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霞
(石家莊長城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河北 石家莊 050035)
腹腔鏡與傳統(tǒng)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治療子宮肌瘤的療效比較
張靜霞
(石家莊長城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河北 石家莊 050035)
目的 比較腹腔鏡與傳統(tǒng)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治療子宮肌瘤的臨床效果。方法 將子宮肌瘤患者50例隨機分為2組,對照組20例采取傳統(tǒng)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治療,觀察組30例采取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治療。觀察比較2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疼痛情況、胃腸功能恢復時間、術后下床活動時間、術后住院時間及術后切口感染率、瘢痕發(fā)生率。結果 觀察組手術時間長于對照組(P<0.05),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P<0.05),術后下床活動時間、排氣時間以及術后住院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P均<0.05),術后切口感染率、術后瘢痕發(fā)生率、術后疼痛鎮(zhèn)痛泵使用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或P<0.01)。結論 腹腔鏡下行子宮肌瘤剔除術與傳統(tǒng)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相比手術時間稍長,但術中出血量少,術后康復快,并發(fā)癥少,住院時間短,值得推廣應用。
子宮肌瘤;腹腔鏡;傳統(tǒng)開腹手術;子宮肌瘤剔除術
子宮肌瘤是女性生殖器官最常見的良性腫瘤,其由平滑肌及結締組織組成,多見于30~50歲女性[1]。大多數(shù)患者因其未產生明顯的臨床癥狀而不易被發(fā)現(xiàn),有些患者可出現(xiàn)月經(jīng)量增多、經(jīng)期延長、腹痛、腹部包塊、貧血等癥狀,甚至少數(shù)發(fā)生惡變,可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生殖健康甚至有生命危險[2]。手術是其重要的治療手段,其中子宮肌瘤剔除術不僅可保留患者的生育能力, 而且保證了生殖器官的完整性,可維持子宮的許多生理功能[3]。臨床中對于單發(fā)子宮肌瘤、子宮肌瘤個數(shù)≤4個、漿膜下子宮肌瘤、年輕希望保留生育功能患者,大多采用子宮肌瘤剔除術治療。傳統(tǒng)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有對患者損傷較大、術中出血較多、術后切口容易感染的缺點。隨著腹腔鏡技術的日漸普及,腹腔鏡手術以其損傷小、恢復快、術中出血少等優(yōu)點被臨床醫(yī)師及廣大患者廣泛采用。筆者比較了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與傳統(tǒng)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治療子宮肌瘤患者的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6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子宮肌瘤患者50例,均有不同程度月經(jīng)改變,經(jīng)量增多、經(jīng)期延長,白帶增多,下腹墜痛,腹部觸及包塊,下腹部各種壓迫癥狀等,均符合《婦產科學》[2]中子宮肌瘤診斷,并經(jīng)婦科檢查及B超檢查確診。均需手術治療,有腹腔鏡手術適應證[4]:單發(fā)子宮肌瘤大小在2~8cm;多發(fā)子宮肌瘤肌瘤個數(shù)≤4個,肌瘤位置在子宮表面或者肌壁間,無黏膜下肌瘤及肌壁間肌瘤突向宮腔。排除嚴重心肺功能不全者,腫瘤過大者,凝血系統(tǒng)功能障礙者,膈疝者,腹腔內廣泛粘連者,彌漫性腹膜炎或腹腔內大出血者,宮頸惡性病變及子宮內膜癌病變者。術前向患者交代病情,讓患者充分了解病情及手術適應證后,按患者意愿將患者分為2組:對照組20例,年齡35~45歲,平均41歲;肌壁間肌瘤15例,漿膜下肌瘤4例,闊韌帶肌瘤1例。觀察組30例,年齡25~47歲,平均42歲;肌壁間肌瘤24例,漿膜下肌瘤6例。2組年齡、肌瘤部位、病情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術方法 手術一般選擇在月經(jīng)干凈后卵泡期,以減少術中出血。術前均行血、尿、便常規(guī)檢查,陰道分泌物分析及生化全項檢查,行子宮雙附件腔內超聲檢查,掌握患者肌瘤的位置、大小、數(shù)量。術中剝除肌瘤前均使用6IU垂體后葉素+10mL 0.9%氯化鈉溶液注射入子宮肌層,術后均靜點20IU縮宮素3d促進子宮收縮,預防術后出血。
