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琴,喻祿洪,蘇文莉,趙 凌,梁繁榮*
(1.成都中醫(yī)藥大學 針灸推拿學院,四川 成都 610075;2.眉山市心腦血管病醫(yī)院,四川眉山 620000)
?
針刺人迎穴機制及臨床應用探討
劉艷琴1,喻祿洪2,蘇文莉1,趙 凌1,梁繁榮1*
(1.成都中醫(yī)藥大學 針灸推拿學院,四川 成都 610075;2.眉山市心腦血管病醫(yī)院,四川眉山 620000)
人迎穴為針灸臨床要穴,在臨床應用上具有廣泛的適應證及良好的療效。通過對人迎穴的近現(xiàn)代解剖結構加以探討,進而闡述其針刺治療疾病的作用機理,同時深入分析和總結該穴的臨床應用,旨在為人迎穴的進一步探討與研究提供思路與方向。
針刺;人迎穴;作用機制;臨床應用;綜述
隨著解剖學的不斷發(fā)展、針具的不斷完善以及諸多臨床研究者對穴位解剖的深入探討,人迎穴位在古代中的“禁忌”逐漸被取代?!堆ㄎ唤馄逝c臨床應用》[4]中簡單記載了人迎穴的局部解剖結構主要分為四個層次:皮膚、皮下組織、頸深筋膜淺層、咽縮肌。局部解剖學在此基礎上進一步闡明[1]:人迎穴從皮膚至頸椎橫突的平均深度為35.76mm。其組織結構層次依次為:最外側為皮膚及皮下組織層,里有頸闊肌肉、頸側皮神經及面神經的頸支包繞;其次為頸固有筋膜層,其中淺層筋膜包裹著胸鎖乳突肌和斜方肌,而深層筋膜包裹著舌骨下的肌群;然后為咽下縮肌層,此層由迷走神經的咽支支配;再次為頸椎前方筋膜層,此層為覆蓋頸椎和頸部深側肌前的一層筋膜,在其外側有頸動脈鞘分布,其后方有膈神經分布;緊接著為頸椎前肌肉層,在其前方有頸交感神經干和頸交感神經節(jié)的分布;最深層次為頸椎橫突。
大量研究表明針刺人迎穴的作用機制和其所在部位的解剖結構及其各結構的生理病理功能息息相關。因此,人迎穴解剖結構的復雜性和特殊性,決定了此穴具有非常重要的臨床應用價值。針刺此穴的作用機理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2]進行探討:一是人迎穴所在位置的解剖結構有頸動脈、頸動脈竇和頸動脈小體,此組織為壓力和化學感受器。人迎穴附近有頸動脈鞘等結構,鞘內分布有迷走神經、頸內神經和頸總動脈,針刺刺激到上述兩方面的組織結構可以共同調理心腦血管的舒縮功能和肺臟呼吸功能。二是深刺激此穴時會刺激到人迎穴深層的頸交感神經干和交感神經節(jié),抑制交感神經中樞功能活動,起到明顯的鎮(zhèn)痛作用,尤其對深部痛覺的鎮(zhèn)痛作用顯著;同時可抑制因交感神經興奮所導致的病癥,如心跳加速、血壓升高以及瞳孔擴大等。三是針刺人迎穴刺激到此穴附近的膈神經及舌下神經絆分支可以達到治療因膈肌麻痹出現(xiàn)呼吸暫停和因舌下神經絆障礙而出現(xiàn)的吞咽障礙等疾病。
3.1 心腦血管疾病
趙然等[3]采用針刺人迎穴等治療53例高血壓病患者,針刺后收縮壓、舒張壓較針刺前均顯著下降。衛(wèi)彥等[4]采用針刺人迎治療120例高血壓患者,將其分為治療組、傳統(tǒng)針刺組、西藥組,每日治療1次,45天為1個療程。1個療程后評定療效,治療組有效率明顯優(yōu)于傳統(tǒng)針刺組和西藥組。殷春等[5]采用針刺人迎穴為主治療原發(fā)性高血壓70例,每周治療5天,治療3個月后評定療效,收縮壓和舒張壓較針刺前明顯下降,表明針刺既可降低即刻血壓,又可維持降壓效應。針刺人迎穴為主降壓的機制可能在于當患者血壓升高時,針刺刺激到頸動脈竇和頸動脈體的壓力和化學感受器,導致傳入沖動增多,主要通過中樞效應機制致使心迷走神經緊張感增強,從而心交感神經和交感縮血管緊張度減弱,致心率減慢,心輸出量減少,外周血管阻力降低,最終導致動脈血壓下降。吳義新[6]選用針刺人迎穴治療中風197例,治愈54例,顯效61例,有效75例,無效7例,總有效率為96.4%。針刺人迎穴治療中風的機制可能在于刺激時的沖動可直接傳到腦血管中樞,從而增加大腦的血液供應,進而糾正大腦的缺血、缺氧,達到緩解腦水腫、腦梗塞和腦功能惡化的目的。
3.2 頸性眩暈癥
