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嘉憶
陜西師范大學,陜西 西安710119
當代民主形式主要指現(xiàn)代國家普遍實行的代議制民主。這種當代民主具備人民主權觀念、人民代表模式、平等的政治權利和多數(shù)統(tǒng)治等特征。隨著20世紀50年代以來民主化浪潮的推進,當代民主在世界范圍的發(fā)展蔚為大觀。而進入21世紀,后工業(yè)社會的發(fā)展呼喚著新型治理模式的產(chǎn)生。社會治理主體的單一性被打破,形成多種勢力的共同治理。與此同時,世界多極化和全球一體化的蔓延使各區(qū)域間相互依存、共同發(fā)展的趨勢不可逆轉。國家范疇的治理已不適應現(xiàn)實需要。利維坦式國家治理模式,限制了公民參與政治生活,《論美國的民主》中托克維爾高度褒揚的“鄉(xiāng)鎮(zhèn)自治”式的自覺性民主實踐受到國家干預層面的阻礙,對于民主實行效果的反思以及新型治理路徑的發(fā)掘成為卡藍默關注的焦點。
帕特里克·蔚五海在《民主、激情和邊界》中提出:“世界空間的構建從根本上改變了民主的概念”,認為“新的邊界是地球的邊界,民主國家無法再通過將遇到的困難歸咎于外界的對手而將其消除”。卡藍默指出導致治理危機的原因:政界推卸責任;未能動員基層公務員參與改革;公共管理智力投入不足;缺乏對治理進行根本性的思考等。在全球聯(lián)系日益緊密的情況下,傳統(tǒng)模式不適應時代需要,需謀求治理變革,構筑全球性合作治理體系,建設全人類的協(xié)同發(fā)展共同體。
卡藍默對民主制度的批判,實質上是對全球治理的現(xiàn)存體系的批判。當前的治理體系是一種“扭曲的”,而非“真正的”全球治理。一方面,全球治理在其市場化進程和市場矯正功能方面存在斷裂和不足。許多參與者無法代表世界各國和人民的利益,存在發(fā)展中國家在國際機構中擁有的發(fā)言權太少、發(fā)展性資源集團性壟斷、綠色壁壘和技術壁壘等問題。另一方面,各國之間力量差距加大,全球治理成為一個“爭奪財富、權力和知識”的場所。在此情況下,糾正民主的缺陷,促進全球社會的公正勢在必行。
卡藍默理想的全球性合作治理體系是超越地緣政治的全球治理,公民社會的建構不能局限于一個國家。這呼應了戴維·赫爾德“民主空間擴展”的思路。事實上,自冷戰(zhàn)結束以來,不同民族國家聯(lián)系日益緊密,逐漸突破地緣政治模式。盡管當前治理體系中治理的范圍還限于國家而非全球,多邊主義還未馴服強權,但是隨著自由民主國家的力量被全球化力量超越,我們需要正視這種民主空間的擴展。在非國家力量發(fā)揮巨大影響力的世界中,控制全球事務的霸權性等級體系已失去其效能,世界走向更復雜的多層全球治理結構??ㄋ{默的主張適應了全球治理新需求。
迪爾凱姆依據(jù)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將社會團結分為機械團結和有機團結。將該理論推論至對全球治理問題的思考:全球治理的參與者都意識到自己是整體中不可或缺的單元,對全球發(fā)揮著獨一無二的作用和影響,進而增進他們的團結感和責任感,推進參與者間的深度合作。從社會學角度來看,全球治理應如卡藍默強調的,是在合作理念下建立的。
全球治理是一個參與主體多元的聯(lián)合體。主體包括政府機構及非政府組織等。面對單邊主義秩序的缺陷,卡藍默指出“當代社會的任何重大問題不能在一個層次、由一個機構處理”,“放棄二元對立思維方式,多方面把握多元和統(tǒng)一之間的關系”,體現(xiàn)了卡藍默多層全球治理秩序思想。通過制定和實施全球的或跨國的規(guī)范、原則、計劃和政策來實現(xiàn)共同的目標和解決共同的問題。多層全球治理較之多邊主義跨越了地緣界限,弱化強權政治的效能,有助實現(xiàn)更好地實現(xiàn)全球合作,促進全球社會的公正,推進多元利益訴求的表達與實現(xiàn)。
