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華
大慶市第三醫(yī)院物理治療室,黑龍江大慶 163000
綜合護理對改善老年糖尿病合并抑郁患者預后的影響分析
張瑞華
大慶市第三醫(yī)院物理治療室,黑龍江大慶 163000
目的 分析糖尿病合并抑郁癥患者進行綜合護理對預后的影響。方法 研究對象為該院收治的糖尿病合并抑郁癥50例老年患者,對其進行隨機分組為對照組和護理組,每組25例,對照組:行常規(guī)護理措施,護理組:行綜合護理干預,對兩組治療前后依從性和抑郁癥改善情況進行比較。結(jié)果 結(jié)果顯示,護理組治療依從性和抑郁癥改善情況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結(jié)論 對患有糖尿病合并抑郁癥老年患者進行綜合護理干預,能夠有效提高其依從性,減少其抑郁情緒,改善患者預后。
綜合護理;糖尿??;抑郁癥;預后;依從性
糖尿病在老年患者中較為常見,多為患者體內(nèi)胰島素缺乏或靶細胞失去正常的生理作用從而無法代謝機體體內(nèi)的糖分所致。糖尿病作為一種全球性的醫(yī)學難題,目前依然無法根治。由于一般糖尿病的病程較長,需要進行長期的服藥,這對患者會產(chǎn)生一定的身心壓力,而且患者長期處于疾病狀態(tài)同樣會嚴重威脅患者的心理健康,從而使患者出現(xiàn)一定的焦慮和抑郁情緒,特別是老年患者,情緒較為敏感,更容易出現(xiàn)不良負面情緒,從而出現(xiàn)合并抑郁癥的狀況。曾有研究結(jié)果表明[1],對于患有糖尿病的老年患者采取綜合護理的干預措施,能夠有效的增加患者的依從性,從而減少患者的負面情緒。本次研究分析了綜合護理干預對于患者依從性和預后狀況的影響。以下是該次研究的詳細報道。
1.1 一般資料
該次研究對象為該院收治的糖尿病合并抑郁癥老年患者50例,年齡在60~76歲之間,平均年齡在(68.2±2.2)歲,其中男性28例,女性22例。隨機分為兩組,分別為對照組和護理組,每組25例患者。對照組患者年齡在60~76歲之間,平均年齡在(66.2±2.5)歲,其中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11例,文化程度有高中學歷5例、該科學歷8例、研究生學歷7例、無學歷患者5例;護理組患者年齡在60~76歲之間,平均年齡在(69.8±1.8)歲,其中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11例,文化程度有高中學歷5例、本科學歷8例、研究生學歷7例、無學歷患者5例。兩組患者的病程長度均在2~10年之間,通過對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文化水平和病程等一般資料進行比較后,結(jié)果顯示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納入標準
①患者均符合WHO1999年推薦的糖尿病診斷標準和分型標準[2]符合1999年WHO推薦的糖尿病診斷標準:有三多一少的糖尿病癥狀,隨機血漿葡萄糖水平≥11.1mmol/L(200mg/dL),或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laG)≥7.0mmol/L(126mg/ dL),或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oral glucmetolerance test,OGTr)中2 h PG≥11.1mmol/L(200 mg/dL);②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3版(CCMD·3)中抑郁的診斷標準,且Zung自評抑郁量表(self-rating scale,SDS)標準分>53分;③年齡>60歲;④患者意識清楚,有一定的治療依從性,可以主動配合;⑤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3]:①1型糖尿病患者、特殊類型糖尿病患者、伴有其他有內(nèi)分泌的2型糖尿病患者;②伴有有嚴重糖尿病并發(fā)癥;合并其他嚴重的軀體疾??;有精神病史或老年性癡呆癥。
1.3 方法
1.3.1 對照組方法 對照組患者僅進行常規(guī)的護理措施,對患者的基本情況進行了解,同時詢問由于過敏史等特殊情況。對患者和家屬的提問進行回答,對患者日常飲食、生活和需要注意的事項進行常規(guī)護理,不對患者進行心理的指導和護理干預。