彭青等[7]采用人迎穴穴位注射治療頸性眩暈62例,治療組采用人迎穴進行穴位注射;對照組選穴:風池、大椎、頸夾脊、大杼,采用常規(guī)針刺治療。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1個療程后評定療效,治療組總有效率達93.7%,對照組總有效率達80.0%,治療組療效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胡小軍等[8]選取針刺人迎穴治療頸性眩暈癥狀130例,治療組采用針刺人迎單穴,對照組根據(jù)中醫(yī)辨證選穴治療,每天治療1次,針刺治療1周后主要從眩暈持續(xù)時間、眩暈程度和有效率來評定療效,結果表明治療組的眩暈癥狀改善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針刺人迎穴治療頸性眩暈癥的機制可能在于刺激到穴位附近的頸動脈竇,可以反射性地增強迷走神經的興奮性和降低交感神經的緊張度,同時可以松弛頸部周圍血管和平滑肌,從而提高椎-基底動脈的供血量。
3.3 疼痛性疾病
顧月華[9]在20世紀60年代偶然發(fā)現(xiàn)人迎穴治療歷節(jié)痛有顯著的療效。曹海軍等[10]選穴以人迎穴為主治療原發(fā)性三叉神經痛,采用刺激受累三叉神經分支的方法,以調氣血陰陽平衡,取得較好的療效。針刺人迎穴為主治療疼痛性疾病的機理可能在于針刺時的傳入信號可以激活中樞神經系統(tǒng)達到對各水平段下行性抑制和脊髓階段性抑制,從而達到鎮(zhèn)痛的目的。
3.4 呃逆癥
高微等[11]采用人迎穴為主治療呃逆患者122例,總治愈率達93%。李驍飛[12]針刺人迎穴治療頑固性呃逆120例,治療組選用人迎單穴針刺操作,對照組選用足三里進行穴位注射,治療后評定療效,治療組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針刺人迎穴治療呃逆癥的機理可能在于針刺刺激可直接作用于交感神經干和頸交感神經節(jié)的周圍組織和迷走神經,信息最終傳至大腦皮層,經過大腦皮層的整合,可以調節(jié)外周神經,最終達到抑制痙攣膈肌的目的。
3.5 咽喉疾病
朱春暉等[13]用人迎、水突穴脈沖電刺激治療慢性喉炎20例,總有效率達90%。徐靜[14]選用針刺人迎穴為主治療慢性咽炎50例,主要選用人迎、廉泉、天突為主穴,采用傳統(tǒng)針刺法操作治療慢性咽炎均有較顯著的療效。針刺的機理可能在于人迎穴所在部位屬頸2-4脊髓節(jié)段分布區(qū),穴位與咽喉部毗鄰,且在中樞系統(tǒng)內有間接的纖維聯(lián)系,通過針刺人迎穴可達到疏調局部經氣、通利咽喉的作用。
3.6 乳腺增生性疾病
呂美珍[15]采用電針刺激人迎穴的方法治療乳腺增生疾病,評定療效時不但腫塊和乳痛均有好轉,同時激素水平有回歸正常的趨勢。劉玉檀等[16]治療乳腺小葉增生36例,總有效率達97.2%。針刺治療乳腺增生性疾病的機制可能在于操作時刺激到人迎穴深部的交感神經干、頸交感神經節(jié)、外側的迷走神經以及甲狀腺等解剖結構,通過調節(jié)下丘腦-垂體-卵巢軸以及下丘腦-垂體-性腺軸兩者發(fā)揮其作用。
3.7 其他疾病
除上述臨床報道外,醫(yī)者發(fā)現(xiàn)針刺人迎穴對治療大動脈炎、心臟神經官能癥、面肌痙攣、周圍性面神經炎、甲狀腺功能亢進癥、心率加快、胸悶喘息、飲食難下等病癥也有較好的療效。
從人迎穴的臨床文獻研究表明針刺人迎穴具有相當重要的臨床意義。目前針刺人迎穴治療原發(fā)性高血壓病已成為臨床研究的熱點,多數(shù)研究結果表明針刺人迎穴對收縮壓和舒張壓從不同的時效點觀察都有降壓效果,但沒有明確對比收縮壓和舒張壓下降的程度是否存在差異。有臨床研究[17]結果指出針刺人迎穴對降低收縮壓更為顯著,但此方面的研究甚少,導致結果的可信度不高。因此,為了更進一步探討針刺人迎穴的降壓作用及機理,研究者應積極開展更多高質量的隨機對照試驗,旨在證實針刺人迎穴具有降壓效應,并明確針刺人迎穴對收縮壓和舒張壓的下降程度有無差異。此外,人迎穴對頸性眩暈、疼痛類疾病、咽喉疾病等病癥亦有較好的治療作用,對此進一步深入系統(tǒng)地探討人迎穴在治療各類疾病時的有效性及作用機制亟待解決。
[1] 申國民,王龍海,顏貴明.人迎穴針刺安全深度的研究[J].安徽中醫(yī)學院學報,1999,18(5):57-58.
