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宋代初期的士人議邊與士風

        2015-02-12 08:30:50劉興亮
        天府新論 2015年4期
        關(guān)鍵詞:士人

        劉興亮

        ?

        宋代初期的士人議邊與士風

        劉興亮

        [摘要]宋初士人議邊過程中體現(xiàn)的邊疆觀念主要是對傳統(tǒng)思想的繼承,但在服事觀、華夷觀等層面也出現(xiàn)一定程度的變化,而這種變化則最終導致北宋以后“華夷有別”、“尊王攘夷”等思想更加深入人心。在士風層面,士大夫議邊在整體上反映出當時士風的頹廢、低迷態(tài)勢,但議邊活動本身也助長了士大夫改革時弊、參政議政的熱情,從而使議邊成為砥礪士風的重要推手,而這種推動則足可視為真、仁之際士風發(fā)生轉(zhuǎn)變的重要原因之一。

        [關(guān)鍵詞]宋初;士人;議邊;士風

        提及宋代,“積貧積弱”一詞,幾成大多數(shù)國人歷史認知體系中模式化的記憶。與這種認識相伴而衍生的其它一些命題,諸如重文抑武、士論不張、士尚空談、黨爭不斷、守內(nèi)虛外等等,也廣為社會大眾所熟知。但是近年來,隨著宋史研究的逐漸細化和深入,這些傳統(tǒng)上耳熟能詳?shù)拿},開始逐漸不被學界接受,對宋代研究的反思與再討論已然成當前一個熱點的話題。著名宋史研究專家鄧小南教授《宋代歷史再認識》一文即指出:“宋代處于中國歷史重要的轉(zhuǎn)型期,它面臨著來自內(nèi)部與周邊的諸多新問題、新挑戰(zhàn),并不是古代史上國勢最強勁的時期;但它在物質(zhì)文明、精神文明方面的突出成就,在制度方面的獨到建樹,它對于人類文明發(fā)展的貢獻與牽動,使其無愧為歷史上文明昌盛的輝煌階段?!敝浴皬那拜厡W者的研究論文中,意識到宋代的‘積貧積弱’,特別是鼎峙與戰(zhàn)爭中國勢的不振;而與此同時,卻又在西方流行的史學著述中,注意到費正清( JohnKingFairbank)、謝和耐( JacquesGernet)、伊懋可( MarkElvin)等漢學家對于宋代歷史的極高評價,甚至稱之為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時期”,需要注意兩個層次的問題:“其一,國內(nèi)學術(shù)界對于宋代的認識,基本上是近代以來形成的,包含著當代人反觀歷史的體悟。近代以來的中華民族,飽受列強欺侮,積郁著強烈的民族情感,充溢著建設(shè)強國的期冀。在這種狀況與心境之下,對于‘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憧憬,往往與對于漢唐盛世的懷念聯(lián)系在一起。而西方學者則沒有這種內(nèi)心感受,他們從一種外在的角度觀察中國的歷史。其二,政治史是國內(nèi)學術(shù)界的傳統(tǒng)優(yōu)勢所在,政權(quán)間的角力是我們所關(guān)注的核心問題。西方學者則出自于和我們不同的學術(shù)背景,而更加注重社會史、文化史方面的因素?!薄?〕又如朱瑞熙教授《重新認識宋代的歷史地位》一文認為,以往的史學家對于宋朝的歷史地位的評價“過分強調(diào)北宋對遼朝、南宋對金朝處于劣勢,其實在大多數(shù)時間里,北宋對遼朝、南宋對金朝處于勢均力敵的狀態(tài),雙方皆無攻滅對方的實力。至于宋朝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則不再采用‘封建社會中期’的舊說,而代之以中國古代的‘一個新的繼續(xù)發(fā)展時期’”?!?〕此外,張邦煒《瞻前顧后看宋代》、王曾瑜《宋代文明的歷史地位》、葛金芳《兩宋歷史地位的重新審視》、李裕民《破除偏見:還宋代歷史以本來面目》、李華瑞《宋代“積弱”說再認識》、邢鐵《也談宋代歷史的重新認識》等文也從不同側(cè)面對以往研究中的定論性問題提出了新的看法。①詳見:張邦煒.瞻前顧后看宋代〔J〕.河北學刊,2006,( 5) ;王曾瑜.宋代文明的歷史地位〔J〕.河北學刊,2006,( 5) ;葛金芳.兩宋歷史地位的重新審視〔J〕.求是學刊,2009,( 5) ;李裕民.破除偏見:還宋代歷史以本來面目〔J〕.求是學刊,2009,( 5) ;李華瑞.宋代“積弱”說再認識〔J〕.文史哲,2013,( 6) ;邢鐵.也談宋代歷史的重新認識〔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2014,( 4).

