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八月中旬,南明歷史文化研討會在貴州安龍縣召開,來自全國的四十多名專家參與,以文入會。明史學會常務副會長毛佩琦先生作主題發(fā)言,從兩個方面論述了研究南明史的必要性,一、南明史是一段被抹殺的、被曲解的歷史;二、南明史是豐富多彩的。同時講到研究歷史一定要堅持歷史邏輯,堅持歷史正義。
主持人、各位領導、在座各位:大家好,非常高興在這里有一個機會向貴州的同志和全國各地的同志學習請教。我今天所講的題目是“為什么要研究南明史”,這個問題是很多人在思考的問題,也是經(jīng)常受到質(zhì)疑的問題。當前我們的國家處于一個非常重要的時期,是中華民族又一次要實現(xiàn)偉大復興的時期。在這個時期,我們的經(jīng)濟建設和思想文化都有突飛猛進的發(fā)展,其中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對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長期以來,利用堅船利炮的侵略者來到中國以后,中國文化遭到踐踏。我們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不僅要在政治、經(jīng)濟、軍事等方面強大起來,更重要的是要實現(xiàn)文化的強大。在這個過程中,歷史將發(fā)揮重大作用。歷史是什么?歷史就是要回答我是誰,中華民族是誰。我們在談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候必須要了解自己的歷史。我是學明史的,明朝有270多年的歷史,對后來中國的歷史走向產(chǎn)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這種影響一直延續(xù)到現(xiàn)在。
知道古代才知道近代,知道近代才知道現(xiàn)代,很多現(xiàn)代的做法都是歷史慣性的延續(xù)。明代歷史在貴州很有意思,原來沒有貴州省,明代才有,明代初期在西南地區(qū)只有湖廣、四川、云南等名稱,永樂十一年(1413)明朝建立了貴州布政使司,表明中原王朝加強了對這一地區(qū)的管理,促進了當?shù)厣鐣?jīng)濟的發(fā)展。很多明朝文化在貴州地區(qū)的山鄉(xiāng)中仍然能找到,比如安順的屯堡,保留了自己的文化。他們是什么人,有人說他們是外地移民,有人說是軍隊后裔,他們在少數(shù)民族聚居地頑強的生活了下來。一方面他們保留了自己的文化傳統(tǒng),另一方面又和當?shù)氐纳贁?shù)民族和平共處。近代以來的民族國家大多數(shù)是單民族國家,并且各民族組成聯(lián)邦進行發(fā)展,而中國不是聯(lián)邦,是大一統(tǒng)的中華。民族的融合常常不是以和平的方式進行,但是明朝通過羈縻政策,由土官來管理地方,這在中國歷史上也是非常特殊的,而且這種模式在全世界是獨一無二的。因此,明朝文化在貴州具有很深的影響。
對于南明文化,我要首先說到南明的界定,“南明”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命名方式。南宋,它的疆域從淮河以南一直到大海,因為北面有遼、金,所以稱為南宋。南宋的滅亡是在元朝軍隊一直打到南方,將南方基本上全部占領了,最后趙星、趙咼跳海而死,宋朝結(jié)束了。明朝為什么出現(xiàn)南明,為什么不把最后一個皇帝死的時候叫做明朝滅亡呢?我們現(xiàn)在的中圍歷史年表將公元1644年作為明朝滅亡的時間。如果按照宋朝的說法,明朝滅亡應該在永歷帝死后,那是在永歷十六年,即為康熙元年(1662)。那么這段時期為什么稱為南明史,甚至長期被稱為偽政權,這就是我們?yōu)槭裁匆芯磕厦魇返脑???傮w說來,主要有兩點:
