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麗周寒千
孔子音樂倫理思想的情感向度
彭麗周寒千
孔子緊緊抓住了音樂的情感性特征,作為它與社會倫理的契合點。孔子音樂倫理思想的情感向度,內(nèi)涵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樂以成善,即倫理主體的情感訴求;樂以節(jié)禮,即倫理制度的情感中介;樂以發(fā)和,即社會倫理的情感旨歸。它以情感為途徑,實現(xiàn)了“樂”“禮”相生。音樂的存在,個體與社會倫理規(guī)范中庸尺度的踐行,使人情醇厚、個體愉悅、人倫井然、政清俗美、理想化的社會倫理整體狀況成為可能。
孔子音樂倫理情感禮和
不論在中國還是在西方,處理社會道德、制度規(guī)約以及個體情感自由之間的關系,歷來都是哲人們的重要命題和思考方向,對于孔子來說,自然并不例外??鬃拥慕K身事業(yè),都是要在個體和社會之間,建構一種合乎時序的倫理規(guī)則。但是對于孔子來說,主體道德認識觀念的形成、社會倫理制度的建構以及價值之源的開拓,永遠不僅僅只是局限于其所標舉的“仁”“道”等術語,詩、音樂作為藝術存在亦是其達成倫理境界的重要途徑。所以,李澤厚曾經(jīng)提到,中國的文化傳統(tǒng),是一種樂感文化,體現(xiàn)出一種追求幸福生活的“情本體”特征。[1](P104)以音樂的角度觀之,其倫理性顯而易見。音樂既是倫理建構的橋梁,也體現(xiàn)為一種“超越性”的形態(tài)。[2]于是,音樂作為情感的藝術,從根本上強化了孔子所開創(chuàng)的儒家倫理的情感關懷特征。使道德建構與情感關懷結(jié)合,在情感表現(xiàn)中彰顯道德,在道德建構中體現(xiàn)情感,凸顯情感的作用,正是儒家倫理體系的重要特點。[3]所以,對孔子而言,音樂藝術、倫理及其情感是一個統(tǒng)一體,音樂倫理與孔子社會倫理的契合便成為孔子倫理體系的一種重要策略。而探究孔子音樂倫理的情感向度,便理所當然成為解讀孔子音樂倫理意蘊的重要方法。
孔子以為,“樂”與倫理之“善”不可分割,在“樂”“善”的結(jié)合、互動和提升中,藝術主體和倫理主體得以建構,完成自我升華。音樂藝術是感性經(jīng)驗基礎上的形式抽象,它在感性體驗的基礎上,將人引向理性之維?!犊鬃蛹艺Z·顏回》載曰:“顏回問于孔子曰:‘成人之行若何?’子曰:‘達于情性之理,通于物類之變,知幽明之故,睹游氣之原,若此可謂成人矣。既能成人,而又加之以仁義禮樂,成人之行也。若乃窮神知禮,德之盛也?!盵4](P90)孔子對顏回的教誨,正是基于“樂”與“善”的關聯(lián)而言的。成為一個具有完備德性的人,如果僅僅滿足“達于情性”、“通于物類”等基本條件,顯然還很難說是一個道德完滿的人,“加之以仁義禮樂”不可或缺。對儒家來說,“禮樂”是社會整體秩序所期望的個體成長的必要條件。從這個角度來看,在孔子看來,音樂與禮制與個體成長緊密結(jié)合。盡管孔子的理想,是要建立社會和諧的整體性社會倫理原則,但是,他摒棄了冰冷的說教和道德律令,轉(zhuǎn)而以詩和音樂作為通達社會和個體的橋梁。關注社會整體性倫理狀況,也關注個體的存在和發(fā)展,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作為孔子音樂思想概括和傳承的《樂記》載曰:“夫歌者,直己而陳德也,動己而天地應焉,四時和焉,星辰理焉,萬物育焉?!盵5](P1036)寥寥數(shù)語,卻直截了當?shù)馗爬艘魳?、主體、自然和社會倫理的關系問題。音樂是主體表達自身的方式,也是主體與天地、四時和星辰萬物溝通的方式,當然,主體的自身的表現(xiàn),乃是“陳德”,如此,社會人生統(tǒng)一在同樣一個宏大的命題之中。“是故清明象天,廣大象地,終始象四時,周還象風雨。五色成文而不亂,八風從律而不奸,百度得數(shù)而有常。小大相成,終始相生。倡和清油,迭相為經(jīng)。故樂行而倫清,耳目聰明,血氣和平,移風易俗,天下皆寧。故曰:樂者樂也?!盵5](P1004-1005)樂歌的評價標準和目的,其實就是在于“陳德”,目標非常明確,就是“天下皆寧”的歡愉。顯然,孔子和儒家的音樂理念,思路非常清晰,就是要使音樂藝術發(fā)揮著由倫理主體的個體之“樂”到社會之“善”的升華的作用。
