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亞非
新年伊始,美國量化寬松政策收尾,全球金融市場風聲鶴唳。為此,亞洲國家和歐元區(qū)已經紛紛使出貨幣貶值的招術,希望藉此應對美元升值和全球經濟復蘇總體緩慢的困境。素以謹慎出名的瑞士人又做了件“令人吃驚”的大事,讓全球金融界一片混亂。
今年,世界經濟和金融形勢不容樂觀,貨幣體系改革步履艱難,風險不斷積聚,是否潛伏著一場貨幣戰(zhàn),誰也說不準,當拭目以待。
新年前后最重要的全球經濟消息是美元持續(xù)升值。自去年6月底以來,美元兌歐元和日元已分別升值13%和15%,難怪瑞士央行撐不住了,緊急取消了瑞郎緊盯歐元的匯率下限,原因是歐元對美元貶值太快、太多了。
強勢美元目前對美國是利好消息,記得上世紀80年代中期和90年代末期美元兩次升值,美國經濟都出現以通貨膨脹下降、利率下降、國際投資涌入為特征的繁榮景象。美元走強還伴隨著石油、天然氣、鐵礦石等以美元計價的大宗商品價格的下滑。1998年美元大幅升值,致使石油跌至每桶10美元。當時正值克林頓執(zhí)政,遭到國會的彈劾。有種說法是,克林頓之所以能逃過這一劫,就是油價跌至每加侖89美分,美國老百姓大為受益,放了克林頓一馬。這不一定是說笑,因為美國政治中的關鍵因素是經濟的好壞。美元走強表示美國經濟復蘇勢頭強勁,進口將增加,有能力吸收全球過剩產能。美國作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這對全球貿易提速和再平衡是有好處的。
現在人們有兩大擔心,一是美元強勢倒是不怕,只怕匯率不穩(wěn),大起大落。如此世界金融形勢就會大動蕩,誰也經受不起這樣的波動。二是美聯(lián)儲下一步的加息。美元走強已經對全球資金的走向產生影響,開始回流美國。如果近期內美聯(lián)儲宣布加息,資金回籠的速度和規(guī)模都會增大。不少發(fā)展中國家短期美元債務數量較大,財政赤字缺口也不小,如果美元持續(xù)升值加深美元回流造成流動性短缺,類似90年代末亞洲出現的金融危機就有可能在這些國家重演。在全球化經濟相互依存日益加深的今天,這一前景對世界經濟的打擊將比90年代更加嚴重。
貨幣問題與債務總是形影不離。美元升值的直接后果是債務方債務負擔加重,不僅還本付息成本提高,而且因為全球流動性趨緊,發(fā)行新債的難度也隨之提高。
今年全球金融動蕩
對中國經濟發(fā)展的外部
環(huán)境將產生重大影響。
我們需要冷靜觀察,
保持經濟金融戰(zhàn)略定力,
制定適當的金融
和貨幣政策,并積極
推動國際金融體系和
貨幣體系的改革。
盡管歐洲“南方國家”如葡萄牙、意大利、西班牙等國在歐債危機后采取緊縮政策,加上歐洲央行最終將購買困難國家國債的“托底”承諾,但這些國家的債務負擔并未減輕。葡萄牙債務與國內生產總值(GDP)之比已高達130%。希臘雖然經歷了有史以來最大的債務重組,其上述比例依然高達174%。而且,希臘因去年12月29日國會選不出總統(tǒng)將被迫于1月25日舉行選舉,民粹主義極左派很有可能上臺,希臘退出歐元區(qū)的可能性再次浮出水面。此消息已經使希臘十年國債利率急升至9.5%,比意大利高出7%,雅典股市一天狂跌5%?,F在許多人擔心的不是希臘一家退出歐元區(qū),而是希臘的舉動是否會成為“歐洲的萊曼兄弟時刻”。
數位資深經濟學家最近發(fā)布的《日內瓦債務問題報告》表明,發(fā)達國家平均政府債務與GDP的比例是108%。發(fā)展中國家政府債務平均雖然只有48%,但加上私營部門就高達平均151%,這還沒有計算銀行的債務。這種債務水平是很危險的。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衡量債務的標準是,發(fā)達國家應保持在GDP的85%以下,而發(fā)展中國家的比例應低于70%。理論上國家不會倒閉或破產,事實上人類歷史上國家破產的例子俯拾皆是。亞當·斯密在《財富論》中早已指出,“當國家債務積累到一定程度,要其公平、全部償還幾無可能”。有人專門研究了國家破產的案例,結果是1970年到2008年期間,償付不起債務最后宣告破產的國家其外債與GDP之比平均為69.3%。
