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從本體論看朱熹對佛學(xué)思想的吸收與融會

        2015-02-13 18:20:46高建立
        天中學(xué)刊 2015年6期
        關(guān)鍵詞:佛學(xué)本體論理學(xué)

        高建立

        (商丘師范學(xué)院 法學(xué)院,河南 商丘 476000)

        朱熹是程朱學(xué)派最杰出的代表,集理學(xué)之大成。其本體論思想體現(xiàn)為一種倫理本位的哲學(xué)思想,這一思想的形成首先是直接汲取了北宋理學(xué)大家二程理學(xué)思想的營養(yǎng),同時也大量汲取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佛道思想的內(nèi)容,從而完成了新儒學(xué)的本體論構(gòu)建。關(guān)于朱熹哲學(xué)與道家道教的關(guān)系,學(xué)界已經(jīng)研究頗多,比較著名的有《宋代理學(xué)與道家道教》《理學(xué)與道家道教》《朱熹哲學(xué)與道家道教》等,這其中都涉及了理學(xué)思想與道家道教之關(guān)系;關(guān)于朱熹哲學(xué)與佛教的關(guān)系,學(xué)界也有研究,如《理學(xué)與佛學(xué)》《程朱理學(xué)與佛學(xué)》等。以上這些多是從宏觀方面做系統(tǒng)研究,在理學(xué)體系構(gòu)建的具體方面的研究,尚有欠缺。因此,筆者試以本體論為視角,嘗試對佛學(xué)與朱熹哲學(xué)之間的關(guān)系進行探討,以期對理學(xué)的深入研究有所裨益。

        一、宋代禪風彌漫及其對朱熹的影響

        儒學(xué)發(fā)展到隋唐時期,受到了嚴重擠壓。特別是李唐王朝,對道教極為重視,不但追認老子為祖,而且將道教定為國教,玄宗時期甚至還在科舉考試中專門設(shè)立道舉一科;佛教于唐也頗受重視,特別是中期以后中國化佛教的形成,使?jié)h傳以來的佛教真正融入中國傳統(tǒng)文化當中,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正是由于佛道的強勁發(fā)展,使得傳統(tǒng)儒學(xué)受到強烈沖擊而日漸式微,加之唐末五代的政治紛亂,傳統(tǒng)儒家倫理道德遭到顛覆,綱常破壞,儒學(xué)發(fā)展幾近氣息奄奄。雖然唐及宋初不乏有識之士為復(fù)興儒學(xué)付出了積極努力,如韓愈、柳宗元、范仲淹、歐陽修、胡瑗、孫復(fù)、石介等,但由于傳統(tǒng)儒學(xué)是一種政治倫理學(xué)說,先天思辨性不足,難以對抗思辨性強的佛教和道教思想,因此,對傳統(tǒng)儒學(xué)進行理論再造乃勢之必然。

        隋唐時期的儒佛道三教并立,是對儒學(xué)改造的最好契機。在這一時期,盡管佛道發(fā)展勢頭超過儒學(xué),但無論統(tǒng)治者的取士制度(科舉),還是國家的治國方略,依然采取的是以儒家思想為主的治世方略,所以這一時期的儒學(xué)盡管發(fā)展緩慢,但其對社會發(fā)展所發(fā)揮的作用依然非常重要。但就儒學(xué)思想本身來講,則難以阻擋佛道的沖擊,特別是佛道的深刻思辨性,對以倫理政治為主要特征的儒學(xué)思想來說,構(gòu)成了極大威脅,因而為了復(fù)興儒學(xué),一些有識之士開始為改造儒學(xué)制造輿論。他們一方面向統(tǒng)治者建言,激烈批判佛道的負面作用,另一方面力主恢復(fù)儒家的道統(tǒng)地位,為儒學(xué)張目。中唐以后對儒學(xué)的改造即現(xiàn)端倪,柳宗元在《送文暢上人登五臺遂游河朔序》中說:“晉宋以來,有道林、道安、遠法師,休上人,其所與游,則謝安石、王逸少、習鑿齒、謝靈運、鮑照之徒,皆時之選。由是真乘法印,與儒典并用,而人知向方”。他認為,應(yīng)該繼續(xù)發(fā)揚晉宋以來的佛儒并用傳統(tǒng),以達“統(tǒng)合儒釋”之目的。柳宗元還認為,佛學(xué)思想也有其長處,與孔子思想總體上是一致的,如說:“浮圖誠有不可斥者,往往與《易》《論語》合,誠樂之,其與性情奭然,不與孔子異道?!保ā端蜕瞥跣颉罚1]。在柳宗元看來,“儒以禮立仁義,無之則壞;佛以律持定慧,去之則喪。是故離禮于仁義者,不可與言儒;異律于定慧者,不可與言佛”(《南岳大明寺律和尚碑》)[1],認為佛教戒律與儒家禮義是相契合的,都是一種倫理要求和道德約束。著名詩人劉禹錫亦和柳宗元思想相近,認為佛教具有“陰助教化”(《袁州萍鄉(xiāng)縣楊歧山故廣禪師碑》)[2]的作用,能夠“革盜心于冥昧之間,泯愛緣于死生之際”。李翱盡管對佛學(xué)展開了激烈批判,但其“援佛入儒以反佛”的方法也為儒學(xué)進一步發(fā)展到宋明理學(xué)開辟了道路。