樂以成善,音樂作為倫理主體通達社會整體倫理秩序的必然手段,需要直達人的內(nèi)心,滿足人的發(fā)展需求,方能實現(xiàn)其“善”的目的。具體以音樂藝術而言,以何種方式滿足倫理主體的個體發(fā)展需求,便成為孔子音樂倫理思想的一個方法論問題,當然也是一個邏輯線索的問題。且看幾則論述:
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則哀矜而勿喜!”[6](P203)
子曰:“師摯之始,關雎之亂,洋洋乎盈耳哉!”[6](P81)
子語魯太師樂曰:“樂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從之,純?nèi)缫玻壢缫?,繹如也。以成?!盵6](P32)
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于斯也?!盵6](P70)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6](P24)
在社會領域,孔子找到了實現(xiàn)社會倫理外在體現(xiàn)形式之“禮”與個體的溝通方式。最基本也最能在各個社會階層實現(xiàn)共鳴從而達成統(tǒng)一的,就是“情”。孔子力圖將“情”導向人的內(nèi)心,從其思想體系來說,這是孔子學說中各個命題邏輯溝通的必然;而在主體的角度觀之,則使孔子的人性關懷凸顯。所以,曾子也講到要“得其情”,就是要體恤他人的情感,引發(fā)情感的共鳴,使情感成為個體與他人、個體與社會交往的基本方式。在社會領域是如此,在音樂藝術領域同樣不例外??鬃诱f“洋洋乎盈耳哉”,就是音樂技藝、形式與情感之美,自然和諧,洋洋盈耳,帶來了審美的愉悅,“翕如”、“純?nèi)纭薄ⅰ鞍壢纭?、“繹如”的藝術情感,正是主體內(nèi)心情感世界的充分演繹。當然,由人生而藝術,由藝術而超然,孔子所追求的絕不是簡單的感官體驗之美,所以他可以聞韶樂而三月不知肉味,使情感由源自社會生活的人生體驗上升到超然和形而上的層面。今道友信就認為,孔子說三月不知肉味,是音樂活動過程中的“超越式的沉醉”,意味著精神的解放和自由。[7](P105-107)個體的情感需求,來源于社會生活體驗,而指向更高的層面,孔子的音樂倫理思想完成了一次自我的發(fā)展過程。樂由情發(fā),情由樂造,人心觸動,洗滌精神,從而成禮、成仁,音樂情感實現(xiàn)與社會倫理的同構。
所以,孔子音樂倫理思想的建構,無不體現(xiàn)著人性的光輝。如果是說倫理“善”是音樂藝術的目標的話,那滿足倫理主體的情感需求,便成為一種自覺實踐。在個體與社會群體的精神共鳴和心靈凈化中,“樂”完成了至德、至禮、至和的境界。
如此,基于主體訴求和心靈感受,“樂”之美與“善”之情經(jīng)由內(nèi)化和外化的過程,在藝術和倫理之中歸于同構。正如有學者所指出,早已在先秦時期,先賢們的思想中,“情”便已滲透了社會道德理性的因素在其中了。[8](P21)但是,就社會倫理一端觀之,社會道德理性需要以一定的形式呈現(xiàn)出來,否則的話,音樂對社會的作用,也就僅僅止于情感共鳴的境界,音樂作為個體情感形式和社會整體之“和”的功利目標也就難以實現(xiàn)。所以,孔子的音樂倫理思想同時還必須解決兩個問題:即與“樂”相適應的“禮”,以及兩者通達的途徑。前者是保證音樂藝術的社會功用及倫理道德何以可能的問題,是倫理制度的具體體現(xiàn);后者則是其具體方式問題。因為對孔子來說,他所提倡的正是以音樂為中心的一種“為人生而藝術”的儒家藝術觀念和性格特征。[9](P19)
第一,“樂”“禮”相生:倫理制度的呈現(xiàn)方式與內(nèi)容。