1.3.2 護理組方法 對護理組患者采取綜合護理干預措施,主要的措施包括:①健康教育。為患者講述糖尿病的一些基本知識,讓患者對自身疾病有一定的了解,同時讓患者加強對自身疾病狀況的評估能力,讓患者努力的表達出自身的感知認識,排解不良的負面情緒,醫(yī)護人員要時常與患者進行溝通,讓患者對自身疾病的治療有信心,積極的配合治療。②醫(yī)護人員要對每一位患者進行疾病狀況的評估,采取有個體差異的綜合護理措施,讓患者在醫(yī)護人員的護理中感受到溫暖,從而讓患者對醫(yī)護人員產(chǎn)生信任感,并以此來改善患者的抑郁情況。③讓患者知道配合醫(yī)護人員的工作對患者疾病的積極影響,增加患者的依從性,從而減少患者的負面情緒。④醫(yī)護人員要對患者的飲食和生活起居進行護理,讓患者做到飲食的合理搭配,禁止飲酒和吸煙,以免因此而使患者的病情加重,讓患者保持一個良好的睡眠習慣,同時保持充足的睡眠時間[4]。⑤根據(jù)患者的疾病程度、文化水平、接受力選擇不同的教育形式,如口頭、文字、情景表演、專題講座等,對糖尿病的相關知識和治療方法以形象生動的方式展現(xiàn)給患者,同時指導患者飲食配餐、科學運動、遵醫(yī)用藥[5];⑥心理干預?;颊呷朐汉笥舍t(yī)護人員通過自制的基本情況調(diào)查表和人格特性量表對患者的性格特征、文化程度及心理狀況做出初步評估,對患者實施一對一的心理護理,有針對性的進行情感支持[6]。積極肯定和鼓勵糖尿病合并抑郁患者的努力和進步,增加克服疾病的自信心,感受到自我價值。減輕患者的心理負擔,當患者出現(xiàn)消極情緒時,及時給予關心和疏導,盡量使患者保持輕松愉悅的心情,有利于疾病的治療。⑦開展多種多樣的娛樂放松活動,調(diào)動患者及家屬的主觀能動性,聽從他們的意見,并使其參與到制定治療和護理計劃的過程當中;⑧讓患者參與到護理過程中來,向家屬充分了解患者的病情,并介紹治療與護理相關的知識,得到家屬的理解和配合,讓家屬支持和督促患者的活動,共同努力,提高患者治療和護理的療效。
1.3 判定標準[6-7]
分別對兩組患者的依從性進行前后的對比,完全依從:積極的配合醫(yī)護人員進行治療;部分依從:在醫(yī)護人員的多次強調(diào)下再配合醫(yī)護人員進行治療;不依從:只有在病情發(fā)展的很嚴重時采配合治療。
1.4 統(tǒng)計方法
所有數(shù)據(jù)均采用SPSS 17.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應用平均值±標準差(±s),計量資料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對兩組患者依從性情況和抑郁癥的改善有效率進行比較,結(jié)果顯示:對照組25例患者中完全依從12例,部分依從10例,不依從3例,依從率為88.0%,治療有效率為72.8%:護理組組25例患者中完全依從20例,部分依從5例,不依從0例,依從率為100.0%,治療有效率為98.2%。護理組治療依從性和治療效果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糖尿病作為一種現(xiàn)代社會上常見的慢性非傳染性的疾病,由于患者長期的處于患病的狀態(tài),其對于患者生活和工作帶來的壓力較為的巨大,由于其病程時間較長,需要長期進行服藥治療,故此,較為敏感的患者會對疾病的治療產(chǎn)生疑問,從而心理上產(chǎn)生負面情緒,出現(xiàn)焦慮和憂慮的癥狀。抑郁癥作為一種由心理疾病引起的病癥,其對于患者心理上會產(chǎn)生較大的傷害,同時患者的心理健康出現(xiàn)的問題,可能會出現(xiàn)對于自身疾病的曲解,甚至對于治療不配合,造成治療不及時或者是治療效果不佳的不良后果。抑郁使糖尿病患者機體處于應激狀態(tài),會產(chǎn)生非常不利的影響,應激可使體內(nèi)升糖激素升高,機體對胰島素產(chǎn)生抵抗,從而血糖升高,機體代謝紊亂[8]。長期的高血糖水平損傷身體各重要臟器,功能逐漸衰竭,對患者的身心健康危害極大,嚴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因此為了使患者的病情不至加重,讓患者能夠得到良好的治療效果,首先就是要讓患者的抑郁癥得到改善[5]。
依從性主要是指患者就醫(yī)后的行為活動與醫(yī)囑的符合程度[9]。有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對治療的依從性高低與血糖控制水平密切相關,因此影響患者的治療療效?;颊咧挥泻芎玫刈襻t(yī)囑,才能使疾病朝良好的方向發(fā)展,穩(wěn)定病情。因此護理人員應監(jiān)督患者的飲食行為,堅持每天達到運動量,按要求服藥,定時檢測血糖。研究證明,糖尿病患者并發(fā)抑郁癥后,患者情緒低落,積極性降低,每天戶外活動減少,運動量達不到要求,不愿與他人交流,對治療的依從性下降,因此血糖控制不佳,會發(fā)生各種糖尿病并發(fā)癥,嚴重時患者出現(xiàn)糖尿病酮癥酸中毒,有生命危險[10]。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抑郁后,不僅自理能力下降,給家庭帶來負擔,更為嚴重的是抑郁本身可加速病情的惡化,患者的死亡率增加,需要引起臨床工作者的重視,并且積極干預。生理-心理-社會醫(yī)學模式是理想的醫(yī)療模式,對糖尿病患者給予包括健康教育、心理護理、加強運動、科學飲食、改善行為習慣的綜合護理干預,已成為糖尿病的控制原則[11]。
