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建輝
紅色祠堂偉岸畫卷
甘建輝
現(xiàn)如今,農(nóng)村不少村莊遺留了一些舊祠堂,滿眼見到的皆是破爛不堪,或廢棄不用。這些歷經(jīng)歲月洗禮的舊祠堂,有的柱梁腐朽、墻壁歪斜,有的已凸現(xiàn)傾塌之危險,有的已淪為廢墟一片,讓人見了深感痛惜與擔憂。舊祠堂,該何去何從?紅色祠堂的一次采風巡禮,讓我仿佛找到了明確的答案。
世界上從沒有哪個舊祠堂像瑞金葉坪的謝家宗祠一樣裝下了一個國家。回想起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中國革命的航船駛進了贛江支流——綿江,停泊在一個叫葉坪的碼頭。
葉坪是瑞金城東一個不起眼的謝姓小村,村中古樟密布,終年樟香悠然。千百年來,村西的綿江河水緩緩流逝。村東有一座建于明末清初的宗祠,全部用青磚砌成,占地510多平方米。內(nèi)部雕梁畫棟,外形飛檐高翹,是典型的客家宗祠建筑風格。自建成以來成為村民祭祖、議事、舉辦紅白喜事等的重要場所。這座舊祠堂,因1931年11月7日召開的那次會議,成為當時紅色中國的心臟。
自1930年10月至1931年9月,毛澤東、朱德率領(lǐng)紅軍以“橫掃千軍如卷席”的英雄氣概,粉碎了蔣介石對紅軍的三次“圍剿”,將贛南、閩西革命根據(jù)地連成一片,形成了“風景這邊獨好”的中央蘇區(qū)。
于是,之前因敵“圍剿”而四次延期的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簡稱“一蘇大”)被中國共產(chǎn)黨臨時中央重新提上議事日程,并決定此會在中央蘇區(qū)召開。
1931年9月28日,紅軍總部抵達葉坪。毛澤東和朱德等人剛住下,時任瑞金縣委書記才兩個來月的鄧小平便前來向毛澤東等匯報工作。
在鄧小平的領(lǐng)導下,瑞金迅速糾正了“反社會民主黨”擴大化的負面影響,重新開展土地清查與分配,開辦蘇區(qū)干部培訓班,大力發(fā)展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扶持工商業(yè),開辦農(nóng)民識字班,瑞金人民革命熱情空前高漲。
聽了鄧小平的匯報,毛澤東、朱德等紅軍領(lǐng)導根據(jù)當時敵我軍事力量的分布和周邊縣群眾基礎(chǔ)及地理位置,決定紅軍總部留駐瑞金,同時決定“一蘇大”就在古樟密布下的葉坪召開,會場定在可容七八百人的謝家宗祠。
葉坪的秋夜,寧靜而清涼。喜愛夜間工作的毛澤東走出房間,信步走到村中的古樟下,月光透過樟葉,灑下零碎的銀光。是啊,過幾天就要召開“一蘇大”了,作為蘇區(qū)中央局代理書記和紅軍領(lǐng)導人的他,深知中國革命任重道遠,他怎么睡得著呢。他深深地吸了一口煙,時而抬頭搜尋被樟葉遮蔽的天空,像在艱險中搜尋中國革命的出路;時而自言自語:瑞金,掘地得金,金為瑞,瑞金是個好地方喲。
其實,對瑞金,毛澤東并不陌生,至今他已是四進四出了,和這塊土地是有緣的。
1931年11月7日,對謝家宗祠,對葉坪,對瑞金,乃至對整個中國都是一個將永遠銘記的日子。這一天,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謝家宗祠隆重開幕。古樸、陳舊的宗祠被紅旗、翠柏、彩旗裝飾一新,昔日祠堂敬奉祖宗牌位的廳墻上換成了馬克思、列寧的畫像。600多名來自全國各地的代表參加,歷時14天。大會向全世界宣告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的成立,定都瑞金,更名為瑞京(1949年復名瑞金),選舉毛澤東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和人民委員會主席,通過了《土地法》《婚姻法》《勞動法》等國家法律和一系列建國方略。
從此,在這個祠堂,第一次響起了“毛主席”這個稱呼,繼而成為響遍全中國、全世界的人物專用名詞!
從此,偉大的中國共產(chǎn)黨人撕開南天一角,開始了紅色執(zhí)政的偉大預演!
從此,外形青磚碧瓦的謝家宗祠成為人們心中一個閃亮的紅色符號,與葉坪、瑞金一起走進了人民共和國的首頁并被永遠地定格。謝家宗祠裝下了一個國家毫不夸張!
如果把瑞金稱為人民共和國搖籃,我們將永遠銘記謝家宗祠。因為,這座舊祠堂,就是這搖籃的籃底和提手!
撫摸這座舊祠堂內(nèi)仍然堅挺的圓柱和因歲月打磨散發(fā)著藍光的青磚,我曾想,當年革命先輩在此濟濟一堂共商國是,他們中的很多人雖然沒能看到革命的勝利,但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上的禮炮,終于給他們在這里對信仰的吶喊作出了響亮的回應。
從瑞金到北京,從謝家宗祠到人民大會堂。18年的戰(zhàn)火硝煙,18年的艱苦卓絕,中國竟換了人間!
歲月流逝,硝煙散盡。古樟依然蒼翠,綿江仍流清波。當年風云際會的謝家宗祠而今顯得寧靜而祥和,只是多了份神圣與莊嚴。每天,它張開懷抱,接受著絡繹不絕的來自全國乃至世界各地的紅色朝圣者。它是人民共和國的根。從某種意義上說,它也是人民共和國的紅色祠堂!
此時此刻,我的心緒久久難以平靜。紅色祠堂,敞開偉岸畫卷的同時,也向我們發(fā)出警策的信息:對舊祠堂要予以重視保護和開發(fā)利用,使之成為新農(nóng)村文化建設的陣地。倘都能如此,則是舊祠堂之幸,古老文化之幸,發(fā)展進步之幸!
(作者:福安市老促會特約通訊員、市信訪局副主任科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