的人中,有一對來自故宮博物院的夫婦,他們是莊嚴和申若俠。很幸運,他們的四個孩子也擠上了這艘輪船,莊靈是他們最小的孩子,那一年只有10歲?!爱敃r我們就在那個大倉里面,文物是一箱一箱地摞起來,然后用繩子固定,上面包上油布。我們用梯子爬到上面去,睡就睡在那個文物的箱子上?!?0多年后,莊靈在紀錄片《臺北故宮》中這樣描述當時的情景。
實際上,“中鼎號”的這次航行并不那么一帆風順,狂烈的東北季風卷起層層海浪拍打著輪船,不僅如此,輪船的一個推進器竟然發(fā)生了故障,這讓本就搖晃的輪船更加不穩(wěn)。
4天后,“中鼎號”駛?cè)胍粋€海灣,這里就是臺灣最北部的基隆港。莊靈依然記得,輪船靠岸那天,海水是碧藍色的,陽光是暖暖的,船上的人們和那幾百箱珍貴文物終于不再需要經(jīng)受輪船劇烈的晃動。
那一天,是1948年12月26日。
幾天之后,1949年的元旦剛過,國民黨考慮到大勢已去,文物遷臺的腳步也就更加快了一步。由于此時已經(jīng)沒有可以抽出的軍艦,杭立武不得不租下招商局的“海滬號”。這是文物遷臺的第二批,也是最多的一批,此次共運出3502箱文物,其中就包括著名的文淵閣《四庫全書》。數(shù)天之后,1949年1月29日,“昆侖號”從南京下關起航,1248箱國寶作為第三批文物踏上赴臺旅程。
三批文物先后抵臺后,除國民政府外交部文件存于臺北,中研院文物暫存楊梅鎮(zhèn)之外,其他文物皆輾轉(zhuǎn)到了臺中糖廠的倉庫中儲放。這里是臺灣島相對干燥的地區(qū),對文物的保存較為有利。然而一旦糖廠開工,煙囪里冒出的煙氣對文物的破壞極為嚴重。于是,1950年4月,文物開始向臺中縣霧峰鄉(xiāng)北溝搬遷。北溝“背負群峰列屏障,面對蕉林萬甲田”,而且附近少有人居住,這樣的條件,對于文物護衛(wèi)很是有利。
然而,畢竟儲存的是絕世珍寶,這僻靜之所仍然吸引了很多慕名而來的人想要一睹國寶為快。但那時的北溝沒有可供參觀的陳列室,工作人員只能臨時用木凳支起一塊木板,鋪上白布,擺上十幾件展品出來展覽。一直到幾年后,這樣的情況才稍有改變。
1956年前后,在杭立武等人的努力下,北溝陳列室正式對外開放,每次展出200多件文物,3個月更換一次展品。運臺文物得以公開向普通人展示她的風采。
消息很快傳開,隨著前來參觀人數(shù)的增多,天氣也越來越熱,陳列室內(nèi)猶如蒸籠一般,每一位觀眾都是汗流浹背地欣賞國寶。越來越多的人感覺到北溝并非是儲藏和展覽這些珍寶的最佳場所。
1960年左右,臺灣經(jīng)濟開始復蘇,當局積極考慮發(fā)展觀光事業(yè),希望以一個進步、現(xiàn)代的形象來吸引游人到臺灣旅游。
1961年初,存放在北溝的253件文物被送上東去的輪船。這一次,它們的目的地是大洋彼岸的美國。
意料之中,這些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征服了無數(shù)的美國觀眾。1年多的借展使得美國方面最終決定:為臺灣提供資金,用于修建一個更大的博物館,來收藏這些皇家珍寶。而在臺灣島內(nèi),與這個決定幾乎同時傳來的,還有臺北故宮博物館為新館公開招標的消息。
最終,有5個建筑師的設計進入到最后一輪的參選。青年設計師王大閎的方案因為更符合現(xiàn)代建筑特征,被美國專家一致看好。然而,臺北故宮方面似乎對這個有一些過于西化的設計并不非常滿意,他們希望的是一個帶有中國文化底蘊的建筑設計。最終,評委會還是把設計任務交給了原本擔任評委的黃寶瑜,因為他的設計理念更符合評委會的要求。
臺灣著名建筑設計師蘇澤是黃寶瑜的學生,在回憶起50年前恩師黃寶瑜是如何設計臺北故宮的時候,他這樣表示:這個設計的理念使用了中軸線,因為中國人喜歡中軸線和對稱。
黃寶瑜的設計方案中,在20公頃左右的土地上,這座由主要大廳和四周畫廊及四隅小廳組成的中國古代名堂式的建筑,最終構(gòu)建成一個對稱的“器”字。正門的“凹”字形是從漢代的門闕演變而成。據(jù)說,黃寶瑜在設計方案中曾經(jīng)這樣描述:外墻之米色鋼磚,其設計為連續(xù)之圖案,于陽光轉(zhuǎn)移時呈現(xiàn)出中國綢緞之紋樣。當陽光自左上方入射時,則可獲得四十五度角之陰影。人在影中,可得如北平午門前的感覺。
除此之外,臺灣多臺風和地震,尤其是地震對建筑的破壞最為嚴重。為了給這些漂洋過海而來的珍寶一個舒適安全的家,設計者可謂費盡了心思。在設計的時候,耐震的技術就比其他建筑物的抗震級別提高很多。除此之外,臺北故宮的建筑四周都是方塊,中間一個大廳。這樣的設計基本與北京故宮一致,都非常有利于防火。一旦方塊里有火警了,其他的三個門統(tǒng)統(tǒng)關掉。這樣的話,也只有那一個方塊有損失而已。
1965年,在故宮博物院成立40周年之際,臺北故宮新址終于在臺北郊外的外雙溪建成。
不久,蔣介石前來視察,當聽說新館將于11月12日孫中山先生百年誕辰之日開幕時,他不經(jīng)意說把這個博物院定名為“中山博物院”豈不是更有意義。就這樣,新館被定名為“中山博物院”。
1965年11月12日,新館開幕。至此,運臺文物才得到一個適當?shù)谋4姝h(huán)境。這座宮殿式的建筑,共有4層,29個展區(qū),展示著中國歷代帝王數(shù)百年來搜集的寶物,更珍藏著中國數(shù)千年來成千上萬,絕世無雙的藝術珍品。如周宣王時期的“國之重器”毛公鼎,巧奪天工栩栩如生的“翠玉白菜”,令人嘆為觀止的“東坡肉”,北宋汝窯“蓮花式溫碗”,以及2萬多片甲骨檔案、2萬多件瓷器,近1萬件書畫真跡等等。
事實上,從建成的那天起,臺北故宮已經(jīng)作為臺北市民生活中的一部分。外雙溪,也因為臺北故宮的落成而成為著名景區(qū),一直到今天,臺北故宮也幾乎成為每一個到臺灣旅游的人必到之處,對于所有同根同祖同源的炎黃子孫來講更是如此。這片林木蔥郁的山谷散發(fā)出從未有過的迷人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