        上述宏觀歷史認識的重新解構(gòu),勢必在具體問題的討論上產(chǎn)生一些新的思考方向與研究范式。僅以宋人議邊活動為例,學術(shù)界對于這一命題的研究由來已久。上世紀三十年代張耀庚即發(fā)文《宋代之邊患》,認為“宋代因鑒于唐代藩鎮(zhèn)為患,故集權(quán)于中央,削弱諸將,致全國除皇帝侍衛(wèi)之外,不留一強者,但集中于京師的禁軍,漸亦以訓練疏忽,流于腐敗。一旦受了外族的侵略,就無法抵抗,受盡了百般侮辱。終宋一代,邊患無已,實為中國民族史上受異族侵略壓迫最嚴重的時代。”作者進而提出,“宋代邊患之格局終促使時人畏于言邊”?!?〕又如林榮貴《北宋與遼的邊疆經(jīng)略》一文認為“北宋與遼都是封建王朝,它們對邊疆民族地區(qū)的施政或用兵,不可避免地存在著種種弊端”,在北宋方面,由于長期的邊疆問題,導致宋人對于邊界的認識,在觀念上日趨內(nèi)斂?!?〕而臺灣學者王明蓀《宋代的內(nèi)外關(guān)系》、日本學者松川健二《宋明的思想》、金成奎《宋代的西北問題與民族政策》、胡玉冰《宋人御夏“議邊”專題文獻述要》、祁琛云《北宋前期朝野對聯(lián)蕃制夏策略的非議及其原因》、李清凌《北宋治理西北邊疆民族的思想和實踐》、方鐵《唐宋元明清的治邊方略與云南通道變遷》、杜芝明《宋朝邊疆地理思想研究》、汪前進《宋代邊疆管理與地圖使用》、湯開建《論曹瑋——兼談宋真宗時期的西北御邊政策》等文雖非專論議邊,但也均對此問題有所涉及。②王明蓀.宋代的內(nèi)外關(guān)系〔A〕.宋史教學研討會論文集〔C〕.臺灣大學歷史系,1993; (日)松川健二.宋明的思想〔A〕.二松學舍大學人文論叢〔C〕.1999,( 3) ; (日)金成奎.宋代的西北問題與民族政策〔M〕.汲古書院,2000;胡玉冰.宋人御夏“議邊”專題文獻述要〔J〕.寧夏社會科學,2004,( 5) ;祁琛云.北宋前期朝野對聯(lián)蕃制夏策略的非議及其原因〔J〕寧夏大學學報,2007 ( 1) ;李清凌.北宋治理西北邊疆民族的思想和實踐〔J〕.河西學院學報,2008,( 1) ;方鐵.唐宋元明清的治邊方略與云南通道變遷〔J〕.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09,( 1) ;杜芝明.宋朝邊疆地理思想研究〔D〕.西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1;湯開建.論曹瑋-兼談宋真宗時期的西北御邊政策〔J〕.北方民族大學學報,2013,( 5) ;汪前進.宋代邊疆管理與地圖使用〔A〕.輿地考古與史學新說-李孝聰教授榮休紀念論文集〔C〕.中華書局,2012.除上述所列,與本文議題有所牽涉的論文還有很多,但這些成果論述重點多與本文主旨關(guān)系并不密切,故此處不再逐一羅列??v觀上述研究成果,大多將立論之基礎(chǔ)置于宋代邊患的大背景下進行考慮,這固然不錯,但是對于議邊活動的具體情形,則多未作詳細梳理。而在這種研究積淀下,貿(mào)然得出因邊患而促使時人畏于言邊,及宋人言邊之論日趨內(nèi)斂等觀點,似有所不妥。著名學者包偉民教授曾指出,“宋代歷史與現(xiàn)代社會科學的研究對象畢竟存在著顯著差異,后者的理論方法不可能不加修正地套用到前者上面”〔5〕,因此,對于宋人的議邊活動有必要將其重新置于宋代歷史的實境中進行考量,并且需綜合考慮多方面因素,分別作出專題研判?;谏鲜龇N種情況,本文擬對這一議題加以探查,為避免內(nèi)容龐雜,則僅將研究范圍圈定于宋初三朝,同時出于凝練主題之需要,重點關(guān)注當時士風與議邊活動的關(guān)系,議邊言論所反映的邊疆觀念以及議邊言論本身的走向等問題。③對于宋初士風的研究,目前專題成果甚少,就筆者寓目,僅見郭學信.略論北宋初期的士人風貌〔J〕山東社會科學,2003,( 2) ;王祥.試論柳開的古文、古道與宋初士風〔J〕北方論叢.2004,( 1) ;馬茂軍.論宋初百年士風之演進〔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2004,( 4) ;陳峰.柳開事跡與宋初士林的豪橫之氣.人文雜志,2012,( 4)等文,而對于就士風與議邊關(guān)系之論題,尚不見專文予以考察。

        一、有關(guān)宋初士大夫群體的議邊活動

        眾所周知,北宋建國以后,不但與北方遼國互相對峙,在西北邊境地區(qū)亦與吐蕃、黨項等部族勢力互相征戰(zhàn)。在嚴重的外患面前,自宋初開始,士大夫們就多參與對敵方針政策的制定與決策,留下了很多有關(guān)邊事方面的議論,這些議論廣泛見載于宋代正史、士人文集、筆記以及外交文書之中。為便于下文討論,姑將議邊言論分對北邊(對遼議邊)、西邊(對吐蕃、黨項議邊)兩類,分而述之。

        (一)宋初士大夫的北邊言論

        宋太祖時期,趙匡胤大力延攬士人,不但對前朝遺臣優(yōu)加恤養(yǎng),而且通過薦舉、布衣上書等方式,吸納草澤遺隱進入政權(quán)。但這一時期,武風尚烈,士人總體地位不高,人數(shù)不多,因此能參與北邊議論者,自然為數(shù)寥寥。史載,開寶二年(公元969年)五月,宋太祖分兵攻打北漢,但契丹隨即增援,變數(shù)陡增,太祖首次下詔議邊。太常博士李光贊上言:“陛下應(yīng)天順人,體元御極,戰(zhàn)無不勝,謀無不臧,四方恃險之邦,僭竊帝王之號者,昔與中國為鄰,今與陛下為臣矣。蕞爾晉陽,豈須親討!重勞飛挽,取怨黔黎,得之未足為多,失之未足為辱?!庇盅浴皣屹F靜,天道惡盈。所慮向來恃險之邦,聞是役也,竭府庫之財,盡生民之力,中心踴躍,各有窺覦?!薄?〕太祖覽其奏,又以其議詢問宰相趙普,趙普則乘勢提罷兵之說,考慮師出無功,太祖終究從其請。

        至太宗時期,朝廷一意倡文事、重科舉,獎掖文臣,故從太宗時起,言邊事者驟增。太平興國五年(公元980年),遼侵雄州(今河北雄縣),宋軍力戰(zhàn),終“破契丹萬余眾,斬首三千余級。”戰(zhàn)報傳來,群情振奮,有武將提出乘勢取幽冀之地,太宗亦心動,命將已畢,又令翰林學士李昉等獻邊策,然李昉等人均以“幽薊之壤,久陷敵人,慕化之心,倒懸斯切”為說,提出“今若擁百萬橫行之眾,吊一方傒后之民,合勢而攻,指期可定。其如大兵所聚,轉(zhuǎn)餉是資,且河朔之區(qū),連歲飛挽,近經(jīng)蹂踐,尤極蕭然,雖偶薦于豐穰,恐不堪其調(diào)發(fā),屬茲寒冽,益復罷勞。況今小寇宵奔,邊陲寧肅,若親巡塞下,震耀威容,固足懼彼殘妖,亦恐勞于大舉?!薄?〕太宗得奏,猶遲疑。左拾遺、直史館張齊賢進而上書告誡,雁門等地所爭只為小利,“方今海內(nèi)一家,朝廷無事?!鼻液訓|初平,人心未固,不應(yīng)再思戰(zhàn)事,朝廷只需“守要害,增壁壘,左控右扼”,以備契丹而已?!?〕河北南路轉(zhuǎn)運副使田錫更引經(jīng)據(jù)典,極力勸阻,其言:“圣人不務(wù)廣疆土,惟務(wù)廣德業(yè),聲教遠被,自當來賓?!庇盅?,“夫動靜之機,不可妄舉。動謂用兵,靜謂持重。應(yīng)動而靜則養(yǎng)寇以生奸,應(yīng)靜而動則失時而敗事?!薄?〕此次議邊,前后達數(shù)月,上書者人數(shù)眾多,但請戰(zhàn)者甚少。

        到了太平興國八年(公元983年)十一月,高陽關(guān)捕得契丹生口,宋太宗又有輕遼之心,提出“周世宗及太祖皆親征不利,朕決取之,為世宗、太祖刷恥。”及聞此言,剛擢升宰相的宋琪即勸阻,“臣少陷北庭,備知戎馬之數(shù),自晉末始強盛,然種族蕃多,其心不一。自石嶺關(guān)之敗,平繼元,緣邊諸郡,頻有克捷。以臣度之,其部下攜貳必矣,國家不須致討,可坐待其滅亡?!薄?0〕而后,太宗與其談及后晉之時,馮道屈身事遼之恥,宋琪又言:“晉高祖遣馮道奉使,張筵送之,親舉酒灑涕曰:‘達兩君之命,交二國之歡,勞我重臣,之彼窮塞,息民繼好,宜體此懷,勿以為憚也?!暗阑?,有詩曰:‘殿上一杯天子泣,門前雙節(jié)國人嗟。’”而今宋遼間出現(xiàn)“亭鄣肅清,生靈安泰”〔11〕的景象,就正是馮道委身奉遼而換取的成果。太宗征遼之念遂寢。

