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彩霞
關于作文評改中分數鼓勵的探究
付彩霞
作文是中學教學中最具綜合性的訓練項目之一,作文的過程綜合了學生的觀察能力、記憶能力、邏輯能力、想象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等,作文得分也應該是一種綜合評價,鼓勵、鼓勵、再鼓勵只是對學生一種變相的“寵”法;高分、滿分容易引起學生心理上的滿足感和易于“成果”的錯覺,以致放松學習。在課改實驗中,幾乎所有的作業(yè)只評等次不給分數,但大部分語文老師給學生作文以分數評價,看似這種評價有消亡跡象,其實永遠不可能。不論是怎樣的考核與競爭都用分數來衡量,甚至有時精確到百分位等。作文評分成了與考試成績銜接緊密的評價方式之一,學生應該能夠從作文評價體系中得到評價參照才對,如考試成績也去“鼓勵”的話,就成了教師作弊了。如何才能讓學生擺脫作文分數對其作文的干擾,我認為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一、讓學生充分認識作文的意義,清醒地知道:作文的過程就是自我素質全面外化、綜合知識運用的途徑之一。每一次作文都應該有所獲,只有踏踏實實作文才能促進學生自身的成長與進步。教學中,著力糾正“能得多少分”的錯誤的作文動機,只有引導學生明白每次寫作的話題內涵與作文技巧訓練點,他們才不會因偶爾一次得分低而產生懈怠情緒。心之所向,無堅不摧,縱有外在環(huán)境的限制,也不會長久影響到學生作文的積極性。
二、在作文過程中,作文技巧掌握是重點,教師在指導訓練時要有足夠的耐心,不僅讓學生準確把握文體特點和不同文體的表達差異,更要學生觀察他們所處的現(xiàn)實生活,引導學生主動觀察——思考——寫作。如在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感受自然”作文訓練中往往會產生錯誤的想法:教師以成人的角度誤解學生在課文學習后作文技巧的掌握程度。本單元的課文都是寫景的名篇,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濟南的冬天》等,觸及季節(jié)特點,語言表達純熟,學了之后影響很深,許多教師會認為學生在學習之后自然會寫出寫景狀物的好文章,其實不然,學生的認知能力有限,不可能將課文中學到的知識在短時間內外化運用到寫作中。又因為《春》與《濟南的冬天》都具有明顯的地域特色,學生大多只是借鑒一些手法技巧。要在選材、用詞造句上做到合理、準確、形象,只有引導學生寫身邊的、耳聞目睹到的更能寫出學生對于自然和社會現(xiàn)象的感受和深刻認識,我在布置作文前如一學生寫我們家鄉(xiāng)人收獲的情形:
《醉秋》(摘,此作文發(fā)表在家校圈2012年全國中小學生作文大賽網絡平臺)
故鄉(xiāng)的秋天,醉的迷人。漫步在彎彎曲曲的田間小路,微微西沉的、暖烘烘的陽光照射下來,透過林蔭灑落一地,斑斑點點,連同我的身影拉長,將我裝扮成一個彩色少年。忽聞頭頂燕子南飛,仰望天空,萬里無云,真想讓時間凝固在這一時刻,讓我試圖描畫下這美麗一刻,可無論怎樣也調不出那讓人陶醉的彩色,因為那顏色是獨一無二的。躺在麥田里,一陣微風吹過,飄來陣陣麥香,讓我心曠神怡,不覺沉醉在這愜意的遐想中……
“哎呀,今年的莊稼收成好呀!”“是呀,又是一個豐收年”“我要去急著碾場了,忙呀!”“去吧。”說著,兩個人爽朗地笑起來,那笑聲帶著莊稼人特有的憨厚,又帶著豐收后的喜悅。順著說話聲望去,麥場里無論男女老少都在勞作,其中一個體格健壯、臉色黝黑的男人,臉上的汗水順著臉頰流下,留下道道印跡,發(fā)梢?guī)灼萑~,滑稽又可愛,他神氣地駕駛著拖拉機,后面拉著石碾,繞麥場一圈圈的轉著,自然嫻熟;女人們麻利而又沉穩(wěn)地或翻翻麥桿,或抖抖麥穗,或掃掃麥子,三三兩兩不停地說說笑笑,掩飾不住豐收的喜悅;小孩子們則高興地圍著麥場跑著、叫著、笑著……不知是對這場景的新奇,還是大人們的情緒感染了他們。再瞧那位大伯,臉上、頭上沾滿著草屑?、塵土,蓬頭垢面的,看似邋遢至極,但就算是這樣,還是蓋不住大伯那臉上豐收的喜悅。
忙碌了一天的太陽也該回家了,天色漸漸地暗下來了,遠處不時傳來陣陣雞鳴,狗吠之聲。山上升起了縷縷炊煙,大伯收工了,帶著小孩回家吃飯?!谕硐嫉恼沼诚拢奖橐岸际墙瘘S色的,連那牧童和驢子都成了金黃色的了。
此作文真實地展現(xiàn)了甘肅中部地區(qū)秋天的美景、人們的生活、性格和精神面貌,我們更能感受到在農業(yè)科技大力發(fā)展的大好形勢下家鄉(xiāng)農事方式的變化,由牲畜拉碾變?yōu)闄C器操作。眾所周知,教師的精到點撥,拓開學生寫作的廣闊領域。
付彩霞,教師,現(xiàn)居甘肅通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