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永州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吳春來
☉浙江省寧波市鎮(zhèn)海立人中學范維勝(特級教師)
燃燒的心
——《丹柯》課堂教學實錄
☉湖南省永州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吳春來
《丹柯》選自普通高中課程標準《語文》實驗教科書選修教材《外國小說欣賞》第三單元,是高爾基《伊則吉爾老婆子》中的一篇小說。
(活動:學生課前五分鐘演講,略)
師:在蒼茫的大海上,狂風聚集著烏云——
生(齊背):在烏云和大海之間,海燕像黑色的閃電高傲地飛翔。
師:文字作者是——
生:高爾基。
師:今天我們將學習高爾基的另外一篇文章。提起高爾基讓我想起了巴金。
師:2003年9月25日《人民日報》刊登了一篇文章《燃燒的心——巴金與高爾基》。(板書)
師:我念幾段給同學們聽。
巴金在自己的文章中幾次提到高爾基,說高爾基是他喜愛的作家,甚至是他的老師之一。
巴金進入文壇后,寫作短篇小說時,在上海懷著激動的心情翻譯了高爾基早期充滿浪漫主義色彩的作品。他說,他“特別喜歡高爾基的短篇小說”,還說:“我那時期的創(chuàng)作里就有他的影響?!?/p>
1982年巴金在一篇“后記”中,談到自己近年一直在探索文學藝術的作用時,自問道:“文學藝術的作用,目的研究是什么?”“難道我們在紙上寫字只是為了表現(xiàn)自己?”然后自答:“一般人都承認文學的目的是要使人變得更好”——這是高爾基的名言。
1984年5月15日巴金應日本作家井上靖的邀請,抱病出席在東京舉行的第四十七屆國際筆會,他向來自世界各地的作家們呼吁:“我們的前輩高爾基在小說中描繪了高舉‘燃燒的心’在暗夜中前進的勇士丹柯的形象,小說家自己仿佛就是這樣的勇士……”他希望各國的作家們都能像丹柯那樣無畏地獻出自己的赤心。(板書丹柯)
師: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高爾基筆下的丹柯,看看丹柯有一顆怎樣的心?
(活動:學生復述故事情節(jié))
師:請同學們認真閱讀第一自然段,說說這是怎樣的一座林子?
(學生默讀)
生:茂密的、黑暗的、惡臭的。
師:重點欣賞“它們那些有力的椏枝緊緊地抱在一塊兒,它們那些糾曲的樹根牢牢地生在沼地的黏泥里。這些石頭一樣的大樹白天不響也不動地立在灰暗中,夜晚人們燃起營火的時候,它們更緊地擠在人們的四周。”請一學生朗讀。
(一學生朗讀,缺乏情感)
師:“緊緊地”“牢牢地”“不響也不動地”“更緊地”要強調,也就是要重讀。(老師示范)
師:在這樣的林子里,族人是怎樣一種表現(xiàn)?
生:恐懼、悲哀、絕望、膽怯、傷心地哭著,把自由獻給敵人,被死亡嚇壞了。
師:那文章開頭為何說“這是一些快樂的、強壯的、勇敢的人”呢?請一位同學來朗讀。
生:“快樂的”應該輕快一點,“強壯的、勇敢的”越來越快。
師:請你讀,不要解釋。
生:(試著朗讀)我讀不出來。
師:你要表達什么感情呢?
生:有點諷刺的味道。
生:其實這些人并不快樂、并不強壯、并不勇敢。
(老師示范讀)
師:“人”重讀,音稍稍拖長一點。
(生齊讀)
師:當族人害怕、恐懼的時候,誰出現(xiàn)了。
生:丹柯。
師:請同學們用筆劃出描寫林子、族人如何對待丹柯和體現(xiàn)丹柯態(tài)度的語句。一學生讀丹柯,其余學生齊讀族人。(學生默讀)
師:丹柯說了些什么話?
生:你們不能夠用思想移開路上的石頭。什么事都不做的人不會得到什么結果的。為什么我們要把我們的氣力浪費在思想上、悲傷上呢?起來,我們到林子里去,我們要穿過林子,林子是有盡頭的,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有盡頭的!我們走!喂!嘿!……
師:族人說——
生(齊讀):你領導我們吧!
師:這時候,族人對丹柯是怎樣的態(tài)度?
