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正東,謝衛(wèi)鋒,曹 磊,王 磊,孫滿紅,孫 芹,姜 慧
(江蘇省沭陽縣人民醫(yī)院,江蘇 沭陽 223600)
新版E-tracking技術(shù)評價早期高血壓患者頸動脈血管內(nèi)皮功能
費正東,謝衛(wèi)鋒,曹 磊,王 磊,孫滿紅,孫 芹,姜 慧
(江蘇省沭陽縣人民醫(yī)院,江蘇 沭陽 223600)
目的探討新版血管回聲跟蹤(E-tracking)技術(shù)在定量分析早期高血壓患者血管內(nèi)皮功能中的價值。方法應用E-tracking技術(shù)檢測早期高血壓患者25例及健康志愿者30例頸動脈的運動軌跡,測量其頸總動脈舒張期內(nèi)徑(Dd)、收縮期內(nèi)徑(Ds)、阻力指數(shù)(RI)、內(nèi)中膜厚度(IMT)、僵硬度(β)、彈性系數(shù)(Eρ)、順應性(AC)、膨大指數(shù)(AI)以及脈搏波傳導速度(PWVβ),分析這些指標在2組中的差異性。結(jié)果2組間血管Dd、Ds、RI、IMT及AI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早期高血壓病組β、Eρ、PWVβ較正常組增高,AC減低,2組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1)。結(jié)論新版E-tracking技術(shù)客觀反映了早期高血壓患者的血管硬化趨勢,是一種有效的無創(chuàng)性評價血管內(nèi)皮功能的新方法。
彩色多普勒超聲;E-tracking技術(shù);高血壓;頸總動脈
高血壓是臨床常見病、多發(fā)病,是心腦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險因素,血壓長期升高可導致心、腦、腎及其他重要臟器的結(jié)構(gòu)與功能損害,最終導致臟器衰竭,至今仍然是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2]。動脈粥樣硬化是高血壓導致心、腦、腎及其他靶器官受損的病理基礎。血管回聲跟蹤技術(shù)(E-tracking)是近年來超聲檢測血管內(nèi)皮功能的一項新技術(shù),可在動脈粥樣硬化發(fā)生形態(tài)學改變之前評估血管彈性功能的異常變化[3-4]。本研究旨在應用E-tracking技術(shù)檢測早期高血壓患者頸總動脈血管內(nèi)皮功能,為臨床早期防治高血壓導致的心腦血管并發(fā)癥提供參考依據(jù)。
1.1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門診及住院患者共55例,其中早期高血壓組25例,均符合1999年WHO高血壓病診斷標準,且均為初次發(fā)現(xiàn)高血壓,以往血壓均在正常范圍,其中男12例,女13例;年齡(52.06±9.45)歲;收縮壓(149.17±15.19)mmHg(1mmHg=0.133kPa),舒張壓(94.19±11.26)mmHg,
脈壓(56.38±15.13)mmHg。對照組30例,均除外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高血脂癥、心功能不全等疾病,其中男14例,女16例;年齡(49.51±12.23)歲;收縮壓(125.21±12.07)mmHg,舒張壓(76.14±10.14)mmHg,脈壓(42.64±9.31)mmHg。所有受檢者檢查前均未飲濃茶或咖啡,抽煙者檢查前1周內(nèi)抽煙少于10支/d。與對照組相比,早期高血壓組患者的收縮壓、舒張壓及脈壓均明顯增高,2組之間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1),2組之間年齡、性別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
1.2方法 應用日本Aloka SSD prosound α10型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探頭頻率為13.0 MHz,所有受檢者取平臥位,于平靜狀態(tài)下測量右上肢血壓,連續(xù)測量3次,取其平均值。連接同步心電跟蹤,探頭輕放于探測部位,取頸總動脈長徑,根據(jù)頸總動脈的走行,適度調(diào)整探頭,取頸總動脈距分叉15~20 mm處,開啟圖像偏轉(zhuǎn)功能,以保證取樣門與動脈壁相互垂直,取樣門置于動脈內(nèi)膜處。檢查者手持探頭時要求手掌下緣基本保持與探頭面平行,操作者手持探頭的前臂不宜懸空。血管內(nèi)徑變化曲線須保持平穩(wěn)無明顯漂移,必要時囑受檢者屏氣,描記波形大于或等于6個,用于分析的波形大于或等于5個。若6~7個波形中有個別波形漂移,而其余波形基本處于同一水平,可視作符合要求,并存入eDMS系統(tǒng)進行在線或脫機分析,得出內(nèi)中膜厚度(IMT)、僵硬度(β)、彈性系數(shù)(Eρ)、順應性(AC)、膨大指數(shù)(AI)以及脈搏波傳導速度(PWVβ)。