第一,南明史是一段被抹殺的、被曲解的歷史。
南明史是一段被抹殺的歷史,被誰抹殺了?被清朝政府抹殺了。清朝政府不承認明朝殘余政權的合法性,宣布自己的合法性。過長江以后的弘光政權,清朝認為是偽政權。他一定要把它說成是偽政權,把所有出現(xiàn)的太子都說成是偽太子,他自己才是真的,這都是政治的需要。所以長期以來,這種劃分方式在史學界是有不同意見的。比如說明朝末年清朝初年的一個史學家查繼佐,還有一個史學家談遷,翻開談遷的《同榷》,里面明朝滅亡的時間不在崇禎,而在弘光。這是以史學家的眼光進行劃分的,而不是按照政治需要劃分的。所以我們在講述明史的時候也要把弘光加進去,如果不把永歷帝的死亡作為明朝的滅亡,也至少應該把弘光帝作為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原因有兩個,第一,南京是明朝的首都之一??箲?zhàn)時期,南京作為首都淪陷了,但是重慶存在。明朝北都北京陷落了,可是南京存在。明朝實行兩京制度,它和國民黨西遷還不一樣。明朝是在建國的時候就實行了兩京制度,所以南京是合法的首都。朱元璋以金陵為京師,稱作應天府。后來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稱為順天府,以金陵為南京,北京為京師,實行兩京制度。而弘光時,南京還沒有淪陷,所以明朝也沒有滅亡。第二,弘光帝是江南各路明朝殘余勢力共同擁戴的君主,是合法的。他是明神宗親近的兒子福王之后,按照宗法制度,他該繼承皇位。當皇室正統(tǒng)沒有繼承人之后,按照宗法倫理,他該做皇帝。雖然在立其為帝的時候存在爭議,有的大臣要立其他王為帝,但是在立了以后沒有爭議,不像后來魯王、唐王和永歷帝各據(jù)一方。弘光帝沒有爭議,大家都擁戴他,所以此時明朝沒有滅亡。因此,弘光是明朝的最后一個皇帝,這段時期也應該是明朝歷史,弘光之后,才可以說是南明。但是,后來歷史書寫者把弘光政權作為南明的開始。當代學者顧誠先生寫過一部非常優(yōu)秀的著作《南明史》。《南明史》資料詳實,敘述清楚,而且它的理念是非常符合實際的。所以我非常推崇顧誠的《南明史》。他把明朝與清朝的斗爭、明朝清朝與農(nóng)民起義軍的關系、中同當時的歷史走向說得非常清楚。這是在當代明史學家中沒有的,可惜顧誠先生已經(jīng)故去了。在海外研究明史的學者也有關于南明的著作,一是美國的司徒琳博士,寫過《南明史》;二是日本的小野和子的《南明史》。她們的寫法與顧誠先生不一樣,更多地是從宏觀的角度論述南明的歷史走向。所以,學術界對南明歷史的關注還是非常多的,也出現(xiàn)了很多著作。我們研究南明史,就是因為南明史是一段被抹殺的歷史,清政府不允許它的存在,說它是偽政權,在史書中事跡和人物都有很多的缺失。因此,我們必須把這一段被抹殺的歷史說清楚一
南明史又是被曲解的歷史。現(xiàn)在一提起明朝,就是黑暗、腐朽、宦官專政、黨派之爭、皇帝慵懶等等。但是我們想想,明朝存在了270多年,如果一個王朝是充滿了黑暗、腐朽、宦官專政、黨派之爭,那么它能存在270多年嗎?顯然這種評價是偏頗的。那么這種認識是從哪里來的?是源自浙東學派,也就是黃宗羲這一派,是他和他的學生對明朝做出的評價。在《明夷待訪錄》“置相”一篇中,他就說:“有明之無善治,自高皇帝廢丞相始也?!睘槭裁催@樣說呢?是因為宦官。黃宗羲為什么憎恨宦官,宦官不一定都是壞的,而且宦官做的不一定都是壞事,在明朝歷史上,很多宦官做出過挽救大局的事。