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 仲 遠
(河西學院 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甘肅 張掖 734000)
?
瀚海都督伏帝難考論
——回紇瓊墓志再探
濮 仲 遠
(河西學院 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甘肅 張掖 734000)
自1987年回紇瓊墓志出土后,學者對其進行釋錄并得出了回紇瓊為回紇王族的結論??墒瞧渲疚倪€有很多有價值的信息未被揭示??甲C可知,志文中的回紇瓊就是傳世文獻中的伏帝難,他和承宗是叔伯兄弟。另外,回紇瓊參與了公元729年唐對吐蕃的石堡城之戰(zhàn)和唐收復兩京的戰(zhàn)事,最后未受到唐朝封賞,病死于長安。
唐朝;回紇瓊;伏帝難
1987年西安西郊出土唐代墓志一合,志蓋篆書“大唐故回紇府君墓志”。1990年,師小群等先生刊出《西安出土回紇瓊、李忠義墓志》一文,認為回紇瓊的曾祖父為比粟毒,并認為志文中“收兩都之捷”,即郭子儀率回紇軍收復兩京之事,[1](P91)其結論大致可信。但是,既然回紇瓊貴為王族,那么在傳世文獻中究竟有無記載呢?本人身世又如何?可惜以上研究未能作出更詳細的考證。關于墓志志文,師小群先生文章和周紹良先生主編《唐代墓志匯編續(xù)集》中均有釋文,為節(jié)省文字,筆者不再全文錄出,本文所引志文均出自《唐代墓志匯編續(xù)集》。關于以上問題,筆者擬從三個方面展開進一步討論。
志文云:回紇瓊為“翰海都督”。唐曾在漠北設置羈縻州——瀚海都督府。《舊唐書·鐵勒傳》云:“二十一年,契苾、回紇等十余部落以薛延陀亡散殆盡,乃相繼歸國。太宗各因其地土,擇其部落,置為州府:以回紇部為瀚海都督府。”[2](P5348)貞觀二十年(646年),唐滅漠北地區(qū)的薛延陀汗國,鐵勒諸部紛紛內屬。二十一年(647年),唐朝擇其部落,因其土地,置為州府,設燕然都護府統(tǒng)領這些羈縻府州。武周年間,后突厥汗國興起,大批鐵勒部落從漠北開始往南遷徙。其中有部分遷入了河西的甘、涼二州。《唐會要》記載,“龍朔三年二月,移燕然都護府于回紇部落,仍改名瀚海都護府。其瀚海都護府移云中古城,改名云中都護府,仍以磧?yōu)榻纭4円员敝T州為蕃州,悉隸瀚海。磧南并隸云中。婆閏卒,子比來栗代立。比來栗卒,子獨解支立。其都督親屬及部落征戰(zhàn)有功者,并自磧北移居甘州界。故天寶末,取驍壯以充赤水軍騎士。在磧北者,自則天后,并為默啜所役屬,仍別立都督以統(tǒng)之。獨解支卒,子伏帝匐立,為河西經略副使,兼赤水軍使。”[3](P1743)又《舊唐書·回紇傳》記載,“永隆中獨解支,嗣圣中伏帝匐,開元中,承宗、伏帝難,并繼為酋長,皆受都督號以統(tǒng)蕃州。”[2](P5198)
從以上可知,自獨解支成為回紇首領后,回紇“其都督親屬及部落征戰(zhàn)有功者”從磧北移居甘州,大部分部眾仍居漠北。既然瀚海都督移居甘州界,瀚海都督府的建置隨之僑置此地。另外,以上傳世文獻對自婆閏以后回紇首領歷任瀚海都督世系的記載是清楚的,即婆閏——比粟毒——獨解支——伏帝匐——承宗——伏帝難。從傳世文獻看,伏帝難之后再無有人任瀚海都督的記錄,其應該是最后一位瀚海都督。既然傳世文獻記載無誤,那回紇瓊即上述世系中的一位。又據《資治通鑒》卷213記載公元727年承宗流放瀼州后,伏帝難繼任為瀚海都督。[4](P6779)而志文中記載回紇瓊生活在705年—760年之間。根據二者相近的生活年代,我們判斷回紇瓊可能為伏帝難。如果回紇瓊727年繼任為瀚海都督,年齡正好22歲,也符常理。另外,據我們考證,承宗和回紇瓊為叔伯兄弟,兩人有較近的血緣關系。
