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安琪
一
在國內(nèi)的人看來,留學是一件浪漫的事,實際上,留學生涯是非常寂寞的。天空湛藍,陽光澄澈,空氣清冽,這些很快就讓人習以為常了,而遠離親人的冷清無助,倒是時時縈繞在心間。幸而,還有些有趣的人和事,讓人覺得生活里不乏暖意。比如,我曾遇到的兩位外國老師——鮑勃與迪特。
鮑勃,一位臉帶微笑但是給留學生打分極低的哲學老師。迪特,一位嚴肅拘謹卻善良熱心的德語老師。
二
鮑勃的全名是Bob Stillwell,中國留學生私底下親切稱呼他為“鮑勃依然好”。因為他姓Stillwell,將這個詞拆開來,Still可譯為“依然”,well可譯為“好”。這個綽號在中國留學生里流傳很廣。
他六十開外,個子不高,略微發(fā)福的身材。頭發(fā)和胡子雪白雪白的,可謂是白發(fā)碧眼。他頭發(fā)不多,腦袋上四周一圈白發(fā),頭頂心光禿禿的,是典型的“地中海”式。白胡子卻滿臉都是,幾乎看不到臉上的“不毛之地”。他的眼睛細細長長,笑起來就瞇成了一條縫,即使如此,他的眼睛也總是閃爍著智慧的光芒。眼角留下歲月的痕跡,刻著幾道深深的魚尾紋,卻看起來顯得更加和藹可親了。鼻子不夠挺拔,卻是個實實在在的大鼻子,鼻頭的肉也厚厚的,在五官里顯得特別突出。嘴唇很薄,很隱秘地藏在了他的大胡子里,說話的時候只能看見白花花的胡子在動,薄唇是“偶爾露崢嶸”。
在鮑勃的課堂上,法國、德國哲學家的思想是主要內(nèi)容。當他把一張張哲學家的照片展示在大家面前的時候,我仿佛覺得他就是圖片里的某個哲學家,在津津有味地用激昂的語調(diào)闡述著深邃的思想。他的絡(luò)腮胡子,以及眼里的光芒,會讓人以為他就是一代哲學大師。他講課語速很快,卻很流暢,基本不會打磕巴。在佩服他有一條靈活的舌頭的同時,我也在苦惱我聽得很吃力,尤其是聽到太抽象的內(nèi)容的時候,我感到實在力不從心。鮑勃講課難理解不僅僅是因為課程內(nèi)容難度較大,還因為他不能把很復雜的問題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講。他的課堂上,下面的留學生東倒西歪,睡倒一大片;而他卻全然不以為意,一個人在講臺上對著PPT,長篇大論,興致盎然。我有時會想,也許大家的鼾聲是他最喜愛的背景音樂?
論文成績公布后,大家的分數(shù)普遍不太理想。這樣的分數(shù)讓人很難想象是出自平時笑嘻嘻的鮑勃之手。我也曾向其他英國同學請教是否理解鮑勃講課的內(nèi)容,大家也只能無奈地搖頭。
后來,得知他給英國學生的分數(shù)更低,我們也就心平氣和了。這就是他的風格吧。這個可愛的老頭,對人是那樣熱情,對學問是那樣虔誠。不管是臺上還是臺下,課上還是課后,只要他在跟你講話的時候,他都是帶著很慈祥的笑容的。他的笑容是很有魅力的,當你惴惴不安地去他辦公室問問題,他總是能以他那太陽般的笑容融化你心中憂慮的冰雪。
三
迪特是德國人,是教我德語的老師。外國人的年齡對于中國人來說太難估摸了,我也不是很清楚他的具體年齡??此臉幼哟蟾帕呤畾q,瘦瘦高高的,兩條又細又長的腿撐著一個背駝得很厲害的身子,看起來上身和下身非常不成比例,差不多是一比二,十分像是卡通畫里的人物,也像一匹餓瘦了的駱駝。他也是“地中海”式禿頂,不過頭發(fā)還沒怎么白,沒有一根胡子。臉部最突出的就是滿臉的溝壑,皺紋縱橫交錯,看起來愁眉苦臉,我有時會覺得武俠小說中武功極高的老僧,應(yīng)該也是這個模樣。他的長方臉型,是很標準的德國人的臉型。他的表情總是很嚴肅,初見讓人心懷畏懼,其實他很好相處。他做事非常認真,有條不紊,是很嚴謹?shù)牡聡说男愿瘛?/p>
