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坤紅,孫志輝,趙亞利,趙巧針,侯韶靜,康彩英,胡 琪
(1定州市人民醫(yī)院,河北定州073000;2定州市婦幼保健院 產科,河北定州073000)
高血壓腦出血患者血壓變異性與早期預后關系研究
王坤紅1,孫志輝1,趙亞利1,趙巧針1,侯韶靜1,康彩英2,胡 琪1
(1定州市人民醫(yī)院,河北定州073000;2定州市婦幼保健院 產科,河北定州073000)
目的:分析高血壓腦出血患者入院初48小時內血壓變異性與患者血腫的體積及早期預后關系影響。方法:隨機選擇2014年3月~2015年3月自發(fā)性高血壓腦出血患者120例,入院后給予48 h動態(tài)血壓監(jiān)測,計算患者血壓變異性。依據(jù)患者血壓變異性大小分為高變異組(65例)與低變異組(55例)。入院后0h、48h經顱腦CT復查比較兩組患者腦內血腫變化率,測量兩組患者血腫體積大?。╩l),采用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神經功能缺損量表(NIHSS)評分測量48 h后NIHSS評分變化。利用Pearson直線相關分析比較血壓變異性與NIHSS評分之間相關性。結果:入院0 h、48 h比較,高變異組顱內血腫體積[(6.76±1.51)ml比(10.85±1.73)ml,t=3.095]明顯增加,低變異組顱內血腫體積[(6.83±1.94)ml比(7.09±1.98)ml,t=1.056]變化不明顯,兩組比較顱內血腫擴大率[(43/65,66.15%)比(16/55,29.09%,χ2=3.893)]及血腫體積變化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高變異組NIHSS評分[(26.87±4.39)比(37.91±5.06),t=2.678]明顯增加,低變異組NIHSS評分[(26.90±4.51)比(29.06±3.19),t=2.361]輕度增加,兩組比較NIHSS評分變化率[(49/65,75.38%)比(30/55,54.55%),χ2=3.063)]及NIHSS評分變化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血壓變異性與NIHSS評分變化率之間呈高度直線相關(r=0.763,P<0.05)。結論:自發(fā)性高血壓腦出血患者入院初期血壓變異性高低與血腫擴大以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關系密切。血壓變異率與神經功能缺損評分NIHSS變化率呈高度相關。提示臨床應該注意腦出血患者入院初期血壓變異率控制。
腦出血;血壓變異性;神經缺損評分
血壓管理是自發(fā)性顱內出血早期治療的主要指標之一。既往研究[1,2]對于高血壓腦出血患者血壓的管理策略進行了詳細研究。但研究焦點主要集中在血壓的絕對值變化以及血壓的下降目標方面[3]。對于血壓變異性的研究關注較少[4]。本研究目的試分析高血壓腦出血患者入院初48小時內血壓變異性與患者血腫的體積及早期預后關系影響。
1.1 研究對象:選擇2014年3月~2015年3月自發(fā)性高血壓腦出血患者120例,男65例,女55例,年齡(65.38±4.49)歲;高血壓病史(10.93±3.61)年;平均動脈壓(161.29±12.68)mmHg;格拉斯哥昏迷評分(Glasgow Coma Scale,GCS評分,10.95±1.78);神經功能缺損程度(NIHSS)評分(27.01± 4.28);出血量(6.83±1.98)ml。入組患者診斷符合全國高等醫(yī)學教育課程神經病學第5版出血性腦血管病診斷標準,所有患者均入院時給予顱腦CT檢查證實,發(fā)病部位均位于基底節(jié)區(qū)。剔除標準:(1)其他部位腦出血如蛛網膜下腔出血、腦葉淀粉樣變性出血;(2)外傷性腦內血腫以及蛛網膜下腔出血;(3)嚴重血液系統(tǒng)疾病造成血小板數(shù)量減少以及功能異?;驀乐啬獧C制異常。本研究已獲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治療方案獲得患者或者家屬的知情同意,并與患者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研究分組:入院后給予48h動態(tài)血壓監(jiān)測,計算患者血壓變異性。血壓變異性測定采用Spacelabs 90217無創(chuàng)便攜式血壓檢測儀測量24h動態(tài)血壓,依據(jù)患者24h收縮壓變異性(24h SBPV)大小分為高變異組(24 h SBPV 7.5~12.0)65例與低變異組(12.1~17.0)55例。治療前,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平均動脈壓、出血量、病情危險程度評分等基線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3 檢驗指標:入院后0 h、48h經顱腦CT復查比較兩組患者腦內血腫變化率,測量兩組患者血腫體積大小(ml),采用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神經功能缺損量表(NIHSS)評分測量48 h后NIHSS評分變化。利用Pearson直線相關分析比較血壓變異性與NIHSS評分之間相關性。