值得一提的是卡藍默注意到了政治的微觀層面——培養(yǎng)個人政治技能。約翰·奈比特在《大趨勢——改變我們生活的十個新方向》中指出,人類正在進入一個以創(chuàng)造和分配信息為基礎的全球性經(jīng)濟社會。多樣性選擇的個人由以前向組織機構求助轉為依靠自助并組成非正式網(wǎng)絡??ㄋ{默的全球治理思路正是適應了個人主體性日益增強的背景下提出的。他強調實現(xiàn)真正的民主并不止于政治機制方面,還需要培育一種公民覺悟和公民情感,這于全球治理的實現(xiàn)同樣重要。如吉登斯主張的生活政治——在一種反思性秩序的環(huán)境中,它是一種自我實現(xiàn)的政治。把自我和身體與全球范圍的系統(tǒng)聯(lián)結在一起,全球化的影響已深入到自我的反思性投射中,反過來自我實現(xiàn)的過程又會影響到全球化的策略,個人化與全球化相互關聯(lián)。在全球治理時代,政府社會契約的強制性力量開始減弱,政府也開始進入一個與社會之間平等制定契約和遵守契約的階段,工業(yè)社會中的契約精神正成為喚醒個體道德覺醒與主動合作的引信。在這關鍵的歷史時期,卡藍默的“合作治理”構想對于啟蒙個人于自己、國家乃至世界所擔負的責任具有重要意義。
分析多層全球治理結構,引起我諸多反思。吉登斯指出,全球化本質的一面:在民族國家體系發(fā)展的過程中存在著一種主權的此消彼長過程,一方面各個民族國家在一致行動或權利聯(lián)合過程中,會對自己的主權有所削弱;另一方面不少民族國家增強了自身的影響力或者維護自身主權的傾向。地方性互動網(wǎng)絡的衰落使民族國家受到威脅,而成功的經(jīng)濟發(fā)展加強某些民族國家。那么隨著多層全球治理結構的發(fā)展,民族國家是否仍是全球政治秩序的主導者,國家的自主性是否會遭到破壞,這些問題還需進一步分析探索。
但可以確定的是,面對多層全球治理這一更為復雜多變的治理結構,必須要建立一套以合作理念為導向的,能夠為全人類共同遵守的普遍規(guī)則體系,用以調節(jié)國際關系和規(guī)范國際秩序的所有跨國性的原則、規(guī)范、政策、協(xié)議、程序,以此維護國際社會正常秩序,實現(xiàn)人類普遍價值。
近代“原子化”的社會治理體系及其制度,造就了被異化和被抽象的個人。原子化的個體基于權利和利益的交往,人與人之間的合作更帶有工具性的色彩。卡藍默對于全球合作治理體系的探索,不僅對于促進國際合作、推進治理公正具有重要作用,而且更有利于實現(xiàn)個人“完整性”的自我覺醒。對于促進全球治理這一問題,引用作者對于中歐合作的見解:“中歐的第三次碰撞就像是一場戀愛,我所相信的愛情,正如圣·??司w佩里在《小王子》里所寫,‘愛情,不是兩人互相看,而是朝著一個方向看’”——在全球治理的大環(huán)境下,參與治理的主體應樹立共同原則,培育共同合作意識與協(xié)調發(fā)展意識,構建與時俱進、適應全球發(fā)展的治理模式。
[1]皮埃爾·卡藍默.破碎的民主——試論治理的革命[M].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5.
[2]李強主編.民主與現(xiàn)代社會[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3-4.
[3]張康之.論倫理精神[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2:36-133.
[4]戴維·赫爾德,安東尼·麥克格魯.全球化與反全球化[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
[5]戴維·赫爾德,安東尼·麥克格魯.治理全球化:權利、權威與全球治理[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
[6]張康之.論民主困境中的治理變革——讀卡藍默<破碎的民主>[J].學海,2006.
[7]熊培云.民主尚未成功,世界仍需努力——訪法國人類進步基金會主席皮埃爾·卡藍默[J].南風窗/半月刊,2005.
[8]俞可平.全球化:全球治理[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