        隋唐三教并立,使得儒佛交融取得了初步的成果,及至北宋,居士佛教日益發(fā)展,儒士參禪、士僧交游幾乎成為官僚士人階層的普遍現(xiàn)象。時人多“趨異學(xué),不入于莊,則入于釋”(《呂大防傳附弟大臨傳》)[3]。宋初的道士張伯端持儒、佛、道三教合一思想,并專門著有《悟真篇》以表達其三教“混而同歸”之志趣。智園禪師更是喜儒,“好讀周孔揚孟書”,甚至自號“中庸子”(《閑居篇》卷三四《病父傳》)[4]。儒佛道三教融合,特別是儒佛融會,使得儒林中的官僚士人階層談禪之風頗為盛行。程頤在參加一次宴飲之后曾對此深有感觸地說:“昨日之會,大率談禪,使人情思不樂,歸而悵恨者久之。此說天下已成風,其何能救?”[5]223對于談禪之風的蔓延表達了自己的憂慮,認為各家學(xué)派中“唯釋氏之說衍蔓迷溺至深”[5]223。此風一直綿延至南宋不輟。生活于這一環(huán)境下的朱熹,受時代崇佛風氣的影響在所難免。

        朱熹生于儒學(xué)世家,史載朱姓乃“婺源著姓,以儒名家”(《朱子行狀》)[6],其父朱松自幼便飽讀儒典,深受儒學(xué)熏染,同時也喜好佛典,曾與大智、凈悟等禪師交往甚密,即使居家亦常誦經(jīng)參禪。受其影響,朱熹家人也多虔誠信佛。因此,朱熹自幼便是在一個兼具儒、佛兩種文化的家庭氛圍中成長起來的。到朱熹十四歲時,父親朱松病重,臨終前叮囑朱熹說:“籍溪胡原仲、白水劉致中、屏山劉彥沖三人學(xué)有淵源,吾所敬畏。吾即死,汝往事之,而唯其言之聽”[7]110,囑咐朱熹拜自己的好友胡憲等為師。這幾位好友都是當時儒佛兼修的名士,《宋元學(xué)案》之劉胡諸儒學(xué)案中全祖望案語云:“白水、籍溪、屏山三先生,晦翁所嘗師事也。白水師元城,兼師龜山。籍溪師武夷,又與白水同師譙天授。獨屏山不知所師。三家之學(xué)略同,然似皆不能不雜于禪也?!碧貏e是胡憲,一生“好佛老”,而朱熹又師從他為學(xué)時間最長,所以,朱熹在師從過程中閱讀了大量的佛教典籍,如《四十二章經(jīng)》《大般若經(jīng)》《楞嚴經(jīng)》《圓覺經(jīng)》《華嚴經(jīng)》《心經(jīng)》《傳燈錄》等??梢哉f,在從學(xué)李侗于南平之前,佛學(xué)典籍是朱熹學(xué)習的主要科目。朱熹自己亦曾說:“某年十五、六時,亦常留心于此(指禪)”[8]卷一○四;“(熹)出入于釋老者十余年”[9]卷三八;“熹于釋氏之說,蓋嘗師其人,尊其道,求之亦切至矣”[9]卷三○?!端问贰ぶ祆鋫鳌芬嘣唬骸办漕H留意于老子、釋氏之書?!辈坏绱耍祆湟簧c佛教界的一些僧人也多有交游,常有詩酬往來。如“圓悟和尚,號肯庵,居五夫里開善寺。法性圓融,學(xué)貫儒釋,不為空幻語。嘗和晦翁詩,有‘可憐萬木凋零后,嶺立風雪慘淡中’之句。又贊晦翁像云:‘若泰山之聳,浩浩海波之平,凜乎秋霜澄肅,溫其春陽發(fā)生,立天地之大本,報萬物之性情,傳圣賢之心印,為后人之典型?!樇胖眨尬唐娫唬骸粍e人間萬事空,焚香論茗恨相逢;不須復(fù)活三生石,紫翠參天十二峰’”[10]卷八,可見他們的感情之深。朱熹還與道謙禪師交往密切,道謙是五夫里人,在與五夫里一嶺之隔的仙洲山密庵修行,朱熹年少時,隨劉子翚造訪密庵,結(jié)識了道謙,并且以后又多次登門訪問道謙,師事道謙學(xué)習佛理。在《朱子語類》中有這樣的記載:“一日在病翁所,會一僧與之語,其僧只相應(yīng)和了,說也不說是不是,卻與劉說,某也理會得個昭昭靈靈底禪……及去赴試時,便用他意思去胡說,是時文字不似而今細密,由人粗說,試官為某說動了,遂得舉?!盵8]卷一○四文中的“一僧”所指便是道謙,言下之意,與道謙的交往對于他的科舉之途幫助很大。道謙的老師是大慧宗杲,所修禪法是“看話禪”,亦即“看話頭”,主要是對禪宗公案中禪師的對答進行參究??丛挾U是大慧宗杲對華嚴宗與禪宗的融會,大慧宗杲認為眾生都具有本覺真心,只要經(jīng)過修行,就可去除蔽障,顯明“自性清凈圓明體”。在修習方法上,主張用“常惺惺”的動態(tài)功夫,以令心靈活潑、生動。朱熹后來的諸種學(xué)說,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大慧宗杲的影響。