孔子開明宗義地提出了“樂”與“禮”的關系問題,無論是孔子本人在《論語》中的直接言論還是《樂記》中表現(xiàn)出來的孔子音樂思想但是非直接的言論,都有鮮明體現(xiàn):
子曰: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6](P81)
子曰:“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盵6](P67)
孔子曰:“益者三樂,損者三樂。樂節(jié)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益矣。樂驕樂,樂佚游,樂宴樂,損矣?!盵6](P176)
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樂乎樂乎,鐘鼓云乎哉。[6](P209)
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別。樂由天作,禮以地制。過制則亂,過作則暴。明于天地,然
后能興禮樂也。[6](P990)
子曰:“禮也者,理也。樂也者,節(jié)也。君子無理不動,無節(jié)不作。
不能詩,于禮繆。不能樂,于禮素。薄于德,于禮虛?!盵10](P746)
可見,孔子對于“樂”與“禮”的關系問題有非常明確的認識?!傲⒂诙Y,成于樂”,人的成長,道德個體的形成起興于“詩”,“禮”的規(guī)約使個體的存在得到社會秩序和社會心理的認同,但是,真正的人的實現(xiàn),卻是離不開主體內(nèi)心自我確證的,所以“樂”成為倫理主體發(fā)展和自我確證并最終在倫理社會中尋找到安放自身適當位置的手段??梢哉f,這也是及“禮”的中介途徑,所以孔子說要“游于藝”,藝術作為個體內(nèi)心情感體驗的方式及其審美表現(xiàn),使主體對于倫理制度化體現(xiàn)之“禮”的接受,在潛移默化之中順利完成。這也正是孔子音樂倫理的人性關懷之所在??鬃訕伺e“節(jié)禮樂”,其實是對于“樂”的一種規(guī)范性描述,人的情感、個體欲求,都不應超越社會倫理制度的邊界,否則,就不是“益”而是“損”了。從這個意義上說,“禮”和“樂”在倫理旨歸的意義上達成了統(tǒng)一,因為“禮”既非“玉帛”也非“鐘鼓”這么簡單,而是天地之“和”與“序”。《禮記》在闡釋孔子思想時講“禮也者,理也。樂也者,節(jié)也”,“禮”就是“理”,是社會的規(guī)約,是倫理的制度化體現(xiàn),“樂”的功用,正是要盡可能以溫和、充滿藝術美感的方式向“理”靠近。社會倫理如果只是一味強調(diào)其強制性而忽視其人文內(nèi)涵的話,就會過于生硬?!安荒軜罚诙Y素”,如不能以充滿藝術情感和藝術感染力的中介方式來實現(xiàn)“禮”,“禮”則是蒼白無力的。所以,音樂的作用便不言而喻。正如宗白華所說,中國的音樂最具有哲學性,因為中國音樂參化天地,“人們發(fā)現(xiàn)音樂規(guī)律里嚴整的數(shù)的比例,從而把律、度、量、衡結(jié)合,又以音樂把時間和空間結(jié)合起來,使生活有秩序,生命有條理?!盵11](P427)
在孔子的倫理思想中,“樂”與“禮”相生相成,在其中,“樂”以成“禮”,倫理主體獲得社會認同;“禮”亦成“樂”,“樂”成為“禮”的審美形式,實現(xiàn)主體的自我確認。
第二,“樂”“禮”相生的途徑:音樂情感。
孔子說要在“道”、“德”和“仁”的基礎上“游于藝”,按朱熹的說法,理解“游于藝”的關鍵字在于“游”,“游者,玩物適情之謂?!盵12](P444)可見,達成道德生性完善的個體,需要“游”的藝術情感的準備、參與和接受,“樂”“禮”相生,以藝術情感的生成和參與為途徑??鬃訉τ凇皹贰薄岸Y”相生的途徑問題也即對音樂情感的生成問題及其倫理指向的探討,其實蘊含著三個層面的問題。
第一個層面,是主體情感作為本體存在的問題,也即其作為“禮”的基礎的問題。