根據(jù)多年的臨床經(jīng)驗證明,對于患有糖尿病合并抑郁癥的患者采用綜合的護理干預,對于患者日常生活狀態(tài)和心理狀態(tài)進行護理,能夠有效的增加患者的依從性,從而降低患者的負面情緒,降低焦慮帶給患者的不正常的影響[12]。激勵機制對抑郁的治療非常有效,綜合護理干預根據(jù)每個患者生理及心理狀況,制定個性化的護理措施,使患者自覺接受健康的生活方式,可減少甚至消除糖尿病合并抑郁患者健康的危險因素。有研究分析評估糖尿病患者的心理狀況,發(fā)現(xiàn)糖尿病患者大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且對其進行心理護理干預,效果令人滿意。本次研究就是想通過對兩組患者采取不同的護理措施,以便通過比較分析能夠得出綜合護理干預對于患者依從性的改善情況,研究結(jié)果顯示,護理組患者采取綜合的護理干預措施,能夠有效的提高患者的依從性,從而降低患者負面情緒對于疾病的影響,也減輕患者抑郁癥的癥狀,預后的有效率也高達98.2%,此結(jié)果要高于對照組的88.0%,這說明綜合護理干預對患者的效果較為的明顯。
綜上,對于患有糖尿病合并抑郁癥的患者,特別是老年患者,采取綜合的護理干預措施能夠有效的減輕患者抑郁癥的癥狀,從而提高了其預后的改善效果,建議臨床護理上進行廣泛的使用。
[1] 屠云,華飛.綜合護理干預對糖尿病合并抑郁患者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12,33(17):3770-3771.
[2] 徐娜,王建華.糖尿病并發(fā)抑郁癥的研究進展[J].國際內(nèi)分泌代謝雜志,2007,12(1):34-35.
[3] 陳莉.綜合護理干預對老年糖尿病合并抑郁患者的影響[J].現(xiàn)代養(yǎng)生,2014(10):221-223.
[4] 劉霞.綜合護理干預對糖尿病神經(jīng)源性膀胱患者康復效果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12,18(10).
[5] 陳樹林.抑郁癥的社會認知理論研究[J].臨床精神醫(yī)學雜志,2001,11(4):240-242.
[6] 包敏.心理護理對老年糖尿病合并抑郁患者的療效觀察[J].醫(yī)學理論與實踐. 2013,26(5):673-675
[7] 張英.綜合護理干預對老年糖尿病合并抑郁患者依從性及抑郁情緒的影響[J]. 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2,28(27).
[8] 張娟,畢艷,沈山梅,等.2型糖尿病患者抑郁的患病率及相關危險因素分析.中華內(nèi)分泌代謝雜志,2011,27(10):796-799.
[9] 楊杰.糖尿病患者治后抑郁的護理干預及效果研究[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1,6(5):188-189.
[10] 孫玉霞,劉佳妮,唐曉麗,等.健康教育對2 型糖尿病伴抑郁癥患者的治療分析[J].華西醫(yī)學,2012,27(3):440-441.
[11] H a r r e d J F, K n i g h t A R, M c I n t y r e J S. I n v e n t o r s. D o w c h e m i c a l c a m p a n y, a s s i g n e e e X p o X i d a t i o n p r o c e s s. U S P a t e n t 3. 2 0 12,3( 1 7). 1 9 2 7-1 9 0 4
[12] 鄭彩娥,張茍芳,任偶詩,等.綜合康復干預對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抑郁癥的影響[J].中華物理醫(yī)學與康復雜志,201l,33(6):434-436.
R544.1
A
1672-4062 (2015)06(a)-0154-02
2015-02-07)
張瑞華(1964-),女,山東萊西人,大學本科,副主任護師,主要從事精神科護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