與對照組比較,早期高血壓組β、Eρ、PWVβ較正常組增高,AC減低,且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1),2組間Dd、Ds、RI、IMT及AI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見表1。
表1 2組頸動脈內(nèi)徑及E-tracking指標比較
注:①與對照組比較,P<0.01。
動脈粥樣硬化是當前影響人們健康的疾病之一,已構(gòu)成人類死亡的主要危險因素。臨床研究表明,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生與血壓的增高存在著密切關系[5]。血壓增高早期即可引起血管內(nèi)皮的損傷,從而導致動脈內(nèi)皮依賴性和非內(nèi)皮依賴性舒張功能異常,若血壓持續(xù)增高可引起動脈血管平滑肌細胞肥大,膠原纖維增生,表現(xiàn)為動脈血管壁IMT增厚,侵占動脈管腔,形成粥樣硬化斑塊,導致血管壁增厚變硬,彈性降低,阻力增大[6]。因此,準確檢測動脈血管舒張功能早期改變在疾病的預防干預和療效評估中尤為重要。而以往的影像檢查方法主要用于檢測中晚期動脈硬化,其診斷是基于血管壁形態(tài)和結(jié)構(gòu)的改變,難以對早期病變進行診斷。已有研究表明患者的年齡和性別會對心臟和動脈血管產(chǎn)生影響[7],而本研究2組間年齡和性別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傳統(tǒng)的超聲評價動脈粥樣硬化有多種方法,以高頻超聲測量動脈IMT的厚度最為常見的。高頻超聲能夠清晰顯示動脈管壁結(jié)構(gòu),通過多次測量動脈內(nèi)中膜最厚處,能夠準確地測量IMT,若出現(xiàn)動脈內(nèi)中膜增厚,便可反映機體血管已出現(xiàn)動脈粥樣硬化。但是IMT的測量僅能反映動脈壁的結(jié)構(gòu)特征,在反映血管內(nèi)皮功能方面存在不足,且測量的精確度較低。E-tracking技術(shù)是對動脈血管彈性直接進行檢測和評估的全新方法。其原理是基于原始信息分析的平臺,實時跟蹤和描記血管壁收縮與舒張的運動軌跡,將其所包含的相位信息即射頻信號,通過零交叉方法進行采集分析,將相位變化轉(zhuǎn)為距離,以曲線形式加以顯示,精度可達0.01 mm,輸入血壓數(shù)據(jù)后,系統(tǒng)便可自動計算出多項反映動脈彈性變化的指標,而新版E-tracking技術(shù)更是在原有檢測的基礎上增加了AI和PWVβ來評價血管的硬化程度,具有檢測方法實時、簡便、重復性好等特點,能夠較好的反映動脈血管壁的彈性功能[8-10]。
已有研究證實,血管回聲跟蹤技術(shù)能夠無創(chuàng)、直觀地反映高血壓病患者早期血管彈性的變化,而動脈彈性功能不僅是收縮壓、舒張壓和脈壓水平一個重要決定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動脈血管內(nèi)皮功能[11-12]。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早期高血壓組與對照組頸動脈的Dd、Ds、RI、IMT及AI無顯著性差異(P>0.05)。研究認為血管內(nèi)徑變化主要取決于血管平滑肌細胞的功能,而血壓長期增高不僅損害血管內(nèi)皮細胞,也損害了血管平滑肌細胞,但在高血壓早期內(nèi)徑的變化并不明顯[13],這與本研究結(jié)果一致,早期高血壓組β、Eρ、PWVβ較對照組增高,AC減低,且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在本研究中筆者還發(fā)現(xiàn)隨著血壓升高,頸動脈β、Eρ、PWVβ亦增高,而AC減低,與覃月秋等[14]報道一致。鐘小蘋等[15]研究證實高血壓患者較正常人群Eρ、β及PWVβ值升高, AC值降低,但AI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與本研究結(jié)果一致。本研究2組間IMT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顯示早期高血壓患者頸動脈在IMT增厚之前動脈的彈性功能就已經(jīng)發(fā)生了改變,這也進一步說明動脈血管在形態(tài)學改變之前就已存在早期動脈硬化。據(jù)報道血管舒張功能的損害要早于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形成[16],因為這些患者的頸動脈斑塊超聲檢出率非常低。Mitsumura等[17]認為由于動脈血管舒張功能的變化,才逐漸導致動脈壁形態(tài)的變化,且動脈β值的測量在預防早期腦血管意外中比評價動脈IMT更有價值。
總之,新版E-tracking技術(shù)可以彌補傳統(tǒng)影像學檢查的不足,在動脈血管壁發(fā)生結(jié)構(gòu)和形態(tài)改變之前做出早期動脈硬化的診斷,可用于早期動脈硬化患者的檢測與分析,為研究血壓對血管的早期損害提供依據(jù)和臨床早期防治高血壓導致的心腦血管并發(fā)癥提供佐證,值得廣泛的使用和推廣。
[1] 趙喜梅,劉俊,周利民,等. 高血壓患者血壓晨峰與左室肥厚及頸動脈硬化關系的研究[J]. 安徽醫(yī)藥,2013,17(3):430-432