        總之,朱熹早年致力于佛學(xué)十余年,不但閱讀了大量佛學(xué)經(jīng)典,而且與佛教界僧人往來唱酬,交往頗多,受佛學(xué)思想的影響在所難免。

        二、朱熹對佛學(xué)本體論思想的批判

        在印度大乘佛教般若學(xué)中,“實相”是作為諸法的本原,是指稱萬有本體之語,與佛性、如來藏、自性清凈心、真如等異名而同義。如《成唯識論校釋》曰:“真如……其異名有法界、法性、自性、清凈心、佛性、法身、如來藏等”?!洞蟪似鹦耪摗芬嘣疲骸靶恼嫒缯撸词且磺蟹ń绱罂傁喾ㄩT體,所謂心性不生不滅?!边@里的“真如”即是指諸法之本體,亦即實相。

        兩晉時期是佛教經(jīng)典在中國翻譯的最盛時期,特別是大乘佛教經(jīng)典的大量翻譯與流傳,使得大乘佛教一直在中土佛教中占據(jù)主流地位,隋唐時期尤盛。因此,中國佛教的思維方法主要是大乘佛教本體論的思維方法。如唐代形成的中國化佛教的重要代表性宗派天臺宗,其主要理論即是“性具實相論”,其基本觀點是眾生心中原本具足、具有世界一切萬法與萬有?!睹罘ㄉ徣A經(jīng)·方便品》云:“佛所成就第一稀有難解之法,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薄胺鹦浴薄罢嫒纭薄叭鐏聿亍钡仁恰皩嵪唷敝惷?,盡管“實相”無形無相,名稱不同,但都是諸法乃至眾生以及諸佛之本體。至天臺九祖湛然時,他提出了“一切諸法皆是法界,無非實相,則諸法皆體”,“實相”作為諸法之本體這一思想被更為明確地表述出來。

        另一系中國化佛教的代表禪宗則主張“即心即佛”的“心本體”說,認為“心”是眾生和宇宙的本原。其代表人物是禪宗六祖慧能?;勰苷f:“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外無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萬種法。故經(jīng)云‘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保ā陡秶谄贰罚11]他認為世間萬法皆因心而生,因心而滅,世俗眾生若能識此,便可修成佛道。