1.2.1 對照組 行傳統(tǒng)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治療。采取連續(xù)硬膜外麻醉或腰硬聯(lián)合麻醉,做下腹部常規(guī)縱切口,術中根據(jù)腫瘤所在子宮體的位置、肌瘤的大小以及數(shù)量確定在子宮肌壁上切口的大小、走向,一般切口走向沿肌瘤的長軸方向,長度為肌瘤長徑的2/3,完整剝除肌瘤后,1/0可吸收線不穿透宮腔逐層縫合子宮肌層,閉合瘤腔,甲硝唑鹽水沖洗盆腔,查無出血后,進行關腹處理。
1.2.2 觀察組 行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治療。采取全身麻醉,取頭低臀高位并傾斜15°~25°,于臍部穿刺建立氣腹,使其壓力維持在10~13mmHg(1mmHg=0.133kPa),分別于左右麥氏點各做10mm、5mm切口,置入trocar,對盆腔臟器、子宮肌瘤等進行探查,明確病變部位。單級電鉤切開子宮漿膜層、肌層至肌瘤表面,長度略小于肌瘤的直徑,用齒抓鉗夾持瘤核向外牽拉和旋轉,形成張力,單極電鉤沿瘤體假包膜向下分離至肌瘤基底部,雙極電凝離斷,創(chuàng)面雙極電凝止血。小肌瘤從左下腹切口取出,較大肌瘤用取瘤器粉碎后取出,生理鹽水沖洗殘腔,2/0可吸收線連續(xù)縫合切口,閉合瘤腔。如果瘤腔較深,需要進行分層縫合。
1.3 觀察指標 觀察2組手術及恢復情況,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疼痛情況、排氣時間、術后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及術后切口感染、瘢痕發(fā)生情況。
1.4 術后疼痛程度評價標準 采用Prince-Henry評分法[5],0分:咳嗽時無任何疼痛;1分:咳嗽時有疼痛發(fā)生;2分:安靜時無疼痛,但深呼吸時出現(xiàn)疼痛;3分:靜息時出現(xiàn)輕微性疼痛,但是可忍受;4分:靜息時出現(xiàn)劇烈疼痛,難以忍受。
2.12組手術及恢復情況比較 2組手術均成功,其中觀察組無一例中轉開腹。觀察組手術時間長于對照組(P<0.01),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P<0.01),術后下床活動時間、排氣時間及術后住院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P均<0.01)。見表1。
表1 2組手術及恢復情況比較
2.2 2組術后疼痛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疼痛輕,使用鎮(zhèn)痛泵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2組術后疼痛情況比較 例
注:①與對照組比較,P<0.01。
2.3 2組術后切口感染、瘢痕發(fā)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術后未發(fā)生切口感染,發(fā)生術后切口瘢痕2例(7%);對照組1例(5%)出現(xiàn)腹部手術切口感染,經(jīng)過多次清創(chuàng)換藥后愈合,發(fā)生術后切口瘢痕6例(30%)。2組術后切口感染、瘢痕發(fā)生率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1)。
子宮肌瘤是一種常見病,目前,臨床認為子宮肌瘤的發(fā)生與女性體內雌激素分泌增多存在一定的關系,但其具體發(fā)病機制尚不十分明確?;颊呖杀憩F(xiàn)出不同程度的子宮內膜增生,尤其在妊娠的過程中,因體內雌激素水平升高,會加速肌瘤的增長,而絕經(jīng)后由于患者體內雌激素水平下降,子宮肌瘤的生長會停止,但其并不會發(fā)生萎縮。子宮肌瘤可引起月經(jīng)過多繼發(fā)貧血,壓迫直腸、膀胱引起相關癥狀,生育期可引起不孕或反復流產,極少數(shù)發(fā)生惡變。雖然目前治療方法多種多樣,包括藥物、子宮動脈栓塞、肌瘤剝除及子宮全切等,但現(xiàn)今手術治療仍處于十分重要的地位。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越來越多的女性要求保留子宮的完整性,故子宮肌瘤剔除術應用較多。