那么,看看目前歐洲和一些發(fā)展中國家的外債情況,不僅債務與GDP的比例超高,而且債務結構更有問題,短期債務占比大。這怎不令人深深憂慮呢?問題是全球化背景下世界金融體系已經高度融合,一旦幾個國家償付能力出問題,產生的連鎖反應可能導致全球金融體系的崩潰。2008年金融海嘯以空前的速度和規(guī)模席卷全球,沒有國家能夠獨善其身。這活生生例子的陰影至今沒有消退。
盲目的崇拜金融創(chuàng)新,無限制的追求資本的高利潤,是造成目前許多國家債臺高筑的根本原因。高債務必然帶來高投資,一旦資金鏈斷裂,快速的去杠桿就會影響企業(yè)和消費者的支出,經濟就會萎縮。其實發(fā)達國家總體債務水平遠比目前的數字要高,因為私有部門的負債并沒有計算在內。以美國為例,私有部門債務占GDP的比例1945年為70%,2008年已經到了200%。2015年會是債務危機重演之年?這又是一個難以回答,但卻讓人憂心忡忡的問題。
許多國家特別是發(fā)展中國家對以美元為主要儲備貨幣的國際貨幣體系的系統(tǒng)性缺陷十分憂慮,希望通過改革國際貨幣體系,加強全球貨幣政策的宏觀協(xié)調,改善世界經濟金融的大環(huán)境,希望發(fā)展中國家隨著經濟實力的增強,能在世界金融上多一些發(fā)言權,以規(guī)避或減少風險。
值得注意的是,2015年一拉開帷幕,匯率之爭就拉開帷幕,美元一路走高,其他貨幣紛紛貶值,國際資金流動加速,金融大波動只是時間和頻率問題,在所難免。金融領域的博弈反映的是經濟結構的矛盾和利益爭奪。拿歐元來說,自2014年5月以來歐元一路走弱,實際匯率已下降5.2%,歐元貶值很可能持續(xù)到今年年中。歐元區(qū)國家的想法是,在歐元區(qū)實施財政緊縮的時候,歐元貶值將為結構改革和擴大內需提供有力的支撐,以利于助推今年的經濟增長。然而歐洲的關鍵問題是經濟結構調整緩慢、經濟增長缺乏產業(yè)支撐,能否利用貶值實現經濟增長的目標尚不得而知。
在這樣的國際經濟金融形勢下,中國怎么辦?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又該怎么把握?中國經濟進入轉型的“新常態(tài)”,從高速增長轉向有質量的中高速增長,但化解過剩產能和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絕非易事,既需全面深化改革,“啃硬骨頭”,也需要相對有利的國際環(huán)境。說到底,全球化已經將各國“綁在一條船上”。
今年全球金融動蕩對中國經濟發(fā)展的外部環(huán)境將產生重大影響。我們需要冷靜觀察,保持經濟金融戰(zhàn)略定力,制定適當的金融和貨幣政策,并從中國長遠發(fā)展和爭取更多制度性權利的大視野出發(fā),利用中國今年進入二十國集團(G20)“三駕馬車”、2016年將主辦G20峰會的有利時機,積極推動國際金融體系和貨幣體系的改革。第一步將是人民幣進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特別提款權(SDR)一攬子貨幣,進而可以擴大SDR作為儲備與應急貨幣的功能和規(guī)模,逐步減少過度依賴美元的巨大風險。
對于人民幣國際化進程,要繼續(xù)穩(wěn)步推進。中國2014/2015年左右成為資本凈輸出國,不斷擴大資本輸出是帶動本國貨幣國際化的重要手段和途徑。二戰(zhàn)結束后,美國極力推行“馬歇爾計劃”,迅速擴大了對西歐的資本輸出,是美元國際化的重要推動力量。
中國政府提出的“一帶一路”建設以及建立亞洲基礎設施銀行和“絲路基金”等積極措施,其中確實有中國資本的貢獻,但絕不是西方媒體所說的“中國版馬歇爾計劃”,而是出于與周邊國家和相關大國共同發(fā)展、合作共贏的戰(zhàn)略構想與全球治理的頂層設計。
隨著中國經濟的發(fā)展并與周邊經濟不斷融合,人民幣的作用自然會越來越大。據中國人民銀行統(tǒng)計,跨境人民幣結算金額從2009年僅有36億元,到2014年第三季度已超過4.8萬億元。人民幣目前在全球支付貨幣的排名是第七位,市場份額雖然不大,但已提升至1.57%。當然,人民幣的交易和儲備貨幣功能還較低,目前還處于國際化的“初級階段”,最終要成為與美元、歐元并駕齊驅的國際貨幣,尚需要國內金融體系的配套改革、完善,并且在借貸、投資、儲備、交易等方面逐步擴大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