生(齊讀):他們相信他。
師:這時候,林子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
生(齊讀):四周是一片黑暗,他們每一步都碰見泥沼張開它那齷齪的、貪吃的大口,把人吞下去,樹木像一面牢固的墻攔住他們的去路,樹枝糾纏在一塊兒,樹根像蛇一樣地朝四面八方伸出去……樹林越來越密。
生(齊讀):他們向前走……,它們好像活起來了。
師:族人對丹柯的態(tài)度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呢?
生:怨恨他。審問他。
生(齊讀):你對我們只是個無足輕重的人、有害的人!你領導我們,把我們弄得筋疲力盡了,因此你就該死!
師:“你該死”,要讀得更響!更狠!
(老師示范)
生(齊讀):你就該死!
師:此時丹柯什么態(tài)度?
生:他挺起胸膛。
師:他對著族人大聲說——
生:我有領導的勇氣,所以我來領導你……你們只是走,走,像一群綿羊一樣!
師:此時族人是怎樣的態(tài)度?
生:他們更生氣了。
師:他們大聲嚷道——
生(齊讀):你該死!你該死!
師:兩個“你該死!”語氣語調一樣嗎?應該越來越強。再來一次。
生(齊讀):你該死!你該死!
師:此時,林子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
生:樹林一直不停地發(fā)出低沉的聲音,來響應他們的叫嚷,電光把黑暗撕成了碎片。
師:族人又是怎樣的態(tài)度?
生:捉著丹柯,弄死他。
師:此時丹柯什么態(tài)度?
生:心中燃起怒火,然后又發(fā)出愿望之火。
師:此時,林子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
生:樹林一直在唱它那陰郁的歌,雷聲隆隆地響,大雨依舊在下著……
師:此時丹柯什么態(tài)度?
生:他抓開了自己的胸膛,拿出自己的心。
師:丹柯嚷道——
生:我們走吧!
師:“走”要重讀,“吧”可以稍稍拖長點。
(老師示范)
師:此時族人又是怎樣的態(tài)度?
生:人們全嚇呆了,好像變成了石頭一樣。
師:此時,林子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
生:樹林忽然在他們前面分開了,分開了。
師:此時的丹柯呢?
生:他的心也一直在燃燒,燃燒!
師:“燃燒,燃燒”要立起來,語調上揚。再來一次。
生:他的心也一直在燃燒,燃燒!
師:繼續(xù)往下讀。
生:他快樂地望著這自由的土地,驕傲地笑起來。死了。
師:通過剛才的朗讀,我們可以看出丹柯是怎樣的一個人?一顆怎樣的心?
生:勇士、英雄、奉獻的人、無私的人。一顆勇敢、無私、奉獻的心。
師:面對丹柯的死,族人是怎樣的態(tài)度?
生:并沒有人注意到他的死。
生:有一個人,有點害怕,拿腳踏在那顆驕傲的心上……
師:在丹柯出現(xiàn)到丹柯死去這一情節(jié)發(fā)展變化中,族人的態(tài)度在不斷變化著,在態(tài)度的變化中,看出族人是怎樣一群人?
生:自私、軟弱、忘恩負義、膽小。
師:小說寫的是丹柯,為何要反復寫林子呢?
生:為了寫林子給族人帶來恐懼,為寫丹柯的出現(xiàn)等情節(jié)做鋪墊。
生:林子的變化,烘托出族人的性格,這樣跟丹柯的性格對比,更好地刻畫英雄丹柯。
師:在解讀小說時,我們有時從小說的環(huán)境描寫入手,會迅速把握小說主題,更有助于我們理解作品?!兜た隆分械牧肿用鑼懪c《林教頭風雪山神廟》風雪的描寫有異曲同工之妙,無疑是我們解讀小說的重要抓手。
師:從創(chuàng)作手法上講,《丹柯》采用的是浪漫主義手法,那為何安排丹柯以死來終結,小說完全可以這樣來寫——丹柯把心重新放進自己的胸膛,族人擁戴他為英雄啊。
生:這是悲劇。
師:喜劇不好嗎?
生:悲劇是把美麗的東西撕毀給別人看,更有震撼力。
師:你能說說你讀過的給你震撼力的悲劇嗎?