傳統(tǒng)的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操作方便,技術難度較低,是腹腔鏡手術的基礎[6],其優(yōu)點是能夠發(fā)現(xiàn)處于深部、體積較小的肌瘤(此肌瘤在術前超聲檢查中不易發(fā)現(xiàn)),而且術后也可以在直視下較為徹底地縫合關閉瘤腔。但相對于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開腹手術具有創(chuàng)傷大、術中出血量多、對盆腔內環(huán)境干擾大、感染率高、胃腸道功能恢復較慢、住院時間較長等缺點。隨著腹腔鏡技術的發(fā)展,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逐漸普及,該術式取代傳統(tǒng)的開腹手術治療肌壁間子宮肌瘤和漿膜下子宮肌瘤效果滿意[7],具有創(chuàng)傷小、恢復快、對腹腔臟器造成的干擾較小等優(yōu)點,術后組織粘連的發(fā)生率低,粘連的程度輕。有研究報道,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術后附件粘連于子宮肌瘤切除瘢痕處的發(fā)生率為24.4%~30.5%,而傳統(tǒng)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為58.4%~79.5%[8]。但是腹腔鏡手術中,術者雙手不能觸摸子宮體,不能發(fā)現(xiàn)體積較小的子宮肌瘤,故容易遺漏體積較小的肌瘤,數(shù)年后易復發(fā);且肌瘤剝除后需要在腹腔鏡下縫合和創(chuàng)面止血,對術者縫合和結扎技術要求高,增加了手術和麻醉時間,增加了手術風險和麻醉風險,且反復電凝止血可造成局部組織壞死。另外腹腔鏡手術有損傷周圍臟器、術中止血困難的缺點,遇盆腔粘連嚴重者有術中中轉開腹的可能。吳麗芳等[9]報道特殊部位的子宮肌瘤、盆腔粘連是婦科腹腔鏡手術中轉開腹的最常見原因。故對于肌瘤體積過大、盆腔粘連較為嚴重的患者,建議選擇開腹手術。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無一例中轉開腹,患者術中出血少,尤其是凸向子宮表面的肌瘤,術中出血很少;術后患者疼痛程度較輕,鎮(zhèn)痛泵使用率低,且術后患者下床活動時間、排氣時間及住院時間短,切口感染率、瘢痕發(fā)生率低。提示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治療子宮肌瘤效果滿意,但在術前一定要行B超檢查,確定腫瘤的數(shù)量、位置以及大小,嚴格掌握手術適應證,向患者詳細交代病情,術者要熟練掌握縫合技術,術中小心操作,避免對周圍臟器的損傷,仔細止血,預防術后粘連,才能達到理想的手術效果。
[1] 謝幸,茍文麗.婦產科學[M].8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3:310
[2] 樂杰.婦產科學[M].6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4:296;445
[3] Prapas Y,Kalogiannidis I,Prapas N.Laparoscopy vs.laparoscopically assisted myomectomy in the management of uterine myomas: a prospective study[J].Am J Obstet Gynecol, 2009,200(2):141-144
[4] 黃建昭.臨床婦科腹腔鏡診療學[M].廣州:廣東科技出版社,2001:137
[5] 莊心良,曾因明,程伯鑾.現(xiàn)代麻醉學[M].3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6:2551
[6] 李龍,王月玲.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與開腹手術的臨床對比[J].中國腫瘤臨床與康復,2012,19(4):363-364
[7] 潘小燕.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與傳統(tǒng)開腹手術的比較[J].現(xiàn)代診斷與治療,2012,23(3):175
[8] Andrea Tinelli,Brad S,Hurst,Gernot Hudelist,et al.Laparo scopic myomectomy focusing on the myoma pseudocapsule: technical and outcome reports[J].Human Reproduction,2012,27(2):427-435
[9] 吳麗芳,萬擇秋,孟迪云,等.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中轉開腹的有關因素分析[J].中國微創(chuàng)外科雜志,2012,12(4):319-321
10.3969/j.issn.1008-8849.2015.17.024
R737.33
B
1008-8849(2015)17-1889-03
2015-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