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宓
鐵打出,僅以一塊鐵片,反復加熱,通過不斷錘打來制作鐵器。其難度之大,工藝為金工之絕。此技藝在國內(nèi)早已式微,如今李共標堅定執(zhí)錘開始“鐵打出”。
屋漏痕,書法用語。形容雨水順墻而下,沿著凹凸不平的墻面蜿蜒流淌,時走時停且直且曲,形成頓挫有力的痕跡。這一說法,最早出自顏真卿與懷素的對話,而以這種用筆方法得到的線條,則被古人認為是最純粹、最純凈、最具有美感。李共標早前在杭州Solife展出的作品中,幾乎每件鐵器上都帶有各具特色的獨特肌理,若有似無,時濃時淡?!叭缤萋┖郏@些肌理都是天然、自然的,沒有任何后期人為的加工?!崩罟矘寺暼缙淙耍顑?nèi)斂,并不善談。
屋漏痕隱歲月悠
欣賞李共標的作品,有種不由自主讓人安靜下來的力量。風花雪月,城市喧囂仿佛全都消失,頓時只剩虔誠的心情。這也許和他選用的材料有關(guān),“我大都選擇帶有花紋上了年紀的鐵板,它們基本都有十年以上的歲數(shù)并且保存很好,沒有其他因素讓它們腐蝕。經(jīng)過雨水的沖刷,多年下來形成有聚有散的紋路肌理,有的深,有的淺,都非常好看?!睂⒗翔F板賦予新的生命,是李共標執(zhí)著的事,一干就是好些年。
并非科班出身的李共標,一路走來不算一帆風順。老家在河南洛陽,緊挨著的就是鼎鼎有名的龍門石窟。老家村子附近的山區(qū)盛產(chǎn)青石,材質(zhì)緊密,是用于石雕的絕佳材質(zhì)。石雕,在李共標的老家算得上是產(chǎn)業(yè)集群,家家戶戶都制作石雕。16歲,李共標就開始跟著家里人學習石雕,一干就是六七年。只是石雕產(chǎn)生的粉塵太大,時間一長肺部就受不了,于是只得停下來休養(yǎng)。
“恰好有朋友在杭州開畫班,請我過來幫忙做泥塑小狗之類的小件,于是就過來了?!迸e了六七年鑿子,忽然開始玩泥巴,李共標反倒有些不習慣。好在,手藝總有共通處,多年石雕積累的經(jīng)驗讓李共標對“形”的把握非常到位。做順了手,空余閑暇,朋友喝茶時也總會拉上李共標一起。一來二去,李共標一邊開始學著品茶,一邊暗地里仔細觀察茶器,高矮胖瘦各有不同,漸漸開始對茶器制作生出些許好奇。
江戶技藝鐵打出
鐵器,最早源于中國。壺、缽、盆、盤各類形態(tài)都常見于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隨著人們生活需求的擴大,漸漸開始用鑄造的方式量產(chǎn)。制作鐵器的手藝傳到日本后,開始在日本茶道里顯現(xiàn)出重要的作用,成為日本茶道的必備品。其中尤以日本南部手工生產(chǎn)的鐵器最為有名,身價不菲,成為茶道玩家的收藏之好。
事實上,手工制造鐵器的技藝有多種,而最考驗技術(shù)的當數(shù)“鐵打出”。選好鐵板后,不斷用爐火加熱,反復捶打,靠手感眼觀保持材料厚度均勻,整個過程幾乎全部采用手工完成,需全神貫注,稍有不慎便前功盡棄。李共標決定選擇“鐵打出”這樣最原始的制造方式,來創(chuàng)作鐵器。一來是做的人比較少;二來是鐵器與茶道里常見的陶、瓷相比,更硬朗,更堅冷。稍不留意,陶、瓷的用具就會在鐵器上磕碰出瑕疵?!笆衷扈F質(zhì)茶器是為了讓喝茶的人心更靜。心靜,才能更好地駕馭鐵質(zhì)茶器?!?/p>
手工鍛造,并非有力能掄大錘就可以。經(jīng)驗以及材料本身的特性,都是決定作品成敗的關(guān)鍵因素。一開始,李共標只是想為愛茶的朋友做一件風爐,用來煮茶。結(jié)果也可以想到,好看但卻不具備使用性,這與李共標最初的想法“好看更要實用”相悖。鐵和石,在材質(zhì)上都硬,只不過石材更脆一些,這對掄慣了大錘鑿子的李共標來說,做風爐的結(jié)果雖然不算成功,但制作過程卻引發(fā)李共標手工鍛造鐵器的極大興趣。