比如營建明朝北京城的阮安,下兩洋的鄭和,土木之變反對南遷的金英等,很多宦官在明朝歷史上起到很多的作用。很多宦官奉朝廷之命打擊貪官污吏,為什么劉瑾遭到這么多人反對,他上臺清丈土地,清查賦稅,清查贓物,得罪了很多貪官,最后被推倒了??墒沁@段歷史到了黃宗羲口里,就被抹殺了,為什么?因為他的父親黃尊素受過宦官的迫害,最后死掉了,黃宗羲將個人的感情融入了里面。浙東學派對明朝末年的歷史也有偏見?,F(xiàn)在我們再看這段歷史,不應該受黃宗羲的左右,應該以客觀事實為基礎。同樣,弘光政權也是一段被曲解的歷史。弘光帝被描繪成一個昏庸、無能、貪圖享樂的皇帝,弘光政權被捕繪成一個黨派爭斗、不問國家大事的人掌握的朝廷。可是越來越多的材料證明,這些評價是值得商榷的,如多年前有對馬士英重新認識的文章。有句話叫不以成敗論英雄,但是我們又往往帶著成敗意識來評價歷史,認為誰成功了誰就是英雄,誰失敗了誰就會遭到抨擊。南明政權是在明末清初各種力量博弈過程中重新確定中國歷史走向的舞臺上存在的。不是說所有的失敗者都是小丑,是應該被抹黑的,也不是所有的成功者都應該被歌頌。所以我們要根據(jù)歷史發(fā)展的邏輯,重新把這些人放在歷史發(fā)展的脈絡中去給他們一個準確的認識和判斷。因此,我們要將南明這段被抹殺的、被曲解的歷史真實的呈現(xiàn)出來,讓我們的國人明白這段歷史到底是怎么回事。
第二,南明史是豐富多彩的,是值得研究的。
自崇禎帝吊死煤山,順治帝入主中原起,中國歷史舞臺上出現(xiàn)了幾股勢力,他們都力圖爭奪中原王朝的統(tǒng)治權。清朝入關之前的大臣范文程就認為,當時清朝爭奪天下,“非與明朝爭,實與流寇爭也”,也就是說當時明朝已經(jīng)不行了,清朝是與李自成農(nóng)民軍爭奪天下。范文程的話勾勒出了以后幾十年歷史發(fā)展的態(tài)勢。當時,明朝走下坡路,李自成是新興的力量,而清朝則是政治經(jīng)濟相對落后,但有強大的軍事力量。有意思的是,當清朝南下的時候,李自成政權的殘余勢力與南明政權卻合流了,這在永歷時期表現(xiàn)的最為突出,支持永歷政權的許多軍事力量都是來源于起義軍,如李定國、孫可望。他們?yōu)槭裁匆c南明聯(lián)合起來,是因為民族大義。這時他們爭奪天下,其政權名號都有一個“順”字,即順乎天理,順乎民意,最后清朝取得勝利,決定了歷史發(fā)展的方向。但是問題在于這一方向是必然的嗎?顧誠先生在他的《南明史》序言中發(fā)表了自己的看法,認為這不一定是必然的,很多偶然因素影響著歷史發(fā)展的方向,歷史的發(fā)展往往錯過很多機會。我建議大家好好讀一讀顧誠先生《南明史》的序言部分,他的思想是非常精彩的。
研究南明歷史不僅要研究南明的政治、經(jīng)濟、軍事情況,例如政權建設,怎么樣解決老百姓的民生問題,朝政如何架構(gòu),對外關系如何處理等等,還要研究南明的斗爭對象清朝的歷史。要知道當時民族關系提出什么要求,階級關系提出什么要求。非常有意思的是,南明的歷史還涉及到對外關系,一是鄭成功收復臺灣,鄭成功在唐王去世后,奉永歷為正統(tǒng),用永歷年號。再一個就是西方文化的傳人,安龍的天主教堂就是例證,當時很多后妃得到洗禮,信奉了天主教,這延續(xù)了明朝末年的發(fā)展態(tài)勢。明朝末年,傳教士利瑪竇來到中國,從肇慶登陸,到了南京,一直到達北京,進入宮廷。明朝采取了一種開放的態(tài)度,是從皇宮到民間這種自上而下的開放態(tài)度。中國的知識分子對異質(zhì)文化也采取了學習的態(tài)度。現(xiàn)在有一種說法叫做“學習西方先進文化”,好像只要西方的就是先進的。