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舊谷既沒,新谷既升,鉆燧改火,期可已矣?!弊釉唬骸笆撤虻荆路蝈\,于女安乎?”曰:“安?!薄芭矂t為之!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今女安,則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于其父母乎?”[6](P188)
孔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盵6](P4-5)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動于中,故形于聲。聲成文,謂之音。[10](P976)
孔子討論的守孝三年的問題,從本質(zhì)上來說,其實是探究“守孝”的禮制的情感本源問題。宰我問三年之喪,不認同孔子的三年之喪之說,就是因為他沒有如同孔子一樣,深入認識到三年之孝其實是人倫之間深厚情感的體現(xiàn)。宰我認為,如果守孝三年,一定會導致禮崩樂壞??鬃觿t認為,如果沒有情感作為基礎,聞“樂”也不會有審美愉悅,當然“仁”就更不用說了。正如有研究者所指出,仁是一種情感狀態(tài),成仁要求由最自然、最本真的道德情感,與此相適應,詩樂之中感性情感也是伴隨著由“美”及“仁”的過程的。[13]所以孔子會在講“孝”“悌”這種“禮”的具體形式時說“謹而信,泛愛眾”,講究“親仁”的本源情感問題。這樣,孔子為其倫理思想的建構奠定了堅實的情感基礎。
第二個層面,是“樂”“禮”相生過程中情感的方向性問題,即音樂情感的倫理導向問題。
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后素?!痹唬骸岸Y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盵6](P25)
在進行藝術欣賞的過程中,讀到類似于“巧笑倩兮,美目盼兮”這樣的詩句,一定是會調(diào)動人的情感和欲望的,所以需要“禮”的引導,使人的情感和欲望,都引向倫理性的范疇之內(nèi)。“樂”“禮”相生的過程中,必須突出個體情感和社會倫理的均衡,這是詩樂存在及其認同的必然條件。李澤厚說,中國古代歷來就有情和理相結(jié)合的思想文化傳統(tǒng),以理節(jié)情,追求的不是情感的奔放迷狂亦不是簡單的心靈凈化,是非官能禁欲的社會和倫理的雙重滿足,是愉悅基礎上的理知,也是理知基礎上的愉悅。[14](P51)具體到音樂而言,《樂記》承續(xù)并闡發(fā)了孔子的思想,把孔子的情感表現(xiàn)的倫理導向問題,說得更為明確:
德者,性之端也。樂者,德之華也。金石絲竹,樂之器也。詩,言其志也。歌,詠其聲也。舞,動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樂器從之。是故情深而文明,氣盛而化神,和順積中,而英華發(fā)外,唯樂不可以為偽。[10](P1006)
“英華發(fā)外”以顯“德”,詩樂舞三位一體,統(tǒng)一于“情”之中。人情無限,和藝術的結(jié)合,具有超越性。但是倫理是社會理性在主體身上的一種體現(xiàn),所以,無論是詩歌舞蹈,還是音樂,均不可能脫離社會倫理的軌道而存在。在由藝術情感上升到倫理外在體現(xiàn)的過程中即“禮”的生成過程中,“樂”的情感作用就更為突出,“唯樂不可以為偽”,“樂”乃“德”之“華”,體現(xiàn)著社會倫理由主體到社會的一致性和協(xié)調(diào)性。
第三個層面,是“樂”“禮”相生過程中的情感認同問題。《論語·陽貨》中載:“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論語》此則雖不是就音樂而論,但是卻揭示了孔子倫理思想的一種基本邏輯:即詩作為藝術的功用,在于協(xié)調(diào)、促進主體與社會群體之間的情感認同。于詩是如此,于音樂自然也如此。“凡奸聲感人而逆氣應之,逆氣成象而淫樂興焉。正聲感人而順氣應之,順氣成象,而和樂興焉。倡和有應,回邪曲直,各歸其分,而萬物之理,各以其類相動也?!盵10](P1003)音樂藝術活動主體的不同情感,會表現(xiàn)出不同的音樂,自然會使他人產(chǎn)生不同的情感認同,音樂的情感表現(xiàn),以及在此基礎上的接受者對音樂的情感認同,成為社會群體劃分的重要標志,也成為社會倫理評價的一個重要依據(jù)。