        由上可知,中國化佛教繼承了印度大乘佛教的主體思想,都認為人生宇宙萬象是沒有自性、虛幻空寂的。這一思想在動蕩的歷史時期,的確具有麻醉作用,因此受到社會諸多階層的歡迎,隋唐五代佛教發(fā)展迅速與此密切相關(guān)。到北宋二程,他們身兼復(fù)興儒學(xué)的歷史重任,認識到佛教主張?zhí)摶谩⒖諢o的思想本質(zhì),開始對佛教的“空”“無”思想進行批判。二程認為,佛學(xué)“始以世界為幻妄,后亦以天為幻,卒歸之無”[5]408是非常錯誤的,現(xiàn)實世界及其運動變化并非是空幻,而是有其發(fā)展和運行的規(guī)律,并說“天地之間,有生便有死,有樂便有哀”[5]152,“今釋氏以死為無常”[5]408,“安得形而上者與圣人同乎?”[5]141抨擊之激烈,可見一斑。

        朱熹作為二程的四傳弟子,繼承了二程批佛的主張,做出“吾儒萬理皆實,釋氏萬理皆空”的分判,試圖從本體論層面來否定佛教。朱熹以人性論為突破口,從側(cè)面抨擊了佛學(xué)的空無本體思想。朱熹認為,“形有死生,真性常在,某謂性無偽冒,不必言真,未嘗不在,不必言在。蓋所謂性,即天地所以生物之理……何嘗不在?而豈有我之所能思乎?!釋氏所云真性,不知其與此同乎否也。同乎此,則古人盡心以知性知天,其學(xué)固有所為。非欲其死而常在也。茍異乎此,而欲空妄心,見真性,唯恐其而失之,非自私自利而何?!”[12]232在朱熹看來,儒家所謂的性是實、有,佛家則以性為空、無,應(yīng)該批判。他說:“吾儒心雖虛而理則實。若釋氏則一向歸空寂去了。”[8]卷一二六“佛氏所以差,從開初便錯了,如天命之謂性,他卻做空虛說了”[8]卷一二六,認為佛教講“性空”,性無善無惡不符合真理,也不符合邏輯,他說:“如只說天命之謂性,釋氏便不識了,便遽說是空覺……他云不染一塵,不舍一法。既不染一塵,卻如何不舍一法?!盵8]卷三四朱熹認為,佛家把“性空”解釋為“不染一塵,不舍一法”是邏輯矛盾,非?;闹嚒V祆涓M一步認為,“若佛家之說都是無,以前也是無,如今眼下也是無,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大而萬事萬物,細而百骸九竅,一齊都終歸于無,終日吃飯,卻道不曾咬著一粒米,滿身著衣,卻道不曾掛著一條絲”[8]卷三四,顯然這是非??尚Φ?。

        針對佛家主張的空心之說,朱熹說“來示又謂心無時不虛,熹以為心之本體無時不虛,然而人欲己私汨沒久矣,安得一旦遽見此境界乎”[13]卷三○,認為“釋氏見得心空而無理,此(系指儒家)見得心雖空而萬理具備”[8]卷一二六,佛學(xué)之過在于“誤心為性”,其實,“性只是理,有是物斯有是理,子融錯處是認心為性,正與佛氏相似,只是佛氏摩擦得這心極精細,如一塊事物,剝了一重皮,又剝一重皮,至剝到極處無可剝處,所以磨弄得這心粗光,他便認作性。殊不知,這正是圣人所謂心。故上蔡云:‘佛氏所謂性,正圣人所謂心,佛氏所謂心,正圣人所謂意’。心只該得這理,佛氏原不曾識得理這一節(jié),便認知覺運動做性”[8]卷一二六。由此朱熹認為佛家對心的認識是模糊的,指出佛家“只見得個渾淪的事物,無分別,無是非,橫底也是,豎底也是,直底也是,曲底也是,非理而視也是此性,以理而視也是此性。少間用處都差,所以七顛八倒,無有是處……只是他只說得一邊,只認得那‘人心’,無所謂‘道心’”[8]卷一二六。朱熹還批評“釋氏棄了道心,卻去人心之危者而作用之,遺其精者,去其粗者以為道,如以仁義禮智為非性,而以眼前作用為性是也。此只是源頭處錯了”[8]卷一二六。在朱熹等理學(xué)家看來,所謂“心”應(yīng)是指的人的知覺,即能引起人們視、聽、言、動、思的生理器官和感性活動。所謂“性”,應(yīng)是指的那些能支配人們視、聽、言、動、思的“理”。人們一切視、聽、言、動、思都是受“理”支配的,“視有視之理,聽有聽之理,言有言之理,動有動之理,思有思之理”,而這“理”的具體內(nèi)容則是“視思明、聽思聰、貌思恭、言思從、思思?!?。所謂“意”,則是指“心”的發(fā)動,它既可能“循理”,即表現(xiàn)為“正”,表現(xiàn)為善,也可能不循理而“動氣”,即表現(xiàn)為“不正”,表現(xiàn)為惡,而佛教卻恰恰把這一切界線給弄混淆了。他們把“心”看成“性”,實際上是把基于人的生理機制而產(chǎn)生的能視、能聽、能言、能動、能思的感性功能看成“性”,因而得出性無善無惡的結(jié)論;而把“意”則看成“心”,因而強調(diào)“心”不能動,一動則有“惡”,并以此為基礎(chǔ)抽象出他們的“性空”說,認為只要性空、心空、“意”也就不會發(fā)生,也就不會有惡了。