        及至雍熙三年(公元986年),知雄州賀令圖與其父岳州刺史懷浦及文思使薛繼昭,軍器庫使劉文裕,崇儀副使侯莫、陳利用等一干武將再引邊議。其相繼上書認為,“自國家伐太原,而契丹渝盟,發(fā)兵以援,非天威兵力決而取之,河東之師幾為遷延之役。且契丹主年幼,國事決于其母,其大將韓德讓寵幸用事,國人疾之,請乘其釁以取幽薊。”太宗令群臣集議,給事中、參知政事李至提出,“幽陵,戎之右臂,王師往擊,彼必來拒。攻城之人不下數(shù)萬,兵多費廣,勢須廣備糇糧。假令一日克平,當為十旬準計,未知邊庾可充此乎?又戎城之旁,坦無陵阜,去山既遠,取石尤難,金湯之堅,非石莫碎,則發(fā)機縋石,將安得乎?”〔12〕明確反對興師北伐。此次,宋琪又長篇上書,備述利害。武勝節(jié)度使兼侍中趙普更認為,遼人“誠非我敵,蓋遷徙鳥舉,難得而制。自古帝王,置之度外,任其隨逐水草,皆以禽獸畜之。”朝廷只有與遼國“安和寢膳,惠養(yǎng)疲羸,長令外戶不扃,永使邊鋒罷警,自然殊方慕化,率土歸仁,料彼契丹,獨將焉往,又何必勞民動眾,賣犢買刀。有道之事易行,無為之功最大,如斯吊伐,是謂萬全?!辈⒊藙莨糁鲝埛ミ|者,指此輩“必邪謟附會,蒙蔽睿聰,致興不急之兵,頗涉無名之議?!薄?3〕直至雍熙四年(公元987年),太宗詔詢文武,求御戎之策,士大夫仍多以“不用干戈,不勞飛挽,為萬世之利”〔14〕為說,極力勸說太宗少動干戈。

        至端拱二年(公元989年),太宗雖已至暮年,但仍心存恢復舊疆之念,他最后一次下詔令朝臣議北邊之事,此次上書者共有四人,其中戶部郎中張洎上疏認為:“備御之術(shù),簡冊具存。或度塞以鏖兵,或和親而結(jié)好,或誘部落以分其勢,或要盟誓以固其心,謀議紛紜,咸非得策。舉其要略,唯練兵聚谷,分屯塞下,來則備御,去則無追,是矣?!薄?5〕右拾遺、直史館王禹偁認為,遼國之國力,不及于漢朝時之匈奴,至于其撓亂邊土的能力,亦非常有限,論及御邊,朝廷只需“在外任其人,而內(nèi)修其德”〔16〕而已。知制誥田錫認為“設(shè)如人欲理身,先理心,心無邪則身自正;欲理外,先理內(nèi),內(nèi)既理則外自安”,并建議“邊上動,由朝廷動之,邊上靜由朝廷靜之。任賢相于內(nèi),則百職舉而紀綱正。委良將于外,則四夷靜而邊鄙安?!薄?7〕得此眾議,太宗雖不擬興兵,但仍掛懷邊事,故是年九月,太宗在委任王化基為右諫議大夫、權(quán)御史中丞時,又以邊事問詢。王化基本身與宋琪相友善,故再以宋琪之說勸誡,“治天下猶植樹焉,所患根本未固,根本固則枝干不足憂。今朝廷治,邊鄙何患乎不安?!薄?8〕

        再以后太宗本身已不擬攻遼,言邊者日少。據(jù)《續(xù)資治通鑒長編》(以下簡稱《長編》)所記,淳化元年(公元990年)以后,僅有太仆少卿張洎上疏言邊事,然其所謂“國家暫時降屈,以濟艱屯,而取亂侮亡,其則何遠”〔19〕的觀點,也基本只是老調(diào)重彈。

        真宗朝以后,宋遼之間再生變數(shù)。景德初年,面對遼國大兵壓境之勢,士大夫們邊事之議再度集中。如澶淵之盟訂立之前,陳堯叟奏請,“江河皆撤去浮橋,舟船皆收南岸?!薄?0〕王欽若則請派人與遼議和,滿足遼方一切要求,不可輕開邊隙。二人還一度請真宗遷都吳、蜀以避遼兵。朝中士大夫“惟寇準勸親征。”〔21〕盟約訂立后,士大夫議邊言論雖有所減少,但所論觀點仍一以貫之,那就是盡可不求生事。如天圣初,“契丹遣使請借塞內(nèi)地牧馬,朝廷疑惑,不知所答?!闭芦I太后命肩輿王欽若入殿,欽若遂以真宗咸平年間,契丹侵疆,亦無書信為由,認為“不與則示怯,不如與之?!薄?2〕對此,清人王夫之直言不諱地批評,“盈宋之庭,琤琤自命者充于班序,曾無一人能知準之所恃,而驚魂喪魄,始撓其謀,終妒其功,高瓊、楊億以外,皆巾幗耳。后之論者曰:‘準以靜鎮(zhèn)之也?!来嫱鰶Q于俄頃,天子臨不測之淵,而徒以靜鎮(zhèn)處之乎?則論者亦馮拯、王欽若之流匹,特見事成而不容已于贊美,豈知準者哉?無所見而徒矜靜鎮(zhèn),則景延廣十萬橫磨之驕語,且以速敗,而效之者誤人家國,必此言矣?!薄?3〕王夫之此語,對滿朝朱紫萎靡畏事的分析,可謂頗有見地。

        (二)宋初士大夫的西邊言論

        對于西邊,太祖時期尚稱和平,因黨項、吐蕃等并未壯大,不足以構(gòu)成威脅,故士大夫議論中少有言及者。隨著太平興國七年(公元982年),黨項首領(lǐng)李繼遷,率其親黨數(shù)十人奔走地斤澤(今內(nèi)蒙古巴顏淖爾湖一帶)公然反宋,士大夫?qū)ξ鬟叺淖h論才逐漸呈現(xiàn)。

        雍熙元年(公元984年),保安軍(今陜西志丹縣)奏獲李繼遷母。太宗很高興,急召樞密副使寇準入見,寇準主張殺之以儆效尤。宰相呂端得知后,以“邊鄙常事,端不必與知,若軍國大計,端備位宰相,不可不知也”為由,極力反對,并認為“宜置(李繼遷母)于延州,使善養(yǎng)視之,以招來繼遷,雖不能即降,終可以系其心,而母死生之命在我矣?!薄?4〕在呂端等人的一再請求下,李母終得善待。

        此次重創(chuàng)李繼遷后,呂端等人本以為“夏州蕃部并已寧謐,向之強悍難制者,皆委身歸順。”〔25〕孰料,不久以后李繼遷即重整族帳,又自強盛,不但與契丹結(jié)親,而且脅迫吐蕃共抗宋廷。有鑒于此,宋太宗多次出兵,但卒無成效。