第三,“樂”“禮”相生的作用:倫理情感的生成。
“樂”“禮”相生,以情感為途徑,不僅僅體現(xiàn)的是一個人的生命化過程,同時,正如杜維明所說,它體現(xiàn)的是一個“樂”的禮儀化過程。[15](P36)眾所周知,在孔子看來,“樂”的存在是以“禮”為導向的,但是同時,社會倫理之“禮”如不能興于“詩”而后立于“樂”的話,便已失去了其思想的本源意義——“樂”本身可以理解為“禮”之“禮”,既倫理的藝術化和情感化體現(xiàn)。從這個意義上說,“樂”“禮”相生,其作用就在于催生倫理情感,為社會倫理提供可供接受的方式,為主體與社會的確認、共存添加潤滑劑。馬一浮在《論語大義》中說:“仁是心之全德……故圣人始教以《詩》為先,《詩》以感為體,令人感發(fā)興起,必假言說,故一切言語之足以感人者,皆詩也。此心之所以能感者,便是仁,故《詩》教主仁。說者聞者,同時俱感于此,便可驗仁?!盵16](P57)“興”的作用就是在于倫理情感的生成。《樂記》中說:“樂者,所以象德也。禮者,所以綴淫也?!瓨芬舱?,圣人之所樂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風易俗,故先王著其教焉?!盵10](P997-998)音樂要起到“善民心”和“移風易俗”的作用,也即發(fā)揮其社會倫理的效應,關鍵有兩個具有邏輯遞進關系的緣由:愉悅感和感人至深的情感,愉悅感則是來源于情感的,而情感,正是生命最重要的維度,也是倫理理解的橋梁。在孔子的時代,“樂”與人們的生活、人的生命存在體驗已是息息相關,所以孔子所表現(xiàn)的,是從音樂的技巧、樂理及其審美效應中流溢出來的情感生命。[17]生命倫理的維度,時刻體現(xiàn)在孔子的思想體系之中。于此,孔子的音樂倫理思想,便既充滿著人性的溫暖又體現(xiàn)了倫理的情感,個體和社會之間的緊張關系在一定程度得以消除,內(nèi)在自覺與倫理歸宿的二元對立的解除也在一定意義上成為可能。
情感的培養(yǎng),人格道德的完成,是要在道德實踐的各個階段,關注情感如何實現(xiàn)“和”的倫理效應,孔子以“樂以發(fā)和”概括這種社會倫理的情感旨歸。孔子說:“禮之用,和為貴。”[6](P8)對孔子而言,“禮”是社會倫理達成某種特定狀況的方式,孔子以“和”來形容社會倫理的理想狀態(tài)?!昂汀痹谙惹丶爸袊奈幕瘋鹘y(tǒng)中,極具內(nèi)涵,以哲學角度觀之,它意味著天、地、人之間的和諧狀態(tài)[18](P728);以藝術角度觀之,則意味著事物各要素間的諧和平衡及其所帶來審美感受、所蘊藉的文化心理[19](P96-98);以倫理角度觀之,“和,作為孔子音樂思想的主旋律,提供了音樂的審美準則,凸顯了音樂的社會功能,強化了音樂的倫理訴求?!盵20]所以《樂記》闡發(fā)了兩者之間的聯(lián)系,說:“大樂與天地同和,大禮與天地同節(jié)。和,故百物不失;節(jié),故祀天祭地”。[10](P988)真正的音樂藝術,是要與天地、與禮制完美結(jié)合在一起的。音樂是情感的藝術,作為“樂”“禮”之間橋梁的審美情感,其旨歸,正是要“樂以發(fā)和”。《史記》載:“孔子曰:‘六藝於治一也。禮以節(jié)人,樂以發(fā)和,書以道事,詩以達意,易以神化,春秋以義。’”[21](P3197)這樣,孔子音樂倫理思想,在音樂藝術在情感的作用下,完成了倫理主體的建構、倫理形式的完善和倫理功用的實現(xiàn)??鬃訕伺e“樂以發(fā)和”,作為倫理情感的旨歸,無外乎以下兩個邏輯層面的涵義。
第一,“樂以發(fā)和”是個體與社會倫理規(guī)范的中庸尺度。
