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 淵
(南華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 放射科,湖南衡陽421001)
DSA應用于頭頸部血管疾病中的診斷價值分析
謝 淵
(南華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 放射科,湖南衡陽421001)
目的:探討分析在診斷頭頸部血管疾病中使用數(shù)字減影血管造影(DSA)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就診并確診的頭頸部血管疾病患者89例,對89例患者分別進行DSA與磁共振血管造影(MRA)的檢查,并對檢查的結果進行比較。結果:在血管狹窄閉塞性疾病中,MRA檢出25例,檢出率為89.29%,DSA檢出26例,檢出率為92.86%;在血管畸形患者中,MRA檢出11例,檢出率為68.75%,DSA檢出14例,檢出率為87.50%;在動脈瘤患者中,MRA檢出38例,檢出率為84.44%,DSA檢出41例,檢出率為91.11%。結論:在頭頸部血管疾病的診斷中使用DSA的檢出率較MRA的檢出率要稍高,兩者在頭頸部血管疾病診斷中各有各的優(yōu)勢,在臨床上要根據(jù)患者的具體情況采取相應的檢查方法。
頭頸部血管疾病;數(shù)字減影血管造影;診斷價值
隨著生活條件及醫(yī)療條件的改善,人們的壽命顯著延長,這種老齡化的出現(xiàn)導致心、腦血管疾病的發(fā)生日漸增多,其導致的致殘率及病死率也逐漸增高[1],各種心、腦血管疾病對患者的生活造成了嚴重的不良影響,所以如何對頭頸部血管疾病進行及時的診斷顯得尤為重要,對頭頸部血管疾病的診斷方法有很多種,如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數(shù)字減影血管造影(DSA)等[2],每種檢查方法都有自己的優(yōu)勢和不足之處。本研究旨在探討分析在診斷頭頸部血管疾病中使用DSA的臨床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1年10月~2015年10月來我院就診并確診的89例頭頸部血管疾病患者,男46例,女43例,年齡48~79歲,平均年齡(41.01±2.34)歲,在患者入院時即對患者均進行DSA和MRA的檢查,其中血管狹窄閉塞性疾病有28例,血管畸形有16例,動脈瘤有45例。
1.2 方法:DSA檢查:使用Siemens Angiostar 1000 mA的DSA機器進行檢查。對右側股動脈部位進行常規(guī)的消毒并鋪巾,然后使用Seldinger技術將鞘管通過右側的股動脈進行穿刺插入,然后在導絲的引導下將導管置于主動脈處并進行造影,對兩側椎動脈、兩側頸內動脈及分支、兩側頸外動脈及分支、兩側頸總動脈的一般情況進行觀察,最后實施超選擇,逐漸地將靶血管進行顯像。
MRA檢查:使用Siemens磁共振Avanto1.5T、經(jīng)線圈、相控陣頭進行檢查。首先對患者實施常規(guī)的掃描,然后對患者實施增強的血管檢查,應用序列Flash-3D進行掃描,每個序列的掃描時間為15s,層厚為1.2mm,F(xiàn)ov為380,Maxtri為448448。以中心優(yōu)先的方式填充K-Space。蒙片為得到的三維數(shù)據(jù),然后將18ml的扎噴酸葡胺經(jīng)右肘的正中靜脈穿刺注入。在carebolus透視下觀察藥物是否到達頸內動脈,到達頸內動脈即將注藥前的Flash-3D序列進行重復掃描,兩次掃描所得的參數(shù)一致,減影所得到的圖像并在Syngo操作平臺進行處理。
1.3 觀察指標[3]:經(jīng)過不同檢查方法進行檢查后,觀察不同檢查方法對患者檢查結果的差異。
1.4 統(tǒng)計學方法:數(shù)據(jù)用SPSS17.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數(shù)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在28例血管狹窄閉塞性疾病中,MRA檢出25例,檢出率為89.29%,DSA檢出26例,檢出率為92.86%;在16例血管畸形患者中,MRA檢出11例,檢出率為68.75%,DSA檢出14例,檢出率為87.50%;在45例動脈瘤患者中,MRA檢出38例,檢出率為84.44%,DSA檢出41例,檢出率為91.11%。
DSA是應用于血管檢查的金標準,在本研究中探討分析在診斷頭頸部血管疾病中使用DSA的臨床效果。結果顯示在血管狹窄閉塞性疾病中,MRA檢出率為89.29%,DSA檢出率為92.86%;在血管畸形患者中,MRA檢出率為68.75%,DSA檢出率為87.50%;在動脈瘤患者中,MRA檢出率為84.44%,DSA檢出率為91.11%。
在頭頸部血管疾病的檢查中,DSA是一種金標準的存在,在判斷血管狹窄程度上有較為準確的優(yōu)點,特別是在檢查動脈時,可以將靜脈同時進行檢查,這樣可以對頭頸部的血管進行一個比較全面的檢查,不僅如此,還可以對血管的形態(tài)進行全程的觀察,并能反映血管中血流的情況,對血栓形成的風險具有很好的評估作用,美中不足的地方是花費比較大,對檢查者來說經(jīng)濟負擔比較重,另外,DSA的操作比較復雜,對患者會造成一定的損害,如血管的閉塞、血栓的脫落等。
綜上所述,使用DSA對頭頸部血管疾病進行檢查具有較明顯的臨床效果,與MRA相比,檢出率相對較高,并且能對血管的整個狀態(tài)進行觀察,但仍存在一些弊端,在實際臨床應用中,要根據(jù)患者的情況不同進行分析,并選擇使用不同的檢查方法。
[1]向威楚,李歡歡,李國棟,等.“雙血管三維影像融合”對腦血管疾病診治的評估價值[J].中國臨床神經(jīng)外科外科雜志,2015,20(1):1-4.
[2]馬廉亭,楊銘,李俊.DSA影像融合新技術進展及其在神經(jīng)外科的應用[J].中國臨床神經(jīng)外科雜志,2013,18(10):626-629.
[3]溫齊平,郭穩(wěn)利,李振國,等.64排螺旋CT頭頸CTA血管造影掃描技術探討[J].醫(yī)療裝備,2013,26(4):10-11.
R816.1
B
1002-2376(2015)11-0047-01
2015-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