        端拱元年(公元988年)趙普上奏,請以李繼捧為夏州刺史,充定難軍節(jié)度使,夏、銀、綏、宥、靜等州觀察處置押蕃落等使,厚加賞賜,以示羈縻,令其伺機與李繼遷相攻,以使宋方坐收漁翁之利。

        淳化五年(公元994年),李繼遷又攻掠靈州及通遠軍所轄部分堡寨,宋太宗怒道:“保吉(李繼遷)叛渙砂磧中十年矣,朝廷始務(wù)含容,賜以國姓,授以觀察使,賜予加等,俸入優(yōu)厚,仍通其關(guān)市,又以綏、宥州委其弟兄,可謂恩寵俱隆矣。乃敢如是。”〔26〕遂決定出兵征討。宋琪再上奏,“黨項號為小蕃,非是勁敵,誠如雞肋。若得出山布陣,止勞一戰(zhàn),便可蕩除。深入則饋運艱難,窮追則窟穴幽邃,莫若緣邊州鎮(zhèn),分屯重兵,俟其入界侵漁,方可隨時掩擊,非惟養(yǎng)勇,亦足安邊?!薄?7〕實際上,宋琪此言,意在羈縻、姑息,而這也代表了當時多數(shù)上書者的意見。

        但是,就后續(xù)事態(tài)發(fā)展來看,士大夫們的姑息之言并未換得李繼遷誠心歸附。及至至道元年(公元996年)三月,李繼遷多次亂邊。太宗忍無可忍,竟至咒罵其“游魂孤孽,貪利忘義?!薄?8〕客觀地說,自此時起由于李繼遷羽翼漸豐,宋廷早已無法一戰(zhàn)而將之蕩平,太宗咒罵只是發(fā)泄心中怨怒而已。后來,他與宰相們談西北邊事,言:“繼遷負固不庭,嘯聚邊境,朕君臨四海,須與含容?!痹紫鄠儎t隨聲附和說,只要厚結(jié)沿邊蕃部,且斷其供給,則“繼遷率烏合之眾,往來沙磧,猶困獸處于檻穽,但自跳躍,豈能為人患乎?”〔29〕至此,不求生事的心理早已在宋廷上下占據(jù)了主導地位。

        至宋真宗繼位,李繼遷勢力更為強大,逐漸開始由小規(guī)模騷擾,變?yōu)槎喾匠鰮簦瑧?yīng)該說時局已經(jīng)非常嚴重。然局勢雖危,士大夫們言行與之前并無二致。如咸平二年(公元999年)朝廷集議西邊,京西轉(zhuǎn)運副使、太常博士、直史館朱臺符即認為,“繼遷當自革心而束手,是一舉而兩獲也。西北無事,然后備邊之兵可議減省。夫邊兵省然后費用可節(jié),費用節(jié)然后賦斂可緩,賦斂緩然后黎庶可安,黎庶安,然后政化可致。原其根本,非他也,在安邊弭兵而已?!薄?0〕同年十二月,真宗以李繼遷久叛,又詢邊策于宰相李沆,李沆認為:“繼遷不死,靈州非朝廷有也。莫若遣使密召州將,使部分軍民空壘而歸,如此則關(guān)右之民息肩矣?!痹自偃?,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真宗與王欽若等人議西邊,曰:“德明屢言西涼府元屬部內(nèi),見各納質(zhì)及人使往來,且繼遷因攻西涼為其所斃。今德明意將阻絶六谷,使不得預(yù)緣邊屬戶,朝廷若不綏撫,則德明足以復仇?!薄?1〕并決定以六谷書付張崇貴令諭李德明。真宗意圖很明顯,旨在安撫黨項勢力與諸蕃部族,使雙方盡量保持相安無事狀態(tài),防止其因失和而危及宋邊。對于此次集議,王欽若等人是何態(tài)度,史不見書,但是從后來政令施行效果來看,應(yīng)該是經(jīng)過了上述諸人的附和。

        二、議邊言論所見邊疆觀念與士風狀況

        僅就以上言辭來看,宋初士大夫的議邊不可謂不頻繁,言論亦不可謂不熱烈,由此看來,以往所謂的畏言邊事之說,自無從談起。而就議邊觀點而言,士大夫觀點大體可歸為兩類:第一類即如寇準等人所主張的堅決與之抗衡,以戰(zhàn)止戰(zhàn)。第二類則是希望能夠姑息容忍,維持現(xiàn)狀。而就第二類觀點而言,又有三種不同的思維。一種大抵認為遼、夏等所據(jù)為邊鄙之地,蠻夷之類,不堪教化,與之爭斗實不獲其利。這種思維實際上在一定程度上繼承了歷代以來對“西部地理認識的神異化傾向?!薄?2〕其一些言論的依據(jù)尚未完全擺脫六朝、隋唐士大夫心目中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的地理偏見和種族歧視。第二種認為,邊界之地輕開,則勞師費力,不利于國內(nèi)的修養(yǎng)生息。第三種認為邊境民族狡狠、武風濃烈,自古以來就無法將其徹底清除。另外,從前文所列言辭即可看出,終于宋初三朝,持第一種觀點的士大夫少之又少,大多數(shù)人還是希望能夠維持現(xiàn)有局面,不喜生事,而這一切正鮮明地反映了時人的邊疆觀念,并間接反映了當時的士風狀況。

        (一)邊疆觀念

        學界一般認為,“在古代中國,邊疆觀是隨國家的產(chǎn)生而逐步產(chǎn)生,隨國家的發(fā)展而發(fā)展起來的?!比鐚⑦吔斫鉃閯澐植煌谓y(tǒng)治的界限,那么,“中國古代傳統(tǒng)邊疆觀就是古人對不同范圍與層次的內(nèi)外關(guān)系認識的總結(jié)。服事觀和華夷觀從兩個不同的角度較為集中地反映了古人對邊疆內(nèi)外關(guān)系的認識?!雹亳R大正,劉逖.二十世紀的中國邊疆研究:一門發(fā)展中的邊緣學科的演進歷程〔M〕.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7: 34.相似觀點還見于(馬大正主編.中國邊疆經(jīng)略史〔M〕.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 436-442;戴逸中國民族邊疆史研究〔A〕.國家教委高校社會科學發(fā)展研究中心編:中外歷史問題八人談〔C〕.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8: 230.)等著作。因此,對于宋初士大夫議邊言論中所反映的邊疆觀念,又實可集中于服事觀和華夷觀兩種核心體系中予以討論。