[2] 遲玉花,葛寶和.人迎穴的針刺臨床應用[J].針灸臨床雜志,2007,23(10):29-31.
[3] 趙然,傅立新.針刺人迎穴對53例高血壓病患者的即時降壓效應[J].中國針灸,2011,31(5):466.
[4] 衛(wèi)彥,孫忠人,寇吉友,等.針刺人迎穴治療高血壓病120例臨床觀察[J].針灸臨床雜志,2006,22(2):4.
[5] 殷春,杜宇征.針刺人迎穴為主對原發(fā)性高血壓降壓效應觀察[J].中國針灸,2012,32(9):776-778.
[6] 吳義新.針刺人迎穴治療中風[J].中國針灸,1982(2):9.
[7] 彭青.人迎穴位注射治療頸性眩暈療效觀察[J].上海針灸雜志,2014,33(10):924-925.
[8] 胡小軍,戴冀斌,肖長江,等.針刺人迎穴在改善頸性眩暈癥狀的臨床療效分析[J].現(xiàn)代生物醫(yī)學進展,2014,14(22) :4284-4286.
[9] 顧月華.人迎穴鎮(zhèn)痛功能初探[J].中國針灸,1996,16(3):40-42.
[10] 曹海軍,宗保國.針刺治療原發(fā)性三叉神經痛60例分析[J].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01,10(10):958.
[11] 高微,喬喜芹.針刺人迎穴為主治療呃逆122例[J].針灸臨床雜志,2003,19(8):63-64.
[12] 李驍飛.針刺人迎穴治療頑固性呃逆臨床觀察[J].河北中醫(yī),2000,22(8):615.
[13] 朱春暉,顧兆軍.人迎、水突穴脈沖電刺激治療慢性喉炎20例臨床觀察[J].江蘇中醫(yī)藥,2007,39(12):74.
[14] 徐靜.慢性咽炎的針刺治療[J].四川中醫(yī),2006,24(1):105-106.
[15] 呂美珍.夾脊與人迎穴配合治療乳腺增生病60例[J].四川中醫(yī),2009,27(4):109-110.
[16] 劉玉檀.針刺人迎穴為主治療乳腺小葉增生36例[J].針灸臨床雜志,1996,20(4),313.
[17] 康明明,石學敏.針刺治療原發(fā)性高血壓40例療效觀察[J].中華中醫(yī)藥雜志,2013,28(5):1406-1409.
(責任編輯:魏 曉)
A Discussion on Mechanism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Acupuncture on Renying (ST9) Acupoint
LiuYanqin1,Yu Luhong2,Su Wenli1,Zhao Ling1,Liang Fanrong1*
(1.Chengd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College of Acupuncture-Moxibustion and Tuina, Chengdu 610075,China;2.Meishan hospital of cardio-cerebrovascular diseases,Meishan 620000,China)
Renying (ST 9),as an important acupoint in clinical acupuncture,has a wide range of indications and good therapeutic effects.Via the discussion anatomic structure on this acupoint,And then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 of its effects were analyzed.Simultaneously,clinical application on this acupoint were analyzed and summarized.Overall,this article is aime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further discussion and research on Renying (ST 9).
Acupuncture;Renyin Acupoint;Mechanism;Clinical Application;Review
2014-12-15
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fā)展計劃(2012CB518501)
劉艷琴(1987-),女,成都中醫(yī)藥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辨證循經取穴治療偏頭痛臨床評價。
梁繁榮(1956-),男,成都中醫(yī)藥大學教授,研究方向為基于臨床的經穴特異性研究及針灸文獻。E-mail:acuresearch@126.com
R245.3
A
1673-2197(2015)09-0052-02
10.11954/ytctyy.201509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