1.4 統(tǒng)計學分析:采用SPSS 19.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分析,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顱內血腫變化比較:入院0 h、48 h比較,高變異組顱內血腫體積[(6.76±1.51)ml比(10.85±1.73)ml,t=3.095]明顯增加,低變異組顱內血腫體積[(6.83±1.94)ml比(7.09±1.98)ml,t=1.056]變化不明顯,兩組比較顱內血腫擴大率[(43/65,66.15%)比(16/55,29.09%,χ2=3.893)]及血腫體積變化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者神經功能評分比較:高變異組NIHSS評分[(26.87±4.39)比(37.91±5.06),t=2.678]明顯增加,低變異組NIHSS評分[(26.90±4.51)比(29.06±3.19),t=2.361]輕度增加,兩組比較NIHSS評分變化率[(49/65,75.38%)比(30/55,54.55%,χ2=3.063)]及NIHSS評分變化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血壓變異性與NIHSS評分變化率之間呈高度直線相關(r=0.763,P<0.05)。
血壓變異性是指在一定時間內血壓波動幅度變化的程度[5]。血壓變異性指標是機體交感神經內分泌系統(tǒng)調節(jié)平衡機制的外在反應指標。既往研究[6,7]也證明了血壓變異性與心血管疾病的發(fā)病風險密切相關。血壓變異性增高患者其靶器官損傷嚴重,長期統(tǒng)計心腦血管發(fā)病率明顯升高。血壓變異性評價指標主要集中在一定單位時間內血壓波動幅度大小變化。目前衡量的指標主要有血壓變異性標準差、血壓變異性系數(shù)以及獨立于均值的變異系數(shù)。既往對于高血壓腦出血患者的臨床研究主要集中在血壓的變化與顱內血腫的大小相關性[8,9]。研究顯示自發(fā)性顱內出血患者,血壓水平越高,早期顱內出血越嚴重,血腫逐漸增加的幾率越大。因此,對于高血壓腦出血患者研究主要集中在早期如何管理血壓目標方面,對于腦出血患者早期血壓變異性變化研究較少。高血壓腦出血早期患者血壓多呈急劇升降變化,變化幅度較大。血壓的變異性變化對于高血壓腦出血患者顱內血腫程度關系尚不明確。
本研究以血壓變異性高低將自發(fā)性顱內出血患者分為高血壓變異組與低血壓變異組。研究發(fā)現(xiàn)入院0 h、48 h比較,高變異組顱內血腫體積明顯增加,低變異組顱內血腫體積變化不明顯,兩組比較顱內血腫擴大率及血腫體積變化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高變異組患者中反應神經功能缺損程度的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神經功能缺損(NIHSS)評分明顯增加,低變異組NIHSS評分輕度增加,兩組比較NIHSS評分變化率及NIHSS評分變化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結果表明對于自發(fā)性顱內出血患者,除早期應該關注血壓的治療目標達成外,也應該密切注意血壓變異性變化。對于血壓變異性增加患者,應該密切注意神經體征變化,及時了解顱內血腫的范圍大小變化,以期為早期治療策略變化以及病情預后提供依據(jù)。研究結果顯示血壓變異性與NIHSS評分變化率之間呈高度直線相關(r=0.763,P<0.05),也提示關注早期血壓變異性變化有助于高血壓腦出血患者預后的病情判斷,相關研究有待于課題進一步深入分析[10-12]。
綜上所述,自發(fā)性高血壓腦出血患者入院初期血壓變異性高低與血腫擴大以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關系密切。血壓變異率與神經功能缺損評分NIHSS變化率呈高度相關。提示臨床應該注意腦出血患者入院初期血壓變異率控制。
[1]郝玉明,謝亞淵.客觀看待血壓變異性[J].中華高血壓雜志,2011,19(8):750-753.
[2]郭巖,孫曉培,曹華,等.腦出血急性期血壓管理的進展[J].中國腦血管病雜志,2012,9(9):495-497.
[3]馬莉.急性腦出血后血壓控制對患者預后的影響分析[J].中國現(xiàn)代藥物應用,2011,5(1):210-211.
[4]郭巖,孫曉培,曹華,等.腦出血急性期血壓管理的進展[J].中國腦血管病雜志,2012,9(9):495-497.
[5]美國心臟協(xié)會/美國卒中協(xié)會卒中委員會.成人自發(fā)性腦出血處理指南(2007年更新版)[J].中華腦血管病雜志,2008,2(1):39-40.
[6]鄭毅,徐學君.高血壓腦出血病理及病理生理學研究進展[J].重慶醫(yī)學,2012,41(4):385-388.
[7]盛沖霄,黎紅花.氧化應激與腦血管病危險因素[J].中國現(xiàn)代神經疾病雜志,2014,14(10):910-912.
[8]郭富強,李曉佳,陳隆益,等.腦出血患者氧化還原因子-1表達與細胞凋亡的關系[J].中華神經外科雜志,2007,23(12):920-923.
[9]趙敏.氧化應激在糖尿病增加缺血性卒中風險中的意義[J].中國卒中雜志,2011,6(7):571-573.
[10]張清瓊,張新軍,常彬賓,等.老年高血壓患者血壓變異性與靶器官損害的相關性研究[J].四川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1,42(2):252-255.
[11]謝方民,牛立健,張嫻,等.高血壓腦出血不同血腫形態(tài)的病理觀察[J].中國臨床神經外科雜志,2010,15(1):29-31.
[12]徐永強,劉超,王陽洋,等.高血壓腦出血后腦水腫的治療進展[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4,34(1):281-284.
R743.34
B
1002-2376(2015)11-0092-02
2015-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