        “服事觀是從一個政治中心對不同地區(qū)實施不同程度的管轄,和不同地區(qū)對一個政治中心承擔不同程度的義務(wù)的角度著手認識邊疆的?!本退纬醴掠^來說,士大夫雖然在邊事紛爭中提出了不同的應(yīng)對措施,但是,就其言論根源,大多服膺于自先秦以來形成的服事觀念,②最早提出服事觀的是《尚書》。《尚書·禹貢》言:“五百里甸服,百里賦納總,二百里納铚,三百里納秸服,四百里粟,五百里米。五百里侯服,百里采,二百里男邦,三百里諸侯,五百里綏服,三百里揆文教,二百里奮武衛(wèi)。五百里要服,三百里夷,二百里蔡。五百里荒服,三百里蠻,二百里流?!边@就是一般所謂的五服之說。除此之外,《周禮·夏官司馬·職方》中還記載有九服之說。但無論是五服還是九服,其所規(guī)定的王畿與四方的服事關(guān)系是確定的。均是以宋廷作為單一的統(tǒng)治中心出發(fā)點,再由近及遠地將理想中的統(tǒng)治地域推向四方。這種服事觀念實際就是傳統(tǒng)上從核心逐漸向四周擴散的政治結(jié)構(gòu),這不僅與中原王朝歷代以來延續(xù)的邊疆統(tǒng)治政策是一脈相承的,而且也忠實地反映了北宋初期的邊疆政治形勢,即由盛唐之授官拜爵之治到唐末五代之羈縻而治,再到入宋之并立不治。③本文此處所謂的不治,主要是就契丹族統(tǒng)治疆域而言,對于黨項、回鶻、吐蕃地域,宋初仍然在一定程度上維系了羈縻統(tǒng)治。自宋初以來,中國社會的形勢較之以往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④對于這種變化,中外學界都早有定見。傅斯年先生早在上世紀初期,即發(fā)文認為“宋三百年間,盡是漢風。此其所以異于前代者也。就統(tǒng)緒相承為言,則唐宋為一貫,就風氣異同以立論,則唐宋有殊別,然唐宋之間,既有相接不能相隔之勢,斯惟有取而合之,說明之曰‘第二中國’?!痹斠?傅斯年.中國歷史分期之研究〔A〕.史學方法導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而日本學者內(nèi)藤湖南、宮崎市定等人將這種變化歸為“唐宋變革論”并加以引證,產(chǎn)生較大學術(shù)影響。但是,這種變化并未改變服事觀作為士大夫階層處理邊疆民族問題的思想基礎(chǔ)。趙宋立國后,隨著士大夫階層的漸次崛起,以及儒家思想的進一步傳播,士大夫?qū)λ瓮楹诵?,四夷為藩輔,即“一點四方”的空間秩序觀念的認同感進一步強化,故在具體實踐層面,諸如“來則納之,去則不追”、“鼓勵朝貢以收羈縻之效”、“厚往而薄來”等觀點,在邊事議論中才大行其道。同時需要注意的是,宋初士大夫在服事觀上雖然有繼承傳統(tǒng)的一面,但是,由于契丹人所建遼國的存在始終是其無法抹去的夢魘,故宋初士人的服事觀相較于前朝又有所不同,那就是對于西邊事務(wù),尚能夠秉持傳統(tǒng),嚴守單一政治核心觀念。如真宗即多次提出諸如“長撫西夏,為吾信臣”〔33〕的想法,而現(xiàn)存《宋大詔令集》中也保存有多篇諸如《賜甘州回紇天圣五年歷日勑書》、《甘州外甥回紇可汗王夜落隔可特進懷寧順化可汗王制》、《趙懷徳加恩制》等對西邊諸族敕封的詔令,從中不難看出宋廷上下“荒服之外,無非藩屬”的邊疆意識。

        然而對于北邊,因為政治上的完全并立,且在一段時間內(nèi)約為兄弟之邦,因此,傳統(tǒng)的“一點四方”觀念,在士大夫的言論體系中不完全適用,而與之相對應(yīng)的是“北朝”、“南朝”觀念,逐漸開始流行,如時人即言“北朝與南朝歡好既久,縱有間言,南朝不疑也。凡疑不可有,有則兩情不通,而奸人得逞其離間之計,若兩朝洞達此理,自然無事?!薄?4〕當然,這種觀念的出現(xiàn),從一方面來看,固然是宋遼雙方在政權(quán)觀念上互為正朔,互相認同的一種靈活變通,但是,單就宋人而言,卻無形中造成一些士大夫思想的自我矮化,進而可能會直接導致他們在邊事議論中更易于產(chǎn)生保守觀念。

        與服事觀相較,華夷觀是從華、夷雙方自身所處不同地域的角度來思考問題,其中也涉及到民族身份的認定問題。如果說在服事觀層面,宋初士人思維并非盡能一致,迫于現(xiàn)實將西邊、北邊分而待之的話,那么在華夷觀問題上,則完全繼承了傳統(tǒng)觀念,即如宋初名儒石介所總結(jié)“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國,居天地之偏者曰四夷。”〔35〕而且對于華夷秩序的認定,自宋初開始就日漸嚴格,無論是李昉、宋琪還是寇準、張洎,其邊事觀念中均存在明顯的華夷之防的思維前提。正如傅樂成先生所言:從安史之亂開始,“夷夏之防亦因而轉(zhuǎn)嚴,然一種具有悠久傳統(tǒng)之觀念,往往不易于短時間完全改變,故有唐后期國人之夷夏觀念,尤不若宋人之嚴?!薄?6〕從士大夫議邊言辭來看,無論是對于北邊的遼國、還是西邊的西夏、吐蕃等,宋初士大夫?qū)嶋H均以夷狄待之,從而在政治、軍事影響均不及的情況下,以文化中心主義來完成對自己政權(quán)優(yōu)越性的確認。而這種變化在葛兆光先生看來則是“在自我中心的天下主義遭遇挫折的時候,自我中心的民族主義開始興起?!薄?7〕應(yīng)當說,士大夫議邊活動的頻繁,源自于周邊民族政權(quán)的存在和強大,而這種外敵的強大,則助長了士大夫的危機意識,從而加深了他們對華夷秩序的認同與強化,進而導致北宋立國以來春秋之學與尊王之學的興盛,并最終使特定士風的形成及風氣變革逐漸成為一種可能。

        (二)士風狀況

        客觀地說,宋初士大夫多為五代遺臣,此輩既經(jīng)歷過五代亂局,自會產(chǎn)生一種“貴不如賤。富不如貧,智不如愚,仕不如閑”的悲觀心態(tài),〔38〕大多數(shù)人就會不自覺地滑入“貪利祿而不貪道義,要做貴人而不要做好人”〔39〕的泥潭而不能自拔。清人楊以貞《志遠齋史話》評價說:“宋初士大夫多茍賤,故取輕人主如此,然非宋無禮義之防也。承五代之后而其毀節(jié)滅義之風,未盡革也。”〔40〕對于宋初出現(xiàn)的這種風氣狀況,郭學信認為除受五代遺風影響之外,還當與“宋初統(tǒng)治者的治國方略黃老思想以及清凈致治的為政方針有關(guān)?!薄?1〕張邦煒則指出“貪利祿實可視為北宋士大夫的劣根性?!薄?2〕而這正是宋初帝王強化專制權(quán)力,一手控制士論所帶來的負面結(jié)果。