《樂記》說:“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另別。樂由天作,禮以地制。過制則亂,過作則暴。明于天地,然后能興禮樂也。論倫無患,樂之情也;欣喜歡愛,樂之官也?!盵10](P990)在音樂及其情感作為主體個體發(fā)展、倫理主體建構的行為中,以及社會倫理制度的維護中,“樂”的和諧作用和“禮”的秩序作用是同樣不可或缺的。兩者都只能在自身規(guī)定的范疇中運行、發(fā)揮作用,“樂”如超過分寸,便會越出正規(guī);而“禮”對規(guī)約太過分,亦會造成混亂。所以,兩者都得依靠音樂情感的力量,恰到好處,因為音樂使人欣喜、歡愛,和諧而不亂,中正而無邪,這正是音樂的內(nèi)在精神,也是禮的本質(zhì),乃是“和”的呈現(xiàn)?!叭酥槁劯鑴t感。樂者聞歌則感而為淫,哀者聞歌則感而為傷?!蛾P雎》之聲和而平,樂者聞之而樂其樂,不至于淫;哀者聞之而哀其哀,不至于傷。此《關雎》所以為美也?!盵12](P199)作為音樂藝術的接受者,即“聞歌者”,“淫”或者“傷”,都有過而失禮的問題?!蛾P雎》是文藝作品的典范,就是因為其藝術情感的表現(xiàn)、接受者內(nèi)心情感的激發(fā),都處在個體與社會倫理均能平和接受的狀態(tài)。從這個意義上說,“樂以發(fā)和”就是以情感為手段的社會倫理形成及其發(fā)揮作用的調(diào)節(jié)尺度。[22]
第二,“樂以發(fā)和”是對社會倫理整體狀況整體性的描述。
《樂記》闡述了孔子的社會整體倫理狀況:“地氣上齊,天氣下降,陰陽相摩,天地相蕩,鼓之以雷霆,奮之以風雨,動之以四時,暖之以日月,而百物化興焉,如此,則樂者,天地之和也?!盵10](P1033)這描述的正是音樂所帶來的一種整體的社會狀況,自然、人倫,均處于“和”的狀態(tài)。荀子也說:“故樂者,審一以定和,比物以飾節(jié),節(jié)奏合以成文,所以合和父子君臣,附親萬民也,是先王立樂之方也?!盵23](P379-380)音樂“定和”,關鍵在于人情需要,而其指向,則是“合和父子君臣”、“附親萬民”,是一種完美的社會倫理狀況。所以,對于孔子及其儒家傳統(tǒng)來說,“樂”不僅僅是人情宣泄的藝術方式,更是一種具有普遍意義的倫理手段。所以,孔子的音樂倫理思想也在這個意義上,突破了個體生命的局限,而上升到社會和宇宙的高度。正如宗白華所說的,中國人感到的是宇宙全體的、大生命的流轉(zhuǎn),這本身就充滿了節(jié)奏、韻律和和諧,人類社會生活里的禮和樂,折射著天地的節(jié)奏和和諧,一切藝術的境界都根基于此。[24](P240)所以,“樂以發(fā)和”,要求的便是音樂根于理性,發(fā)自情感,歸于大同的一種至高境界。在此過程中,個體與社會、理性與情感、審美與道德的二元對立被打破,在儒家的思想體系中,音樂作為藝術手段中的一種,使個體人格道德成為可能,亦使社會之“善”、“和”成為可能。劉綱紀對此有精準的概括,他說,中國藝術強調(diào)美、善的統(tǒng)一,強調(diào)藝術倫理的情感感染作用,一直是中國美學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特征。[25](P23)
綜上所述,孔子的音樂倫理思想,是以情感在“樂”與“禮”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從而在音樂技巧、節(jié)奏和音樂藝術各個環(huán)節(jié)的人格化中,完成人格建構,實現(xiàn)道德升華,實現(xiàn)人性的完善和社會倫理的旨歸。[26]當然,對于以“和”為審美理想和倫理理想的儒家先哲來說,一言以蔽之,就是要從各個方面對音樂“約之以禮”[27](P108)。從這個角度來看,解決孔子音樂倫理思想的情感向度問題,其實就是厘清“樂”“禮”的溝通、兩者關聯(lián)的尺度及其效應問題了。
[1]李澤厚.實用理性與樂感文化[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5.
[2]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M].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10.