        朱熹還明確指出了佛家性空說的危害,認為佛教既然講“性空”,那么,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等種種情義也都一切皆空,這樣就會使人們“陷于無父無君之域而不自覺”[8]卷三四。按朱熹的說法就是“釋氏說到空處,又無歸著,且如人心,須是其中自有父子、君臣、兄弟、夫婦、朋友,他做得到底,便與父子、君臣、兄弟、夫婦、朋友都不相親。吾儒做得到底,便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兄弟有序,夫婦有別,朋友有信。吾儒只認得一個誠實底道理,誠便是萬善骨子”[8]卷三四。

        綜上所述,朱熹對佛教本體論的批評是深入的,特別是他通過對佛學(xué)心性思想的批判,清晰地折射出了理學(xué)與佛學(xué)二者在本體論上的差異。朱熹對佛教本體論的批評,為其改造傳統(tǒng)儒學(xué)做了很好的鋪墊。

        三、朱熹對佛學(xué)本體論思想的吸收改造與理學(xué)本體論的構(gòu)建

        隋唐五代時期儒學(xué)的式微,與佛道思想的興盛形成了鮮明對比,佛學(xué)的深刻思辨性特征,不但吸引了唐五代時期的儒家知識分子,而且在兩宋時期,也大大引起了士林的共鳴。故而兩宋時期佛學(xué)日隆、禪風彌漫乃水到渠成。儒佛交融與知識分子復(fù)興儒學(xué)的歷史使命,使得兩宋士人對佛學(xué)產(chǎn)生了兩顧依違的態(tài)度。作為理學(xué)集大成者的朱熹也曾在這一矛盾中徘徊掙扎,并最終走上了“明排佛學(xué)暗竊佛學(xué)”的道路。也正是這一道路的選擇,成就了影響封建社會長達700余年的理學(xué)體系的最終完成。理學(xué)的理本論的本體思想是其重要成果之一。

        唐代中后期中國化佛教形成,就本體論思想而言,對后世尤其是理學(xué)影響較大的是華嚴宗和禪宗兩個宗教派別,華嚴宗強調(diào)實相、法界,禪宗強調(diào)“即心是佛”,兩者對后世影響不同。程朱主要受華嚴宗影響較深。華嚴宗有“一真法界”緣起與“四法界”說?!耙徽娣ń纭庇殖7Q為“真如佛性”“如來藏自性清凈心”等,是說世間與出世間的一切事物都是此“一真法界”隨緣的產(chǎn)物,一切客觀事物都是由其派生的。顯然,華嚴宗是將佛性、真如、法界等作為其理論的本體范疇。華嚴宗的這一哲學(xué)思辨對朱熹影響很大。在本體概念上,朱熹將佛學(xué)的“佛性”“真如”巧妙地轉(zhuǎn)換成一種抽象寂然的“理”,認為“萬物皆是一理”,“事事卻有個極致之理”[8]卷八五,“未有這事,先有這理”[8]卷九五,“無天地時,只是理而已”[8]卷一二。旨在說明沒有天地萬物以前,“理”便存在,是萬事萬物的根源;“事”離不開“理”,而“理”卻可以先于“事”而存在。這個“理”不但是神秘的,而且又是神圣的,它可以統(tǒng)攝一切“事”。這樣,朱熹就把“理”看作佛性、真如一樣,是萬事萬物的本源,且是無思無為、寂然不動的,既統(tǒng)攝萬物,又超越萬物。