        縱觀宋初歷史,“士大夫的地位本身并沒有后世追述的那樣高,以武力起家的宋太祖有較為強烈的獨斷能力?!雹倭秩鸷蚕壬爬ㄋ纬鯕v史特點時認為:“宋代文治,雖云肇自太祖,實成于太宗,然太宗求治心切,為政頗流于獨斷,宰臣循默,備位而已?!睂嶋H上此語所指,也無意間道明了北宋初期士風的狀況。詳見林瑞翰.宋代政治史〔M〕.臺北:正中書局,1989: 68.很多政策的制定,并不需要士大夫群體與之共謀,反倒處處信任武臣。②對于這種現(xiàn)象,時人韓元吉即曾言:“臣聞祖宗朝最重武臣,親民資序必歷親民始得擢用,與文臣改官親民事體略等?!眳⒁娔蠞炯滓腋濉睲〕.文淵閣四庫全書( 1165冊)〔Z〕.臺北: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6: 140.宋太宗上臺以后,雖日漸重視文士的作用,在祿秩制定以及取士政策方面大開方便之門,且做出了“天下廣大,卿等與朕共理”〔43〕,以及“天下至廣,藉群材共治之”〔44〕等許諾。但朝政決策,則往往不以士大夫勸諫為據(jù),士人如若犯罪仍有殺身之虞。僅《長編》所載,士人宋惟忠因私習天文,慘遭屠戮。河南府進士李靄,因不信釋氏,“著書數(shù)千言,號《滅邪集》”〔45〕,被判決杖,流配海島。此外,還有如監(jiān)察御史楊士達、監(jiān)察御史閭邱舜卿等很多士大夫也都先后以各種罪名遭到誅殺。在如此政治生態(tài)面前,士大夫為政自然心存茍安,小心緘默。如宰相呂蒙正為政以寬簡自任,太宗問“幸門如鼠穴,何可塞之!但去其甚者,斯可矣。近來綱運之上,舟人水工有少販鬻,但不妨公,一切不問,卻須官物至京無損耳?!眳蚊烧齽t對曰:“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小人情偽,君子豈不知?但以大度容之,則庶事俱濟……陛下如此宣諭,深合黃、老之道。”〔46〕又如呂端,號為雅重,凡事多不見其主張,張洎遂越次上章認為,呂端備位廊廟,“上有所詢,端等緘默不言,深失吁謨之體。”呂端則反駁“洎欲有言,不過揣摩陛下意耳?!薄?7〕因為為政者心存茍安,小心緘默對未來沒有信心,其所引薦之人自多此類。

        當然,宋初諸帝實際很想振作士風,如針對朝堂緘默風氣,宋太祖就試圖通過鼓勵言事,加以扭轉(zhuǎn)。他提出“取才之道,蓋非一端。近以諸道攝官,悉令罷去,又慮洊更民政,或著吏能,雷同遐棄,良可惜也。宜委有司按其歷任,經(jīng)三攝無曠敗,即以名聞。受偽署者不在此限?!薄?8〕宋太宗則針對奔競風氣,對宰相宋琪直言:“前代帝王多以尊極自居,凜然顏色,左右無敢輒進一言。朕每與卿等欵曲,商搉時事,蓋欲通上下之情,無有所隱。卿等直道而行,杜絕請托,勿以眾口鑠金為慮?!薄?9〕

        僅以議邊為例,宋初帝王就均有意據(jù)此發(fā)現(xiàn)慷慨敢言之士,凡有言邊事者多會被破格提拔。如太祖朝的比部郎中張全操,本不為人知,官資甚淺,但正是因為其“慷慨敢言外事”,太祖遂“甚寵遇之,命知靈州(今寧夏靈武西南),委以邊事?!薄?0〕又如,端拱二年(公元989年),太宗詔文武群臣各陳備邊御戎之策。右正言、直史館河南溫仲舒因首先上章,太宗為提振士風,遂賜溫仲舒金紫。監(jiān)察御史王濟與太宗議邊,并著《備邊策十五條》以獻,時適逢大理寺缺員,太宗感嘆王濟“剛正不回”,“似有特操”〔51〕,于是降旨令其充缺。而歷仕太宗、真宗兩朝的寇準,之所以能很快獲得拔擢,正是因其敢有作為,不尚茍且有關(guān)。

        當然,某種風氣一旦形成,即有其延續(xù)性。從這個角度來講,五代以來士人不講士節(jié),荒唐無恥之行,自會波及宋人。如此一來,宋初士大夫也就談不上像后世那般忠君報國,亦無意于自我約束。對于這一點,就是那些被后世稱頌的所謂名臣亦有所缺。而以上現(xiàn)象與宋初帝王姑息隱忍的統(tǒng)治策略也不無關(guān)系。開寶三年(公元970年),宋太祖設(shè)宴廣政殿,“太子太師王溥、太子太傅武行德、左金吾衛(wèi)上將軍王彥超,皆醉酒失儀,為御史劾奏,詔釋之。”〔52〕王溥位居群臣之首,為士大夫之表率,其行為如此,在仁宗以后的宋代政壇中是絕難想象的。宋初士大夫諸如此類的言行還有很多,又比如孟州進士張兩,因兩試吏部不合格,遂縱酒大罵于街衢,完全不顧身份形象。然與王溥、張兩相比,更多的士人則是要么尋花問柳,飽食終日;要么追求上位,奔走權(quán)要之門。在某些場合,甚至看似正常的議邊也會變成士人晉升手段之一。如太平興國時太宗赴大名府督師,“方渡河,有持手版衣綠邀車駕者,前驅(qū)斥之,不退,號呼道旁,自言獻封事,上(太宗)令取視,乃臨河主簿宋捷,上甚喜,即以為將作監(jiān)丞。”〔53〕又如宋軍出師北漢,左拾遺宋白急獻《平晉頌》一首,并最終因此“與右補闕郭贄并為中書舍人。”〔54〕實際上此輩既為利來,故多不求振作,一旦獲利又復循默自得。對此,太宗曾感嘆,“朕孜孜聽政,所望日致和平。而在位之人,始未進用時,皆以管、樂自許。既得位,乃競為循默,曾不為朕言事。朕日夕焦勞,略無寧暇。臣主之道,當如是耶?”〔55〕據(jù)有學者統(tǒng)計,宋太宗朝共用宰臣薛居正、沈義倫、盧多遜、趙普、宋琪、李昉、呂蒙正、張齊賢、呂端等九人。除了盧多遜有專政之跡、趙普剛毅專斷外,“其余人等在史料記載中的共同特色,正是循默守位。”〔56〕

        值得注意的是,從議邊活動我們可以看出,宋初士風中亦曾有后世少有的一些狀況。如這一時期士大夫多具武風,這雖是特殊歷史階段所造就的人才,但很符合當時帝王政權(quán)革新思路,即太宗所謂“五代方鎮(zhèn)殘虐,民受其禍,朕令選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薄?7〕些人很受皇帝的青睞。如巴蜀初平,辛仲甫權(quán)知彭州,后又被任命為西川兵馬都監(jiān),并于御前試射。史載,太宗初見其面,即問:“能擐甲否?”辛仲甫以“臣在郭崇幕府,屢從征討,固嘗被介冑矣”〔58〕為對,太宗大喜,以為得士。又如王明,本科舉出身,以其有武力用為刺史,并放言“若公勤不懈,不日亦當為牧伯也?!薄?9〕當然,此類士大夫絕非士人主體,但正是他們的出現(xiàn),在一定程度上消弭了五代以來文武之間緊張對立的關(guān)系,對于消除社會有關(guān)“士惟能文者,未必能武”〔60〕的一般認識亦不無好處。