但是明朝不是,據(jù)英國科技史專家李約瑟和中國何兆武等學者研究,當時中國的科技水平已經(jīng)發(fā)展到世界前沿,像徐光啟這樣的科學家是可以與西方一流科學家平起平坐的,我們對異質(zhì)文化是持包容態(tài)度的。崇禎時期,宮廷內(nèi)的一些嬪妃、宦官信奉了天主教,禮部尚書、大學士徐光啟也接受了洗禮,現(xiàn)在上海徐家匯的教堂就是徐家留下的。我不信奉任何宗教,我也不是說天主教比佛教好,我只是說當時明朝人的開放態(tài)度,對不同的文化是吸收的,是樂于學習的。所以,明朝人已經(jīng)睜開眼睛看世界了,而不是到了清朝后期的林則徐。當時徐光啟等人已經(jīng)開始意識到西方文化,他翻譯了《幾何原理》,還和西方傳教士、李之藻等人繪制了世界地圖,叫做“坤輿萬國全圖”,不僅繪制,還刻在書里面,傳看天下,這幅地圖現(xiàn)在還收藏在南京博物院中。所以,南明延續(xù)了明朝末年的這一特點,加強了與西方的聯(lián)系,還派人去羅馬教廷求援,但是,到清朝被阻斷了。因此,在回顧這段歷史需要將明朝末年的情況、南明的情況、清朝入關后的情況對比來看,才能得出正確的結(jié)論。
現(xiàn)在有些說法,特別是一些“學術明星”,擾亂了我們的視聽。一種說法是清朝入主中原代表了進步勢力,要統(tǒng)一中國,在這種前提下,殺人是對的,誰抵抗誰就是反動派,誰投降誰就是英雄。還有一種說法認為,當時就是要實現(xiàn)大一統(tǒng),誰破壞大一統(tǒng),誰就是逆歷史潮流而動。這些說法都是不對的。這些看法的問題在哪里呢?一,它們違背了歷史邏輯;二,它們違背了歷史正義。什么是歷史邏輯?例如,一個罪犯被關進了監(jiān)獄,出獄以后成了企業(yè)家,做了善事,于是就說他犯罪也是好的,多虧了進監(jiān)獄,能這么說嗎?不能,這即是違背了歷史邏輯。歷史發(fā)展的順序,是其基本邏輯。同樣一個朝代在當時對就是對,錯就是錯,不能用后面的發(fā)展來否定前面的錯誤。清朝入主時,殺人是不對的,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用現(xiàn)在的話說就是反人類罪。所以,還要維護歷史正義。大民族不能欺侮弱小民族,小民族也不能因為一時軍事力量的強大而肆意妄為。歷史上常常不是先進戰(zhàn)勝落后,而是落后戰(zhàn)勝先進。按照馬克思主義觀點,先進戰(zhàn)勝落后,這是從歷史長時段考慮的,但是在短時段內(nèi),往往是落后戰(zhàn)勝先進。中國歷史上常常是落后民族憑借強大的軍事力量戰(zhàn)勝垂老的先進民族,所以,不是所有成功者從始至終都是正確的。清朝入主中原恰恰是落后的政治制度、生產(chǎn)方式摧毀了相對先進、文明的政治制度和生產(chǎn)方式。這個結(jié)論在相當長的時期內(nèi)早已經(jīng)形成共識,30年前出版的戴逸先生主編的《簡明清史》就講到了清朝入關時對整個社會經(jīng)濟造成的破壞,圈地造成千里無人煙,農(nóng)民變成農(nóng)奴,社會經(jīng)濟一百年恢復不過來,剃頭令更是對漢族人的侮辱,這是落后的。所以,不能說清朝入關就是要大一統(tǒng),誰反抗誰就是反動派,就是逆歷史潮流而動。恰恰相反,江南人民的抵抗,南明的堅守是為了維護做人的尊嚴,為了維護先進的生產(chǎn)、生活方式,這時的反抗是正確的,應該支持。