        華嚴宗還提出“四法界”說,并以“四法界”來詮釋體用關(guān)系。所謂“四法界”即“事法界”“理法界”“理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由于任何事物都是“一真法界”隨緣的產(chǎn)物,是理體之顯現(xiàn),故而萬事萬物不能離開理體而獨立存在。但每一事物又都含攝理之全體,事事都包含理之全體。所以華嚴宗認為“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如《華嚴法界觀門》說:“一理遍于事中,謂能遍之理,性無分限,所遍之事,分位差別,一一事中,理皆全遍,非是分遍,何以故?以彼真理不可分故,是故一一纖塵皆攝無邊真理?!盵14]《華嚴發(fā)菩提心章》亦曰“能遍之理,性無分限,所遍之事,分位差別,一一事中,理皆全遍,非是分遍。何以故?以彼真理不可分故,是故一一纖塵,皆攝無邊真理,無不圓足”,這是說“理”是普遍存在的,而且其本性十分完善、“無不圓足”;但包含有“理”的“事”卻千差萬別;唯其如此,所以,每一件“事”中都包含有完整的“理”,而不是只包含有“理”的某一部分或某一方面。“理”是一切事物的本體,它是永恒的、絕對的,而千差萬別的“事”則都是這“理”的本體的作用、運動的顯現(xiàn)。它們本身是“無體的”、暫時的。這些都涵攝了“一切即一,一即一切”的思想特征?!毒暗聜鳠翡洝肪砣嘣唬骸耙荒钊f年,無在不在,十方目前,極小同大……極大同小……有即是無,無即是有……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薄秹?jīng)·般若品》云:“心量廣大,遍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應(yīng)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去來自由,心體無滯,即是般若?!?/p>

        朱熹繼承了華嚴宗的理事無礙思想,對“理一分殊”思想作了進一步的發(fā)揮和完善。他認為“太極如一木生上,分為枝干,又分而生花生葉,生生不窮,到得成果子,里面又有生生無窮之理,生將出去,又是無限個太極,更無停息”[8]卷七五,即太極之理就像一株大樹,大樹生枝,枝生樹葉和花朵,花朵又結(jié)成果實。這個過程與太極之理化生萬物相類似;由于萬物都是太極之理所化生,故而萬物之中也各自包含有一個完整的太極之理。他還說,“無極而太極,只是說無形而有理”[8]卷九四,“本只是一太極,而萬物各有稟受,又各自全具一太極爾。如月在天,只一而已,乃散在江湖,則隨處可見,不可謂月已分也”[8]卷九四。這就是說,太極之理只有一個,由它產(chǎn)生陰陽二氣,進而派生出萬物萬象,故而萬物萬象中也都稟受了一個完整的太極之理。就像月亮照臨江湖一樣,每個江湖都有月亮的影像,但這眾多月亮的影像都是同一月亮照映的,是不可分的。這是對禪宗“月印萬川”說的借鑒。禪宗一系的永嘉大師玄覺的《永嘉正道歌》說:“一性圓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一月普現(xiàn)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攝。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遂與如來合?!敝祆浣璐藖碚f明“理一分殊”的道理,形象且生動。

        天理是朱熹哲學(xué)的總綱,其吸收佛教的“佛性”“真如”等思想,目的是為構(gòu)建儒學(xué)本體論思想服務(wù)。但“理”作為本體論的概念,如何才能使其與儒家思想結(jié)合起來而發(fā)揮其社會作用,這是朱熹終極關(guān)注的,不管是理事的體用關(guān)系、還是“理一分殊”認識,朱熹最終的目標是將封建綱常倫理納入到“理”之中,并將之作為世界萬物生發(fā)的本體性存在,所以他指出:“宇宙之間,一理而已,天得之為天,地得之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間者,又各得之以為性,其張之為三綱,其紀之為五常,蓋皆此理之流行,無所適而不在?!盵15]卷七○朱熹于此把天理引申為仁、義、禮、智等一系列倫理道德規(guī)范而固定下來,從而使之更加符合封建專制政治統(tǒng)治的需要。不但如此,朱熹還認為“有個天理,便有個人欲。蓋緣這個天理須有個安頓處,才安頓得不恰好,便有個人欲出來”[8]卷一三,因此“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則人欲亡,人欲勝則天理滅”,從而將人欲樹立為封建倫理規(guī)范的對立面。很顯然,這種天理人欲對立的觀點其實就是佛教禁欲主義思想的翻版。因為佛教一向主張禁欲,把人欲當成一切苦難和罪惡的根源,如《法華經(jīng)》即說:“諸苦所因,貪欲所本?!薄度A嚴經(jīng)疏》亦說:“暗于多欲,故沉淪長夜?!辈坏绱?,牟子在其《理惑論》中還明確主張出家弟子應(yīng)該“剃頭發(fā),被赤布”,“棄妻子,捐財貨,須終身不娶”??梢娭祆涞摹按嫣炖恚瑴缛擞钡乃枷朊黠@脈承于佛教的“禁欲”觀。