生:陸游與表妹唐婉兒的愛情,《羅密歐與朱麗葉》《孔雀東南飛》等。
師:是啊,悲劇往往更能給人以深思。震撼人的作品多半是悲劇式的。朱光潛在《悲劇心理學》里說,悲音,表現(xiàn)悲劇性內容的藝術作品,會引起接受者憂傷、哀婉、沉痛、震驚。法國詩人波德萊爾在《隨筆·美的定義》中說:我并不主張“歡悅”不能與美結合,但我的確認為“歡娛”是美的裝飾中最庸俗的一種,而“憂郁”卻似乎是“美”的燦爛出色的伴侶,我?guī)缀醪荒芟胂笕魏我环N美會沒有“不幸”在其中。我想這也是丹柯給我們心靈震撼的原因吧。
師:好的作品不僅可以穿越時空,也可以穿越國界。當我們讀到英雄丹柯的時候,你會想起哪些像他一樣的英雄呢?
生:我想起了屈原,他的一句“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尤其感人。
生:我想起了岳飛,他為了抗擊敵寇,不惜拋頭顱灑鮮血,最后屈死在風波亭。
生:我想起了譚嗣同,“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他用自己的死來維護維新變法。
生:我想起了魯迅,想起了那種“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钡木瘛?/p>
師:是啊,很多時候,這些英雄常常不為人理解,命運往往是悲慘的。郁達夫曾說,沒有偉大的人物出現(xiàn)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憐的生物之群;有了偉大的人物,而不知擁護愛戴、崇仰的國家,是沒有希望的奴隸之邦。因魯迅的一死,使人自覺出民族尚可以有為,也因魯迅之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國還是奴隸性很濃厚的半絕望的國家。
師:除此之外,我想起了巴金的一篇散文《我的心》,請同學們聽我朗誦。(師朗誦巴金《我的心》節(jié)選)(掌聲)
師:《燃燒的心——巴金與高爾基》一文中說,巴金在高爾基的小說中,除了認識一些陌生的人物之外,更重要的是感受到作者的坦誠與善意。作者絮絮漫語,像是把心交給了讀者,讓讀者了解到更多的人和更廣泛的生活。他的小說不說教、不訓導,而是用樸實的話讓生活在黑暗中的人認識自己,覺醒起來,讓被壓迫的人奮起反抗,讓人類看到光明的未來。羅蘭說,要有光,太陽的光明是不夠的,必須要有心的光明。其實,巴金的一生正像丹柯那樣無畏地獻出了自己的赤心,他的這顆心也是丹柯的那顆心,何嘗不是高爾基的那顆心啊。
師:下課后,請同學們寫一篇隨筆“英雄丹柯”或者為丹柯寫一段頒獎詞。
【教后反思】
這是一節(jié)讓我難以忘懷的語文課,課后一學生說,老師,今天的課很精彩,你好有激情。是的,這節(jié)課,我在用心上課,仿佛自己就是丹柯。這節(jié)課,讀《丹柯》的那位男生表現(xiàn)得也很有激情,同學們沉浸在激情的氛圍中,共同感受著英雄丹柯的偉大形象。這節(jié)課也充分體現(xiàn)了我“入心”語文課堂的理念——激情入心、生命入心、對話入心、寂靜入心。整個課堂高潮迭起,有靜亦有動,學生處于一種亢奮狀態(tài),呈現(xiàn)出一種生命的狂歡。
我從《人民日報》上刊發(fā)的一篇文章《燃燒的心——巴金與高爾基》入手,談及高爾基對巴金的影響,既可激趣,亦可將小說作者、翻譯作者、小說主人公三者有機結合來,課堂結束前引入巴金的散文《我的心》,再次掀起課堂教學高潮,課堂首尾呼應,結構完整。
文學作品閱讀教學我主張首先要“入乎其內”——體驗情感、感受形象;其次要“出乎其外”——思考作者為何要這樣寫、怎樣寫的。本節(jié)課,誦讀貫穿課堂始終。通過誦讀,學生走進了英雄丹柯的內心,內心泛起了情感的漣漪,因而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課堂中,我及時引入朱光潛、波德萊爾的美學觀點,學生對于悲劇作品的理解有了理性的思考。