李共標一邊繼續(xù)給小朋友們捏著小狗小貓,一邊找尋關(guān)于鐵器制作的各類書籍進行學習參考,將學習的經(jīng)驗用實踐去驗證。鐵,是一種很神奇的材質(zhì)。冰冷的時候,頑固堅硬;加熱后,材質(zhì)發(fā)生變化,可以通過重力延展成各種形狀。同樣都是鐵,但雜質(zhì)含量不同,加熱后的反應也各有不同,有些延展性好,有些則很脆。周圍沒有前輩給予經(jīng)驗,李共標就在嘗試不斷實驗,加熱時間、捶打力度、卷曲曲度……在反反復復實踐中,逐漸了解鐵的特質(zhì),掌握鐵的特性,在制作過程中積累自己獨到的經(jīng)驗。
厚積薄發(fā)打鐵人
我們時常會把喜歡的事默默放一邊,然后為此找各種借口,要不就是40歲以后再開始,要不就是向柴米油鹽低頭妥協(xié)。而李共標想得很簡單“喜歡就已經(jīng)夠了”,收益得失全然不需考慮。后來的事情,有些水到渠成也有些順理成章。朋友有工作室要轉(zhuǎn)出,李共標思來想去后接手了,此時,手打鐵器已經(jīng)讓李共標產(chǎn)生了濃郁的興趣。為著這份喜歡,李共標開始了專門手打素釜的生涯。
有了目標,李共標就很少離開工作室。那些原本躺在野外草地、廢棄工廠里,沒有被腐蝕掉的鐵板,被李共標寶貝一樣地拉回工作室,悉心鍛造。這些老舊的鐵板,在被遺忘的年月里,都被時間刻上了印記:有些有如屋漏痕一般的肌理,有些缺了角,有些原本就有層油漆……他們在李共標手里,都被盡可能還原成了原本的模樣。屋漏痕有濃有淡,有聚有散。李共標將圓圈痕跡大的、擴散式展開的,做成茶盤,盡可能多地保留痕跡的肌理。而那些被雨水滴穿的孔,小小巧巧向里凹,非常漂亮,被保留成茶承的一部分,可以滲水。四方的器皿,則需要考慮幾個面肌理的統(tǒng)一。而那些原本有一層油漆的鐵板,李共標也會隨緣地保留其本身的色彩。至于缺角的,就讓它缺著吧,不必強求完美統(tǒng)一。
沒有專門學過設計,李共標就用“笨辦法”,先用紙做出大概的模型,觀察比例,找感覺。在根據(jù)調(diào)整好的紙模型,對鐵板進行切割,處理掉表面的灰塵銹跡。不同的器形用不同的方式,有的用整張鐵皮敲打;有的用拼接或者焊接的方式組合。切割、火燒、氧化……一件器皿一般要經(jīng)過幾個月的時間才能完成。而成形的作品,設計簡約,明了舒服,鐵的質(zhì)感得到充分體現(xiàn)。在開始打鐵的兩年半時間里,李共標做了近百件作品,每一件都凝聚了他的心思,安安靜靜但過目不忘。
會覺得枯燥嗎?不會,鐵器制作本身就有很多不可控的因素。成形的作品,會經(jīng)過大自然的氧化,根據(jù)使用人的習慣,產(chǎn)生不同的變化。李共標在不斷摸索的制作過程中,工藝上也有所突破。在他最新制作的作品里,有一件茶盤,制作時以1500℃高溫將茶盤燒得通紅柔軟,然后輕輕摁入一塊生冷的鐵。成品有如雨水滴落在泥土里四下濺開的感覺,非常美。
沉得下心,耐得住寂寞,就算一件器皿花上幾個月的時間,李共標仍然覺得太匆忙。對于未來,李共標想得很簡單,也許會嘗試其他金屬材料的鍛造,但依舊以鐵為主。除了茶器,花器、香器也是會考慮制作的方向?!昂唵蔚氖?,做得更精需要更多時間?!闭沁@份造物的快樂,讓李共標堅持用原始的模式,傳統(tǒng)的手藝,“鐵打造”出獨具魅力的現(xiàn)代素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