        本體論思想是哲學(xué)思想的核心內(nèi)容,它決定了哲學(xué)的根本性質(zhì)問題。朱熹正是認識到這一點,所以從批評、吸收、借鑒佛學(xué)的本體論思想著手,用以改造傳統(tǒng)儒學(xué)本體論思想的嚴重貧乏和不足。從批佛到援佛入儒以改造儒學(xué),這是朱熹的極高明處,也是他能夠集理學(xué)之大成的重要原因所在。

        [1]柳宗元集[M].北京:中國書店,2000.

        [2]劉禹錫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

        [3]宋史[M].北京:中華書局,1985.

        [4]廣弘明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5]二程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1.

        [6]黃干.勉齋集[M].文淵閣四庫全書影印本.

        [7]孫叔平.中國哲學(xué)史稿: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8]朱子語類[M].北京:中華書局,1986.

        [9]朱子大全[M].上海中華書局據(jù)胡氏刻本???/p>

        [10]崇安縣志[M].浙江寧波天一閣藏本.

        [11]慧能.壇經(jīng)[M].敦煌本.

        [12]張伯行.續(xù)近思錄[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31.

        [13]朱熹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

        [14]華嚴法界觀門[M].臺灣佛光經(jīng)典叢書,1996.

        [15]朱文公文集[M].四庫叢刊本.

        猜你喜歡
        佛學(xué)本體論理學(xué)
        文理學(xué)人
        《吉林大學(xué)學(xué)報(理學(xué)版)》征稿簡則
        論現(xiàn)代新儒家的佛學(xué)進路
        原道(2019年2期)2019-11-03 09:15:12
        蕅益智旭對《論語》的佛學(xué)解讀
        原道(2019年2期)2019-11-03 09:15:10
        CP論題能為本體論論證提供辯護嗎?
        張栻的本體論建構(gòu)及其體用邏輯探析
        張載哲學(xué)的本體論結(jié)構(gòu)與歸宿
        鄭州大學(xué)學(xué)報(理學(xué)版)
        微電影本體論辨析
        電影新作(2016年1期)2016-02-27 09:16:25
        理學(xué)
        新校長(2016年5期)2016-02-26 09:28:52
        国产一品二品精品在线| 精品久久久无码人妻中文字幕豆芽| 亚洲av无码国产精品色软件下戴| 91久久青青草原线免费| 国产成人精品视频网站| 免费看av网站在线亚洲| 亚洲国产美女精品久久久久∴| 久久久久久久久888| 人妻无码人妻有码不卡| 亚洲成在人线天堂网站|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99老熟妇| 热re99久久精品国产99热| 中文字幕第一页亚洲观看| 欧洲AV秘 无码一区二区三| 少妇人妻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特色视频| 国产亚洲日本精品无码| 精品无码中文视频在线观看| 99在线精品国产不卡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涩涩| 中文字幕人妻被公喝醉在线| 白白色发布会在线观看免费| 国产青榴视频在线观看| 一本大道香蕉视频在线观看| 日本在线视频二区一区| 国产日产亚洲系列首页| 99在线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 欧美奶涨边摸边做爰视频| 日韩a无v码在线播放| 人妻少妇精品无码系列| 色视频日本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综合精品中文字幕| av香港经典三级级 在线| 亚洲精品自拍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黄色一区二区在线看| 国产av一区二区三区传媒|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在线观看 | 亚洲av无码乱码精品国产| 国产自国产在线观看免费观看| 亚洲女同同性少妇熟女| 一区二区三区日本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