[3]周天慶.論儒家倫理中的情感因素[J].求索,2007,(5):142-144.
[4][魏]王肅編著.孔子家語[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
[5][清]孫希旦.禮記集解·樂記[M].北京:中華書局,1989.
[6]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0.
[7][日]今道友信.東方的美學[M].蔣寅等譯.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91.
[8]馬育良.中國性情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9]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M].沈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87.
[10][清]孫希旦.禮記集解·樂記[M].北京:中華書局,1989.
[11]宗白華.宗白華全集(第三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
[12]程樹德.論語集釋(第一冊)[M].北京:中華書局,1990.
[13]余開亮.孔子情感論與詩樂美學再闡釋[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9,(1):121-126.
[14]李澤厚.美的歷程[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
[15]杜維明.人性與自我修養(yǎng)[M].北京:中國和平出版社,1988.
[16]馬一浮.復性書院講錄[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8.
[17]馬育良.《論語》:一種可能的情感解讀[J].孔子研究,2004,(2):46-60.
[18]葛晉榮.中國哲學范疇通論[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19]修海林.中國古代音樂美學[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
[20]王愛琴.和:孔子音樂美學思想的主旋律[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105-108.
[21][漢]司馬遷撰,[宋]裴骃解.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59.
[22]陳喜.音樂體驗教學:內(nèi)涵、價值與路徑選擇[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5,(1).
[23][清]王先謙.荀子集解·樂論篇[M].北京:中華書周,1988.
[24]宗白華.美學與意境[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25]李澤厚,劉綱紀.中國美學史(第一卷)[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
[26]雷永強.論孔子樂論的情感世界[J].中國哲學史,2013,(1):32-36.
[27]蔡仲德.中國音樂美學史[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
B82-056
A
1671-9115(2015)05-0052-06
2015-07-15
彭麗,湖南涉外經(jīng)濟學院講師,湖南師范大學博士研究生;
周寒千,湘南學院音樂系副教授,中南大學藝術哲學博士研究生。