在偏頗思想的影響下,很多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是非也被混淆了。鄭成功、李定國抗清對不對?洪承疇投降是不是就是英雄了?吳三桂是不是英雄好漢?安龍的十八先生墓中,很多的墓碑都是民國時期立的,以國民黨為首的當時人都是很尊敬十八先生的,他們認為自己就是十八先生的繼承者。從孫中山先生開始,“驅(qū)除韃虜,恢復中華”的口號就是直接從朱元璋那里引用過來的。明朝滅亡之后,反清運動綿延不斷,在很大程度上,孫中山認為自己就是這些人的繼承者。這與近幾十年許多人對待明朝的態(tài)度是不一樣的。
這就要涉及到我們的民族精神。我們不是簡單地贊賞一個即將滅亡的政權,那個顛沛流離的政府,而是要為天地留一股正氣。當別人壓迫你的時候,要保留正氣,要抗爭到底,威武不能屈,舍生取義。在明末清初,永歷帝只是一個符號,忠不忠于他不要緊,要忠的是中華民族的原則和氣節(jié),如果這種氣節(jié)全沒有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全部放棄,那么面對任何外侵,都可以投降。有人說岳飛也不能宣傳了,因為宋金之間是兄弟,這是國內(nèi)斗爭,這是不對的。洪承疇帶著軍隊在江南勸降史可法的時候,有人就做了對聯(lián)“史筆流芳,雖未成名真可法;洪恩浩蕩,不能報國反成仇”進行諷刺。清朝臺灣巡撫沈葆楨為鄭成功祠題詞為“開千古得未曾有之奇,洪荒留此山川,作遺民世界;極一生無可如何之遇,缺恨還諸天地,成創(chuàng)格完人?!边@些都是講的正氣,這是我們需要繼承的。如果把像吳三桂這樣不忠不孝不仁不義的人奉為英雄,我們的民族精神將如何建設?如果說我們近二十年社會中不顧禮義廉恥的現(xiàn)象逐漸增多,是不是與一些人吹捧吳三桂有關呢?大有關系!
清朝政權確定后,清朝又給這些投降的人做了評價。乾隆帝令人做了《貳臣傳》,把所有在明朝做官后投降清朝的人都歸于其中。相反,他要表彰像十八先生這樣的忠臣義士,那些忠于明朝,以身殉國的人。如果他不表彰,那么面對外敵誰來忠于清朝呢?鼓勵投降,清朝也很快會垮臺。中華民族之所以不亡,因為有正氣。我們研究南明史就是要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的精神,舍生取義,堅強不屈。
那么靠武力征服的清朝在什么時候成為合法政權的?那是在它實現(xiàn)了三個“皈依”之后,即從地方造反、破壞大一統(tǒng)向大一統(tǒng)皈依,從薩滿文化向儒家文化的皈依,從地方民族政權向中華皇朝正統(tǒng)的皈依。完成了這三個皈依,清朝才成為中華民族的代表,才實現(xiàn)了康熙到乾隆的發(fā)展,走上了在內(nèi)部是輝煌在世界是落后的道路。清朝改變了做法之后,才可以成為代表中華民族的政權,而不是一開始就是中華民族的代表。在這個前提下,南明政權的反抗是維護漢民族做人的尊嚴,保護中原地區(qū)的先進文明,保護數(shù)千年的文化,這種斗爭當然是正確的。清朝實現(xiàn)三個皈依之后,則是走上了正確的道路,所以,康熙時期,連明朝遺民黃宗羲也開始稱贊康熙皇帝“吾皇圣明”。所以,我們在研究歷史的時候,要堅持歷史正義,要堅持歷史邏輯。
今天我主要講了為什么要研究南明史,一是因為這是一段被抹殺的歷史,被曲解的歷史;二是因為南明史是豐富多彩的。還講了研究歷史要堅持歷史邏輯,堅持歷史正義,對社會上流行的一些偏頗的有害的說法進行了駁斥。當前,在進行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全民族努力實現(xiàn)中國夢的時候,我們要把這一段歷史研究清楚,把中華民族的正氣繼承下來,作為我們的財富,使中華民族的發(fā)展腳步走得更加堅實。謝謝大家!
責任編輯:湯蘇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