志文記載:“姓回紇,字瓊,陰山人也。曾卑栗,右衛(wèi)大將軍,祖支左衛(wèi)大將軍,父右金吾將軍?!薄氨袄酢奔础氨人诙尽?,關于這一點師小群先生也已言明?!爸А币嗉礊椤蔼毥庵А???梢娀丶v瓊曾祖為比粟毒,祖為獨解支。但是志文對回紇瓊父,不寫名諱,只記錄其職銜為“右金吾將軍”。前文《唐會要》已記載獨解支子為伏帝匐,難道回紇瓊之父為伏帝匐?根據志文后云“慈父悲叫,愛母泣血”,可見回紇瓊死時,其父還在世。另外,在子亡而父還在世的情況下,兒子墓志中不出現其父名諱,可能為一慣例。因為類似的例子還在李勣兒子李震的墓志中出現過。[5](P153)760年回紇瓊去世時,其父母還健在,而伏帝匐早在開元七年就已故去,二者不是父子關系。綜上,獨解支至少有兩個兒子,回紇瓊父親和伏帝匐應為兄弟關系。又據《新唐書》記載,“伏帝匐死,子承宗立?!盵6](P6114)那承宗和回紇瓊的關系即為叔伯兄弟。回紇瓊父親雖非回紇首領,未被任命瀚海都督,但是其父這一支是比粟毒、獨解支家族中的重要成員,因而志云“故葉盛衣冠,門承翰海之??;地雄虜塞,家有可汗之貴。”并非過譽。當時,河西回紇首領承宗突然被流放,護輸又殺河西節(jié)度使,河西回紇內部亟需穩(wěn)定,唐朝要找一位可靠接班者來處理河西回紇事務。承宗子嗣或許年齡尚小,自小入侍唐朝的回紇瓊成為了最佳人選。志文云“公初拜執(zhí)戟,后遷郎將,旋拜將軍?!薄皥?zhí)戟”、“郎將”和“將軍”均為十六衛(wèi)為主的南衙禁衛(wèi)軍職官,職責是宿衛(wèi)宮禁。可見作為回紇可汗家族中重要成員的回紇瓊,早年入侍于唐,成為了禁軍將領。在此危急關頭,唐朝派回紇瓊去穩(wěn)定危局。志文云其任“瀚海都督右領軍衛(wèi)大將軍經略軍使”,因其叔叔伏帝匐曾為河西經略副使,故回紇瓊還兼任河西經略使。以上我們考察了回紇瓊接替承宗任瀚海都督的種種可能。綜上,我們認為傳世文獻記載是準確的,伏地難就是最后一任瀚海都督,即回紇瓊。兩個不同的名字只不過是同一人的漢名和族名而已,這在唐朝任職的少數民族將領中都是常例。安史之亂后,本來就不多的河西回紇部眾被唐征調靖難,直到回紇瓊去世,瀚海都督才停封。據志文記載,回紇瓊還有“嗣子頠”,即回紇頠,大概也是一個漢名。這篇志文為“姨弟左曉衛(wèi)倉曹楊仲舉撰書”,從姨表弟楊仲舉的姓氏判斷,楊為漢人。可見入侍唐朝多年的回紇瓊已經漢化很深了,以至于死后志文中的族名“伏帝難”都未書寫。
志文云“獻天子上策,斷吐蕃之右臂,故得賞延于世,寵冠諸蕃,公侯子孫?!标P于“斷吐蕃之右臂”,《資治通鑒》卷233云:“既而回紇可汗遣使上表稱兒及臣,凡泌所與約五事,一皆聽命。上大喜,謂泌曰:‘回紇何畏服卿如此!’對曰:‘此乃陛下威靈,臣何力焉!’上曰:‘回紇則既和矣,所以招云南、大食、天竺奈何?’對曰:‘回紇和,則吐蕃已不敢輕犯塞矣。次招云南,則是斷吐蕃之右臂也?!盵4](P7505)貞元三年(787年),吐蕃聯合南詔,并不斷攻唐轄地,后南詔不堪吐蕃役使,李泌給唐德宗的建議是以拉攏南詔來牽制吐蕃,是謂斷吐蕃右臂。此為貞元三年之事,離回紇瓊故去已17年,和志文不符。其實,在開元、天寶年間,河隴地區(qū)河湟流域的石堡城是唐和吐蕃雙方最重要的戰(zhàn)略要地。開元十七年(729年)之前,吐蕃軍以石堡城為前哨陣地,屢次攻擾唐河西、隴右等地區(qū)。唐朝視其為心腹之患。開元十七年(729年),唐準備奪取石堡城?!顿Y治通鑒》卷213載:
(三月)甲寅,朔方節(jié)度使信安王祎攻吐蕃石堡城,拔之。初,吐蕃陷石堡城,留兵據之,侵擾河右。上命祎與河西、隴右同議攻取。諸將咸以為石堡據險而道遠,攻之不克,將無以自還,且宜按兵觀釁。祎不聽,引兵深入,急攻拔之,乃分兵據守要害,令虜不得前。自是河隴諸軍游奕,拓境千余里。上聞,大悅,更名石堡城曰振武軍。[4](P6784)