        當然,若將這里所論述的宋初士風置于更為宏大的歷史場景,將其與同為漢人所建立的唐、明二代進行對比,我們或許還可以發(fā)現(xiàn),宋初士風決然不同于前此二者。錢穆先生曾說“唐代士人,一面在北朝吏治與南朝文學的兩種風氣轉(zhuǎn)換之下徘徊,一面則在貴族門第與白衣庶族的兩種勢力消長之下鼓蕩。”〔61〕受錢先生影響,陳弱水曾將初唐士風歸結(jié)為“孝悌行為與出世情懷”。即言當時“士風傾向進取,絕少有萎靡之象”?!?2〕至于明初士風,卻正好相反,在朱元璋強力打壓之下,士習卑下、學術(shù)僵化、逐漸形成了“謹固柔順的士風”〔63〕,士人保守程度更甚于宋初。而這里尤需指出的是,兩兩相較,以上諸朝士風之表現(xiàn),似乎隱約存在一種演變的軌跡,那就是由唐至明,后起王朝之初期士風,實則前后相繼,呈現(xiàn)出一種逐漸沉寂、萎靡的趨勢。①對于唐、宋、明三朝士風,前輩學人多有研究,葛兆光稱初唐時代為“盛世的平庸”,士大夫勇于進取,極富“出世情懷”(葛兆光.中國思想史〔M〕.復旦大學出版社,2013: 9),但及至中期天寶以后,士風則漸趨沉寂。而宋代士風正與之相反,前期多存萎靡之象,然于中期慶歷年間,則漸趨高昂,士論大張。與唐、宋有別,明代初期士風,極度謹固柔順,但中期以后,士風卻并不曾出現(xiàn)變化跡象,在趙園先生看來,明代士風真正發(fā)生變化已是明清易代之際的事了。(趙園.明清之際士大夫研究:士風與士論〔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125-132.)對于筆者所作的這一點觀察,雖仍存模糊之感,但或是的確存在的。而檢視出現(xiàn)這一現(xiàn)象的背后諸因素,其中固然與學術(shù)發(fā)展、文風變化緊密相關(guān)。如唐太宗問王珪,“近世為國者益不及前古,何也?”對曰:“漢時尚儒術(shù),宰相多用經(jīng)術(shù)士,故風俗醇厚,近世重文輕儒,參以法律,此治化之所以益衰也?!薄?4〕但從根本上來講,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傳統(tǒng)中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quán)的日趨強化,也當是一個無法繞開的關(guān)鍵因素。

        三、結(jié)語

        由上觀之,宋初士大夫的服事觀和華夷觀均承繼于傳統(tǒng),但又均有所變化。就服事觀而言,士大夫采用了分而待之的策略。對于雄踞北邊的遼國,承認其政治合法性,以兄弟治禮待之,“認知中原是一個國,遼也是一國?!薄?5〕這等于是間接否定了傳統(tǒng)服事觀中有關(guān)一元核心,“天下一家”的觀念。而對于西邊,則冀求繼續(xù)維系“一點四方”的尊卑等級秩序。在華夷觀問題上,士大夫進一步強化了尊王攘夷觀念,以正統(tǒng)、“中國”自居,明言“居天下之中者曰中國,居天下之偏者曰四夷”,并清晰勾勒了“中國”與“四夷”之間的文化差異。在這個層面上,遼政權(quán)與黨項、吐蕃等并無二致,均屬夷狄范疇。至北宋中期以后,士大夫邊疆觀繼續(xù)出現(xiàn)變化。在西邊,隨著西夏勢力的日漸強大,傳統(tǒng)的對夏一元核心的服事觀念,逐漸有心無力。而在北邊,士大夫?qū)τ谶|的政權(quán)認同感也逐漸趨強,及至北宋后期,女真滅遼,宋廷尚議“本朝與契丹有百年兄弟之好,不忍坐視,今欲與契丹議,備封冊,建立大國,各捐細故,共圖休息。若契丹車服、儀物有未備者,本朝當為相給?!薄?6〕南宋以后,面對主體意識更為強烈的女真政權(quán)與西夏政權(quán),士大夫傳統(tǒng)的服事觀呈現(xiàn)出不斷弱化的趨勢,與之相對應(yīng),華夷觀念隨著歷史的進程不斷強化,“華夷有別”、“尊王攘夷”等思想在理學家們的闡發(fā)下,逐漸在國人思想深處扎根,并最終成為近代以后民族意識覺醒的一大淵源。

        另就議邊所體現(xiàn)的士風狀況來看,宋初邊事觀念與士風之間則可謂相輔相成。一方面,在宋初萎靡、茍安等風氣的影響下,士大夫之于邊事之議,總體上傾向于保守,冀望隱忍,不求生事。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nèi),這種觀念甚至較為盛行。另一方面,議邊作為宋初士人論政的重要輿論場,它同時也有效地砥礪了士風,特別是對于真、仁之際士風的轉(zhuǎn)變可以說功不可沒。邊事危機的頻現(xiàn)如同一把雙刃劍,它在消磨掉一部分士人進取精神的同時,卻也極大地激發(fā)了另一些人對于家國天下的責任感,助長了他們改革時弊、參政議政的熱情。這樣一來,敢于擔當、積極入世、胸懷天下隨之成為真宗朝及以后士大夫特有的風貌,以上變化僅在寇準身上就有很明顯的反映,對于這一個案,王瑞來先生《左右天子為大忠——兼論寇準在澶淵之盟前后的作為》〔67〕一文即曾有深入地分析,本文在此姑不具論。這里只需指出的是,議邊所帶來的這種變化,反映在士風上,便是士林風氣狀況的日趨振作,帝師意識逐漸膨脹,憂患意識與愛國主題逐漸得到弘揚,特別是士人以道自任精神的復活,使得宋代士風在北宋中期以后,最終迎來了新的曙光。

        這里還值得注意的是,北宋中期以后士大夫?qū)τ谶吺碌淖h論有增無減。目前所存僅與御夏相關(guān)的“議邊”文獻就有:薛向《邊陲利害》,趙瑜《安邊致勝策》,曾致堯《清邊前要》、《西陲要紀》,劉質(zhì)《邊防要論》,陳貫《形勢》、《練兵論》、《選將》,張宗誨《景德安邊論》,景泰《邊臣要略》、《平戎議》,盛度《景祐邊計十事》,丁度《備邊要覽》,徐復《邊防策》,張方平《平戎十策》,魏庭堅《四夷龜鑒》,夏竦《攻守策》,王琥《平戎方略》,蔡稟《通志論》,賈昌朝《邊備六事》,姚仲孫《防邊龜鑒》,范仲淹《攻守策》,田況《兵策》,范育《清野備敵法》,吳遵路《陜西御戎要略》、《邊防雜事》,等等。而遍觀上述文獻,士大夫言論中已經(jīng)絕少見到前期那種對于邊事的沮喪與隱忍,他們中大多數(shù)人都能以一種積極進取的態(tài)度來諫言邊事,字里行間建功立業(yè)的思想變得異常強烈,這種狀況可謂是一種過去少有的新情況,且與彼時士風狀況相吻合。此外,需強調(diào)的是,客觀地說,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nèi),宋初士大夫議邊就其行為而言,當然也還拖著一些舊時代的習氣,而這對中期以后國家政策走向及士大夫階層本身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且這種影響亦是不容小覷的。

        【參考文獻】

        〔1〕鄧小南.宋史研究的再認識〔J〕.河北學刊,2006,( 5).