迪特看起來十分嚴肅,以至于我曾一度后悔選擇了這門功課。由于選課的沖突,我比德語班其他的同學晚兩周上課,擔心自己會因為跟不上課程的進度而受到老師的責備。課后,我懷著不安的心情去請教迪特之前課程的內(nèi)容,沒想到他竟然熱情地主動提出幫我補課,這讓我驚喜不已。在迪特的感召下,我學習德語的積極性也被激發(fā)出來。迪特除了每周利用自己的休息時間給我補課外,還推薦給我一些他認為比較有用的文獻,甚至把學校教學資料都借給了我。由于我們倆的共同努力,在期末考試時,我取得了比較好的成績,迪特和我都十分高興。
我們幾個學生帶了一點零食啤酒,去迪特家閑聊。那天,嚴肅的迪特興致勃勃,說起了他的往事。少年時,他特別熱愛法國,在法國求學多年。他臉帶酒紅大聲說:“我的心在法國?!遍L大后,他去了捷克讀大學,學習高加索語。他會說四種語言:德語、法語、高加索語和英語。迪特還跟我說了他和他妻子的一個小故事。他的妻子是英國人,不過她遷就了他,學習說德語。由于德語表達時間和英語不同,往往會引起一些誤會。比如他和妻子約在晚上六點半見面,結(jié)果她整整遲到了一個小時。
迪特還告訴我他的父親曾經(jīng)在二戰(zhàn)中擔任德軍的軍官。當話題提及希特勒時,他豎起食指,鄭重其事地說:“噓!不要被英國人聽見!他們很恨希特勒的!”他也覺得希特勒是個瘋子,盡管他的目的是想組建一個全新德國。他接著問起我們對毛澤東的評價,我們告訴他,能讓一個受盡凌辱的民族重新站起來的偉人,我們當然是大為崇拜的。
四
我所學的是“社會文化與傳媒”,哲學是比較常見的必修課,德語是其中一門比較普通的選修課,其余還有14門課。三年里修完16門專業(yè)課程,每年必須達到要求才能進入下一學年的課程。其中比較有趣的當數(shù)以下幾門:
老大哥——媒體和文化的政策和社會學。主要內(nèi)容是對喬治奧威爾政治諷刺小說《1984》的分析。《1984》是一部反烏托邦和獨裁統(tǒng)治的作品。
女性·伊斯蘭與媒體。研究在伊斯蘭文化中,女性與媒體的關(guān)系,以及媒體是怎樣表現(xiàn)女性的生活情況、社會地位等。
漫畫狂與日本。結(jié)合日本文化,分析漫畫源流。研究御宅族、家里蹲、武士道、少女漫畫、人與科技、人口老齡化等主題。
老師們大都是英國人,也有少數(shù)來自其他國家。例如“女性·伊斯蘭與媒體”的老師,就是一位來自土耳其的女老師愛倫。
大三期間,我們還有一個來自中國的女老師。她臉尖,膚黑,矮小,駝背。她的辦公桌,書籍資料胡亂堆疊,面巾紙隨地亂扔。同學考試時演講,她竟然幾次跑出去接電話。有一次我拿著稿子去找她問問題,我其實想跟她口頭交流的,她也不聽我說話,看到稿子就埋頭苦讀,生怕我問她問題的樣子。她教國際交流,我認為她如此強勢的“臟亂差”的文化,會把帝國主義的文化打得落花流水。
在這些各具風采的老師中,鮑勃和迪特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盡管兩人差別很大,但我心里同樣充滿感激。
今夜,秋風陣陣,秋雨連綿,我獨坐電腦前,回想一張張老師的面孔。這個秋風秋雨交織的夜晚,鮑勃與迪特一定沒有想到,我在遙遠的東方古國給予他們深深的祝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