值得注意的是這次行動是“祎與河西、隴右同議攻取”?;丶v瓊為瀚海都督河西經略使,而且所率回紇部眾又是河西節(jié)度使下赤水軍兵源。由于他的重要身份和影響,故而參與了李祎奪取石堡城的計劃。朔方節(jié)度使李祎率軍遠程奔襲,一舉攻下石堡城,“拓境千余里”。自此,唐河西、隴右地區(qū)連成一片。開元十八年(730年),雙方約以赤嶺(今青海日月山)為界,并于甘松嶺(今四川松潘境)及赤嶺互市。開元二十一年(733年),唐蕃在赤嶺樹碑紀念??梢娬碱I石堡城對唐王朝來說,具有重要的戰(zhàn)略意義。從時間和空間來分析,此役可謂“斷吐蕃右臂”。由于此次戰(zhàn)功,“故得賞延于世,寵冠諸蕃”。
志文云:“頃戎羯亂常,堂弟可汗兵雄勇壯。收兩都之捷,功成未受,旋至上京。未見闕庭,俄爾癭疾。”這段文字考之于史,無非記載了“安史之亂”爆發(fā)后,叛軍占領長安、洛陽,757年唐借回紇英武可汗磨延啜之兵收復兩京的史事。但是這段記載有兩個疑點,第一即堂弟可汗。堂弟可汗即骨力裴羅之子磨延啜,這一點并無疑問。但是何為“堂弟”?筆者查找傳世文獻、鄂爾渾突厥文碑銘中磨延啜的各種音譯尊號,沒有類似堂弟發(fā)音的相關詞匯。既然排除了外來音譯詞匯的可能,“堂弟”便是一個漢語詞匯。縱觀全篇志文里面的人物關系全部依志主而定,那磨延啜為回紇瓊的堂弟,二者同輩。如果是這樣,護輸為承宗的祖父輩,那與下文《新唐書·回紇傳》和《資治通鑒》中護輸為承宗族子的內容就有矛盾。
子承宗立,涼州都督王君喚誣暴其罪,留死瀼州。當此時,回紇稍不循,族子瀚海府司馬護輸乘眾怨,共殺君喚,梗絕安西諸國朝貢道。[6](P6114)
回紇承宗族子瀚海司馬護輸,糾合黨眾為承宗報仇。[4](P6780)
另外,《新唐書》和《冊府元龜》記載護輸只是承宗之黨,并未說明之間的輩分關系。綜合志文和傳世文獻,筆者以為護輸為承宗祖父輩的可能性較大?!缎绿茣せ丶v傳》記載:吐迷度在被任命瀚海都督后,“然私自號可汗,署官吏,似突厥,有外宰相六,內宰相三,又有都督、將軍、司馬之號”[6](P6113)。承宗被流放后,護輸只是是瀚海府司馬,地位不高。但因輩分較大,便糾合黨眾為承宗報仇。承襲瀚海都督的是回紇瓊(伏帝難),而非護輸,說明護輸這一支脈的家族地位較回紇瓊等低。
另外一個疑點,即“功成未受”。《舊唐書·回紇傳》記載:“回紇遣其太子葉護領其將軍帝德等兵馬四千余眾,助國討逆,肅宗賜宴甚后?!痹诨丶v的幫助下,757年唐朝很快收復兩京,肅宗對其回紇部眾大肆犒賞,“及肅宗還西京,十一月癸酉,葉護自東京至。敕百官于長樂驛迎,上御宣政殿宴勞之。葉護升殿,其余酋長列于階下,賜錦繡繒彩金銀器皿”[2](P5199)。作為瀚海都督的回紇瓊是否參與了收復兩京的戰(zhàn)事呢?根據“功成未受”,回紇瓊應該參與了此次戰(zhàn)事。而且《資治通鑒》卷219記載:“(757年2月)上至鳳翔旬日,隴右、河西、安西、西域之兵皆會?!盵4](P7018)作為瀚海都督河西經略軍使有責任領兵靖難。既然兩京收復成功,回紇瓊卻“功成未受”,后“旋至上京”,也“未見闕庭”。我們根據上文知道,757年肅宗已到長安,對葉護部眾大行封賞,但直到760年即回紇瓊死的那一年,都未能召見他。回鶻瓊“俄爾癭疾”,病死于長安。隋代《諸病源候論》謂:“癭者,由憂恚氣結所生。”[7](P839)志文所想要表達是因“未見闕庭”,而“俄爾癭疾”。既然志文撰者竭力想強調這一因果關系,那這一關系背后回紇瓊受到肅宗冷落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筆者以為從護輸到骨力裴羅和磨延啜的這個發(fā)展階段,磨延啜支系逐漸成為回紇藥羅葛氏中的權勢派,壟斷可汗地位,并統(tǒng)帥漠北回紇,而且在收復兩京的過程中出力最多,因而在唐和回紇的關系中有決定性的政治影響?;丶v瓊雖名為瀚海都督,但非其護輸支系。又因部眾常充赤水軍和護輸離散河西回紇,數量日漸減少,其政治影響變的無足輕重,故而受到當朝冷落?;丶v瓊死后,嗣子回紇頠也無官銜,表明瀚海都督府就此終結。