[2] 黃偉俊,陳穎瑜,黃婷,等. 高血壓患者頸動脈彈性改變的初步觀察及其ROC分析[J]. 實用醫(yī)學雜志,2014,30(2):281-283
[3] 劉鋒,張艷,高劍波,等. 血管回聲跟蹤技術(shù)評價頭頸部腫瘤患者放療后頸總動脈彈性[J]. 鄭州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4,49(3):368-370
[4] 吳成權(quán),許迪,陸鳳翔,等. 血管回聲跟蹤技術(shù)定量評價早期高血壓患者頸動脈與肱動脈擴張性[J]. 中國醫(yī)學影像技術(shù),2005,21(4):579-582
[5] Puato M,Palatini P,Zanardo M,et al. Increase in 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 in grade I hypertensive subjects white-coat versus sustained hypertension[J]. Hypertension,2008,51(5):1300-1305
[6] 何東方. 血管回聲跟蹤技術(shù)對早期高血壓患者頸動脈彈性功能檢測[J]. 菏澤醫(yī)學??茖W校學報,2011,23(1):11-12
[7] Alan S,Ulgen MS,Ozturk O,et al. Relation between coronary artery disease,risk factors and intima-media thickness of carotid artery,arterial distensibility,and stiffness index[J]. Angiology,2003,54(3):261-267
[8] 吳一彬,楊旭,韓東剛,等. 應用新版E-Tracking技術(shù)對高血壓患者頸動脈血管病變的研究[J]. 中國臨床醫(yī)學影像雜志,2007,18(9):661-663
[9] 費正東,孫滿紅. 新版血管回聲跟蹤技術(shù)對2型糖尿病患者頸總動脈彈性功能的測定[J]. 江蘇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0,20(6):514-516
[10] 王建華,王岳恒,吳春玲,等. 血管回聲跟蹤技術(shù)定量評價正常人頸動脈彈性[J]. 中華超聲影像學雜志,2005,14(4):292-294
[11] 馬琳,劉海紅,闞艷敏,等. 應用血管回聲跟蹤技術(shù)評價高血壓病患者治療前后股總動脈彈性變化[J]. 中國超聲醫(yī)學雜志,2013,29(12):1094-1097
[12] Tao J,Jin YF,Yang Z,et al. Reduced arterial elasticity is associated with endothelial dysfunction in persons of advancing age:Comparative study of noninvasive pulse wave analysis and laser doppler blood flow measurement[J]. Am J Hypertension,2004,17(8):654-659
[13] Zhang P,Guo R,Li Z,et al. Effect of Smoking on Common Carotid Artery Wall Elasticity Evaluated by Echo Tracking Technique[J]. Ultrasound Med Biol,2014,40(3):643-649
[14] 覃月秋,陳愛華,唐曉明. 血管回聲跟蹤技術(shù)評價血壓對血管內(nèi)皮功能的影響[J]. 南方醫(yī)科大學學報,2012,32(3):396-399
[15] 鐘小蘋,陳蘇蘭,呂揚平,等. 血管回聲跟蹤技術(shù)對高血壓患者早期頸動脈病變的臨床評價[J]. 中國現(xiàn)代醫(yī)生,2011,49(36):84-85
[16] Ghiadoni L,Huang Y,Magagna A,et al. Effect of acute blood pressure reduction on endothelial function in the brachial artery of patients with essential hypertension[J]. J Hypertension,2001,19(3):547-551
[17] Mitsumura H,Sakuta K,Bono K,et al. Stiffness Parameter β of Cardioembolism Measured by Carotid Ultrasound Was Lower Than Other Stroke Subtypes[J]. J Stroke Cerebrovascular Dis,2014,23(6):1391-1395
10.3969/j.issn.1008-8849.2015.27.034
R312
B
1008-8849(2015)27-3047-03
2014-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