教學環(huán)節(jié)盡量要簡約,這是我追求的語文教學境界。所以,本節(jié)課,我設計了一個主問題——緊緊圍繞林子的變化來看族人對丹柯的態(tài)度及丹柯的表現(xiàn)。從課堂現(xiàn)場來看,教學環(huán)節(jié)簡約了,學生參與的活動也簡單充分。
但遺憾的是,課堂生成太少,幾乎都是老師在發(fā)現(xiàn)問題,這對提高學生主動發(fā)現(xiàn)問題的能力是不利的。另外,由于時間關系,巴金散文《我的心》品讀不夠,實際效果離理想效果還是有一定差距。
☉浙江省寧波市鎮(zhèn)海立人中學范維勝(特級教師)
吳春來老師執(zhí)教的《丹柯》,是普通高中課程標準《語文》實驗教科書的選修教材《外國小說欣賞》第三單元中的一篇外國小說,選自《伊則吉爾老婆子》,作者高爾基,題目是編者加的。小說的情節(jié)很簡單,一群族人受到外敵入侵,被迫逃離自己的家園。他們來到了森林,卻陷入了絕境——后有敵人的追殺,前有巨木的擋道,兩者都有死亡的威脅。在這樣的生死險境中,英雄丹柯挺身而出,自覺帶領族人走出了森林,找到了幸福。勇士丹柯用自己熊熊燃燒的心為族人照亮前進的道路,甘愿犧牲自己,一心為公,最終讓每個族人逃離敵人的追殺和森林中種種死亡的威脅,獲得幸福;而他的族人卻從開始的感激到慢慢的不信任,再到懷疑、辱罵甚至要殺死他,最后竟恩將仇報,一個膽怯的族人一腳踩碎了丹柯的心……
這樣情節(jié)簡單,以思想為目的的小說,如果再來要求學生劃分情節(jié),總結主題就未免顯得愚拙,甚至是無效勞動,吳老師就撇開這樣的教法,簡約、用心而又動情地完成了這篇小說的教學。
先說簡約。簡約本是力求語辭簡潔扼要的文體風格,其特點是簡潔洗練,單純明快,辭少意多。簡約不是簡單摹寫,也不是簡陋膚淺,而是經(jīng)過提煉形成的精約簡省、簡潔洗練,富有言外之意。用于課堂教學就是教學環(huán)節(jié)的不枝不蔓,層層剝筍,簡約凝練。吳老師的《丹柯》教學流程非常簡約。整個教學由導入學習——感受林子——穿越林子——走出林子——悲劇審美五個環(huán)節(jié)組成,簡潔流暢,一氣呵成。
為什么要倡導課堂教學的簡約呢?薛法根老師說,語文學習本身是一件簡單快活的事情。我們沒有必要設計那么多的學習環(huán)節(jié),沒有必要設置那么多的學習障礙(問題)和陷阱讓學生去鉆,沒有必要搞得這么復雜、這么玄、這么深奧。我們都知道,課堂教學的時間是有限的,學生的學習精力也是有限的。因此,選擇學習的內容,特別是關乎學生終身受用的“核心知識”,就顯得尤為重要。課堂,也不需要把什么都講透了,留下點懸念和空間,就是給學生自由和發(fā)展。
所以,我們的課堂教學一定要順應學生學習語文的規(guī)律,用整合的思路,整合的問題,將教學過程簡約化。所謂“提領而頓,百毛皆順”,問題整合了,學生在課堂上讀書、思考、積累、運用的時間就會得到保證,教學效率就會提高。
再說用心。吳老師的課是極其用心的。不說別的,單是導課和結課就能體現(xiàn)。吳老師的導入語是這樣的:
1984年5月15日巴金應日本作家井上靖的邀請,抱病出席在東京舉行的第四十七屆國際筆會,他向來自世界各地的作家們呼吁:“我們的前輩高爾基在小說中描繪了高舉‘燃燒的心’在暗夜中前進的勇士丹柯的形象,小說家自己仿佛就是這樣的勇士……”他希望各國的作家們都能像丹柯那樣無畏地獻出自己的赤心。
這樣的導入對于學生閱讀欲望的調動大有裨益。而結課吳老師又來了一個呼應,讓同學們品讀巴金的散文《我的心》,高潮處戛然而止,無限回味。
最后是吳老師的動情。一般的老師教學小說難有朗讀的動情指導,吳老師卻不同,他的這節(jié)課動情的誦讀指導比比皆是。例如:
“緊緊地”“牢牢地”“不響也不動地”“更緊地”要強調,也就是要重讀。
請你讀,不要解釋?!叭恕敝刈x,音稍稍拖長一點。
“你該死”,要讀得更響!更狠!
兩個“你該死!”語氣語調一樣嗎?應該越來越強。再來一次。
凡此等等,甚至是自己示范。直至最后的悲劇審美體驗,都是動情。這給我們的小說教學以很好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