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新
江蘇宜興 宜興 214221
幾百年精益求精的發(fā)展,使紫砂壺演化成了一門具有獨特言語的陶瓷藝術,這是文化人和藝人們共同創(chuàng)意的過程。紫砂壺是集實用、欣賞、把玩等三種功能為一體的藝術,又是能包容吸收陶文化、茶文化、書法、繪畫等多種文化于一體的藝術載體。書畫藝術的欣賞性很強,但缺乏實用性、把玩性;雕塑藝術具有欣賞性、把玩性,但也缺乏實用性,最起碼不是大多數(shù)人的日常用品。而將它們融進了紫砂藝術后則不同,既有很高的欣賞價值,又能在使用中把玩、欣賞,既有適用美感,又有視覺美感。亦有把玩撫摸的觸摸美感。紫砂藝術如今已發(fā)展成為世界性的藝術品,如何把它發(fā)展的更廣闊,更豐富是擺在我們每一個制壺人面前的課題。
思想內涵是一把壺的內在靈魂,而外形上的標新立異,則是一把壺得以升華的基礎。走上紫砂壺創(chuàng)作的道路,是一種榮幸,更是一種使命,創(chuàng)新創(chuàng)作出一把具有思想品位、造型標新的紫砂壺,從而為砂壺藝術的傳承盡一份力,始終是我由衷的一個心愿。凝香聚韻砂壺情,悠悠古風和紫砂壺的款款砂韻使我產生了極為強烈的創(chuàng)作靈感,于是一氣呵成出此壺,取名——“玉笠”。
“玉笠” 壺形制完美,結構巧妙,特點鮮明,色調古雅淳樸,造型詭異精致,意韻深厚沉郁。既可用來烹茶品茗,又具有極高的觀賞和收藏價值。以壺為主體,融合諸藝術于一體,在形式內容方面諧合、神形兼?zhèn)?。宜興紫砂藝術方面最大的特點是素質、素形、素色、素飾,不上彩、不施釉、質樸無華。其素面素心的特有品格,常使人對它情有獨鐘 。
學無止境,在從事紫砂壺創(chuàng)作的道路上不斷思考,不斷總結,使紫砂作品的語言越發(fā)向著真摯而樸實的方向發(fā)展,奉獻給人們的是飽含細膩逼真,清新自然的工藝風格,“玉笠” 壺沒有嬌情的思緒,只有紫砂陶天然的清韻,以及我對學習、生活和工作的美好追求,通過紫砂壺作品的形式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在追求藝術的道路上孜孜不倦努力工作,使技藝水平不斷提高的同時,也收獲一份美好的藝術境界,
壺中兼顧“四美”,達到形之美的意境,不拘泥于一壺一規(guī),在傳統(tǒng)的藝術形式上追求更高一個層次的完美境界。當然,一把好的紫砂壺,也是體現(xiàn)神思的精神品質與藝術涵養(yǎng)的精神面貌??v觀紫砂的歷史,總有那樣一把壺牽動人心。它兼顧了人們的審美情趣,在情感的共鳴,它悠久的歷史,長存在歷史的河流中經(jīng)久不衰,它多變造型和多樣的藝術表達方式往往給人們帶來藝術的遐想,不管是生活百態(tài),還是歷史典故,亦或花鳥蟲魚,自然風物,都深深訴說著它的歷史,它的藝術價值。紫砂也在紫砂藝人們的巧思摸索中,開辟了新的天地,不斷的繁衍進化,不斷地增長它的閱歷,不斷的進步發(fā)光。
紫砂壺是有文化內蘊的高雅藝術,這就需要陶藝家對自然界的東西慧眼識珠,認真挑選,不能以低趣庸俗之物來裝點紫砂壺。必須善于從自然界中選擇有意義的動植物對象,選擇其美好的本質部分,或形態(tài)美好,或寓意積極向上,或色澤暢心悅目,或能象征真善美。同時,要善于把握選中的東西,從形體上的合理,與壺的形象融合,按照紫砂壺特有的形式美的原則,進行去粗取精的提煉加工,按照藝術美的原則,變形處理好。紫砂壺的載體是中國茶文化,若紫砂壺失去了品茗沏茶的功能,其藝術價值的雙重內涵便會失去其一,重心不穩(wěn),也就無法牢牢屹立在中華文化的藝術殿堂上。
[1]詹勛華:《宜興陶器圖譜》,臺灣南天書局有限公司1982年第1版,第5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