總之,雖然回紇瓊墓志志文看似簡單,但經過一番仔細梳理后,所蘊含的信息量還是較為豐富的。除了我們得知回紇瓊即傳世文獻中的伏帝難,即對伏帝難本人有較為全面的認識外,還發(fā)現了回紇瓊從玄宗時“寵冠諸蕃”到肅宗時“功成未受”的政治沉浮。在這背后,實際是回紇內部和唐各方政治力量博弈的結果,這似乎也是以前學界未曾關注過的。
[1]師小群,王建榮.西安出土回紇瓊、李忠義墓志[J].文博,1990,(1).
[2]劉昫.舊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
[3]王溥.唐會要[M].北京:中華書局,1955.
[4]司馬光.資治通鑒[M].北京:中華書局,1956.
[5]周紹良.唐代墓志匯編續(xù)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6]歐陽修.新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 1975.
[7]南京中醫(yī)學院.諸病源候論校釋[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80.
〔責任編輯 常芳芳〕
(英文摘要
On the Governor of Hanhai Fudinan:An Exploration of the Epigraph of Huiheqiong
PU Zhong-yuan
(College of Historic Culture and Tourism, Hexi University; Zhangye 734000)
Since the unearthing of the epigraph of Huiheqiong in 1987, explanations and records have been made and a conclusion that Huiheqiong was a royal member of Huihe People has been drawn. While,there are still valuable information remaining to be discovered.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Huiheqiong on the epigraph was the Fudinan in ancient documents and he was a cousin of Huihechengzong. In addition, Huiheqiong had fought for Shibao City Battle in 729 and the battles of Tang’s recovering Chang’an and Luoyang. However, he received no rewards and then died of illness in Chang’an.
Tang Dynasty; Huiheqiong; Fudinan
2015-05-10
河西學院青年教師科研基金項目“隋及唐前期河西民族問題研究”(QN2012-04)部分研究成果。
濮仲遠(1977-),男,甘肅張掖人,碩士,河西學院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隋唐史、敦煌學研究。
K207
A
1004-1869(2015)05-007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