        〔2〕朱瑞熙.重新認識宋代的歷史地位〔J〕.河北學刊,2006,( 5).

        〔3〕張耀庚.宋代之邊患〔J〕.新亞西亞,1936,( 6).

        〔4〕林榮貴.北宋與遼的邊疆經(jīng)略〔J〕.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00,( 1).

        〔5〕包偉民.理論與方法:近三十年宋史研究的回顧與反思〔J〕.史學月刊,2012,( 5).

        〔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5〕〔26〕〔27〕〔30〕〔31〕〔40〕〔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7〕〔58〕〔宋〕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M〕.中華書局,2004.224-225,483,484,498,557,595,602-603,614-615,635,466,672,678,687,703,575,767,767,769,932,1448,562,600,753,169,774,104,273,581,397,997,242,445,461,748,293,203.

        〔20〕〔22〕〔宋〕司馬光.涑水記聞〔M〕.中華書局,1989.129,138.

        〔21〕〔宋〕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411.

        〔23〕〔清〕王夫之.宋論〔M〕.中華書局,1964.60.

        〔24〕〔元〕脫脫等.宋史〔M〕.中華書局,1977.9515.

        〔27〕〔宋〕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M〕.中華書局,2004.769.

        〔28〕〔29〕〔宋〕彭百川.太平治跡統(tǒng)類〔M〕.臺北:成文出版社,1966.188,189.

        〔32〕馬強.唐宋時期中國西部地理認識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9.391.

        〔33〕佚名編.宋大詔令集〔M〕.中華書局,1962.944.

        〔34〕〔宋〕范純?nèi)剩吨倚募睲〕.文淵閣四庫全書( 1104冊)〔Z〕.臺北: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6.719.

        〔35〕〔宋〕石介.徂徠石先生文集〔M〕.中華書局,1984.112.

        〔36〕傅樂成.漢唐史論集〔M〕.臺北:臺灣聯(lián)經(jīng)出版事業(yè)公司,1977.209.

        〔37〕葛兆光.宋代中國意識的凸顯——關(guān)于近世民族主義思想的一個遠源〔J〕.文史哲,2004,( 1).

        〔38〕〔宋〕趙令畤.侯鯖錄〔M〕.中華書局,2002.195.

        〔39〕〔宋〕朱熹.朱文公文集〔M〕.四部備要〔Z〕.中華書局,1936.74.

        〔41〕郭學信.北宋士風演變的歷史考察〔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31.

        〔42〕張邦煒.論北宋晚期的士風〔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2000,( 2).

        〔56〕劉靜貞.北宋前期皇帝和他們的權(quán)力〔M〕.臺北:稻香出版社,1996.69.

        〔59〕〔元〕佚名.宋史全文〔M〕.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4.73.

        〔60〕〔明〕黃克纘.數(shù)馬集〔M〕.四庫禁毀書叢刊(第180冊)〔Z〕.北京出版社,1998.256.

        〔61〕錢穆.國史大綱〔M〕.商務(wù)印書館,1948.347.

        〔62〕陳弱水.墓志中所見的唐代前期思想〔A〕.唐代文士與中國思想的轉(zhuǎn)型〔C〕.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118.

        〔63〕展龍.明洪武專制統(tǒng)治下的士林學風及其嬗變〔J〕.商丘師范學院學報,2012,( 1).

        〔64〕〔宋〕司馬光.資治通鑒〔M〕.中華書局,1956.6058.

        〔65〕陶晉生.宋遼關(guān)系史研究〔M〕.臺北:臺灣聯(lián)經(jīng)出版事業(yè)公司,1983.99.

        〔66〕〔宋〕陸游.家世舊聞〔M〕.中華書局,1993.223.

        〔67〕王瑞來.左右天子為大忠-兼論寇準在澶淵之盟前后的作為〔A〕.張希清主編.澶淵之盟新論〔C〕.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51-156.

        (責任編輯:謝蓮碧)

        [作者簡介]劉興亮,歷史學博士,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重慶博物館)副研究員。重慶400015

        [收稿日期]2015-06-09

        〔基金項目〕本文系四川省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區(qū)域文化研究中心2013年度項目(項目編號: XBYJB1309),并受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科研經(jīng)費專項資助。

        [文章編號]1004-0633 ( 2015) 04-139-9

        [文獻標識碼]A

        [中圖分類號]K244

        猜你喜歡
        士人
        石峽書院與元代江南士人身份認同
        原道(2022年2期)2022-02-17 00:55:28
        魏晉士人的“身名俱泰”論
        原道(2020年2期)2020-12-21 05:47:10
        論陶淵明對諸葛亮的接受——兼及士人仕隱之間的矛盾與彷徨
        竹林七賢:中國士人精神理想的象征
        學生天地(2017年19期)2017-11-06 01:45:11
        明清士人園林戲場與戲曲的生態(tài)變遷
        中華戲曲(2017年2期)2017-02-16 06:54:14
        元代福建多族士人圈研究三題
        秦漢園林景觀與士人思想研究
        明朝的區(qū)域來源、政權(quán)性格與“江浙士人”
        古代文明(2016年1期)2016-10-21 19:35:20
        游移于情禮困境:魏晉士人階層的人生哲學
        湖湘士人的崇文尚武精神
        国产精品中文久久久久久久| 国产精品丝袜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男生自撸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精品色婷婷五月综合| 中文字幕久久精品一二三区| 一级呦女专区毛片| 中文字幕亚洲精品一二三区 | 亚洲精品国产第一综合色吧| 久久精品噜噜噜成人| 日韩在线看片| 国产精品av网站在线| 精品精品久久宅男的天堂| 鲁鲁鲁爽爽爽在线视频观看|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二区在线| 成人av在线免费播放| 日本在线视频www色| 国产97在线 | 免费| 亚洲欧美在线视频| 99蜜桃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久久精品国产只有精品96| 精品熟女少妇av免费观看| 成人免费丝袜美腿视频| 亚洲女同恋av中文一区二区 | 狠狠躁夜夜躁人人爽天天天天97| 美女裸体无遮挡黄污网站| 国产av熟女一区二区三区密桃| 中文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久久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午夜| 日韩av一区在线播放| 青青草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av综合久久九九| 亚洲专区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丰满少妇被爽的高潮喷水呻吟| 少妇人妻在线无码天堂视频网| 国产精美视频| 好看的国内自拍三级网站| 精品免费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亚洲精品无码不卡av| 亚洲情精品中文字幕有码在线| 丝袜美腿亚洲第一免费| 乱人伦中文无码视频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